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38章 前置任务?《请增补阁臣疏》

苏泽并非不想出手,奈何在说服高拱上就碰了壁。

苏泽拜访高拱,想要探一探内阁口风。

还是高拱的那间书房,但是这一次来,没有前几次的整洁。

高拱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书,最显眼的是一个大部头文档。

《大明民律》。

苏泽这才想起来,这不是自己上书,请求朝廷编修的民法典吗?

好像是交给刑部侍郎李一元编修的,这么快就修完了?

自己请求民律,是去年六月份的事情,半年就完成初稿,这位李侍郎要么本身非常精通司法工作,要么自身领导能力出众。

至于这部《大明民律》草案,为什么会出现高拱的案头,苏泽也很快想明白了。

现在内阁只有四名阁臣,首辅李春芳长期告假。

面对朝廷越来越繁重的政务,三位阁老也做了分工。

高拱掌吏部,刑部的事务也由他先票拟。

张居正掌户部,也要票拟工部的事务。

赵贞吉则负责兵部礼部。

这部《大明民律》,自然先送到了高拱的案头。

高拱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看向苏泽问道:

“工部的事情你也要掺和?”

苏泽连忙说道:

“师相,河务可是关系到百姓生计的重要事务啊。”

高拱放下眼镜,指着如同小山一样的《大明民律》,对着苏泽说道:

“如今工部是张阁老兼管,张阁老正忙着你上疏请办的《会计录》,桌案上的文书比我桌上都多。”

苏泽苦恼的看着高拱,只听到高拱说道:

“河务确实是要务,但是内阁实在是分身乏术了,不过。”

苏泽连忙说道:“师相请赐教!”

高拱说道:

“要么你把李阁老拉回来内阁?”

苏泽听到这里,连忙苦着脸说道:

“师相是拿弟子开玩笑,弟子哪有这个本事?”

苏泽可是知道,《西游记》快要连载结束了,李阁老忙着在家赶稿,要是耽误了《西游记》完结,怕是《乐府新报》的读书就能把报馆烧了。

“要么你就想办法,请陛下增补阁臣。”

“啊?此等朝廷大事,也轮不到弟子来上书吧?”

高拱瞪了一眼试图装傻的苏泽,接着说道:

“增补阁臣这样的大事,百官都有上书的权利。”

“但是要让陛下同意,还需要有分量的人才行。”

“而且这件事,也不适宜由阁老和九卿重臣们提出来。”

这下子苏泽明白了高拱的意思。

增补阁臣的提议,如果是阁老们提出来,内阁其他阁老,就会觉得是要上奏的阁老要拉人入阁,改变内阁的政治平衡。

特别是高拱执掌吏部,如果要增补阁臣,就要吏部拟定名单。

这种瓜田李下的事情,更不适合由高拱提出来。

而九卿重臣,都在增补阁臣的候补名单上。

他们自然也不合适提出增补阁臣的动议。

所以这件事就卡在这里了。

在皇帝心中没分量的,上书请求增补阁臣,皇帝根本看都不看。

在皇帝心中有分量的大臣,又因为这些原因不适合上书。

但是高拱很快想到了,朝中还有苏泽这样一个特殊的大臣。

苏泽从高拱府上出来,感觉自己好像某些罐头游戏里的主人公,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还要先完成一个前置任务。

要修河,就要先请皇帝增补阁臣,让阁老们减负?

那还能怎么办呢,苏泽只能回去起草奏疏去了。

——

三月十二日,内阁。

张居正已经统计完毕了《隆庆会计录》的上册。

去年地方上各种田税经过折银计算,总共岁入是八百九十万两。

这个数字已经是大明田税的巅峰了,这都是因为去年风调雨顺,没有什么大灾的缘故。

而去年港口的市舶税、互市马税收了四百万两。

要知道在以前,仅次于田税的就是盐课,也就是百万两的规模。

除此之外,去年印花钱收了四十万两,内承运库经营的商铺,包括太子经营的商铺上缴了利润三十万两。

去年大明的田税、市舶税、盐课,还有杂七杂八的钱,总计收入接近一千五百万两。

当这个数字算出来的时候,就连张居正也震惊了!

张居正控制户部已经很久了,在先帝朝的时候,倭寇动乱加上天灾**不断,有的时候朝廷岁入也就是七八百万两的规模。

隆庆三年的财政收入差不多翻倍了!

可是赚得多,花的也多。

大小九卿衙门的开支,地方官府衙门的运营费用,这些账还没有出来。

但是去年打了两场仗,备边银花费了五百万两。

除此之外,维护漕运、建造港口码头,建设驿路驿站,这些户部和内帑都是出了钱的。

去年还办了灵济宫大会和上元灯会,再加上杂七杂八的开支,隆庆三年的朝廷开支,也是大明建国以来的历年之最。

收入多了,开支也大了。

今年的春耕才开始,但是朝堂上下都不再看着田税了。

大明疆域广阔,除非是出现全国性的极端灾害,或者倭寇入侵东南这样的重要事件,全年的田税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

去年激增的新税,才是朝堂大佬们关注的重点。

岁入的增长,也让各部衙门蠢蠢欲动。

可港口收取的市舶税,都是计入皇帝内帑的。

如今户部都有些后悔,当年商议的时候让出了市舶税,没办法向皇帝口袋里伸手。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银元和黄铜币的铸币火耗掌握在户部手里,这笔钱也有百万两的规模。

这笔钱也和市舶税绑定,户部也能从市舶税中得到一点好处。

户部实际上支配的银钱没有增长多少,可外朝的手已经伸进了户部的钱袋子。

张居正揉了揉眉心,这不,工部就嚷嚷着要治河修漕了。

工部吵架,但是又拉上了户部,谁让最终这笔银子要户部出呢?

张居正也不得不盯着这件事。

除了工部的事情外,通政邮递司的改革,也落在了张居正的头上。

在各地设立通政邮递司经历所,重新整合驿路,建立海上驿站。

事无巨细,都要张居正最后拍板。

饶是张居正这样的能臣,也有些不堪重负了。

张居正看了一眼身边的高拱。

户部忙,吏部也忙。

吏科试第一批的吏员,已经在国子监完成了三个月的初任培训,经过吏部的结业考核,已经安排在顺天府府县衙门了。

吏科试一共录取了二百四十人,全部通过了结业考试,随着这批吏员到任,京畿地区的商税征收也提上了日程。

商税的收入,成为外廷关注的重点。

其实市舶税也是一种商税,既然几个港口的市舶税能收四百万两,那商税呢?

朝堂上下,都对商税充满了期待。

高拱也明白吏员的重要性,命令吏部上下盯着顺天府的官吏,又让六科和都察院也派遣言官巡查。

商税要征,这已经成为朝堂的共识,四民道德说也已经流传开,交税本身就是“商德”之一。

但如果地方官吏为了自己的政绩,横征暴敛,又会影响京畿地区的正常商业活动,让好不容易繁荣起来的京畿地区再次衰落。

高拱这些日子为了这些事情忙的不可开交,吏部上下都被折腾的够呛。

另外刑部那边,刑部侍郎李一元主持编修的《大明民律》初稿已经完成,这也需要内阁审阅。

高拱白天忙着新吏的事情,晚上还要回去一页一页的审阅《大明民律》。

这位精力超凡的高阁老,也熬出了黑眼圈。

张居正又看着赵贞吉的座位。

赵阁老的座位空着,这些日子他忙着武监的事情,今日又去视察武监了。

皇帝对于武监很上心,又担心刚上任的兵部尚书曹邦辅在兵部不能服众,就将督办武监的工作都交给了赵贞吉。

这些日子赵贞吉又要忙着武监建设的事情,督导工部将武监校舍建好,又要往来于兵部礼部等衙门,完成第一批武监生员的招收。

最重视名士气度,以往最爱讲学的赵阁老,每日都行色匆匆,就连他最爱的心学讲学活动都停了。

这才三月份,内阁就忙成这个样子。

张居正拿起了通政司送来的奏疏,看到苏泽熟悉的字体,又看到奏疏封面上《请增补阁臣疏》,张居正眼睛也亮了起来。

——

《请增补阁臣疏》?

隆庆皇帝看着张居正的奏疏,向身边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芳问道:

“阁务竟然繁重到了这个地步?”

李芳连忙说道:

“陛下,今年内阁票拟的奏疏,要比去年增长了一倍,加上各部事务繁多,很多都需要阁老们牵线协调,内阁确实比往年更忙碌了。”

李芳怕皇帝不信,又说道:

“吏科试,武监,会计录,都是阁老在抓的,还有九边马市和通政司改制的事情。”

隆庆皇帝脑海中闪过一个身影,好像这些事情都和苏泽有关?

隆庆皇帝看着“始作俑者”的奏疏,嘴角也露出笑意。

苏泽的奏疏内容很简单,就是说最近朝廷事务繁重,内阁政务淤塞,请求增补内阁成员来分担阁老们的负担。

最后苏泽还“威胁”皇帝,如果再不增补阁臣,要是哪位阁老也累病了,朝廷的政务就要停摆了。

隆庆皇帝看完奏疏,又翻看奏疏前的票拟意见。

次辅高拱,三辅张居正,四辅赵贞吉都赞同,请求皇帝要么把李阁老请回来,要么增补阁臣,要不然内阁的活儿没法干了!

看到自己的“内阁”如此团结,隆庆皇帝嘴角也有些压不住。

他向李芳说道:“几位师傅意见一致,那就让吏部拟定名单吧。”

内阁辅臣的增补,需要吏部拟定名单,再由皇帝选出新增补的阁臣名单。

而新阁臣的候选人,就是大小九卿这个圈子里。

但是李芳领了旨意,却没有离开,隆庆皇帝看向李芳,只见这位司礼监掌印也跪下说道:

“陛下,阁务繁重,司礼监的事务也繁重,请陛下也开恩,给司礼监增补秉笔吧。”

隆庆皇帝更是笑了出来:

“朕还以为是什么事,增补阁臣后内廷也该加人,司礼监议个名单出来。”

“谢陛下隆恩!”

等李芳走后,隆庆皇帝想起自己父皇在朝的时候,内阁都争的你死我活,阁老们都要把对方踢出内阁。

怎么到了自己执政,阁老们都一致要求增补阁臣?

是人心变了?还是世道变了?

——

这份奏疏自然不用威望点,直接就获得了通过。

——【模拟开始】——

《请增补阁臣疏》当日送到内阁,内阁三位阁老一致同意你的奏疏。

皇帝批准了你在奏疏,下令吏部拟定阁臣候补名单。

威望点 500。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910点】

【本次模拟不消耗次数,剩余2/2】

苏泽刚刚放下【手提式大明朝廷】,沈一贯就冲进了报馆:

“子霖兄!陛下同意了你的奏疏,要吏部推举阁臣候选了!”

沈一贯接着用玩味的眼神看着苏泽说道:

“同僚都向我打探,子霖兄觉得谁会入阁?”

苏泽无语的说道:

“增补阁臣是陛下钦定的事情,哪里轮得到我来议论?”

老实人罗万化也帮腔说道:

“是啊,子霖兄不过是上书请求增补阁臣,增补人选是吏部拟定,最后是陛下钦定阁臣人选。”

沈一贯看了一眼罗万化,知道这位状元郎的性格,也懒得向他解释。

沈一贯继续追问道:

“这次增补阁臣的热门人选有这么几位,王鸿胪,殷少宗伯,李少司寇,子霖兄怎么看?”

王鸿胪,就是出使草原立功的鸿胪寺卿王世贞。

殷少总伯,就是礼部侍郎殷士儋,他之前担任詹事府少詹事,教导太子有功劳。

李少司寇,就是刑部侍郎李一元,他刚刚编成《大明民律》。

如果是以前,三人的功劳都足以入阁了。

但是放在“群贤毕至”的隆庆朝,三人也只能说是难分伯仲。

新增补阁臣,是会引起朝堂格局变化的,沈一贯看向苏泽,等待苏泽的回答。

苏泽当然没有回答沈一贯的问题,不过沈一贯倒是提醒了自己,增补阁臣会对当下的政治局势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今内阁虽然看起来平静,实际上是被政务给堆满了,加上一个擅长稳定朝局的首辅李春芳在,这才维持了微妙的均势。

自己虽然是高拱的门生,却不是高拱的核心圈子成员,而有关政治斗争方面的“脏活儿”,高拱也是从来不找自己商量的。

吏部掌握在高拱手里,高拱让自己上书增补阁臣,是不是有别的考量?

而其他阁老,是不是也有别的心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