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37章 苏北灌溉总渠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37章 苏北灌溉总渠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但是直到潘季驯离开,苏泽也没有承诺要怎么尽力。

三月六日,工部。

作为京师占地面积最大的部,工部的存在感却是十分稀薄的。

不过工部尚书雷礼还是很享受这种安宁的。

上一次工部被朝野议论最多的时候,就是先帝嘉靖年间皇宫失火,为了重新修造紫禁城,工部向全国摊派,搞得满朝文武一起痛骂工部。

不过最近这些日子,工部尚书雷礼的日子也不是那么舒坦。

原因是,漕运总督兼工部侍郎王之桓,和现任工部侍郎潘季驯,为了修造运河还是梳理黄河,吵了起来。

工部的预算就这么多,在今年十月新的预算下来之前,显然只能办一件事。

到底是先修河还是先治黄,工部内部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

这场争论愈演愈烈,以至于影响了工部的日常工作。

不过苏泽没有直接去工部,而是请来了自己的好友,工部员外郎万敬和傅顺。

傅顺上次修造东胜卫棱堡,因功晋升为员外郎。

万敬则是主持了山西铸炮的工作,同样因功而升迁。

傅顺比起之前帮着苏泽修宅子的时候更黑壮了些,而万敬则显得更书卷气了。

问起了工部之争,傅顺粗着嗓子说道:“这帮人争来争去,好生无趣。”

万敬知道他是个憨货,对着苏泽说道:

“子霖兄,其实黄运之争,两位侍郎大人都没错。”

“问题的根源,还是黄河夺淮入海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苏泽对于水利史并不是很了解,虚心问道:

“请万兄赐教。”

万敬说道:

“赐教不敢,夺淮入海始于南宋,是南宋守将杜充,为了阻挡金军南下,掘开了黄河大堤,想要以水代兵,却导致了黄河改道,侵入淮河。”

“夺淮入海导致了几个结果。”

“首先是淮河的河道狭窄,所以黄河中上游一旦泛滥,在入淮的地方必定会发生洪灾,而且因为黄河泥沙,导致淮河淤堵,也成为悬河。”

“其次是大运河淮河段也同样受到影响,泥沙抬高河床,让淮北到山东段漕运难行,这也是王侍郎力主要开凿新运河,纾解漕运淤塞的原因。”

苏泽认真听完,黄河的问题其实就是淮河的问题,南宋夺淮入海的影响极其深远,遗留的影响至今没有消除。

造孽啊。

曾经可以和江南比肩的淮河流域,如今变成了南直隶最贫困的地区。

唐宋时期的皖北粮仓也因为黄河年复一年的侵扰,也变成了黄河泛滥区,粮食产量大大降低,连温饱都难以保证。

苏泽记得前时空的淮河问题,一直连绵到了民国,苏北地区依然是最贫困的地区。

苏泽突然说道:

“如果挖掘一条河,引导淮河入海,可行吗?”

万敬愣一下说道:

“这?以前从没人想过这个。”

苏泽根据记忆,说道:

“淮河下游,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流经洪泽,清江浦、淮安,阜宁、射阳,滨海等六县,东至扁担港口入海,如果淮河从这里疏导入海,是不是可以灌溉两岸,还能起到泄洪防洪的作用?”

万敬拿起茶水,蘸着水在桌子上画起了水文图,越是画越是觉得这个方案精妙。

苏泽所说的,其实就是建国后解决淮河问题的最终方案——苏北灌溉总渠。

苏北灌溉总渠,就是为了解决淮河问题而挖掘的。

而且这条水渠不仅仅有防洪疏导的作用,还是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

从挖掘成功后,原本因为洪泛贫困的苏北地区,成为全国的超级粮仓。

至于可行吗?

建国初期,物资匮乏,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大型机械,苏北灌溉总渠都是靠着两岸的百姓,利用农闲的时候挖掘出来的。

苏泽逐渐理清了思路。

无论是潘季驯的束水攻沙,加固黄淮河堤的工程,还是王之桓开挖泇运河的工程,其实都不算错,也都是有利于大明的。

而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上,这两个工程也都完工了。

可虽然完工,黄淮问题并没有解决,在清代和民国都发生了巨大的水患,百万人流离失所。

所以这两个工程,其实都是治标不治本之策。

苏北灌溉总渠,才是解决黄淮问题的关键!

万敬又说道:

“可是挖掘这条河,那可是要动员不少人力的。”

苏泽点点头。

其实水利工程的办法并不难,之所以这条总渠一直到建国后才开挖,这也是因为这样巨大的水利工程,需要满足的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了。

这种大型工程,需要动员大量的人员,一般能满足这种条件的时代,就是朝廷威信比较高的开国时期,或者贤君能臣在位的中兴时期。

否则像是元代一样,朝廷威信明显不足的时候还聚集百姓修黄河,那就等于给造反的人聚集兵源,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

其次这种水利工程需要极强的基层治理能力。

修造水利工程,那些土地要变成河道,临河的农田也要改造成河堤,如何安置因为挖掘工程而迁居失地的百姓。

一个处理不好,就是烽烟四起,这都需要地方上有极强的控制力。

最后就是安稳的国内外环境了。

其实民国也想要治理黄河,但是刚刚成立导淮委员会,就撞上了抗日战争,最终治理失败。

而在苏泽看来,现在就是一个治理淮河的好机会。

只是这个工程,要比潘季驯的治黄方案,以及王之桓的运河方案,需要动用的资源更多。

这就不是工部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了。

必须要户部拨款,地方上多个部门配合,还要六科都察院督查审计,再加上地方上百姓通力合作才行。

如果直接上书,强行通过所需要的威望点应该是海量的。

苏泽决定还是舆论先行,在报纸上先造势再说。

——

三月十日。

山东,大明府(济南)。

一名布衣老者从漕船上下来,他身后几名追随者护送他走到码头上,老者看着忙碌的大明府码头,心神一阵恍惚。

老者名叫颜钧,是心学泰州学派的宗师。

几年前,他被南都提学耿定向诱捕,以妖言惑众解送入京,当时也曾经在大明府的码头上停留一夜。

颜钧经常在运河沿岸讲学,和漕帮也有很深的联系,当时他的弟子们要劫狱营救,颜钧还是拒绝了这个提议。

今日看着繁华的大明府码头,颜钧感慨万千,比起上次停靠,大明府码头明显更热闹了。

“号外号外!修运河还是治黄河?工部争论不休,朝廷阁部评议!”

“这里也有报纸?”

颜钧刚刚出狱的时候,他的门生弟子们知道他喜欢阅读,就搜罗来报纸给他解闷。

而他的前弟子何心隐在京师办了《新乐府报》,颜钧也对报纸十分感兴趣。

颜钧的弟子们连忙拦下报童,从报童手里买下了四份报纸。

颜钧也没想到,在大明府竟然能买齐四大报。

颜钧不知道,他的前弟子何心隐以运河为枢纽,在大明府建立了印书坊,和《新君子报》《商报》共享发售渠道,将报纸推广到了大明府。

而大明府作为山东漕运枢纽重镇,也是通政邮递司设置经历所的地方,官报《乐府新报》自然而然也延伸到这里。

颜钧看着报纸,四份报纸都是四天前的,但是能这么快送到大明府,也足以让颜钧惊奇了。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算是相隔一省的消息,没有一两个月也很难传递过来。

而且那时候的消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朝廷的邸报上也只有朝堂上的大事。

那时候,大明虽然名义上是大一统的王朝,实际上各省府县都是割裂的。

现在京师的报纸,四天就能送到大明府,大明府的读书人可以知道四天前京师朝堂上发生的大事。

这放在从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

“找一家茶馆,歇歇脚再说。”

码头边上的茶馆,喝茶的就是商铺的掌柜,来往的客商,加上少数过路的读书人。

让颜钧更意外的,茶馆也放上了免费的报纸,任由顾客借阅。

而茶馆之中,歇脚的顾客们,讨论的也是报纸上的事情。

这也是新的变化。

颜钧那个时代,因为消息不够流通,讨论时政是京师读书人的特权。

就算是南京的读书人,也无法知道京师的即时动态,这时候对时政的讨论完全就是雾里看花。

刚刚对朝堂局势侃侃而谈,第二天就传来内阁已经倒台了,这样的时政讨论实在是太没意义。

所以在颜钧年轻的时候,读书人更愿意讨论心学这些学术上的内容。

学术内容的更新没有那么快,每个学派也都有自己的辩题,颜钧那时候就经常讨论“义理”、“性空”这些虚无的论题,年轻读书人最流行的就是辩经。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报纸的出现,让京师朝堂的最新动态,只需要四天就能传到大明府。

辩经还有门槛,键政可是什么人都能张口就来啊!

再说了,键政是男人的浪漫,可要比辩经好玩多了!

颜钧发现茶馆里的几个商人,都为了报纸上的事情争辩起来,好不热闹。

颜钧也读起了报纸。

这一次,四大报全部都报道了工部的争论,也就是潘季驯主张的修河之议,和王之桓主张的新运河之议。

《乐府新报》上刊登的是双方奏疏的全文,潘季驯对黄河水情的预测,修造黄河的重要意义。

王之桓的奏疏,则集中在新建泇运河的经济利益,修造完泇运河后,大运河淮北鲁南段就会畅通无阻,就不会出现黄河泥沙淤塞黄淮段,导致漕运堵塞的情况了。

《乐府新报》不偏不倚,罗列了双方的意见。

颜钧微微点头,《乐府新报》是官报,只要能如实刊登消息,就是已经很好了。

颜钧暗暗佩服苏泽,他见过很多得志的官员,他们往往很乐意使用自己手里的权力,插手各种事情。

但是《乐府新报》却能做到“克制”,在官方新闻上都采用比较中立的态度。

手持利刃,杀心自起。

明明掌握了《乐府新报》这个大杀器,但是苏泽却能恪守立场,不利用报纸打击政敌。

这也是朝堂都放心《乐府新报》掌握在苏泽手里的原因。

颜钧又翻开《新乐府报》,这是他前弟子何心隐的报纸。

《新乐府报》就更倾向于泇运河之议。

京杭大运河通行不畅,影响了北方工商业的发展,泇运河能疏通漕运,也有利于漕运沿岸的城市。

这篇文章很有水平,颜钧一看就是自己前弟子的手笔。

何心隐指出,漕运已经不是一家独大的时候了,现在民间已经有很多商人用海输在南北之间运输物资了。

漕运沿岸的城市,如果不能提升漕运效率,减少漕运损耗,那迟早一天会被海运取代。

《新君子报》的立场就保守多了,是两个都反对。

反对潘季驯的理由,是春耕在即,如果这个时候修黄河会影响今年的收成,提出的还是徭役害民的说法。

反对泇运河的理由也是一样的,同样是劳民伤财。

《商报》就要纯粹多了,基本上都是商业上的分析,主要聚焦于泇运河会对原本运河沿岸的城市有什么影响,也提到了海运和漕运成本的问题。

《商报》也报道,现在京师的毛线、棉花等商品,都用海船运输南下。

南方的茶叶、丝绸、瓷器,也更愿意用海运来输送。

海运成本低,速度快的优势,已经被商人重视,而随着海运的发展,大明的商贸往来也更加频繁。

看完四份报纸,颜钧也明白了前弟子的选择,他也不得不承认,报纸真是一个天才的发明,这影响力和传播速度,可要比讲学快多了!

不过颜钧也有颜钧的想法,他对着众弟子说道:

“今日找个住处临时住下,明日就找地方办夜校。”

颜钧突然发现,报纸、夜校,这不都是苏泽走过的老路?

自己师徒二人,怎么都在沿着苏泽的路在走?

——

京师,随着工部的争议进一步升级,朝野的目光却聚集在了报馆。

不知不觉中,京师官员和百姓们,都本能的在想:

事情闹大了,苏翰林怎么还不出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