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34章 趁热打铁再上一疏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34章 趁热打铁再上一疏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明九卿衙门的权力是在不停变化的。

任何熟悉官场运作的人都明白,影响部门权力的因素很多,绝对不是《大明会典》上规定了什么就是什么的。

衙门主官的能力高低,历史演化的进程。

最有名的就是大明三法司的地位变迁了。

明初的时候,大理寺曾经一度压制刑部,成为司法中枢。

紧接着都察院开始崛起,掌握了案件的审核权力,并通过巡抚巡案系统,掌控了地方上的司法权。

到了如今,刑部又占据上风,通过控制司法解释和案件复核的权利,成为权力最大的法司部门。

而有的皇帝比较喜欢使用锦衣卫镇抚司来处理案件,所以有时候都察院还会被排除在三法司外,在武宗朝三法司就是刑部、大理寺、锦衣卫。

而通政司是属于那种祖上阔过,那是一直萎靡到现在的衙门。

祖上阔过,是指在朱元璋的时期,那时候朱元璋鼓励百姓告状,通政司负责受理这些案件,朱元璋也通过这个方法,惩办了不少地方上的贪官。

但是继任的皇帝,对于审理这种越级告状没有兴趣,通政司的就失去了信访督查权,变成了九卿衙门中的跑腿部门。

可从李一元这位前通政使开始,事态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职能上,朝廷补贴驿站的开支,通政司逐步掌控了驿站的控制权,南北二京的驿站网络,现在都掌握在通政司的手里。

苏泽奏请建设的“西北军情快驿”,“漕运快驿”和“海驿”,这三条新的驿路体系,也都是朝廷拨款,如今也掌握在通政司手里。

此外京师周围的民驿,也是通政使运营,这些民驿的结存虽然要上缴户部,但是通政司手里多了一笔“活钱”。

最让杨思忠惊讶的,是苏泽真的让兵部弄出了快船。

这是一种奇怪形状的船,细长船体,尖锐的船首,还有高桅多帆的结构,这种快船被苏泽命名为“飞剪船”,被运用于沿海港口之间的消息传递。

这种快船的航行速度极快,可以迅速往来于沿海几个港口城市。

这艘船试航之后,就被市舶司订下,用来在沿海各市舶司之间传递银票底本。

只可惜工部那边说,这种飞剪船的建造还有几个技术难点,尖锐的空心船首需要最熟练的工匠才能制造,而风帆材料更是大问题,现有的织物强度不够,工部尝试了很多材料,最后使用了丝绸和棉麻的混合织物,但是成本居高不下。

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能操纵这种高速帆船的船员紧缺。

近海高速航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需要船长对于近海的海况十分了解。

如果航行到深海,那就要对海图更熟悉,还要能熟练使用各种导航定位技术。

登莱海务教习所最优秀的学员,才能出任飞剪船的船员,这也制约了这种船的发展。

但是在苏泽这份奏疏中,就提出了要给通政司配备飞剪船,他写道:

“然沿海万里,商旅辐辏、军情孔急,现有驿传路径迂回,陆路崎岖,水路经运河辗转,公文往复动辄经月,每遇海疆警讯或市舶急务,恐遗缓误机宜。”

“请于东南沿海通衢要港,如宁波、泉州、广州等处,各增设通政司经历所一属。责成该属专掌飞剪船调遣,于诸港口间接递往来文书。凡关海防军情、市舶急件、重大灾异及圣谕钦件等紧要消息,皆可籍此‘海驿’飞传。”

而苏泽奏疏的后半段,则是请求朝廷按照朝鲜的“前例”,在南洋吕宋设立通政署,联络当地的汉人,搜罗南洋诸国的消息,加强和南洋各藩属国之间的联络。

通政使杨思忠合上了苏泽的奏疏。

这就是通政司权力变化的原因。

以往的通政使,不过是比六科更早的读到群臣奏疏,实际上就是递送公文的机关。

通政司在大明这个以公文处理国务的王朝是很重要的,但是重要并不代表有权利。

而现在的通政司,是一个涵盖了大明几条主要驿站网络,要在全国各地建立经历所,传递全国情报的衙门。

这也就意味着通政司将会成为大明情报上传下达的枢纽。

使用飞剪船,南京的消息从上海县的码头出发,直接航行到直沽的码头,再通过直沽和京师间运河边的石板路快马传递系统,最短十五天时间就能送到京师。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飞速。

不仅仅是南京,广州的消息也可以通过海驿急递,一个月内京师就能拿到广州的公文。

此外还有海外消息。

冯学颜派驻朝鲜之后,朝鲜通政署迅速开展工作,梳理了朝鲜国内的消息,每半个月都发一份简报来京师,现在大明皇帝对朝鲜的动态,甚至要比朝鲜国主都要清楚。

除此之外,冯学颜为了能尽快立功回朝,还在朝鲜搜罗有关倭国的消息,也形成专案发回京师。

如果按照苏泽的奏疏,再设立南洋通政署,日后南洋的情报也能被通政司掌握。

这些通政经历所,日后要分布在沿海城市、西北军情节点、辽东棱堡、西南要道上,还要分布于海外。

在官场上,比别人知道更快更早就是权力。

杨思忠明白这一点,通政司的权力正在逐步膨胀。

前提是苏泽这份奏疏能够执行。

杨思忠轻扣指节,但是这份奏疏的阻力不在外廷,而是在内廷。

——

——【模拟开始】——

《快船海递公文并请设南洋通政署疏》当日送到内阁,内阁全体赞同你的奏疏,奏疏被送到了内廷。

司礼监使绊子,让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340点】

【是否使用1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是。”

【100点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值:240点。】

苏泽看着模拟的结果,这次是司礼监阻扰自己的奏疏。

仔细一想,好像还真是,这份奏疏等于让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

而皇帝原本的耳目是谁?

东厂和锦衣卫。

很显然,司礼监看出了这一点,所以要阻挠奏疏实施。

好家伙,自己这些日子都忙着和外廷斗智斗勇,都忘记了内廷了。

也对,对于太监来说,他们的权利来自于皇帝的信任。

如果连消息渠道都被外廷垄断,那内廷就更没有话语权了。

司礼监三巨头只是低调,不和外朝争权,但不代表他们就是软弱可欺,甘愿让出手里最重要权力的。

看来自己还是思虑不够周全。

苏泽越发觉得要推动变革的难处,这是自己有金手指查漏补缺的,如果没有,可能一条利国利民的政策,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不少人。

京师这么多势力,但凡跳出来几个阻拦,事情就办不成了。

改革难啊!

苏泽也明白了,为什么改革先驱都要先立威,然后再用近乎于矫枉过正的方式推动改革。

如果不这么做,怕是连第一步都迈不过去。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只用了100威望点?——

杨思忠拿着内阁票拟过的苏泽奏疏,来到了司礼监。

杨思忠将奏疏交给了李芳,李芳的眼睛眯起来,正准备翻看奏疏的时候,杨思忠又说道:

“李掌印,本官也有一份密奏。”

密奏?

密奏不需要经过内阁和六科,是官员直接向皇帝的上书。

当然,密奏也是绕不开司礼监的。

和喜欢搞秘密政治的清代不一样,大明朝的公文体系,是非常排斥密奏的。

正经大臣谁上密奏啊!

所以大明的密奏,基本上都是一些向皇帝问安拍马屁的奏疏。

皇帝自然也是懒得看这些,大部分密奏都是司礼监回个消息就行。

但是通政使的密奏,李芳还是郑重的接下了。

等到杨思忠走后,李芳拿起了苏泽的奏疏。

这一次李芳越看越是皱眉。

如果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那各地的制造司和市舶司太监呢?

东厂和锦衣卫呢?

能成为内廷第一人,李芳很自然想到了这里。

李芳放下苏泽的奏疏,又拿起了杨思忠的密奏。

在通政司经历所中安置东厂和锦衣卫的人?

李芳没想到,这位看起来古板的通政使,竟然这么圆滑?

李芳也明白了,为什么杨思忠不上公开的奏疏了,这密奏被外廷看到,他不得被人喷死?

这位杨通政,还真是个人物。

李芳暗暗感叹,以前通政司是个没权的衙门,大家都不重视,里面的官员大抵上都是没什么前途的。

可没想到,这位大银台能屈能伸,愿意和内廷合作。

也对,如果真的在各地建立这个经历所,内廷的情报能力大大加强。

内廷还可以使用通政司的急递体系,这样就不用自己搭建传递消息的网络了。

双赢要比双输强。

李芳将两份奏疏都递给了冯保和陈洪,两人自然也是支持的。

对于冯保来说,这是让东厂锦衣卫权力扩张的良机。

而对于执掌内承运库的陈洪来说,如果能用上通政司的驿递系统,那各地市舶司的商业消息也能快速传递,也对于内廷也是极大的加强。

——

二月二十六日。

苏泽在詹事府内,看着系统的结算报告。

【皇帝下旨,在沿海开港城市设置通政经历所,使用海驿递送要情,并在南洋设置通政署,联络南洋诸国,搜罗南洋的情报。】

【通政使杨思忠和内廷达成默契,在经历所中安排一名东厂太监或者锦衣卫,和内廷共享驿递系统。】

【海驿的出现,提升了行政体系的运行效率,加强了朝堂对全国的掌控。】

【南洋通政署让大明的旗帜重新出现在南洋。】

【南洋通政署首任署长,通政司经历张宣驻扎南洋,大扬大明国威,南洋诸国国主挽留张萱数十次,留驻南洋二十年,强化了对南洋的控制。】

【大明国祚 5】

这次竟然加了五年国祚?

想想也对,行政体系效率的提升,对国家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事情。

不过这个南洋通政署的署长,常驻南洋二十年,这也太惨了。

苏泽为这个不认识的官员默哀。

原来是通政使杨思忠和内廷达成了交易,才让奏疏通过了。

这位通政使是个人物啊。

苏泽也没想到,这位不显山不漏水的大银台,如此能屈能伸,情愿和内廷合作。

设立通政经历所的奏疏如此轻易通过,苏泽再次抽出一份空白的题本。

既然如此,干脆一鼓作气,趁热打铁,彻底将驿递体系的改革改完!

《请设通政邮递司疏》!

其实他早有整合大明驿路体系的想法了。

大明朝这套统治机器,就是一座层层架构的屎山代码,驿站体系就是起精髓。

大明驿路体系复杂,京师附近的官驿名义上是通政司管理,但是供养驿站的责任又划给了顺天府。

除了官驿之外,各地方官府还有自己的急递铺。

兵部下设车架司,负责军驿的事务。

工部还有专门的漕运驿站体系,就连礼部的学政部门,也又属于自己的传递渠道。

还有各地镇守太监,锦衣卫设立的各种半官方渠道。

大明的驿递体系就是典型的缺乏总体规划,又喜欢重复建设,又浪费又低效的典型。

苏泽想要将全国的邮政驿站工作,整合到通政司,新成立一个通政邮递司,估计反对声最大的就是兵部了。

兵部自有一套军情递送的系统,由兵部车架司负责。

苏泽看过户部的帐,每年朝廷在车架司投入大量的军马银钱,兵部不可能乖乖放手。

可反过来,如果兵部军驿这个硬骨头啃不下来,其他衙门更不愿意乖乖让渡权力了。

最后还是要试一试。

现在通政司已经和内廷联手,现在是提出方案的最好时机。

苏泽原本就有草案,迅速写完了奏疏,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模拟开始】——

《请设通政邮递司疏》当日送到内阁,你请求将通政司改名为通政邮递司,在全国交通枢纽设置通政经历所,负责全国的邮递事务。

内阁赞同你的奏疏,奏疏被送到了内廷。

兵部强烈反对你的奏疏,兵部奏议军驿体系的重要性,隆庆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400点】

【是否使用3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竟然只要300点?

这还等什么?苏泽果断选择“是”!

【300点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值:100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