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14章 吏科试的构想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14章 吏科试的构想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佛郎机人?”

苏泽想到了一个可能,接着问道:

“可是世子向佛郎机人购奴?”

这下子轮到朱翊钧惊讶了,他看向苏泽说道:

“世人都说苏师傅能庙算千里,难道您真有这样的神通?”

什么神通,你是西游记看多了吧?

看到小胖钧一脸热切的样子,苏泽立刻说道:

“臣没有什么神通,只是殿下先说澎湖缺人,现在又说世子找了佛郎机人,臣又听说这些佛郎机人在南洋贩卖土人,这才联想了起来。”

小胖钧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不过他还是谈起了正事。

“师傅说的没错,舅舅找上佛郎机人,佛郎机人立刻拍胸脯打包票,从南洋运来了大量土人。”

好家伙。

如今佛郎机人(葡萄牙)殖民马六甲,在吕宋地区建立了不少香料种植园,贩卖土人奴隶就是他们的业务。

只不过南洋土人除了在南洋地区能卖出去,其他地方并不喜欢这些喜欢偷懒的奴隶,所以市场规模一直不大,没有形成黑奴贸易的网络。

但是对于甘蔗种植园来说,这些南洋土人又是非常好的劳动力。

他们本来就生活在热带地区,对于热带病有抵抗力,不怕蚊虫,适应种植园的气候。

甘蔗是南洋地区的常见作物,种植和料理难度也不高,生产也比较简单,也就是甘蔗收割的时候忙一点,唯一有技术的工作,就是在种植园制作粗糖,这个土人也能胜任。

苏泽心中默念了一声“罪过”,李文全无意间开启了殖民奴隶贸易,也不知道日后要怎么评判。

不过苏泽知道,在这个时代,大明人对于奴隶贸易可是没有任何道德负担的。

就算是最讲究“仁爱”的大明士大夫,也不会将南洋土人当做民。

在士大夫的观念中,大明一等汉,北方蒙古人勉强算个对手,也能算是二等。

其他也就是两脚兽罢了。

朱翊钧盘算着制糖和蔗酒两项大业,摩拳擦掌要在这两个拳头产品上做出一番事业来。

——

苏泽无心过问千里之外的蔗糖种植园,他将精力放在了推动“吏科试”这件上。

罗万化前阵子去了一趟直沽,今天终于返回了报馆,苏泽理所当然的将手头上事情交给了他。

“子霖兄,直沽开埠没多久,已经是商贾云集了!你快看看这份报纸!”

苏泽接过罗万化手里的报纸,《商报》?

罗万化手里的是创刊号,总共只有四版。

第一版和其他报纸一样,都是时政要闻,但是《商报》上的文章,都是和商业有关的,头版的文章就是有关港口市舶税新政的分析。

第二版则是直沽和登莱两地商品的消息,办报的人也是下了心血,统计了登莱、直沽和京师的大宗商品价格,甚至还专门对商品做了价格预测,苏泽看完也直呼专业。

这个世界绝对不缺乏聪明人啊。

第三版则是对市场上新商品和新技术的介绍,头版就刊登了一家工坊的新式梳毛机。

苏泽仔细看了起来,梳毛机是用来纺织毛线的。

现在用的羊毛,需要将羊毛用细梳子梳开,变成方向一致的细小羊绒,然后再将这些羊绒捻成毛线。

传统的梳羊毛需要人工完成,费时费力,而且梳出来的羊毛不均匀,品质差距极大。

而这种梳毛机采用滚筒结构,只需要带动滚轮后添加羊毛,就可以自动完成梳毛的工作。

报纸在最后还刊登了这家工坊的地址,想要购买这种机器可以联系工坊的主人。

这不就是软广吗?

但是仔细想想,这篇广告十分的聪明。

买《商报》的必然是商人,一旦俺答封贡完成,羊毛贸易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

一些商人不会满足于单纯贩卖羊毛,产业升级是赚钱的最好办法。

商人购买机器,将羊毛加工成毛线,这就是必然的选择。

而生产这种梳毛机的工坊必然能大赚一笔。

果然需求才是创新的动力。

其实梳毛机的结构不难,苏泽也想过这件事,不过他在推广毛线的时候,想的更多的是脱脂和染色的事情,所以就没有搞出梳毛机。

现在民间工匠自己搞出来了,这要比官方推广效果好多了。

脱脂和染色就复杂多了。

羊毛必须要经过脱脂的步骤,才能祛除羊毛上的腥膻味道。

现在苏泽用的是碱液加热洗毛的方法。

也就是用加热草木灰溶液,利用碱液和羊毛中的油脂反应,最后得到干净的羊毛。

在如今羊毛数量还比较少的时候,用这种方法自然没问题,但是如果羊毛数量多了,那就需要更高效的制碱法了。

原本苏泽还在发愁这件事,现在看到了民间自己搞出了梳毛机,他反而放松下来。

只要有了需求,能看到利润,自然会有人投入研究。

苏泽就不相信大明这么多聪明人,在巨大利润的刺激下,搞不出基础化学来?

而报纸最后一版,则是类似于人物传记或者专访之类的,版面叫做“儒商风采”。

第一期介绍的是山西范氏的族长范宝贤,苏泽看来这就是一份拍马屁的软文,这《商报》背后必然是大同范氏。

而且所谓儒商,也只是介绍范宝贤孝敬父母、照顾宗族、宽待属下、劝说子弟读书这类“儒”的部分,反而对“商”的部分避而不谈。

但是苏泽倒是很支持这篇文章,这好歹是在苏泽提出“四民道德”后,第一个开始讨论商德的报纸。

虽然迈步不多,但是好歹也迈出了步子。

罗万化激动的说道:

“子霖兄,你看这商报,我们要不要也开几个新版面?”

苏泽摇头说道:

“一甫兄,你说我们在《乐府新报》上刊登这些文章合适吗?”

罗万化愣了一下说道:

“好像也确实不合适。”

苏泽点头说道:

“我们《乐府新报》是官报,主要读者都是京师官员和读书人。每一份报纸,只要服务好最核心的读者就行了,求大求全反而是谁都伺候不好。”

罗万化露出受教的表情,他接手《乐府新报》后,总是想着要将报纸做大做强。

今天听完苏泽的话,好像确实如此,官方报纸上刊登梳毛机的推销文章,或者刊登商人的自传,好像都不太合适。

但是苏泽说道:

“但是经济也是国政的重要部分,甚至可以说朝廷就是建立在银元上的。”

“所以在《乐府新报》上,也可以刊登一些有关财政的内容。”

“财政?”

苏泽点头说道:

“比如顺天府的财税去向,官府各项开支的明细,这些内容都是可以刊的嘛。”

“官府花了多少银元,这些银元都花在哪里,又收了多少银元,这些也应该向百姓公开嘛。”

“顺天府尹是顺天府百姓的父母官,家中公用开支,不是也要向家中子弟公开?”

罗万化听完也觉得很有道理,顺天府的账目都是要向户部报备的,正如苏泽所说的那样,其实只要是有心官员,也都是能查到这些数据的。

那向《乐府新报》的读者公开这些数据,也不是什么犯忌讳的事情。

罗万化兴致冲冲的去操办这件事,苏泽则慢悠悠的前往内阁。

内阁会客的偏厅中,高拱听完了苏泽“吏科试”的设想后,皱着眉头思考起来。

官员公吏和私吏的问题,作为执掌吏部的天官,高拱自然明白。

大明官场有“穷官不任富县”的说法。

富裕的县里事务繁多,遇到的问题也多,县内的大户人家多,地方关系盘根复杂。

没有钱雇佣幕僚的穷官,如果只身前往富县上任,那就是被架空操纵的份儿。

要是遇到什么突然事件激化了地方矛盾,穷官还要背锅。

所以在吏部铨选官员的时候,家贫的官员也会去往条件差的地方任职,图的就是这些地方“民风淳朴”。

只有海瑞这种,本身两袖清风,让豪强县里抓不到把柄,本身业务能力又极其出众,一个人可以干了整个幕僚团队的工作的官员,才能一人在富裕的地方做出成绩来。

所以海瑞在淳安做知县最后获得升迁,还真的就是因为他的能力太强了。

高拱自然明白这其中的坏处。

这对于整个帝国的官场是不利的。

如今富裕的读书人,基本上都集中在东南地区。

除非考上庶吉士,普通进士都是要在地方任职的。

能不能在官场上做出成绩来,就决定了未来的前途。

穷官缺乏幕僚辅助,要么和地方上同流合污,染上污点。

要么和地方闹出矛盾,在上级心中留下一个无能的评价。

久而久之,官场上的中高级官员,就会东南地区的读书人占据。

这就是另外一场南北榜之争了。

高拱明白其中的症结,却不知道如何解决。

苏泽提出的办法,确实切中了要害。

但是高拱还是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这些新吏的员额吏部可以给,但是俸禄从哪里来?”

苏泽说道:

“商税。”

苏泽说道:

“上古的时候,百姓只需要耕种,官员在地方上就是劝农课桑,所以一县只需要几个官吏就可以了。”

“但是如今大明地方上事务繁多,商旅纵横,所以县里的人手就不够了。”

“商旅带来了地方的繁荣,但是也带来了地方治理的难度。”

“开征商税依然是朝堂的共识,既然要开征商税,也需要专门的人才,用这笔钱来养新吏,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也是商人之德。”

这又回到苏泽一直说的“四民道德”上去了。

高拱不得不承认,苏泽这套理论体系是自洽的。

商业带来的人口流动,带来了治安问题,商人之间的交易带来了各种法律问题,还有各类的经济纠纷。

新的治理问题,需要新的官吏,这笔成本由商人承担也是说得通的。

苏泽又说道:

“所以弟子想在商旅发达的顺天府先试点,将顺天府的商税征上来,供养这些新吏。”

高拱在原则上同意了苏泽的计划,他又问道:

“你还和谁说了吏科试的事情?”

苏泽立刻表忠心说道:

“当然是先和师相商议的。”

高拱露出满意的表情,自己这个弟子好是好,就是跟自己没其他门徒那么紧。

但是在高拱看来,能干就是最重要的,他接着说道:

“你还有户部员外郎的差事,你可以在户部提出来。”

“另外赵阁老是你姻亲,你可以走动一下,如果真要办吏科试,礼部也要出力。”

苏泽明白了高拱的暗示,这是允许自己和张居正接触,共同推动这件事。

苏泽连忙说道:

“弟子领命。”

——

苏泽没有向高拱询问丁靖轩的下场,但他离开内阁就去了户部。

山东清吏司郎中葛烨出衙门办差去了,苏泽的老部下,主事魏恽就送上了茶水。

魏恽不落痕迹的拍着马屁道:

“部里缺了苏中郎,可以繁忙了很多。”

苏泽坦然接受了魏恽的示好,山东司的事务井井有条,在两次更换负责后都能无缝衔接,主事魏恽的辅佐能力毋庸置疑。

这份人情世故和对业务的熟练程度,都让他在苏泽心中留了下了好印象。

等寒暄完毕,魏恽低声说道:

“苏中郎,您知道浙江清吏司丁郎中的事情了吗?”

苏泽装作不知情的样子问道:

“在十三司共议的时候见过,丁郎中怎么了?”

魏恽小声说道:

“浙江清吏司不是执掌金花银征纳吗?丁郎中被下属检举,贪墨了部分金花银,他还受贿,擅自免除了一些南直隶府县积欠的金花银。”

“听说六科拿了确凿的证据,陛下震怒,已经命令锦衣卫将丁靖轩逮捕下狱了。”

好家伙,苏泽也没想到张居正的报复竟然这么快这么狠。

金花银是要进皇帝内帑的,是“朕的钱”。

这丁靖轩也是胆大包天,连皇帝的钱也敢贪。

贪也就贪了,还做得这么不周全,让张居正抓到了把柄。

就连好脾气的隆庆皇帝都震怒,动用锦衣卫把他抓进了许久未用的诏狱,只能说丁靖轩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名留史书了。

“张阁老在户部吗?”

“在的,苏中郎要求见张阁老吗?”

苏泽看向魏恽说道:

“不过有件事,要先魏主事商议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