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13章 定海神针苏泽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13章 定海神针苏泽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赵贞吉的问题很直接,明初的这套制度,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选择。

增设吏员,那这些吏员也是要吃饭的。

这钱到底谁出,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在大明县衙中,典史是有俸禄的。

但是典史外,无论是书手还是衙役,他们都是没有固定俸禄的。

有的地方官员会想办法从县衙的库房中支出一笔开支作为俸禄,有的地方官干脆就不发钱,任由这些书吏衙役“自筹”。

如果不解决这些新吏员的待遇问题,他们同样会成为盘剥百姓的胥吏。

苏泽说道:“俸禄由户部出,名位由吏部给。”

赵贞吉凝视苏泽,接着问道:

“你有几分把握。”

赵贞吉终于知道,为什么苏泽要登门拜访了。

《请刊乡试答卷明正视听并肃典制疏》只是个引子,苏泽真正要办的,其实是吏科试的事情。

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对内改革,就需要能将政令执行到最基层的官僚队伍。

苏泽希望能在读书人最多的顺天府地区试点,招募一批新的吏员充入官府,这样才能开展更基层的改革。

除此之外,这也是苏泽的一次尝试。

吏科试涉及到三个部门,吏部要给员额,和典史一样承认这些新吏员的编制。

户部要给拨款预算,给这些吏员俸禄。

而礼部要组织考试,对通过考试的吏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熟悉官府的政务。

如今朝廷中,能够集合三个部通力协作的,也就只有拥有系统的苏泽了。

给吏部、户部和礼部找个事情做,也能给三位阁老们“找点事情做”。

有了具体的事情做,也不会天天想着内斗了。

苏泽说道:“下官只能说尽力而为。”

“你上个奏疏,内阁议一下,你师相那边你去过了吗?”

苏泽立刻说道:

“师相那边下官还没去,下官想还是先和您通个气。”

听到苏泽这么说,赵贞吉摸着胡子,心情似乎好了一些。

紧接着他说道:

“你和三娘子已经成婚了,现在是不是改口了?”

苏泽愣一下,还是有点不情愿的喊道:

“叔祖。”

赵贞吉浅浅的应了一下,苏泽深深的怀疑,赵贞吉是不是想要占高拱的便宜?

吏科试的事情事关用人大计,苏泽只是和赵贞吉达成了简单共识。

如果要推动这件事,苏泽还要说服高拱和张居正才行。

送走苏泽,赵贞吉忍不住想,什么时候开始,苏泽成了朝堂的定海神针了?

——

次日,赵贞吉早早来到内阁,接着通政使杨思忠带着苏泽的奏疏来到内阁。

“杨大人,苏子霖的奏疏可送来了?”

杨思忠早有准备,从最上面拿起一份奏疏,将苏泽的奏疏交给了赵贞吉。

赵贞吉又看了一遍奏疏,确认和苏泽昨日给自己看的副本一样。

他首先提起笔写下了赞同的票拟意见。

写完后,赵贞吉看了一眼张居正的位置。

这件事上他还是有些看不上张居正的。

当年自己的弟弟,和自己一同考过了贡试,为了避嫌弟弟放弃了殿试,在官场上传为佳话。

阁臣家的子弟科举,为了防止瓜田李下,在职期间让自家子弟放弃科举的也有不少。

可偏偏张居正的儿子参加顺天府乡试,还考中了解元。

虽然赵贞吉也相信申时行不会在这件事上作弊,但是后人又要如何评价这件事?

赵贞吉想着,高拱迈步走入了内阁。

赵贞吉拿着苏泽的奏疏递给高拱,看完了奏疏的题目,高拱大概也就明白了苏泽要奏请什么了。

翻开一看,内容和自己猜想的相差无几。

高拱内心有些纠结。

根据张四维的汇报,高拱派人摸清了情况,这次哭庙的事件,确实是自己的门徒,户部郎中丁靖轩的策划。

作为宦海沉浮几十年的人,高拱很快就明白了丁靖轩的企图。

可是明白归明白,这一次顺天府乡试,确实是一次攻击张居正的大好机会。

在这件事上,高拱一派已经占据了主动权。

进可以继续弹劾,掀起朝议,就算不能让张居正罢官,也可以打击张居正在皇帝心中和士林中的声望。

静可以坐观其变,看张居正如何应对。

但是苏泽这份奏疏,是让高拱放弃这次机会。

高拱拿着奏疏回到座位上,仔细思考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写下了赞同的意见。

我高肃卿不屑于用这种手段!

高拱就是不喜欢这些阴谋诡计,要不然他也不会在隆庆皇帝刚继位的时候就被徐阶算计罢官。

要战胜张居正,就要在公务上将他压倒,而不是用构陷的方法来打倒政敌。

高拱是经历过嘉靖朝后期激烈的政治斗争的,见识过严嵩父子如何使用权术,前首辅徐阶也是此道高手。

但是高拱的傲气还是让他不愿意用这些手段。

也正如苏泽所说的,将答卷刊登出来,士林自有公论。

皇帝亲自主持复试,那结果自然能服众。

要是张居正真的伙同弟子,给自家儿子科举作弊,那陛下一下子就能看穿。

反之张居正如果没有作弊,那高拱也不屑于构陷他。

最后抵达内阁的,是首辅李春芳。

李阁老前几天的时候就有不祥预感,本就想要使出告病**,却因为东胜卫战事不得不主持大局。

可没想到刚刚处理完了北疆的事情,就赶上了这趟哭庙风波。

张居正请假后,李春芳不得不接过了他处理的政务,才做了两天就不堪重负。

李春芳并不长于吏才,平日里看张居正整日坐在那里处理公务,李春芳没想到户部的公务竟然如此繁重。

所以看完了苏泽的奏疏,李春芳立刻票拟赞同,然后中书舍人送入宫中。

隆庆皇帝对这份奏疏自然御批通过,苏泽的奏疏发往六科,这场风波暂时被压制住了。

——

得到了皇帝的圣旨,苏泽立刻行动起来,从礼部要来了这次顺天府乡试的答卷,将二十名官生的卷子排版,刊登在十月十七日的增刊上。

《顺天府乡试汇编》出版后,迅速脱销。

京师读书人看完了张敬修的文章,也承认他的水平确实不错,士林的争议也少了很多。

紧接着,皇帝宣布在十月十九日,亲自主持顺天府乡试的复试。

二十名官生准举人全部参加,由皇帝亲自出题,翰林官员当场批改,当日就公布了复试的结果。

二十名官生的学识文章都能达到举人标准,皇帝认定本次乡试没有弊案,《乐府新报》也将皇帝的判定刊登在头版上。

至此,这场哭庙的事件告一段落。

张府。

张居正看着年轻的儿子张敬修,抬起眉毛问道:“你要放弃科举?”

张敬修拱手说道:“是的,父亲。”

张居正看向儿子问道:

“你不顾我的禁令,参加这次顺天府乡试,现在考中解元,又要放弃科举?”

张敬修看向父亲。

面对张居正这个强势的父亲,张敬修一直都小心翼翼的。

他是长子,下面还有弟弟,从小就被教育,要做家族的表率。

所以无论是读书还是其他事情,张敬修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大的努力。

而这一次,张敬修也是思考已久的。

读书科举,是家族和父亲加给自己的担子,张敬修参加顺天府乡试,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满足父亲和家族的期待。

可没想到自己这次掀起的风波,差点连累父亲。

张敬修迎上父亲的目光说道:

“父亲,我想要去登莱,去市舶司海务教习所看看。”

市舶司海务教习所?

张居正想起了这个机构,这是苏泽请求设立的学校,专门培养航海和海军人才的学校。

“你要出海?”

对于儿子的选择,张居正有些不理解。

张敬修说道:

“父亲,读书科举做官,儿子是永远赶不上您了。”

张居正沉默了一下,大明至今没有出过父子阁老。

严世蕃虽然称为小阁老,但是他并没有入阁。

张敬修说的没错,能成为阁老,不是光读书就可以的,能力机遇都不可或缺,每一个阁老的入阁道路都是不可复制的,这不是书读得好就可以的。

如果读书好就能入阁,那岂不是每一届状元都能入阁?

实际上大明状元阁老反而不多。

张敬修说道:

“儿子读《乐府新报》,见到报纸上说海波万里,我大明之外还有万国林立,所以儿子想要去看看。”

张居正沉默了一下,他素来治家严谨,对长子有很大的期待。

张敬修一路读书,也没有辜负张居正的期待,如今十七岁就中了举人。

但是见到儿子能站在自己面前,将他的想法说出来,而不是和以前那样唯唯诺诺,张居正又觉得心中宽慰了许多。

“你要去,就去吧。”

“你是举人,市舶司海务教习所可以直接录取,如果三年不成,你就返回荆州老家侍奉祖父吧。”

张敬修连忙跪下来向父亲叩头,就返回房间打点包裹去了。

等儿子走后,张居正在鲸油灯下,看着一张纸条。

户部浙江清吏司郎中丁靖轩,国子监生丁靖海。

看着两个名字,张居正眼中露出光芒。

胆敢算计阁老,那就要做好被阁老报复的准备。

——

十月二十一日,中旬休沐后,苏泽踏入东宫。

左庶子已经有自己的独立公房了,不用和其他东宫讲官挤在同一件公房里。

而且东宫的公房刚刚翻新装修过,据说是太子自掏腰包的。

对于这件事,百官都称赞太子尊师重道,言官也很识趣的没有扫兴。

詹事府的差事其实相当的轻松,上衙的时候大家就是安静的读书备课。

不过今天苏泽刚刚到衙,一名熟人就踏入了他的公房。

“云襄(黄骥字)兄?”

黄骥比上次见面又瘦了一些,不过精气神还是不错的,而且比起刚入詹事府时候的阴郁,现在执掌太史局的黄骥明显开朗了很多。

“子霖兄,我是来向太子辞行的,见你也在詹事府,所以也顺道来一下。”

“辞行?”

黄骥说道:

“四海测验已经准备完毕了,太史局已经派出队伍,勘验前元测验的星图日晷,我明日也要启程前往南京了。”

“去南京?”

黄骥说道:

“陛下御批在神烈山附近建造天文台,子霖兄所设计的反射望远镜已经安置完毕,我准备过去看看。”

“神烈山?”

苏泽疑惑的看向黄骥,自己也是南直隶人,怎么没听说过南京有这座山。

黄骥说道:

“就是紫金山,世宗皇帝改的名。”

“哦哦哦。”

苏泽恍然大悟,没想到最后还是紫金山天文台,这难道是历史线的自动收束?

苏泽对黄骥还是有些不舍的,叮嘱他用胖鸽子联系后,黄骥又掏出两本书。

“这份是子霖兄所授的《微积分术》,我已经编好,营造学社那边请子霖兄多担待着。”

“这本《几何学》是给市舶司海务教习所编写的教材,我还没来得及勘误,请子霖兄斧正后交给朝廷。”

临近分别,苏泽更有点不舍了,他叮嘱黄骥注意身体,就让黄骥去给小胖钧道别去了。

不一会儿,东宫内传出哭声,等苏泽踏入明伦堂后,就见到朱翊钧不舍的拉着黄骥。

黄骥也感动到流泪,师生道别半天后,小胖钧又拿出一堆私藏的珍宝要赏赐黄骥,都被黄骥拒绝。

等到黄骥离开后,小胖钧闷闷不乐的坐着,对着苏泽说道:

“苏师傅,黄师傅都去南京了,可孤还是不能离开东宫。”

苏泽看了一眼小胖钧,他深度怀疑刚刚朱翊钧哭,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不过苏泽也不敢擅自领着小胖钧乱跑,明代言官可是盯着很紧的,而且万一出什么幺蛾子,苏泽也担待不起,谁让隆庆皇帝就这么一个儿子。

苏泽安慰了一会儿,朱翊钧平复下来,他掏出一份信件说道:

“舅舅来信了,他说澎湖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甘蔗,他已经殖拓了大量土地。”

“这么快?”

苏泽也没想到,李文全的动作竟然这么快。

要知道现在的澎湖可不是宝岛,而是荆棘密布的热带岛屿,这也是大明为什么任由荒废的原因。

朱翊钧嘿嘿一笑说道:

“澎湖种植园能进展这么顺利,可都是孤的功劳!”

苏泽笑着说道:

“那臣就听一听殿下的妙方了。”

朱翊钧低声说道:

“苏师傅,您不是说过浪白澳的佛郎机人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