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3章 你的白话文属实有点格格不入

历史不是爽文 第3章 你的白话文属实有点格格不入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文以载道”,不是你说得通俗就能上位。你以为写几篇通俗易懂的白话小文就能震惊天下?对不起,在传统士人眼中,这不叫“文章”,只叫“俚语”、“俗语”或“市井词”。

古代文人的标准是:“文以载道”、“辞采有章”、“援经据典”,也就是说:

引用典籍多,代表你“熟读四书五经”;

讲究结构对仗,说明你“通格律善文法”;

用词艰深、典雅,才显得你“有士气、有学养”;

一篇用“今天、明天、干嘛”这种白话写的文章,在他们看来,不只是“浅俗”,而是“不敬、不学、无识”。

哪怕你文意再好,没有典故、没有套话,他们都会说你“胸无点墨”、“徒有浅见”。

从明代开始,科举“八股文”规定:

必须按“四书”命题;

必须遵循“破题、承题、起讲、入手”等固定格式;

必须引用“经文”为主,不得随意创新措辞;

必须文辞典雅,句式工整,对仗严密;

你若写白话,直接出局。因为白话:

没“句读”章法;

不讲四字八字对偶;

语言太俗气;

无经典出处支持;

所以白话文不是“能不能传播”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入眼”的问题。一个穿越者若递上一份白话“自荐书”,八成被当成乞丐信扔进火炉里。

古代“写文章”不是全民娱乐,而是权力阶级的“认证标志”。

只有士人有“文章资格”;

文章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载体;

用白话写作,会被认为“亵渎圣言”、“玩弄笔墨”;

你写小说、话本、戏文,可以用白话,但那是下九流行业;

你写奏章、对策、论政,要敢用白话,主考官可能说你“轻慢上国,诋毁道统”。

穿越者写一篇“为百姓请命”的白话政论,士人会认为你是个“市井狂生”,不是革命者,是笑话。

古代确实有很多白话作品,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这些作品在民间火爆,但:

不登大雅之堂;

不被正统文人认可;

不纳入科举内容;

被称为“淫词小说”、“野史荒唐”;

例如,《金瓶梅》文笔极高,但因语言**、情节露骨,被列为“劣书”;《水浒传》虽写忠义,却因语言粗俗,不登正史。

而读这些作品的,往往是:

商人、手工业者;

小店掌柜;

地主阶层中不走科举路线的人;

庙会、茶楼的说书人;

你用白话写东西,最多“骗骗百姓”,在士大夫看来,那和“唱曲子”“卖唱”差不多。

你可能说,那我就当个说书先生,用白话文影响百姓嘛——但问题在于,说书先生是“贱业”。

属于“非正经文人”,难入士人圈子;

说话靠嘴,不靠笔墨,被视为“艺人”;

家庭也因行业影响而被排除在“科举资格”之外;

明清很多说书艺人其实文笔极佳,但因出身不正、语言白话,只能靠“街头茶馆”谋生。

穿越者靠白话说服百姓搞教育、搞改革,这套在“士人认同体系”里根本不成立,他们只会说你是个“跳梁小丑”,不配参与大政。

白话文真正登堂入室,是五四运动以后。

1918年,《新青年》用白话文发表文章;

陈独秀、胡适推动“文体革命”,才广泛推广;

鲁迅写《狂人日记》成为第一篇白话小说;

国民政府1920年代后开始在教育中使用白话教材;

也就是说,在你穿越前的任何一个朝代,白话文都是“非主流”、“非官方”、“非高雅”。

想靠白话征服古人思想,你就像现在用抖音视频说服一个大学教授写论文一样——传播没问题,认可几乎为零。

写文章讲究“文采”是古代文人的执念,哪怕内容平庸,只要辞藻华丽、典故连珠,照样能“拔高档次”。

你若写:

今夏大旱,百姓无食,乞丐遍地。

士人会写成:

自春未霖,自夏无潦,饥者号于道,瘦者僵于壑,骸骨蔽野,号咷盈耳。

你写:

皇帝不顾百姓死活。

他们会写:

上失其道,下无所依,溷乱纲常,法纪陵夷,天道之罚,殆不远矣。

穿越者写白话短句,他们会觉得你是没学识的草民,说话没品位,不值得听。

古代进谏皇帝、写政论、递书启,全都要用“官样文章”。

你若写:

圣上啊,百姓饿死了,求您救救他们。

官员会写:

欣逢隆运之世,然民命告危,实系兆庶膏血,乞敕内外有司,体恤实情,力除苛政,以慰苍生。

你写白话,他们觉得你在“撒野”、“乱语”、“触犯礼法”。

在士人圈子里,连写一封私信都要“引经据典”,更别说上达天听。白话写书信,就如今日用语音输入发毕业论文:没人敢看。

古代“文言”不仅是语言形式,更是“权力结构”的象征:

能写文言,说明你是“士人”;

会用典故,说明你读过书;

遵守章法,说明你尊重儒家礼法;

白话是“无根语言”,代表下等、草民、低阶;

文字就是门槛,谁写得好谁就能发声。你用白话,等于放弃了“士人语言权”,也就等于放弃了参与话语体系的资格。

这跟你今天写网文投稿人民日报社论是一个逻辑——格式不对,思想再好也没人搭理你。

如果你真执意想用白话传播思想,也不是没可能——但路径如下:

去茶楼、庙会,说故事;

写白话小说,投给书坊;

培训一批“草根布道者”,类似明末的布道僧;

争取下层百姓认同后,积聚影响力;

被地方官或士人“注意”后,逐步纳入书目;

再由士人转译为“正统书文”,才有可能登堂入室;

这个过程可能耗时数十年,还不一定成功。

真正的白话入主官场,是晚清以后、是民国开新政、是五四之后。你穿越到宋、元、明、清,就算白话文写得再精彩,也只能被当作“市场小品”。

穿越文里主角用一篇白话文章“打动皇帝”“震动朝堂”,实则犯了两个常识性错误:

语言形式不被承认;

身份与文字挂钩,你没士人身份,说什么都白搭;

古代社会是等级制社会,文字是最精致的等级工具。你若不用文言、不能写八股、不会引典,就像不会说英语的人硬闯联合国发言厅,哪怕满腔热血,也注定被排除在外。

所以,不要天真地以为“写白话文章就能改变世界”——在那个年代,文章不是看你写得对不对,而是看你是不是有资格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