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2章 科举是有限制的

历史不是爽文 第2章 科举是有限制的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抛开有没有能力这个条件,科举不是人人都能报名考试——资格限制卡死八成底层。穿越小说里动不动就让主角“考科举出人头地”,现实古代连“去考一下”的资格都不是人人都有。

在明清尤其是清代,参加科举考试要满足几个条件:

拥有合法户籍;

家族背景“无污点”(即非罪人、非贱籍);

无“技工”、“商人”职业从业记录;

所在乡里有“保举文书”;

经由“县学或私塾”登记造册;

初试“童生试”及格并有入学资格文凭(即“附学生员”);

光是这一套筛选流程,就把大部分流民、佃户、商贾子弟、工匠、贱籍一族全部挡在门外。穿越者若身份是个落难佃户或逃亡户,连考场门口都进不去。

参加科举的第一关叫“童试”,也就是考秀才的资格考试。但即使是这个初级考试,也得有“良民户籍”。

比如:

奴籍、贱籍、匠籍,自动被排除;

寡妇家、孤儿户、出户女家子弟,要提供“清白证明”;

若曾为僧、道、伶人、乞丐等,一律不得参加童试;

连给人放牛、做长工的家庭,有时都无法入籍,等于无资格;

《清会典》明文规定:“非本籍民人,不得投考”。即使你是十项全能的状元胚子,没有名册上的籍贯,就是非法考试。

现实中无数天资聪颖的寒门子弟,被挡在资格门口连“试一试”的机会都没有。

户籍、身份是科举的最大门槛。清代以来户籍分得很细,不同“身份代码”决定你能不能当“学生”。

常见的几种被禁考身份包括:

奴婢、伎女、优人、乞儿、僧人、道士;

丧门户(出过死刑犯者);

商籍(有经营记录者);

绿营兵户、边地民户;

手工工匠户(尤其是铁匠、漆匠等属“下贱业”);

你祖上哪怕五代前是“犯过罪的”,也有可能影响你参试。要“洗白”至少三代“无事”才可能恢复资格。

《大清律》还规定:“文武生员之家,不得与贱役通婚,违者削籍”,可见他们对“血统”控制的严重程度。

很多穿越者设定“主角在边塞苦读十年,一朝金榜题名”,然而边地人能不能考科举,取决于朝廷的态度。

历史上有大量限制边地、少数民族、迁徙户口参加科举的记录:

云贵川等地考场常常延后、额少;

福建山区因“土着未通礼教”而被限制人数;

清代新疆、蒙古、青海不设科考;

山西、陕西大量流民迁入者被视为“无籍之民”,考不成;

这就意味着,穿越者若被安排在边地山区,哪怕才高八斗,也被“地域政策”关在门外。

有些“考点”甚至几十年不开一次,导致“村民三代苦读,无考场”现象频发。

科举虽说是“公平考试”,但参加它的成本极高,不是普通百姓能负担的。

一个考生需要:

长年读书,不能务农或干活;

购买书籍(纸张极贵)、墨水、笔;

请塾师、参加学馆,交学费;

远赴考场,路费、住宿、食宿全自理;

供养“读书郎”的家庭要牺牲劳动力;

《清稗类钞》中记载:“一童生三试未中,其父耗尽田产,鬻女二人。”所以穿越者设定“主角家境贫寒却中状元”,别忘了这背后得有个能支持十年八年不赚钱读书的家族。

真正能“从寒门走上仕途”的,是极少数背后有“资源支持”的寒门,而不是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孩子。

考试资格受“州县限制”,户籍迁动极难。古代不能随便跨县考试。尤其明清以后,“本州、本县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当地童试和院试。

如果你迁居到他县,他县不会让你参加考试,原籍又不接收你,结果是:

流民无考籍;

外地人被视为“冒名顶替”;

无法在他地参加乡试、会试;

即使想通过“捐纳”方式改变籍贯,也需花费巨大银两,还得找人担保。

一个穿越者如果没有明确户籍(更别提你“穿来”的不知从哪冒出来的身份),你根本无法合法参试,除非先搞清楚“你是哪一户的人”。

你以为“只要考了就能上榜”?清代真实情况是:

每三年一次的“童生试”,动辄几十万人报名;

每次能录取的“秀才”只有一两千人;

一些人考十次、二十次都没中,被称为“老童生”;

无数人终身在“童生”阶段打转,老死未能进入“正途”;

“童生”相当于“科举门槛前的苦行僧”,中不中完全看地方官员“提调”的好恶,贿赂、关系、人情比试卷更关键。

你穿越过去参加“童试”,哪怕文采惊人,也可能被驳回理由是:“行文偏激,不合体例”,或者“身份不明”。

古代科举“公平”是理想,现实却充满了**与黑幕。

宋代已有“买题”现象;

明代“捐例出身”,金银买得功名;

清代作弊频发,考场夹带、写暗号、打招呼屡见不鲜;

太学生“推荐保举”制度,让权贵子弟免试入学;

尤其是乡试、会试阶段,批卷常常“避实就虚”,刷掉“风格不合主考胃口”的人。

所以穿越者靠“一篇满分策论”就能跃升龙门的情节,大多是想当然——你要在没有人脉、没地方举荐、身份不明的前提下中榜,几乎是奇迹。

古代的考试不是完全靠“考试分数”说话,除了文采,还讲:

出身清白;

师承名门;

礼仪规矩合格;

衣着举止得体;

通“古人之道”而非“奇技淫巧”;

明清尤其重“八股文”,写得再精彩,如果结构不对、立意“僭越”,照样被刷下。

你穿越者写一篇“逻辑清晰、观点新颖”的策论,主考官可能觉得你“目无古人、蔑视圣道”,直接给你判为“浮华邪气”。

若无长期训练,懂得“八股套路”,你连卷首三段的“破题、承题、起讲”都写不好。

中进士只是开始,科场之后还有无数关卡。穿越文里主角一中进士就“封侯拜相”,现实中中进士只等于“公务员初录”,接下来还有:

选官、授官,要靠吏部安排;

多年候补等待,甚至终生未授官;

家庭清寒者“无银装束”,也得靠借贷“贿路”;

地方空缺有限,非京官难得一职;

有些科举人一辈子只是“举人 教书匠”;

甚至明清两代,有些“榜眼探花”也得等上十年八年才安排实职。

“从进士到高官”的路,比“从童生到秀才”还难。很多人“中进士十年仍未就任”,甚至不得不告老归田。

穿越者若想靠“中个科举”来颠覆世界,现实是:你可能只是被安排在外县当个小教谕,月俸三两银,忙一辈子连县令都当不上。

真实的古代科举制度,是以“公平考试”为表,以“阶层门槛”为实。

身份限制:匠籍、贱籍、商籍禁考;

户籍屏障:异地无考权、流民无名份;

资格审查:需清白、需保举、需证明;

经济门槛:读书数年不事生产;

道统筛选:只选“正统之言”,排斥新异观点;

考场**:暗箱操作、权贵优先、金钱交易;

换句话说:古代的科举是“为可控阶层预设的上升通道”,并非“全民机会”。

穿越者若幻想“随便考一考就能金榜题名”,那就好比以为现代大学能让你不报名、不审核、不交材料,光凭文采进清华北大——根本没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