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章 古人并不都是文盲——文教普及比你以为的要广

除了清朝这种毁文化的统治时期,识字率只有百分之一,其他大多数朝代其实文化教育的水平要高得多。即使上不起学,老百姓生活中的常用字还是可以认识的,不至于到目不识丁的地步。不然古代的那些文化小说也不可能流传甚广。

不是人人都识字,但“识字者”从未稀有。很多人一提到古代,就下意识觉得“全民文盲”,仿佛除了士大夫,其他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事实恰恰相反:虽然识字率确实不高,但“实用识字”并不少见。

宋代江南地区,许多农家子弟能写“租约”、“契约”、“姓名”;

明代中后期,地方衙门的“书会”(代写文书的人)数量极多,说明需求广泛;

文书契约、户籍造册、田亩登簿都需要“识字”农人配合。

真实古代社会,是“高阶读书人稀有,但基本识字能力比你想象广泛得多”。

科举制度推动了“全民识字”风潮。从隋唐确立科举制起,“读书识字”就不再是贵族专属,而是“寒门跃升”的唯一通道。

为了让家族中出一个秀才、举人、进士,无数家庭倾尽所有送子入学。

唐代后期,私塾逐渐普及;

宋代“义学”兴起,由国家出资教育平民;

明代“童生考试”引发基层读书热潮;

有了科举制度,“识字”从“贵族炫耀品”变成“农户必争之路”,哪怕只会写“八股句”,也是家庭荣耀。

乡村私塾是广泛存在的基层文教系统。古代并不是只有大城市才有书院,乡下也有许多“私塾”,承担启蒙教育。

教书先生往往住在村里,开设三到五人小班;

教材常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学习目标就是“识字”、“背经”、“写字”;

教学内容分三阶段:识字、背文、练笔;

《三字经》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乡下娃一遍一遍地背。虽然不一定能写策论文章,但基本“读写姓名 账目 问候词”,完全不难。

即便是佃农家庭,也常常攒钱供儿子读两三年书——“会写名,会记账”就是社会竞争力。

契约、账本、碑刻证明“识字人”无处不在。很多历史遗物可以反驳“古人全是文盲”的偏见。

墓志铭、祠堂碑、家训石刻:内容规范,说明有识字人整理;

地契、租约:明清大量保存,措辞准确、印章工整;

商业账册:清代商帮如晋商、徽商账本密密麻麻,多为民间抄写;

地方案卷:民事案件中,原告、被告、证人往往都能签名或识笔供;

比如明代徽州,因商业发达,民间大量自制契约、账本,许多茶农、木商、盐贩都有基本识字能力。

这些不是“官员”或“士人”的行为,而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商人、农户的文化日常。

女性识字率虽低,但也不“全盲”。古代确实以男性为主接受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都是文盲”。

唐代已有女性诗人,如薛涛、鱼玄机;

宋代女子“闺塾”出现,贵族女子常接受书画教育;

明清江南富裕人家,女子读《女训》《列女传》;

清末出现“女学堂”,大量女子进入学堂接受正规识字教育;

即使在更早的农家,也有母亲“教儿识字”,靠的是对《三字经》《百家姓》的熟读记忆。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都是典型“家教良好”的识字女子。这并非虚构,而是“上层女性识字”在当时已然存在。

古代宗族组织对文化有天然依赖:

修族谱需要“懂字之人”;

拟乡约、立宗规,也需“识文断字”;

村社祭祖需写祭文、族规、文告;

宗祠刻石,需要书写与编辑人才;

有了“文书的需求”,必然催生“识字的人”。族中如有人能书写,就能享有一定地位。

宋元以降,许多家族设“家学”“家塾”,就是为了内部培养文书人才,哪怕不是去考科举,也能做族中账房、书手、庙祝等职。

你穿越回去若真识字,可能立刻就被族长请去“写条子、记家谱”。

城市识字率显着高,文书行业高度分化。大城市如长安、洛阳、汴梁、苏州、扬州,文化气息浓厚,识字人更集中,出现了大量“以文为业”的职业。

书会:专职写状、写信、代笔;

帐房:店铺必备,有算账、记账、写收据之责;

书肆:买书、租书、抄书、刻印的文化商业;

文案吏:衙门中的笔帖式,专管书写;

清代苏州一个“书会”一日能接百单写状任务,有时排队写信、写诉状要排半天,说明民间识字、用字需求极大。

你穿越去这些地方混口饭吃,“能识字”就是找工作敲门砖。

宋代活字印刷普及后,民间出现了大量廉价读物,如:

小学读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通俗小说:《水浒》《三国》《西游》平话;

戏文剧本:《琵琶记》《赵氏孤儿》;

劝善书、命书、历书、家训、童谣;

宗教文书:《佛说因果经》《太上感应篇》等;

这些书既是“识字教材”,又是“文化娱乐”。在明清的集市、庙会、年节摊贩中,都能见到“卖书小贩”,证明市场需求真实存在。

一本《三字经》售价不高,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一本,晚上点灯夜读,不是少见,而是“农家荣耀”。

官府文书需要大量“半文盲”的基层吏人。地方行政体系依赖“识字”的基层执行人群:

村正、保长:需填税簿、册籍;

差役、书吏:代写判词、记录供词;

学田庄主:记账、分租、抄课读本;

镇上铺户掌柜:记录账目、交税收据、对联书写;

他们可能写不了策论,但能写名字、算账、填表,现代标准可能算“小学文化”,但在古代就是“准读书人”。

清代学政调查苏南地区“半文半武”人群识字率,发现每村至少有一到两人能做“账本管理”,说明社会底层有“文字需求”基础。

穿越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搞点文字教育、读书馆,也许反而更受欢迎。

很多人对“古代识字”的误解,来源于现代教育的“标准化”。其实古代社会的识字状况是阶梯型的:

完全文盲:确实存在,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区、边疆、最底层农工;

实用识字者:能认字、签名、抄契、记账,占比远超想象;

教书私塾先生:非士人,但文化功底扎实;

儒生科举人:入学受教育,人数众多;

士大夫:通经史、精诗文,为社会上层精英。

也就是说,古代并非“少数士人VS一大片文盲”,而是“从认字到能文”的金字塔结构,随着朝代发展逐步上升。

宋代江南的“基层文教氛围”,明清江浙的“百姓私塾风”,都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教水平,远比“文盲遍地”那种简单刻板印象复杂得多。

(在这里也和大家说一句,新中国建国时期,由于清朝封锁教育的原因,很多的底层人民文化素养不高,识字率很低,接近90%的人是不识字。教员为了扭转这一现状,一方面简化汉字,繁体字太过难写,以简单易写实用为主,另一方面,就是让一些知青下乡,或者没学历但有文化的老先生承担乡村的教学,那个时期有很多夜校。至于,为什么30年停止高考,教员也借鉴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做法。那个时候,如果坚持科举,那么就不可能有农民鱼跃龙门的情况了,大部分还是一些富裕家庭占据社会主导阶层。)

穿越小说里的“文盲成群”,是误把“科举未中”当成“毫不识字”。现实却是:

识字是一种实用能力,各阶层皆有需求;

私塾、家塾、义学广泛存在;

契约、账目、碑刻比比皆是;

“字头先生”遍布乡间;

印刷品大量流通,文化氛围浓厚;

真正的古代中国,是一个“文字渗透基层”的文化型国家。不是人人识文断字,但也绝非“万众目不识丁”。

所以穿越者别动不动就嘲讽“你们这些文盲”,也别幻想“教人识字可一统天下”——在很多地方,“识字早就不是稀罕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