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章 火药是两句话就能随便搞到的?

历史不是爽文 第1章 火药是两句话就能随便搞到的?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火药,其实大家并不陌生,逢年过节大家放的烟花就需要火药。但是这玩意,不是商家随随便便就能搞到了,很多的一些渠道来源,都是乡底下偷摸的黑作坊。正规渠道途径,只要你购进这玩意,警察立马能找到你。

现代的管控都如此之严格,更何况是古代。所以,我着实不太理解影视作品、网文小说的那些主角是怎么三两句话就凭空搞到火药的。

火药从来不是“民间随便炼”的玩意儿。许多穿越小说里的主角一到古代,便以“现代化知识”炼火药起家,仿佛火药的原料唾手可得,制作工艺轻而易举,甚至能用它发明手雷、火枪、火炮,一路逆天改命。但事实是:火药不是谁都能炼,朝廷对火药的管控远比你想象得严格得多。

早在宋代就确立了对火药原料的集中管理体制,到了元明清时期更是“火药即军器,军器即皇权”。民间擅制火药不仅违法,甚至可以直接判死刑。不是你有脑子就能干,而是你动这个心思就得掉脑袋。

火药原料——硝、硫、炭,哪一样不是“特控品”?

火药的三大核心成分是:硝石(硝)、硫磺(硫)、木炭(炭)。其中,硝石与硫磺是重点管理对象:

硝石:天然存在但不易提纯,元明时期大量依赖“火药局”专人提炼,列为国家战略资源。

硫磺:矿产来源极少,宋元明朝廷明令“禁止民采民用”,设有专营垄断制度。

木炭:虽易得,但若大量烧制,则需要林权许可,动辄牵涉“私烧林地”重罪。

因此,三样物资中哪怕你只合法拥有一种,其他两项就足以让你吃罪。小说中那种“偷偷找点硝石、刮点硫磺”就能鼓捣火药的设定,完全无视了现实中“资源稀缺 法律高压”的双重天花板。

历朝如何严控火药生产?——设局、专营、军器归官。

火药的军事价值早在五代、宋初就已凸显,因此国家从一开始就高度集中管理:

北宋设“军器监”“火药作坊”,民间不得私炼;

元朝军政合一,火器局直属皇帝,违者以谋反论处;

明代设“火药局”“神机营”“工部火器所”,制度最为完善,原材料受“兵部—地方督办—军营”三层把控;

清代进一步加强,硝石和硫磺交易需“验票、入库、官销”,民间一律禁用。

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火药=军权=皇权的象征,其地位与今天的军火工业相当。谁敢擅自涉足,就是“私造军火”!小说里“主角靠火药自立山头”完全是找死剧本,根本没机会试验。

翻一翻《明实录》《大明会典》,你会看到大量“因私造火药、火铳、火箭”而被斩首、流放、族诛的案例。例如:

洪武三年,江苏有一盐民被举报在家藏硝炼药,仅因“硝味刺鼻,引人疑心”,一家五口皆被押京斩决;

永乐年间,四川一石匠从军中偷出硝石,尝试仿制信炮失败后爆炸被抓,处以“凌迟处死”,并牵连十余人;

嘉靖年间,广东有地主自制火药驱赶盗贼,虽“初衷为保村庄”,仍被以“违禁器具”定罪,处以枭首;

崇祯年间,李自成起义,部分民众被控协助炼火药者皆视作“贼党”,即便未参与起义也被处斩。

这些真实历史告诉我们,火药禁令是真执行,不是摆设。

不是不想禁民间火药,而是根本不可能让你碰到

哪怕你真在古代,想炼火药还得先解决以下难题:

硝石不常见:大部分分布于洞穴、粪池、石壁、井边。民间极难采集,更别说大量提纯。

硫磺控制更严:矿产归官,运输需批,交易要证,不可能在市面公开买卖。

炭火精度要求高:普通炭不行,要细筛、研磨、干燥。技术和工具要求高。

此外,炼制火药的实验性极强,稍有比例不对就是炸锅当场送命。历史上火药工坊爆炸导致人员伤亡的记录比比皆是,甚至神机营都常年因操作失误死兵员。

因此,那种“在山洞里偷偷配制火药”行为,不仅危险,而且根本就做不出来。

别以为你能“火药造反”——真干起来会死得更快。穿越小说最喜欢的桥段就是:主角靠现代知识造火药,制爆炸物打敌人、吓军队、平匪乱。现实里呢?

爆炸伤害极不稳定:没有引信、没有壳体加工、没有爆压环境,一般都是炸自己;

自制火器极其难操作:无金属加工、无火帽引爆、无炮膛结构,几乎无法瞄准和重复使用;

火药运输成本极高:含水率变化影响威力,储存不当极易受潮或自燃;

一旦被军方察觉,立刻灭门清洗:你以为你在造反,朝廷以为你在制“妖器”,后果就是“抄家灭族”。

历史上不是没有人尝试做这事,比如明末张献忠、李自成确实掌握了一定火器制造技术,但他们的条件是:控制了城池、兵源、匠人、工坊、原料供应线——你有吗?

你炼得出一管火药,也养不起一个军队。火药本身只是工具,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后勤系统。而火器系统背后包含:

采矿、提炼、精制、储存、运输系统;

铸造、锻造、铜铁合金技术;

精准测量、工匠管理、试爆试枪机制;

战术配套体系:火器与弓、刀、骑兵协调使用。

换句话说,没有国家资源和组织能力支撑,你就算搞出一小撮黑火药,最多也就当个惊喜玩具,距离“改变时代”差十万八千里。

别以为火药配方是“公开秘密”,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严格的技术保密体系。

《武经总要》虽记录了早期火药配方,但细节模糊,属于“技术切割”版本;

明代“火龙出水”“震天雷”等武器的真正比例,只传内部工匠;

清代“火药局”配方只准上交工艺文书,不许私抄;

工部兵部设有“监工制度”,一旦工匠泄露配方则处斩。

因此,哪怕你真的入职火药作坊,也不一定能掌握全流程信息。一个工匠可能只负责“洗硝”,另一个人专管“烘干炭末”,根本没有完整知识链。更别提作为“外人”穿越者,你连火药样本都没见过。

从火药到火器,要跨越技术鸿沟。很多小说设定主角能从火药一跃搞出火枪、火炮,现实中这条路遥远到绝望:

火绳枪出现已是明中期,西式火枪则更晚;

火炮涉及铸炮技术、炮车设计、装填训练;

火箭需解决气流、推进、材料等问题。

最关键的是,这些都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系统工程。需要上百人团队分工协作,十几年试错,几百次炸膛爆炸积累出来的工业能力。

所以,主角一个人“鼓捣出连珠火铳”的情节,在史实面前显得像童话。

火药改变历史,不是某个“天才”能随便复制的。火药的确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但它真正对军事和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却是在有国家工业组织能力之后才实现的。

小说中那种“一个现代人下凡,点把火就能颠覆王朝”的情节,是对火药历史、技术门槛、政治管理、资源垄断、军事体制的全方位误读。

现实是:你在古代动一把硝石,就可能被视为“图谋不轨”;你要是还搞出一炮炸了人,等着的就不是“建立帝国”,而是五马分尸的下场。

火药很伟大,但它从来不是穿越者的玩具。它是国家机器的牙齿,是历史进程的产物,是技术、政治与秩序交织的结晶。谁敢轻易碰它,历史会告诉你代价有多惨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