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4章 贿赂司法没那么简单

历史不是爽文 第4章 贿赂司法没那么简单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可能也是自古有之的风气,包括现在影视作品和小说中,习惯性的在打官司之前要好好的和官员交流一番。但是,这种行贿,真的像审死官、九品芝麻官里面那样,那么堂而皇之,甚至都不背人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古代司法一定公平,不然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千古冤案了。只是想让大家明白,古代的司法流程,也在最大限度的保障老百姓权益,尽管这个权益可能很难保障。

很多人一提起古代打官司,就觉得全靠送钱、找关系,仿佛县衙就是个“看谁贿赂多谁赢”的赌场。但历史上真实的司法体系其实远比穿越小说描述得要严格复杂得多。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就已经确立了完备的刑法制度。尤其自唐律开始,“重证据、重笔录、重程序”成为核心司法精神。唐《永徽律疏》明确规定:凡刑狱之事,须有三类证据:人证、物证、供词。而且,供词必须“自愿为之”,不得刑逼——否则“罪归主审”。

唐律之后的宋、元、明、清各代更是把“审案过程”程序化到极致,从初审、复审、覆审到奏审,每一道环节都要层层盖章、层层背书。不是你有钱就能胡来,否则办案官员也会被一并问罪,轻则革职,重则下狱。

口供不是随便写,必须“三覆三验”防冤假。在穿越小说里,官吏随便拷打一顿就写下口供定罪,其实真实古代讲究的是“三覆三验”。

以明清为例,一份口供须经过以下程序:

覆问:即初次审问后隔日再审,确认供词无误。

复供:若有关键证据,再次询问是否自愿承认、是否遭受胁迫。

覆验:最后由上级或法司再次复核整案,确认证据、供词、人证一致,才准予定案。

《大明律》明确规定:凡因拷打逼供而得口供,若后查明属实,审讯官须与错判人“一体问罪”。也就是说,想靠刑讯敲出结案,是要“连带责任”的。

这也是为何历代都有“死囚押三年”的制度,尤其是死刑案件,必须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合审,并由皇帝钦准,才可行刑。三层过滤,就是要杜绝贪官草率断案。

古代衙门不是判完就完,每一件刑事案卷都必须留下书面“断语”,说明案情来龙去脉、证据出处、法条依据、审问过程。这个断语不是内部材料,而是要交送到上一级政府备案的。

比如县令审完案子,案卷要送府衙,府再送道、送省、送刑部备案。如有疑点,可驳回重审或抽调改判。这套机制被称作“断狱审核”,就像今天的上诉与复核程序。

明清还有“京控制度”,即百姓可以越级上告到京师,如果发现县官草率定罪、偏袒一方,那官员不仅案子被推翻,自己也会被问责。清代道光年间一位知县偏袒地主,被控“徇私枉法”,判了革职永不叙用。

许多人以为古代有“官官相护”,其实律例对官员反而更苛刻。唐律、明律、清律中都有“官员犯罪从重”的明文。

举例:明代《大明律》写道:“官吏为奸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民人同罪,仅徒一年。”也就是说,官吏犯法要重判。

历史上,宋代宰相丁谓因徇私枉法被贬岭南;明代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因屡屡枉法被凌迟处死;清朝的和珅虽然权倾一时,乾隆一死也照样被嘉庆下令“全家抄斩”。

特别是在“枉法、草菅人命”这类罪上,哪怕你权势再大,也一样被审查清算。更别说普通县官,若收贿判错案,不仅乌纱帽不保,弄不好还得蹲监狱、流放边疆。

“钱能通神”只是谣言,贿赂一旦被抓下场很惨。古代确实存在司法**,但风险极高。一旦被查实“枉法徇私”,轻则罢官,重则流放、斩首。《唐律》规定,凡收受贿赂致使冤狱者,“枉者斩、受者绞”,双双处死。

清代雍正年间设“养廉银”制度,就是为了杜绝贪腐。县令一年俸禄虽少,但“养廉”可达数千两银子。朝廷就是用高薪把官员养住,然后重罚贪官。一旦贪污枉法,查实直接砍头,以此形成“高薪重罚”的制度震慑。

康熙年间的“察吏大典”中,就记载有一县丞收贿断错案,被揭发后“杖责四十,流放伊犁”,财产全抄。还不如当初按律办案,安全又省事。

有一种误解认为“告官就是造反”,其实在很多朝代,“击鼓鸣冤”“跪诉衙门”“上书告御状”都是合法、常见的司法渠道。清代更设立了“都察院”和“京控处”,专门接待百姓告状。

宋代百姓王某,因县官徇私,越级到京控状,经过开封府再交三司审理,最终平反。连宋仁宗都说过:“官错民讼非民咎,断错狱乃为吏失。”

民间流传的“冤枉不许伸张”其实是地方恶政或土豪乡绅压制之举,不是国家法理所支持的。从程序上讲,民告官不但合法,而且若查实,官员要重罚。

清代审案设有完整的“三级六审”制度,即县、府、省三级,各层都有初审、复审、覆审三次,尤其是死刑、杖责、徒刑类案件,必须逐级递送刑部审定。

乾隆年间一桩“冤杀案”,从起案到终审,前后走了三年时间。案卷多达十二卷,笔录三十余份,证人十六人。就连地方主审官都被调职三次。最终皇帝钦定“冤杀”,主审官被降职调离,案子平反。

如此“拖沓”,从今天看效率低,但正是古人司法的“慎断文化”在起作用。怕的就是“快刀断冤案”,所以宁可拖,也不能草草了结。

古代不乏冤案,比如宋代“洗冤集录”成书,就是为避免误判误杀。但也正因为重视程序、讲究文书,才使得很多案件后来能“翻案重审”。

最着名的如“赵作海案”前身——宋代“张氏冤案”,一妇人杀夫被冤,后来真正凶手落网,案件重审,平反昭雪。而案件能重审,靠的就是有案卷、有人证、有程序记录,不是一锤子买卖。

冤案的存在,反而反映出古人对“慎刑”的高度警觉。越是讲证据、讲程序的年代,翻案越有可能。相反,那种“衙役一句话、棍子伺候人”的情节,反倒是对律法完全不尊重的极权行为,在多数时期都属于“法外之事”。

很多小说主角喜欢打人后“去县衙喊冤”,或者“怒怼官差不服”,甚至“强闯公堂”——在真实历史中,这种行为不是耿直,而是犯法。

《大明律》规定:“殴打官差者,杖一百,徒三年。”“闯衙门擅入者,杖八十。”甚至大声喧哗、拍案闹堂,也会被以“扰讼”治罪。至于什么“英雄打抱不平”“强揍衙役”,那是要立即拿下、枷锁示众的。

真实的司法秩序,不是靠“拳头讲话”,而是靠证词、口供、律例、法条一步步走出来的。想“以武犯禁”,在古代只能换来棍棒与流放。

不可否认,古代司法也有**、冤案、贪官,但这不是制度的本质问题,而是执行中的偏差。从制度设计上,唐宋以降的中国法律体系堪称世界前列,不仅讲证据、重程序、设监督、讲慎刑,还有错案申诉机制。

如果你真穿越回去想打官司,靠的不是“送钱开道”,而是事前准备、证据扎实、熟悉律条。搞不清律例的人,别说赢,能保住自己不被反告就不错了。那些小说中“聪明人随便赢官司”的桥段,在真实历史里,多半进班房。因为古人那套司法程序,远比你想象得更精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