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3章 杀人一定偿命?

历史不是爽文 第3章 杀人一定偿命?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在影视作品网文小说中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有些作者确实需要好好去了解一下,哪怕在今天,杀人也有过失杀人和故意杀人之分,还有正当防卫等特殊情形。古代也是一样的。

除却一些赎罪的情形,古代也是分犯罪情节的,人不可能一辈子都没错误,有些无心之举造成的人命之罪,都是有尺度的判罚,和今天类似。记住,古人只是古,并不是傻。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在古代只是一个道德口号,真到了官府审理阶段,是否判死刑,还得看一堆因素。《唐律》《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有对“杀人”进行极为详细的分类,比如故意杀人、误杀、防卫杀人、正当惩戒、斗殴致死、教唆杀人、代人行凶、越权施刑致死等等。

以《唐律疏议》为例,杀人分为“谋杀”“误杀”“过失”“防卫”等数十种条款,只有“谋杀亲属”“杀君”“杀主”“杀父母”等才一定死刑,其它都可能酌情减罪。明代《大明律》则进一步加上“打斗中失手”“劝架时误杀”“保卫财产中杀贼”等“可议免死”的情形。

所以,古代真正能“一刀斩立决”的,往往是谋反、杀官、谋害尊亲的极端恶性案件。普通的民间杀人,远没有那么简单粗暴。

“杀人就是死”这种说法,在法律上完全站不住脚。比如两人斗殴,一人死了,如果证人证明是对方先动手,反击方甚至可以被判无罪。

《大明律》明文规定:“因守财杀贼者,不问。”意思是,如果你为了保卫财物杀了人,甚至不入罪;又如“奸夫被杀,不坐杀人罪”,也就是说你发现妻子通奸,一怒之下杀了奸夫,是可以不判死罪的。

再比如“误伤致死”,如推人致其摔倒撞伤死了,或打架时不小心打中了要害,这种情况多判徒刑、流放。更极端的情况——你睡觉翻身把隔壁小孩压死了,这属于“非意误杀”,顶多杖责。

法律承认人的情绪与偶然,也承认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所以很多杀人案件,经过认真审理之后,是不会简单判死的。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人的命不是“等价”的。尤其在《唐律》和《清律》中明确写道:官员、贵族、军功世家有“避死”的权利。例如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若非谋反谋杀等重罪,往往可“以身抵法”,或缴纳赎金赎罪。

宋代设有“赎论之制”,就是说你不是重犯,就可以用钱来减刑。像误杀、越权施刑致死、酒后误伤等,交钱就能免一死。这套赎罪标准还明确标价,比如杀人赎命十斤黄金、误伤三十两白银、过失杀伤十匹绢,类比今天的“量刑指导意见”。

而对身份尊贵者,如勋贵、郡王、宗室等,还设有“优待审讯”,须先由朝廷或宗人府审核,才能决定是否问罪。在明代,王府亲属杀仆人,只需缴纳一定罚金,很难真正问罪。这不是“法盲”,而是等级制度下的“法律现实”。

“十恶不赦”才是铁律,其余罪名多可“议减”。“十恶不赦”制度始于隋唐,成为后世各朝“判死刑”的基准线。所谓十恶,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奸淫妇女等。这些才是“无赦”的重罪。

普通的“杀人”,如果不涉及“尊亲属”“谋杀”“预谋”“施毒”等恶性情节,是可以“议赦”或“缓议”的。特别是宋、元、明三朝,对“临时激愤杀人”“防卫失手”等案件,多采用“缓决”制度,即先判死,押后三年,若无再犯或冤情浮现,则改判。

所以很多古人虽判了死刑,但几年后改流、发配、戍边甚至释放的案例不少。就像今天的死缓制度,古代早就存在。说“杀人必死”,是以偏概全。

赎命制度高度商业化,缴赎金换活命不是罕见。明清时期赎命制度已经非常成熟,有明确“赎罪册”,由刑部制定价格。明代《大诰三编》记载:“杀人误也,银三百可抵死。”意思是你若杀人但属误杀,交银三百两即可免一死,通常会改为徒刑、流放甚至罚役。

富人“花钱保命”已是常态。晚明有位布政使之子杀人,家族连夜交银五千两,不仅免死,官位照旧。而普通百姓若杀富人,哪怕情节轻微也难逃死罪。这种不公正固然不合理,但却是真实历史。

清代甚至出现“赎刑养军”现象,国家财政困难,允许“死罪改徙”“赎命募兵”,即缴钱给军队或流放边疆代役。乾隆年间有一位打死小贩的富家公子,赎金三千两白银,不仅免刑,还换得一个六品武职。

如果你是持有“执法之权”的人,如地方官、衙役、兵丁,在执行公务中误杀,是可以免责的。比如衙役押送犯人途中,犯人逃跑你开枪打死了,律法会判为“职守中杀人”,一般“不入罪”,甚至还会嘉奖。

尤其军人,在战乱时期误伤平民,往往也不追责。《明律》规定:“因剿匪、破贼而误死良民者,陈奏请赦。”就是说,你打匪打得太猛误伤群众,只要不是刻意,朝廷多会免责。

这是封建王朝“重用军功”的体现,宁可误杀,也不许战士顾虑太多。这也造成了军人特权的泛滥,但从法律上讲,杀人未必就要偿命,要看你有没有权力、有无执法依据、有无特殊背景。

古代虽强调“父为天、夫为纲”,但并非所有杀人女性都一律问斩。特别是在家暴或长期虐待背景下杀人的案件,往往得到朝廷“宽议”。

比如清代《大清律例》有明确条文:“妇因夫虐、父虐致杀,准议减等。”宋代“王氏杀夫案”,就是丈夫长年施暴,王氏忍无可忍杀之,经过乡老、知县、府尹三级转审,最终判为“缓决三年”,最后免死流放。

这种“酌情减罪”体现了古代法律中虽粗糙但存在的“人情条款”,并非一味死板。甚至有“百姓请命”类舆情案件,因民间同情心推动,朝廷不得不赦。

受害人家属态度,也会严重影响判罚。杀人案在古代的处理,很大程度上会受害人家属态度影响。如果家属愿意“息讼”,愿意接受赔偿,并有官方调解,往往可以改判。尤其在民间纠纷、械斗、邻里争执中,这类“以赎代命”情况十分普遍。

清代《刑案汇览》中,记载某村民杀人,受害人家属收了五百两白银并写了“愿不究问”的书面文书,官府于是从“故杀”改判为“过失”,仅流放三年。民间还有“官断不如和解”的俗语,反映了古代判案中的灵活与现实。

不过,如果死者是官员、士族、朝廷属吏,家属态度就没用了,必须按“杀官律”处理,极少减免。

谋杀案若无确凿证据,不轻易定罪,更不轻判死。古代司法讲究“验伤验尸”,尤其宋以后形成了非常严密的法医制度,《洗冤集录》就是这一背景下诞生的。没有验尸报告、物证、人证、供词四者一致,是不能轻判死刑的。

比如你说“他是被我推倒死的”,但验尸结果显示死于钝器重击,或者你说“酒后失手”,但尸检发现有绳索勒痕,这就成了重大疑点。

因此,很多看似简单的杀人案件,在断狱时非常复杂,有的甚至拖数年,先关进死牢,再反复调查。唐宋以后更是施行“三司会审”“京审制度”,防止冤错。死刑非得“证据铁案”,才可执行。

很多穿越小说中主角杀人后一走了之,没人追问、无人查证,现实中完全不可能。古代凡杀人,立刻由地方官吏报县衙备案,查尸、走访、验伤、立卷、调证、会审,一套流程至少半年以上,绝非“快意恩仇”。

主角杀了人还能继续开客栈、谈恋爱?在历史中,杀人案要连坐家族、保甲、邻户,通通牵连,甚至地方官一并问责。你要是没被“锁拿审讯”,就算有“勋贵身份”,也难摆脱朝廷查办。

换句话说,杀人案件,在古代几乎都是“司法流程绞肉机”,即便你是官员、宗室、有钱人,也要斗智斗法、层层周旋。真正做到“杀人不偿命”,需要的不是力气,而是背景、权力、钱财、时机和政治资源的全面支撑。

“杀人必死”从来不是古代法律的铁律,它更多是一种道德标语。真正的法律世界里,死刑的判罚是极为复杂的博弈:身份、动机、程序、赎金、舆情,缺一不可。杀人案件并不是“快刀斩乱麻”的行为,而是司法系统牵动整个社会层级的政治风暴。在古代,杀了人若真“安然无事”,说明的不是法律轻,而是你权势重。那些主角“一怒斩恶人,从此当英雄”的戏码,放到历史里,不是死刑就是全族连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