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汉灵昭烈 > 武松来也 第203章:韦氏之谜(中)

汉灵昭烈 武松来也 第203章:韦氏之谜(中)

作者:七郎不姓杨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1: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此人名唤耶律德未,乃是契丹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之弟耶律迭剌之子,当今大辽皇帝耶律德光的族弟。

身为皇族,耶律德未时任大辽斡鲁朵弘义宫右皮室军都详稳。这斡鲁朵其实就是耶律阿保机仿汉制设立的禁军,其中弘义宫皮室军即是大内禁军,乃是皇帝的亲随宿卫军。

耶律德光登基之后,皮室军又几经扩充,分为左、右、南、北、黄五部,人数达数十万骑,平日负责宿卫宫禁,战时则随皇帝出征。

能出任右皮室军都详稳,耶律德未自然是皇上的心腹之人,亦是能征善战之士。不过,这位耶律德未除了弓马娴熟之外,在汉学上也颇有造诣。

原来,耶律德未受其父耶律迭剌影响,自小习读汉文,所以早在耶律阿保机下令让耶律迭剌效仿汉字,创立契丹文字时,耶律德未就成为其父最得力的助手。

所以,在大辽皇族的诸多将领中,耶律德未不仅是少有的文武双全之才,更是效仿汉制的坚定支持者。他一直认为,要想继续开疆拓土,建立千秋大业,就须博采众长,广纳天下贤才,不仅要借鉴汉人的礼制文化,还要将汉人为我所用。

所以,耶律德未此番专程来到边境的榷场,正是慕韦业全之名,招贤纳士而来。

为了能等到韦业全,耶律德未甚至提前打探好了“韦马神”每季北上的大概时日,又命人在边境的四五处有马市的榷场守候,自己则坐镇易州,守株待兔。

在得知韦业全出现在榷场之后,耶律德未随即骑上早已备好的快马,一人三马,快马加鞭,赶到了这座易州之南榷场。

在得知了耶律德未的身份和来意之后,韦业全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若要归顺辽国,易服披发倒是小事,但这也意味着韦业全要放弃自己数代安居之地,再度举族迁徙,全族近百口将踏上一次陌生之旅,前途未知。

但韦业安心里也清楚,辽国正当兴盛之时,此番又有皇族亲自前来招贤,自己若是不答应,不仅恐难再踏足这边境的榷场,断了生计,怕是还有性命之虞。

而且,耶律德未态度诚恳,还许下高官厚禄,答应他一旦入辽,即可出任御马监总管,领六品衔,可谓一夜登堂入室。

韦业全心里也在想,想我韦氏一族,数百年来四处流浪,如无根之萍,更不敢奢望成为一方官吏。如今不仅有机会吃皇粮,领官饷,而且还是六品之位,又何乐而不为。

韦业全并未过多犹豫,旋即应下此事,率全族近百口东迁归顺了辽国。

耶律德未也没有食言,在他力荐之下,韦业全得以出任辽国御马监总管一职,权知辽军军马之事。

而韦业全也没有让耶律德未失望,在大辽这个以马立国之域,他精湛的相马术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凭借着自己与身俱来的天赋,韦业全执掌御马监数年,不仅相马神准,在养马驯马之术上也日益精进。他甚至还将契丹马和室韦马杂交,培育出了耐力更强的契丹良驹,成为享誉辽地的真正“马神”。

马,尤其是战马,对于辽国有多重要,自然是不言而喻。所以,不出五年,韦业全在辽国上下已是颇有名望,一度被耶律德光加封靖国男之爵位,食邑千户,一时风光无两。

执掌御马监十四年,直到韦业全去世之前,韦氏一族在辽国的汉人中一直优渥之门,儿孙萌其恩泽,也生活得逍遥自在。

不过,在韦业全于五十四岁之年寿终正寝之后,韦家的好日子也渐行渐远。

韦业全一生育有五子,五子之中有三子子承父业上,同在御马监任职。可惜,在此三子身上,其父在相马方面的天赋却消失得所剩无几。

加之三子一味贪图享乐,只想背靠父母这棵大树,过安逸的日子,相马的本事日渐荒废,更奢谈青出于蓝。

韦业全健在时,他尚可替几位不成器的儿子补漏遮挡,误不了差事。但一旦他撒手而去,这三个儿子便渐渐露了怯,终酿成祸事。

就在韦业全过世后不到一年,三子奉南院大王之命去马场挑选五百匹军马,作为皮制军黄部骑兵之用。

结果,其子挑选的军马十之四五皆是劣马,很快就在操演中露出破绽。乘驾这些马匹的骑马一旦披上重甲,坐下之马冲锋不足百步就已力竭,还有不少马匹甚至力竭倒地,心吐白沫,其状惨不忍睹。

此事让皇上震怒,当即下旨追查其中原委。韦业全这三子自然难辞其咎。

军马乃大辽立国之根本,岂能容得下如此渎职之事,辽皇当即将韦氏三子捉拿问罪。

其时,正值耶律德光欲进兵中原,饮马黄河之际,对战备之事尤为看重。盛怒之下,辽皇当即就要将三子枭首,并诛其三族。

危急时刻,还是耶律德光出面向皇上求情。他历数韦业全的功劳,请皇上念及其父为大辽屡立功勋,免了三人死罪。

为了说动皇上,耶律德未还特意将皇上的御马牵来,而这匹御马正是由韦业安培育出的杂交契丹马,并在去世之前亲自为皇上在马群中挑选的。

所谓睹物思人,耶律德光看着这匹神骏的契丹马,也不禁想起了韦业全的种种过往。

最终,皇上听从了耶律德未的建议,免了韦氏三子死罪。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皇上削去了韦氏长子世袭的爵位和诸子的官位,全族贬为奴,由耶律德未收为家奴。

得以保全性命的韦家人对耶律德未自然是感恩戴德。然而,耶律德未之所以出面保下韦家人,除了念及和韦业全的旧情之外,亦有自己的私心。

原来,随着耶律德光入主中原的野心越来越强烈,辽国上下也开始着手进军南方。而除了秣兵历马,整军备战之外,还由耶律德未牵头,组建了一秘密机构:抚南司。

这抚南司其实就是负责刺探、收集敌国情报的机构,司中不仅有契丹人,还有汉人、党项人、沙陀人、羌人,加以训练之后,即被遣往各处潜伏起来。

照耶律德未所言,欲破敌,必先知敌。要想征服南方,除了需要金戈铁马之外,也需要全面详尽的情报来源。而抚南司正是为此而生。

所以,抚南司虽然行政上归属辽国南院,但实际上是直属皇上,所收集来的各种情报皆直接奏报皇上,以供军机决策。

而耶律德未将韦氏一门收为家奴之后,并未让这两百余口悉数为奴,而是在韦氏门人中挑选了三家,交给了他们新的使命。

在这三家人之中,韦业全的四子韦敬山正是韦道安的高祖,也是韦氏的曾祖。

很快,韦敬山一家十余口奉命举家南下,带着潜伏的使命远徙江南,在越州山阴县安了家——其实也是成为大辽在江南的暗桩。

依耶律德未所授,韦敬山以躲避战乱之名迁居山阴,然后在当地开了一间杂货铺,而为了方便传递情报,韦敬山又拾起了父亲的手艺,干起了贩马的生意。

当然,韦敬山的“本职”还是刺探和收集情报。

山阴虽然只是一个县城,但它隶属于的越州正是吴越国的东都,乃是整个吴越国的经济中心。

初到山阴,韦敬山还一时想不明白,抚南司让他一家人潜伏于此,究竟要收集什么样的情报?毕竟,此处的吴越国距离大辽还有近两千里之遥。

待韦业全在山阴站稳脚跟之后,抚南司的秘令也到了。

原来,耶律德未将韦敬山一家遣入吴越之地,并非是为了令其刺探军事情报,而且令其收集吴越的各类手工制作技艺,包括但不限于铁器冶炼、茶盐制作、煤炭开采、瓷器烧制......

因为,耶律德未早就探知,在中原陷入混战,王朝交替频繁之时,偏居江南的吴越国,国虽小,却一直在强敌环伺中屹立不倒,保持着数十年的安定繁荣。

所以,吴越国是当时中原手工业最发达之地,亦是各种技艺能人聚集之地,而这些技艺和人才也正是志存高远的大辽所需要的。其余不论,单是这铁器冶炼之术就可以直接让辽军受益。

话说,这韦敬山虽然在贩马上能耐也和其父相去甚远,但在经商方面却是个奇才。在四处收集手工技艺的同时,韦敬山也逐渐摸清了其中门道。

这一边,相关的情况源源不断地被送往北方,而另一边,韦敬山的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不到五年,韦敬山已不仅仅是一家杂货铺的老板,名下已坐拥七八家店铺,除了被官家垄断的盐铁之外,他的生意涉及了茶业、瓷器、牲畜、米粮等各各门类。

十年之后,韦家已是山阴县里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了。

不过,家业越大,韦敬山心里的忧虑就越重。在外人面前,他是风光无限的韦老爷,但只有他心里明白,自己的真实身份是辽国的细作,见不得光的暗桩。

卧底的日子从韦敬山传到了其子韦从立,又从韦从立传到了韦明廷,再从韦明廷传到了韦道安。

直到太祖在陈桥皇袍加身,吴越国纳土归宋,中原重归大统,韦家依旧在山阴县忠实地执行抚南司之命。

话说,在当年遣韦家人前去山阴潜伏时,耶律德未就给韦敬山定下了规制,这暗桩之职传长不传幼,真正知道真实身份的韦家人只有长子长孙这脉。至于其他族人,则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江南人,娶妻生子,安居乐业。

身为长孙的韦道安自然也想过如此安稳的日子,但他身上传自高祖的暗桩身份却不是想去就去的。每隔三月,抚南司就会有人前来联络,取走情报并传达新的指令,百余年来从未间断。

不过,就在韦道安四十九岁那年,整整过了四个月,抚南司的人依然未到。

韦道安觉得机会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