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汉灵昭烈 > 武松来也 第202章:韦氏之谜(上)

汉灵昭烈 武松来也 第202章:韦氏之谜(上)

作者:七郎不姓杨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1: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二十年前那个夜晚,是沈束最想抹去的一段记忆。不过,它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甚至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无比。

从汴京到五台山,一千三百余里。两百大内禁军,一人双骑,乔装打扮,星夜兼程,只用了三日便扺达了那座叫同里的小镇。

这是一趟杀人的买卖,其实也是一趟可能掉脑袋的买卖。

既无殿帅的命令,亦无皇城司的手令,更无枢密院的兵符,擅自调动大内禁军就是死罪。

但沈束依然得接这趟买卖,因为自打趟了乔婉容的这趟浑水,他就回不了头了。

为自己的前途计,他得罪不起乔婉容,而当乔婉容有“求”于他时,他也拒绝不了。既然拒绝不了,那趁机攀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只不过,令沈束万万没想到,事情一旦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乔婉容要自己带兵千里奔袭,去屠尽一座小镇之民。

尽管沈束只是奉命行事,并不尽知其中底细,但他隐约感觉到,此举定是为了掩盖一个天大的秘密。所以,乔婉容才会密令他做下如此丧尽天良之事。

可在沈束的印象里,乔婉容却不像心狠手辣之人。

乔婉容,原为郑皇后的侍女,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是迟早的事。何况道君皇帝还是出了名的“御女”皇帝。

在成为道君帝的枕边人之后,乔氏受宠爱的程度也超出了整个后宫的预料。虽然,道君皇帝依然多情,但流连于乔氏居所的时日明显超出了以往任何人。

而且,乔氏的肚子也十分争气,进位不到三年,就生下了两位皇子,崇宁五年已进升婉容,成为九嫔之一。

九嫔,虽位列一后四妃之下,但当时的乔婉容俨然已是后宫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众内侍私下皆言,乔婉容进贵妃位是迟早的事。

要知道,在皇后之位确立之后,贵妃就已是后宫众多嫔妃进位的极限。而且,能登上贵妃之位的人一向才是皇上真正最宠爱之人。

在民间,一直就有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说法。而在后宫,道理其实也一样,皇后这位正妻基本是放在那敬和看的,其余众嫔妃则是拿来宠幸的,而贵妃正是“妾”中花魅。

至于“偷”嘛,道君皇帝也不遑多让,他和京城名妓李师师的故事在汴京城亦是公开的私密。

所以,乔婉容的话在后宫的份量绝不在中宫和储闱之下,虽无下旨之权,却有圣旨之效。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情,道君帝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实,乔婉容虽然备受宠爱,却很少恃宠而骄,行事从未逾矩,

唯一的例外是韦氏有求于她。

乔氏和韦氏,当初一同被选进宫,又一同成为郑皇后的侍女。数年春秋,二人朝夕相伴,情同姐妹。但其实更已是成为磨镜之交,对食之伴。

其实,像乔氏和韦氏这样的“情侣”在后宫并不少见。

作为后宫女子,她们在踏入深宫的那一刻起,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注定是残缺的。因为,在偌大的后宫里,真正的成年男子只有一个,而能“分享”到这个男人的机会则是可遇不可求。

所以,对于这些正处于花样年华,青春正好的女子而言,在感情和身体上相互慰籍也成了她们安放的青春一种方式。

不过,乔韦二人的磨镜之情比旁人更加浓烈,尤其是乔氏。倘若说,韦氏只是环境所迫下的权宜之计的话,那乔氏则是发自肺腑之情,当真是“回身顾盼覆侬影,此地忽生并蒂莲”。

在寂寞的深宫之中,乔氏将与韦氏视为一生之伴,并许下海誓山盟,相约他日若得富贵,彼此必不相忘。

很快,乔氏凭借绝世容颜获道君帝宠幸,旋即进位,受封婕妤,成为了皇上的嫔妃。

踏上富贵之路的乔氏自然未忘记韦氏,她一直在寻找机会向皇上推存韦氏。因为她知道,只有让韦氏进位,她二人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厮守,在这深宫之中相伴一生。

可未曾想到,乔氏数次趁道君帝临幸之际,向皇上推存韦氏,但每当见到韦氏,她过于平庸的姿色就直接劝退了皇上,屡试屡败。

而正在此时,却情况突变,横生枝节。

那是一个雨骤风疾之夜,韦氏在深夜突然来到乔氏的住所。一进门,韦氏就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未语已是泪流满面。

乔氏忙问何事,韦氏只是哀泣,口中不断重复着:“姐姐救我!”

在乔氏不停地追问之下,韦氏终于道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她已经有孕在身。

窗外风雨交加,而乔氏则心如雷击。

当这个如睛天霹雳般消息,从她深爱之人的口中说出,乔氏除了震惊,还有不解,乃至愤怒。

此时,韦氏尚未得皇上宠幸,所怀绝非龙种。而宫中女子怀孕,却怀得并非皇上的儿女,这只能是死罪。

但又让乔氏震惊的是,韦氏居然已和男人有染,这无疑是对自己的背叛。

乔氏突然发现,眼前这个和自己情同姐妹之人,绝非如她外表那般普通和简单。

韦氏的确不简单。

首先,韦氏的年龄是虚报的。时年十六岁的她,虽然一直称乔氏为姐,但她其实已经是二十六岁了。

之所以虚报年龄,一则是为了入宫,二则是为了掩人耳目。

既然年龄是假的,那这韦氏的身世自然也不会简单。

如今事关自己性命,韦氏也不敢再对乔氏有所隐瞒。她心里明白,只有乔氏能救她,也愿意救她,因为她知道,她爱她。

韦氏一家的确和无涯子是越州山阴县同乡。只不过,韦家也并非是祖居山阴县,而是在四代之前移居而来。

带着使命移居而来。

韦姓其实在华夏历来颇有名望,其中最出名的一支是源于黄帝姬姓的大彭氏,乃是以古韦国为姓,渊源流长。唐朝时期,韦姓在关中境内人丁兴旺,“京兆韦氏”曾盛极一时。

另外一支则相传是汉代大将韩信之后,在韩信被吕后诛杀之后,韩氏后裔为避祸,以“韩”字一半的“韦”为姓,远避广西。

不过,韦家的韦氏却并非出自这两支,确切而言,此韦非中原之韦,而是源于西域的疏勒国。

相传,这支韦氏亦是古韦国灭亡之后西迁并入羌人一族,也有一说是通过丝绸之路迁入的西域的汉化羌人。只因年代久远,本族又缺少文字记载,真正的祖源已无从考证。

不过,无论源于何处,这支韦氏的最大一个特征就是:在外貌和习俗上已和汉人无异,一旦束发,着右衽之服,即是如假包换的汉人。

话说,作为这支韦氏一脉,韦家自唐代以来便定居关中之地,与当时兴盛“京兆韦氏”几乎融为一体。

不过,韦家毕竟是游牧之族出身,所以虽然居于关中,但历代依然是以贩马为生,商迹西至阳关之外,东至大漠。无论是西北番马,还是契丹马、室韦马,皆经韦家之手进入关中。

然而,随着契丹的崛起,尤其是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之后,韦家的命运却被改变了。

韦氏之父名曰韦安道,其高祖韦业全本是京兆府的一带颇有名气的马贩子。他带领族人长年远走塞北,将优良的契丹马贩入关中,年近不惑之年,业已累积起一份不错的家业,妻贤子孝,生活富足。

然后,四十岁那一年,当他像往常一样带着大儿子和族人远赴塞北时,这趟本该毫无波澜的贩马之旅,却变故突起,彻底改变他以及他子孙的人生走向。

当时,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各方政权割据,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在长城以北,契丹国方兴未艾,正虎视眈眈地觊觎着中原广袤的沃土。

频繁的战事不仅令黎民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也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商贸往来。不过,有一类交易却因为战事而变得更加兴旺,那就是马匹。

持续不断的战争消耗使得马匹,尤其是军马的需求量陡增,其中盛产良驹的契丹自然是最大的马匹供应地。而韦业全所做之事就是将契丹的马匹贩卖至中原。

当时,燕云十六州已经被后晋儿皇帝石敬塘献给了契丹,契丹的兵锋所指已经抵达长城沿线。故而,交易马匹的榷场也散布在长城以北的集镇,其中以易州以南的几处马市最为兴盛,也正是韦业全经常光顾之地。

距离易州不足百里的一个榷场,当韦业全正在挑选马匹时,他出色的相马之术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

其实,韦业全祖上本是游牧出身,相马之术正是出自家传。而传到韦业全这一辈,他不仅很快掌握了祖辈口口相传的经验之谈,更是在贩马的生涯不断学习,将各色马种的优劣以图文录下,平日闲时,不是研习自制的“马经”,就是到各处马场去以相马为乐。

刚过而立之年,韦业全的相马之术已臻化境,南北马匹,只要经他眼一瞅,手一摸,马的优劣便已了然于胸。

在长城沿城的各处榷场,韦业全相马的名声早已不胫而走,在马贩中也得了个“韦马神”的名号,几乎无人不晓。

而此番韦业全遇到的可不是寻常的商贩,甚至不是寻常之人,而是契丹国的皇族。

实事上,这名契丹的皇族正是专程为韦业全而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