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三百三十八章 巨大经济价值的新型材料!

材料学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

超导材料的研究就更进一步,复杂性也就代表了研究难度。

在研究成果方面,只是材料单个特性的提升,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果了。

一种基础的超导材料,只是临界温度提升2k,就已经算得上是不小的成果,足以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122型超导材料,其特性是承载电流能力强,被认为拥有很高的应用潜力。

换句话说,这种材料偏应用。

在超导材料的理论研究方向上,一般都不会使用122型材料。

偏应用型的材料,临界温度却是个大问题,122型超导材料,只要是提升了临界温度,就是非常大的成果。

如果做一个成果的评价,122型超导材料临界温度稍有提升,足以当做百万级项目的核心成果。

这种级别的成果有一个很正常,一下子出现了七个,而且都发生在一种材料上,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

量变多了,就会带来质变。

一个个正收益的变量放在一起,再制造出一种材料会怎么样呢?

温树茂想想都有些迫不及待。

他走在实验室园区的路上,眼睛一直盯着材料检测报告单,带着满心的激动做出决定,“明天进入正式实验!”

在放下了报告单以后,他仔细回想了一下,还是感觉很不可思议。

之前在材料检测中心,看到具体的检测结果时,他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

但转而一想……

张硕啊!

就像是一些人的想法,张硕出了大成果似乎也很正常,因为他就一直在创造奇迹,完成那些其他人想都不敢想的研究。

材料领域,也许还是第一次。

在数学、物理领域,新物理领域,包括新物理衍生的各类技术,都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他依旧完成了这些研究。

所以在材料学创造个奇迹,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另外,还有一点。

现在事实摆在面前,不接受也只能接受,还能怎么样呢?

最重要的是,研究是他们团队完成的,对团队也好,对他个人也罢,出大成果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

想明白了以后,温树茂顿时迫不及待想进行下一个实验。

张硕并不从事材料学的研究,而他就是做这个的,看到有制造出性能卓越超导材料的希望,心里根本就忍不住。

至于原来的质疑,早就被抛在脑后了。

在回到了办公室以后,他马上召集了核心人员,交代起了工作,“今天还是休息,但明天就重新认真起来。”

“我们要再加把劲,把下一个实验做好,下一个实验非常重要。”

“你们都看了结果了,相信也知道后续该怎么做了……”

其他人当然都清楚。

有很多人的心情和温树茂是一样的,他们都对于检测数据非常不可思议,等接受了以后也感觉非常激动。

下一步当然是综合所有的变量,去制造特定的超导材料。

当想到可能制造出性能非常卓越的超导材料时,所有人都重新振奋精神,过去一周的疲惫都忘记了,他们恨不得马上到下一个星期,就可以知道实验最终结果。

整个团队只轻松了几个小时,到下午时间又重新忙碌起来。

这种忙碌相比上周要好的多,因为要进行的实验只有一个。

即便好多的工序,包括添加的元素都有变化,但只进行一个实验,需求的人员就不那么多,也不会太过于忙碌。

比如,直接进行实验操作的人员,工作过程中肯定会轻松很多。

之前是连续做7个材料的操作,而现在只是做一个而已,好多时间就是等待了,相对也比较空闲。

……

当天张硕也知道了结果,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激动,而是淡然的说道,“很不错啊,每一个都是正收益。”

“如果放在一起,可能会很好吧……”

他没有说的很绝对。

温树茂自认为了解张硕的判断,因为材料的研究就是这样的,两个正收益变量放在一起不一定还是正收益。

这不是单纯的数学加法。

材料制备过程中,一个个工序可能会相互影响。

即便中途只是出现一种操作或元素特性的冲突,都可能让实验直接失败,甚至制造出的材料都不具超导特性。

所以张硕判断‘可能’也是很正常的。

温树茂的判断也是‘有希望制造出高特性超导材料’。

有希望,已经够了。

温树茂和张硕谈了材料检测结果,然后就说起了下一步的实验工作,说起马上要进行新的实验。

“如果最终的结果不理想,我们会进行分拆式的实验。”

“比如,把一号、二号变量放在一起,各自拆分进行实验,看看具体会有什么冲突或问题。”

“我们要针对这些变量进行研究……”

他连续说了一大堆,似乎是把后续一整年的实验计划都规划好了,还说起要以此为基础申请项目。

这当然要问一下张硕。

张硕根本就不在乎,他个人肯定不会参与这种烦躁的研究,就只回复了简短的一句话,“温教授,这些工作就交给你了。”

“相信你的团队能做的很好……”

“谢谢!”

面对张硕的信任和肯定,温树茂表现的有些激动,他也确实是干劲十足。

第二天实验正式开始。

所有参与工作的人员也都干劲十足,好多人和温树茂一样,他们都一直从事超导材料的研究。

如此大的研究突破,完全可以说是生平仅见,原来是想都不敢想的。

每个人都希望知道结果,也对于眼前的工作非常专注和认真。

连续一个星期,实验室里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最后会怎么样?”

“这些变量会不会有冲突?能制造出理想中的材料吗?”

“我觉得肯定可以,这可是张硕院士的研究!”

“你这么一说,我有信心了。”

“你们觉得材料的临界温度会有多高?把所有变量加在一起提升15k以上,应该没问题吧?”

“做加法,也差不多。”

“如果临界温度能提升到50k以上就很理想了,这种成果能登上《自然》杂志吧?”

“到时候,是否具有大规模应用的潜力?”

有人都开始计算起了材料制造成本,还有人根据原来的材料检测数据,去推算所能制造出材料的数据。

这种方法当然很不科学。

单一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各个步骤都会相互影响,有些对材料性能有提升的过程,放在一起也许具有负面影响。

在没有制备好材料、没有对最终材料进行检测之前,谁也不知道会制备出什么样的材料。

这方面,张硕也不知道。

他唯一能确定的是,必定会制造出临界温度超过60k的超导材料,因为任务已经完成了,任务完成也就代表研究出的材料制备过程没有问题。

如果最终制备的材料不理想,只能说明操作过程有问题。

任务完成,也代表了研究完成。

所以张硕并没有继续等待,而是提前一天离开,去了刘志文的引力飞船研究基地,只是让郭华留下来继续参与。

郭华会负责和混乱力场实验组进行沟通,材料制备好了以后,就联系各方面制造一批送入强子对撞机实验基地。

在离开之前,张硕对温树茂简单交代了下工作,然后说道,“我先走了,剩下的工作就是你们的了。”

“有什么事情和郭华说,郭华会联系我。”

张硕并不是赶在实验前一天特别离开,而是因为刘志文那边催的太急了。

第二代引力飞船马上就要进行试飞。

试飞工作非常的重要,得到了最高级别老师的关注,会有很多高级老师前来,有些老师甚至提前就来了。

这给刘志文带来了很大压力,唯恐试飞过程会出现什么意外。

所以他非常希望张硕能提前来。

只要张硕在场,即便什么都不做也感觉很安心。

……

“就这样走了?不看结果了?”

好多人都对张硕的离开感到不解,也包括实验检测中心的薛长坤教授。

这也是实验的最后一天。

新材料已经制备完成,并送到了材料检测中心。

薛长坤把材料放在检测室,就忍不住和温树茂说了几句,“我是才知道的,张硕院士昨天就走了?”

“是啊,他说工作都交给我们了。”

温树茂满脸都是苦笑,被人信任的感觉是很好,但临实验结束前一天离开,也真是太不把结果放在心上了。

这种事情绝对不可能发生在他的身上,什么重大的事情都不可能比得上自己的研究。

他仔细想了很久,试着去理解张硕的行为,最后只能得出‘张硕非常有信心’的结论,另外就是,张硕确实不在乎研究成果。

当然,也不可能有人去抢占他的研究成果。

温树茂对薛长坤说了自己的判断,随后苦笑道,“我甚至都觉得张硕院士是完全弄懂了材料学研究的底层理论。”

“材料学研究还有完善的理论?”薛长坤满脸不理解。

“正是因为没有,所以才想不明白啊!”温树茂说的摇了摇头,“可能就是我们普通人理解不了天才。”

“你这样说,我就明白了。”

薛长坤也跟着摇了摇头,然后迫不及待的进了检测室,招呼其他人开始检测工作。

在检测的过程中,好多人聚集在检测室的门口。

他们边讨论边等待着。

其中包括温树茂团队的人员,也包括一些大人物,比如,科学院电工所的所长蔡军华,实验室主负责人周建强院士,他们都是知道上一次的实验成果,就对于新一次制备的材料性能非常期待。

在讨论声中,检测室的门开了。

走廊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了走出来的薛长坤教授。

薛长坤手里拿着打印好的报告文件,脸上都带着似乎是迷茫、似乎是激动的复杂神色,他抬起了头看了过来。

“怎么样?”

“这是检测报告吗?给我看看。”

蔡军华、周建强,再包括温树茂一起站了起来。

薛长坤把文件递给了蔡军华,随后常常叹了口气,开口说了一个数据,“81k。”

“啊?”

周围几个人顿时看了过来。

温树茂还以为是听错了,反复问了一句,“你说多少?”

“81k!”

薛长坤重复了一遍数据,语气明显带上了激动。

“81k?”

这次开口的是蔡军华,他连文件都不看了,直接就大声问了句。

“81k!81k!81k!”

薛长坤非常激动的连续喊了三次。

“呼啦~~~”

走廊里安静了片刻,旋即一片哗然,其他人也都围过来,带着激动和震惊问道,“真的吗?这么高!”

“真的假的!”

“检测会出错吗?薛教授,你确定吗?”

“确定、非常确定!”

薛长坤不断用力的点头,连续肯定的检测结果,“我们实验了好几次,他用液氮进行了冷却,成功了!”

“临界温度在81k到82k之间,没有任何问题,而且电流承载也相当高,比CF-872还高出百分之27!”

“我都不敢相信啊……”

81k!

这个数据可不仅仅代表材料的临界温度获得了大幅提升,再迭加122型材料电流承载高的特性,代表了材料具备大规模用的价值,并完全可以顶替所有应用广泛的超导材料。

哪怕材料的制备成本高一些,也根本不影响其应用价值。

因为,临界温度高!

77k左右,你好是创造材料临界温度的分水岭,直接决定了材料应用时的成本。

在77k以下,超导材料要进入超导状态,必须要使用液氦进行冷却,液氦是已知物质中沸点最低的物质,在接近绝对零度时仍然保持液体状态。

77k以上,一般是80k以上,完全可以使用液氮进行冷却。

液氦的成本大大高于液氮。

液氦作为稀有气体,获取成本偏高,国内市场来说,九成五以上的氦气都需要依赖进口,价格相对更加昂贵。

相比之下,氮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获取相对容易且成本低廉。

两者的获取成本差距非常大。

所以当材料的临界温度超过77k时,超导节能的经济潜力就非常巨大。

现在不只是临界温度高,还是一种电流承载能力强的122型材料,绝对可以顶替市场上绝大部分超导材料。

其中蕴含着多大的经济价值就可想而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