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三百二十一章 航天飞船,登陆火星计划!

引力技术研究实验基地。

张硕团队新一次的实验大获成功,他们所制造出来的场地,比原来扩大了四倍以上。

场力开启的瞬间,因为场力覆盖范围过大,差点因此发生了风险,距离最近的实验人员已经很贴近场力边缘。

这是检测的过程中才发现的。

如果有实验人员进入场力范围,身体可能就会受到一些损伤,主要在于身体一半在场力内部,一半儿则是在场力外部。

场力边缘是存在特殊隔膜的,效果赶不上周期性引力场,但瞬时间也可能会给人体带来一些损伤。

好在人员没有被覆盖进去,也躲过了一次实验危险。

实验,可以说是大获成功。

实验制造出了比常规更大范围的场力,同时也验证了张硕所说的技术原理--

同一空间、同一强度的引力场迭加,引力场强度不会增加,影响范围则会扩散到周边区域,让场力覆盖空间变大。

这也验证了引力空间的特性,证明同一空间内,只会存在一个引力场强度,或者说,空间只存在一种扭曲程度,进一步验证了空间存在的‘三维’特性。

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实际上,对于物理学以及空间认知来说非常重要。

爱因斯坦物理描述了引力是空间扭曲的表现形势,而实验则对其进一步进行了验证。

同一空间,扭曲自然只会存在一种形式。

在实验结束以后,张硕主持的总结会议上,好多人都讨论起相关问题。

“我们的实验验证了同一空间只会存在同一引力场,而引力场的迭加则会带来引力覆盖范围的增加。”

“这说明不同强度的引力场迭加后,表现出的强度可能会是中间数字。”

“同时,也能带来影响范围的扩大。”

这个结论是以实验结果做出的推断,但也得到了包括张硕在内所有人的认可。

引力技术出现了几年时间,但并没有团队做过引力迭加实验。

这主要是因为实验很难做

原来的引力技术只能刚刚把制造设备覆盖,很难把两套设备放在一起,去研究引力场的迭加问题。

当然,真正去设计还是能做到的。

另一个专门研究引力技术的团队,是归属科技工业局的,他们的研究更倾向于稳定技术,而不是去研究引力场特性。

换句话说,真正去研究引力场特性,从事引力技术相关基础物理实验的就只有张硕的实验团队。

其他了解技术的团队之所以不做研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引力设备是很贵的。

一个研究团队能有一套完善的引力设备就已经很不错了,成本价值达到几个亿甚至更高的设备,可不是轻易就能制造的。

其他原因还包括人才问题。

那些从事引力技术研究的团队,大多数研究员对于理论的认识不足,了解理论并能从事实验研究的人才是很少的。

这主要还牵扯到引力技术的保密性问题。

总之,实验大获成功,研究的影响力也很大。

在实验进行上报以后,上级老师立刻打电话过来询问。

仅仅三天之后,就有三个老师组团来到实验基地,包括朱老师、李老师和赵老师,每个老师都对于新技术非常感兴趣。

引力技术的提升,会让技术本身的实用性以及应用潜力大幅增加。

引力技术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放在航空航天领域就是个华丽的鸡肋,因为没有相应的能源技术支持,根本就不具实用性。

在有了氢弹电池以后,引力技术顿时有了实用性。

腾云-1型,就是引力技术应用于航空领域的结晶,但腾云-1型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灵活性就是最大的缺陷。

现在引力技术大幅度提升,增加强度的同时,覆盖范围也大幅度增加,实用性必定会迎来质的突破。

原来只能存在于想象中的航空航天应用就都可以实施了。

在来的路上,好多专家就分析过,“引力技术的覆盖范围更大,强度更高,就可以以引力技术作为动力,不再需要其他的动力系统。”

“尤其是覆盖范围,影响更大,用引力技术作为动力内核,引力设备三百六十度旋转,就就可以灵活的调整方向。”

这个问题很重要。

腾云-1型飞船上,最大型的设备就是引力系统,引力方向也是单一的,因为飞船方向不可以随意调整,可控性就非常差,引力场方向只能维持向上。

引力技术本身来说,是可以进行上下调整的,但调整的技术性很复杂,飞船设计根本就不会考虑。

现在就不一样了。

引力技术覆盖范围扩大,就代表能用引力技术作为飞船的内核,相当于一个灵活的部件,一个部件自然可以调整方向。

比如,最简单的,引力设备用一个转动杆支撑,设备就可以三百六十度调整方向,飞船的受力方向就可以线性变化,那么控制就会变得非常灵活。

三个老师一起来到实验基地,后面跟着二十多个专家学者。

其中有个类型的专家,也包括引力飞行器基地的刘成文。

刘成文的心情很复杂。

过去几个月时间,他花费很多精力投入到新飞船的设计工作中。

几个月的努力,不断找各种专家学者,不断的召开技术会议,不断的去进行各部分计算,终于拿出了一套设计方案。

一切的努力,在技术革新面前根本没有意义。

他一方面为技术提升感到兴奋,另一方面,想到几个月‘没意义’的努力,心情又有点低落,但他还是努力调整心态,参观实验设备的过程中,也问起了一些专业问题。

“张院士,你的实验设备直径只有4米多,还能不能再小型化?”

“当然可以。”

张硕肯定的说道,“我们的设备偏于实验室制造,以最高端的技术来说,应该能缩小到两米以下。”

“我这方面要问专业人士,还牵扯磁场控制以及影响等问题,高精度制造上我们也不太懂。”

他说完问道,“刘工,你是考虑飞船设计问题吧?”

“对。”

刘成文点头,认真道,“虽然设计上引力系统肯定是越小越好,两米已经足够了。”

他又问道,“成本有多少?你们的设备。”

张硕转过头看了一眼,朝着姚启明摆了摆手,和他说了一下简单说了一下。

姚启明说道,“这套设备成本大概在六个亿左右,不过我们是专门定制的,走简化流程,有些部分不用花经费,我感觉常规制造成本最少要高50个点以上。”

“如果再缩小一倍呢?”刘成文追问。

“我估计……”

姚启明也有些不确定,随后说了个预估数字,“成本会高出三倍、四倍?可能会更高,里面有些部件需求太高,还牵扯到场力影响,造不出来也有可能。”

刘成文点头表示明白了。

姚启明说的和张硕不一样,张硕说可以制造,姚启明说也许不可以,但实际上,差别在于技术研究。

直接制造,肯定是不可能的。

其中有一些需要精密制造的部分,想要缩小尺寸就需要做专业的研究。

所以要制造那么小的引力设备,就必须有很多专业技术团队进行配合,他们会帮助研究如何把需求高部件缩小化。

这个过程中,牵扯的可不仅仅是制造,也许是几十、几百个新的研究。

换句话说,引力设备缩小的成本是很高的,四米直径的引力设备,成本能达到5到10个亿,再缩小一倍,成本也许会是50个亿也说不定。

其实就像是计算机一样,最开始计算机是超大型的,运转速度也非常的慢,计算机小型化的过程中,牵扯的可不只是几十、几百个技术,技术专利有几千、上万也说不定。

那可是几十年的商业化发展。

刘成文很关心引力设备制造的成本,是因为他还需要考虑新一代引力飞船的设计问题。

引力设备自然是越小越好,但是成本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若是设计个新型的飞船需要过百亿,还需要大量时间的研究,上级方面就不可能通过。

如果是10亿以下成本,相对来说还是能够接受的。

氢弹电池,成本并不高,大概还不到一个亿。

这主要是因为技术难度并不是高,连磁场设备都不需要,就只是内部的精细控制、高端材料以及电力转化而已。

引力设备再加上氢弹电池,成本控制在十个亿以内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也绝对不便宜了。

现在国际情况来说,国内的货币不断稳定升值,而升值的趋势是挡不住的,新物理科技不断发展,让国内成为了科技的引领者,各方向的强大也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就进一步推动了货币的升值。

对标美元来说,只需要不到五块钱,就能换到一美元。

十亿,换做美元,已经超过了两个亿。

这还仅仅是引力设备和氢弹电池,再加上其他高端设备、高需求的驾驶舱配套设施、控制以及电子系统……

等等。

所有加在一起,制造成本轻松突破十五个亿。

不过相对于引力飞船的战略以及实用价值来说,十五个亿的成本远算不上高。

刘成文已经开始考虑飞船设计问题了,就像是上级老师说的,有了新技术以后,新一代飞船设计就有了主方向。

就像是腾云-1型,主体就是氢弹电池、引力系统。

新一代飞船也一样。

在引力系统缩小化以后,飞船的外形设计就可以很灵活了,圆盘状依旧是一种选择,但并不需要宽大的环状管道,而是可以设计成扁平的环,就像是传说中的飞碟一样。

刘成文有更多的想法。

他围着引力设备转来转去,脑子里都思考起一种新式的飞船——

纺锤型飞船。

纺锤型,也就是两端细、中间宽,也可以称作是‘梭型’,就像是鲫鱼一样。

“或者也可以设计成纺锤鱼的形状,头部是驾驶舱,驾驶舱后面是可调整的引力系统,再后面的‘肚子’是氢弹电池。”

“上方背脊的地方也是尖的,上升时也能减小空气阻力。”

“两侧有足够的空间挂弹……”

“或许还可以添加类似于鱼鳍的翼,让飞船飞行过程中能更加稳定,飞行的时候,真像是鱼在空气中游动一样。”

“这种的飞船,代号还是‘腾云’似乎就不适合了。”

“那叫……飞鱼?”

“要霸气一点……虎鲨?”

“白鲨?”

……

老师团队对基地的参观考察结束。

实验基地内部也进行了庆功会,之后张硕交代起下一步的实验工作,也就是准备进行正式实验——更换核材料,研究衰变、辐射对于引力制造的影响。

张硕只是交代了一下工作具体,还是由姚启明来负责。

几天后,他带着薛柏坤、王强等人去了首都,参加引力技术的应用会议。

这次会议针对的就是引力技术的应用讨论。

上级老师们对于引力技术非常的重视,引力技术取得大突破以后,迭加氢弹电池技术,航空航天领域的实用性变得非常高。

新型引力飞船就只是会议讨论的一个主题,其他还包括航空、航天部门的大计划。

在会议开始之前,就有好多专家学者围着张硕,说起了引力技术的同时,还谈到了一些具体计划,其中好多都是航空航天的专家。

针对引力技术的应用,航天部门比航空部门更急迫。

这是因为引力技术在航天领域还没有得到应用,而引力技术迭加氢弹电池,应用于制造航天飞行器绝对是可行的。

有个航天领域的专家,名字叫蒋学斌,就说起了航天飞船计划,“我们想制造航天飞船。”

“我们有探索火星的计划,目标是能制造航天飞船,让宇航员搭载飞船去火星。”

张硕听着也很感兴趣,他肯定道,“现在的引力和能源技术,应该能支持制造航天飞船。”

“应该就和制造航空飞船是一样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外层材料以及应对太空环境问题吧?”

“我们也在考虑,宇宙环境是非常复杂的。”

“所以,我们的计划是先制造小型的航天飞船,就像是航天飞机一样,先能离开地球进入太空执行任务,积累经验以后,再去进一步深入。”

“第一个小目标,是能探索月球。”

“登月?”

“对,是用航天飞船登月,而不是航天器,目的不在于登月,而是积累技术和经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