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三百二十章 腾云-2,完善?早知如此,何必研究!

“你们这些普通人?”

“你也是普通人,和我们一样,没差别!”

“姚主任肯定不是普通人,大主任啊,能是普通人吗?看!嗯他都长尾巴了……”

薛柏坤、王强等人一起讽刺反驳。

姚启明倒是乐呵呵的。

他们的关系都很好,就只是打趣的说上几句而已。

不过姚启明说的话,其他人也是认可的,张硕主导的研究确实都很顺利。

这很可能与理论的理解有关。

当然探究其根本也没有意义,直接把张硕归为天才行列,就能解释一切了。

普通人确实无法理解天才,两者仿佛生存在两个世界。

平时的打趣并不影响实验工作,基地里每个人对待工作都非常认真。

一个月后,实验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了。

397工厂改装的环状管道运到了基地,并已经安装在设备上,基地针对的每一个单独的小管道进行测试,都已经成功制造出了引力场,还测定了引力场的强度和范围,数据都在计算范围内。

下一步,就是同时开启所有的小管道,一起运行来做最后的实验。

实验前的会议上,姚启明做了技术总结性报告,“主管道内有八根小管道,我们针对每一个管道进行了测试,都可以单独制造出引力场,强度数值都是1.13。”

“当一起开启以后,电力功率会增加八倍,是原来的1.7倍,电力损耗一部分是在设计上。”

“这方面,397那边儿给了报告,他们认为主管道最高能拆分成33根小管道,因为只是实验,不需要那么精细的控制。”

“从技术上来说,分成33根小管道以后,能控制电力损耗为常规的1.9倍。”

“那是最完善的情况。”

“我们现在的实验,一部分电力耗费在设计问题上,而从技术上来说,最低可以降低至常规用电的1.3倍……”

电力损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电力损耗达到了常规使用的两倍,单一的氢弹电池就无法支持。

1.5倍以下,完全可以接受的。

现在是使用的环状管道,内部存在9个小管道,制造上、材料上并不完善,电力损耗相对就会高一些,好多都是凭白的电阻损耗。

这就像是电器的节能,绝大部分电力都用在主功能上,电器自然就是节能的。

反之,就有很多平白耗费的电力。

技术控制的难度主要在限制小管道之间的影响,因为小管道都是挨在一起的,而且管道内要存在磁场,让锂离子顺畅的流通,材料和制造上要求技术很高。

现在的制造是为了实验,不会用这么高端的技术和和材料,否则就需要很长时间,还需要耗费大量的经费。

在说了电力问题以后,姚启明继续说起了测试的问题,并报告了详细的数据。

张硕都听完了以后,认为已经没有问题,当即点头道,“准备实验吧!”

他说完去了一趟主实验间,查看了下各个设备后,就乘车离开了实验基地。

……

实验的直接负责人是姚启明,数据和其他的控制方面是薛柏坤来负责。

他们分别是基地的二号和三号人物。

张硕离开以后,实验就准备开始了,每一个参与的人都对于结果非常期待。

之前很多人就讨论实验问题,认为研究一次就会有发现。

有发现,也就代表了研究的成功。

他们是进行实验,也是验证技术理论,实验结果符合预期,就说明技术是没有问题的,下一步就可以投入应用了。

上一次实验已经研究出了增加引力强度的技术。

如果进一步研究出增大引力范围的技术,两者加在一起就代表引力技术有了质的突破。

那就像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巨型计算机’,一跃更新了21世纪的台式电脑,技术和实用性的提升是巨大的,甚至说,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另外,研究还非常的‘低调’。

他们所做的研究,可以算是‘临时起意’。

按照基地建造计划来说,现在依旧处在实验的‘准备环节’,而不是投入到正规研究阶段。

实验基地的主研究方向是,更换核材料来研究周期性引力场,并进一步解析衰变对于引力场的影响,解析基础力-弱力在新物理中的作用。

在了解信息的人看来,实验基地还处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并没有真正进行研究,正式进行研究的标志是使用核材料。

现在没有使用核材料,研究没有得到任何上级的关注。

这种背景下,完成了如此重大的技术成果,想想就非常了不起。

“这可以算是调试设备过程中的附带成果吧?”

“我们做了上报,但依旧是调试设备,处在常规准备阶段,结果引力技术得到了质的突破……”

“这有多了不起?!!”

“引力技术还是要看我们团队啊,其他团队都不行……”

“准备开始吧!”

“都认真点,马上就要出结果了!”

……

引力飞行器研究基地。

腾云-1型试飞工作结束以后,他们按照计划又进行了两次试飞,试飞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小问题,但腾云-1型也基本成型了。

腾云-1型的试飞工作过程中,刘志文团队也继续考虑下一个研究计划。

之前他们是计划制造大型的引力飞行器,结果拟定的方案都被张硕否决了。

一句话,技术不支持,什么设计都没有意义。

这种情况下,大型飞行器研究计划已经被扼杀。

但是,必须要拿出下一步计划。

刘志文等人希望能制造完美的引力飞船,大型飞船方案被否定,还是有很多人继续考虑新方案,但因为引力技术应用被限制,无法扩大、迭加场力的情况下,什么方案都行不通。

他们只能重新着眼于小型引力飞船,去设计单独引力场的腾云-2型。

腾云-2型,是腾云-1的升级版本,团队是希望能完善其最大的缺点——灵活性。

要增加飞船的灵活性,就必须要对动力系统进行调整,螺旋桨动力设计是直接被淘汰的,但用什么来替代呢?

“空压电机!”

一大群航空专家都有同样的观点。

如果使用空压电机,计算结果来说,就可以让飞船拥有3米/s以上的横向加速度,3米/s的数据并不高,但考虑到引力飞行器过百吨的重量,动力已经相当不错了。

问题在于,一台氢弹电池无法同时带动引力系统和空压发动机。

有人就提出要安装两台氢弹电池。

从设计上,是可以做到的。

引力场覆盖椭球型的范围,上下可以分别安装氢弹电池,从覆盖范围来看,下方安装两个氢弹电池都可以做到。

但再加上空压发动机,就实在有些‘塞’不下了。

“或者,制造小型的氢弹电池?”

“技术支持吗?”

“还可以制造个椭球的飞行器,把驾驶舱和其他设备放在外围边缘……”

“这样不行吧?驾驶舱不能放在氢弹电池外围,太危险了,各类的电子设备最好也不要贴近氢弹电池。”

“如果是把空压电机放在正中心呢?”

“空压电机是有进口和出口的,放在正中心横向移动就要调转过来?到时候,驾驶舱也会调转,得不偿失。”

一大堆人参与讨论分析。

在一个固定范围区域,要多放置两个占据大量体积的设施,还需要考虑相互影响、驾驶舱的安全、空气动力……

等等。

这么复杂的问题可不容易想出来。

刘志文找了一大堆的飞行专家,集合了几十个飞机设计所、机械、电力以及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员,连续开会的讨论,最终还是有了个勉强可行的方案。

“把一台氢弹电池放在圆环的中间,另一台放在下方,上面则是空压电机。”

“驾驶舱位于空压电机上方,处在场力边缘的最高点,其他设备则堆在电机两侧……”

“我们可以缩小其他设备占用的空间,中心的氢弹电池支持空压电机。”

“但在设计上要做更多的计算,确保每个位置都没有问题,还有一些设备要简化制造,首要考虑的就是占用体积……”

“包括雷达,也要设计成三角的板状,可以放在场力边侧。”

“这样一来,整个场地填满,就是个椭球型的飞行器,但有空压电机,横向移动会更加灵活……”

这个设计可以说没有浪费任何的空气,各类设备都需要特别制造。

因为整体设计上非常复杂,要经过大量的运算才能让方案可行,后续的飞船调试上,难度系数会增加几十倍以上。

不过团队的人都认为,设计是可行的,而且也能接受设计以及后续工作的复杂性。

“航空设计是这样的,包括发动机也好,飞机也好,每一种实用的机械、飞行器,设计上都非常复杂。”

“像是先进的战斗机,五代机、六代机,调试几年不是很正常吗?”

“技术复杂也是正常的,腾云-1简单,是因为只有主体的技术,其他都是直接放上去的,但并不实用。”

“腾云-2,一定要更尖端、更实用……”

在设计方案敲定好以后,刘志文进行了总结,他对于方案还是非常满意的。

同时,也感觉自己团队的工作非常有价值。

那是一种成就感。

腾云-1型上,他们就很难找到成就感,因为主体的设计都是孟志林团队完成的,他们只是把成果拿过来,添加了一些实用的设备而已。

腾云-1型的试飞工作也是一样的。

在飞船制造好以后,包括引力技术、氢弹电池,大技术上没问题,多几个螺旋桨驱动能有什么问题?

这些工作感觉是个团队就能干。

现在刘志文也露出了笑容,他和几个飞行器专家在一起,谈起了方案设计工作,“即便是引力飞船,也是需要专业设计的。”

“张硕教授是研究技术、提供技术,而我们是对技术进行应用。”

“腾云-2,就是我们的成果了。”

“这一套设计方案非常完美,到时候一个椭圆形的飞船出来,也会非常漂亮。”

“后续还有很多工作,要等腾云-2出来,估计要几年了,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

刘志文等人辛苦了几个月,终于拿出了一套全新的方案。

方案也很快被提交上去。

只要上级部门审批以后,就可以开始腾云-2型飞船研究的准备工作了。

基地里好多人都在谈着,他们也对于新型号的飞船非常期待。

方案提交了三天。

上级部门打来了电话,直接找到了刘志文,刘志文还以为是方案通过,兴高采烈的接了电话,就听对面说了句,“腾云-2,设计方向已经有了,你们就不用研究了。”

“啊?”

刘志文脑子有点儿发懵,他还以为是听错了,马上问了一句,“是方案通过了?”

“你们的没通过,也不用继续研究了,没意义。”

“为什么?”

刘志文很不服气,“我们可是研究了几个月,方案一直改进、再改进,做了很多工作……”

他连续说了一大堆,把对面的老师都说沉默了,随后追问道,“什么方案比我们的方案更好?”

“哪个团队做出来的?”

对面老师组织了下语言,说道,“刘工,我理解你的心情,你先不要激动。”

“我说的新方案并没有确定下来,但是主方向已经有了,是依靠新技术设计一款全新的飞船。”

“新技术?”

“对。”

对面老师道,“有团队对于引力技术进行研究,提升了引力强度的同时,扩大了场力的覆盖范围。”

“我们要在新技术的基础之上,进行腾云-2的设计。”

“……”

这下刘志文明白了。

对面老师又说了几句,他就呆呆愣愣的放下了电话。

旁边人顿时问起来,“我们的方案通过没有?”

“什么情况?”

“说的什么?”

刘志文半张着嘴,好半天苦涩道,“没通过,因为有新技术了。”

“啊?”

“引力场强度和范围都得到强化,而且,好像还是大幅度的增强。”

“我们的设计基础都落后了,还谈什么方案通过……”

他说完都不知道是什么心情。

努力几个月,结果引力技术升级了?而且是大幅度的提升。

这就不讲道理了!

如果说设计上有什么问题,导致方案没有通过还能够接受。

基础技术大幅度提升,让设计变得没意义,简直就是跨次元的打击了。

他忽然想到了张硕离开时说的话——

“下一代飞船设计不要着急,引力技术会不断提升。”

“等回去就研究一下……”

研究一下!

还真是研究一下啊!

到现在才过了几个月?引力技术就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早知如此,何必做什么方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