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二百四十二章 两个重磅消息!抢手人才!

张硕所做的研究标题是《核聚变中强力、电磁力协同和反应关联》,报告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的基础内容,主体是联系核聚变反应原理,进行电磁力、强力与反应关联的数学分析,也就是从基础力关系的角度,去阐述核聚变反应。

第二部分则是拓展,就和源点论直接相关了,是以电磁力、强力关联的共通性基础,阐述其影响反应速率的数学原理。

最后一部分则是总结,以第二部分的结论为基础,认为可以通过调节磁场强度,来稳定控制核聚变的反应速率。

在报告完成以后,很多人都感觉非常的惊讶。

报告的标题已经说明了研究内容,再加上是张硕的报告,第一部分并没有出乎意料。

在会议开始的时候,张硕的发言说明了源点论研究方向,他的研究是理论方向,也就是以基础力关联来联系其他物理现象。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完全没有想到的。

尤其是第三部分,以理论为基础说明了一种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新方法。

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呢?

很多学者都忍不住开始了讨论,“理论基础是没什么问题,其中的数学分析非常精彩,而且是张硕教授的研究……”

“张硕教授的研究也不一定,对吧?学术不能搞个人崇拜,核聚变反应,说能够通过调节磁场来控制反应速率……听起来有些不靠谱。”

“到目前只是理论是否可行,还要继续深入的研究,而且,理论也是不完善的。”

“就算理论完善,谁会为这种理论买单呢?研究投入肯定会很大吧。”

“一种全新的控制核聚变的方法,投入绝对是海量的。”

“但如果真能成功,就可以解决控制核聚变的问题。”

“也不一定吧,即便能够实现电子控制,但可能会碰到其他的技术问题,就像托卡马克装置一样。”

“至少现在,托卡马克装置控制核聚变,技术上已经很难有质的突破了,新方法也值得一试。”

会场最前排。

张硕被好几个学者围住了,也在说着研究问题,“这是我在研究电磁力、强力关联的过程中,联系核聚变所做的一个拓展研究。”

“可行性?也许吧,我认为可行,但也不可行。即便电磁干涉反应能够实现,可能也会碰到其他的问题。”

“现在还只是理论,理论也需要继续完善,而且要研究技术,就需要很多的基础实验……”

这是事实。

张硕能确定的就是理论没有问题,也就是电磁调节确实可以影响到核聚变的反应速率。

如果做很多的基础实验,就一定能够检测到电磁变化对核聚变反应速率的影响。

但要说以此实现可控核聚变,可行性是很难说的,没有基础实验的支持下,技术参数是不确定的。

比如,电磁调控需求非常高,变化频率非常快。

这就产生了一个技术精度的问题。

托卡马克装置控制核聚变,最大的问题是材料性能跟不上,同时,控制精度上也有很多问题。

电磁调控来影响核聚变反应速率,后者的问题更大一些,也就是现有的技术可能会无法实现所需求的控制精度,又或者,无法制造所需要超高磁场。

在说完了研究的问题以后,邱成文感兴趣的问道,“张硕,你是准备研究核聚变吗?”

不少人都认真听着。

“可能会吧。”张硕给了一个不确定的答案。

邱成文笑道,“如果能以基础力关联的理论方向,研究出一种控制核聚变的新技术不管是否能转化为应用,相信对于理论以及科技都是非常重要的。”

“甚至说,意义重大!”

好多人不由跟着点头。

邱成文说的确实很有道理,即便新的技术依旧不能够让核聚变实现应用,却能说明基础力关联可以拓展其他的物理以及科技。

一些没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技术,都能够以基础力关联进行理论解析,进而找到实现应用的方式。

这对于理论发展和科技研发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核聚变新的控制技术,也会成为源点论拓展方向的旗帜性研究。

现在人类科技有很多关键的技术,都只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应用覆盖。

还有一些技术,已经有应用基础,但因为其成本原因,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应用。

超导技术就是典型的例子。

即便是高温超导材料,也需要液氮来进行环境冷却,自然就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应用。

若是能够以基础力关联,对于超导理论机制进行论证,进而支持制造出需求更低、性价比更高的超导材料,也就能让超导技术实现更大范围的应用,让科技取得快速的进步。

这些都是可以期待的。

在上午的会议结束以后,很多人还在讨论张硕的研究报告。

有些知名学者则是碰到了记者,记者们对于张硕的研究也很感兴趣,他们询问了学者们的看法。

“张硕教授的报告非常精彩,他的研究是以基础力关联去分析核聚变反应。”

“其拓展了一种控制核聚变的新方法,也许会在未来帮助实现人类掌控核聚变。”

“张硕教授非常的天才,他正在研究核聚变问题,也许可以期待,这个领域能有新的进步……”

张硕发表的研究和核聚变直接相关,很多学者自然而然就认为他开始研究核聚变。

但有些人并不这么看。

比如,周建明。

周建明在科技工业局工作,参与过很多保密性的项目研究,他知道佟智国团队的研究,也知道高晓申请的能源项目。

原子核核力拆分的稳定性控制,可是以电磁力干涉制造能源的技术,单元素物质就可以直接作为原材料,而且能源制造效率非常高。

其基础以及控制稳定性,要比核聚变强的多。

“原子核核力拆分技术,才代表未来的能源技术。”

“核聚变?控制系数那么高,而且不稳定,原材料还需要放射性的氚……”

“张硕教授不可能去研究可控核聚变!”

“这个理论研究,也许就只是引导一个方向而已……”

周建明的猜测只对了一半。

张硕确实无心去研究控制核聚变技术,准确的说,是通过可控核聚变来掌握新的能源技术。

‘原子核核力拆分’比核聚变的能量效率高的多,控制需求则是低很多。

‘原子核核力拆分’,已经能够让人类实现掌握高效、低成本的清洁能源。

核聚变相关的理论研究,只是研究过程中附带做出来的,而报告上的内容,则是专门为会议准备的。

张硕倒是对于核聚变非常感兴趣,但感兴趣的并不只是‘可控’,而是可控的前提下,实现电磁力的直接转化。

‘可控’,只是技术实现的必要的过程而已。

核聚变的控制只是第一步,但实现核聚变控制,电磁调控只是一种方式,更有希望实现的是‘内部离子物质散发强力干扰’。

后者才是实验方向。

在实现了核聚变的控制以后,就可以实现直接转化电磁力,也就是直接在输出电力。

这才是最终目的。

核聚变的控制只是第一步,而现在的关键是测定强力数值问题,他还是非常期待核物理所那边托卡马克装置的改造工作。

在测定了强力数值问题以后,再进一步的完善理论,并以理论为基础,进行‘离子物质内部干扰’的实验,就可以实现核聚变的控制。

下一步,就可以研究‘氢弹电池’技术了。

……

会议,继续进行。

张硕继续担任报告的评审,他也会和其他人交流理论研究问题,同时,也谈起了和会议相关的工作。

他们决定让源点论国际研究会议,成为一个间断性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

现在是第一次会议,后续每隔一段时间就召开一次会议。

张硕的建议是一年召开一次,因为源点论是物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新的方向、新的起点,再加上很多学者参与,研究进展速度就会很快,一年召开一次会议,就能收到大量优秀的研究论文。

第二个议题就是会议奖项问题,就像是国际上其他的学术会议,源点论研究会议,也会制定一些奖项。

现在已经确定的有两个奖项,一个是会议优秀论文奖,另一个是源点物理奖。

会议优秀论文奖,是评选上一次会议最优秀的论文,会给予奖金和证书奖励。

源点物理奖,则是评选出上一年最优秀的源点论方向的理论研究,同样也是给予奖金和证书奖励。

第三个议题就是会议论文收录以及创办学术期刊。

会议论文收录,会和各大论文科学引文检索数据库合作,让会议收录论文直接进入到各大科学引文检索,比如,SCI、CSIC。

学术期刊,名字叫做《源点物理》。

在会议结束以后,会成立《源点物理》委员会和编辑部,直接归属源点论研究中心管理。

同时,也会聘任知名度高的学者担任审稿编辑。

等等。

相关的细节性工作,张硕就不参与了,他只负责发展大方向的决策问题。

……

源点论国际研究会议,召开了四天时间。

第四天的下午,城市会议中心主厅进行了会议的闭幕式,也就是对会议过程的总结以及宣布下一次会议工作的决策。

会议结束以后,张硕也感觉非常的疲惫,连续四天的会议,参与了方方面面的工作,确实让精力耗费了很多。

但是,收获也是很大的。

源点论的宣传、发展是一方面,他个人的直接收获,则是两个任务的进度都有不小的进展。

‘电磁力和强力的理论关联’,进度已经提升到了百分之51。

‘可转化为应用技术的电磁力、引力关系模型近似求解’,进度则是达到了‘89%’,很快就能得到一组全新的应用解。

张硕对此还是非常期待的。

他希望的应用解组能实现超越,就能让引力制造技术实现突破。

……

在会议结束后,国内外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会议有两个重磅消息,第一个就是确定了新物理研究方向,或者说,是引力技术的实现方式,也就是对电磁力、引力的关联模型进行求解。

“每一个解组可能都代表一种全新的实验基础,甚至是全新的科技……”

张硕在会议上的发言,传遍了整个世界。

好多专业学者对他的发言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每一个解组都对应一种引力制造技术。”

“技术和解组内的参数直接相关。”

“比如,1T的磁场强度以及关联的离子态媒介物质参数等,就能一起制造出对应的引力信号,甚至是引力场。”

“但也许2T也可以,但其他的参数也要进行调整,这和解组有关,而两者实现制造的引力场也存在不同。”

“如果只是以实验方式进行研究,因为涉及到的参数众多,几乎不可能实现引力转化。”

“所以,主研究方向还是对于电磁力引力的关联模型进行求解。”

在一系列的报道中,毫无疑问的是,电磁力、引力的关联模型被重视起来。

这个模型直接关系到了引力技术研究。

好多科学机构都宣布要针对‘电磁力磁、引力的关联模型’进行求解研究,还想没有投入高额的经费以及进行相关的人才引进工作。

一时间,计算数学方向的学者,更确切的说,是对于数学模型求解有研究的学者,都变得炙手可热。

他们成为了各大科学机构的抢手人才。

同时,理论物理方向的学者,也受到了追捧。

如果追溯到几年以前,即便是在国际上,理论物理方向的学者也是受忽略的群体。

学术领域,理论物理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但因为和应用的关联不大,理论物理一直是‘纯投入’的领域。

理论物理方向学者,想获得高校的教授职位都是很困难的,除非是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名气,又或者完成了影响力重大的研究。

现在就不一样了。

好多科学机构都纷纷引入理论物理方向的人才,他们需要相关的学者去研究源点论,或者说,是去研究电磁力、引力的关联模型。

只有对关联模型更加了解,才能去指导计算求解以及实验的研究方向。

这方面最大的受益人是邓恩-博兰。

邓恩-博莱,放在国际上根本名不见传,他只是里昂大学的一名物理副教授。

在会议结束以后,好多媒体都对邓恩-博莱进行报道,因为他完成了好几个源点论方向的研究。

邓恩-博莱都感觉像是做梦一样。

之前因为研究源点论,他的一些研究成果都根本不被接受,有些干脆随意发在了网上,还引来了一大堆嘲讽。

其中甚至还包括一些里昂大学的学生。

现在这有好多媒体对他进行报道,一些研究也被不断的吹捧,感觉就像是多么重大一样。

媒体报道只是一方面,里昂大学都主动和他签订新合同,希望聘用他为终身教授。

这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

邓恩-博莱却有些犹豫了,因为有好几个更著名的大学对他抛出了橄榄枝。

其中甚至包括剑桥大学、苏黎世理工大学以及加州理工大学,每一个都比里昂大学更有名气,也更有影响力。

这还真是个艰难的选择。

第二个重磅消息,就是张硕在研究核聚变,而且以理论研究出一种全新控制核聚变的方式。

国际上有很多相关的讨论,其中有些是认为研究是可行的,有些则认为不可能实现。

在学术圈范围内,看好和不看好各占一半。

在公众舆论上,看好的声音更多,因为张硕是个学术明星,好多人都对他非常崇拜。

如果只看公众舆论消息,仿佛新的技术已经确定下来,甚至不需要几年时间,人类就能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