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二百三十四章 公开信息,就是反导实验!

霍楚尔惊讶的话让周围人都惊住了。

乔希-阿博特赶忙快步走了过去,满是惊讶的问道,“517公里,确定吗?”

霍楚尔没有回答,而是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一串数字,“卫星传过来的数据。”

他补充了句,“其实也不用数据,看看背景还不知道吗?”

他说着把电脑上的画面放大。

信息管理局办公室的人,每天都在研究各种卫星数据,只要对照背景一看就能对高度有个估算。

如果是两千公里以上,估算数据还不会很准确,但一千公里以下,只要以地球为背景就能看的很清楚了。

阿博特扫一眼也知道,确实是几百公里高度,忍不住深吸了口气,“如果是反导的实验,太严重了!”

500公里高度的反导,什么概念?

国际上就只有漂亮国一家确定能够在两百公里以上高度对导弹进行拦截,用的是陆基中端导弹拦截系统。

很多人认为国内也具备相关的技术,但公开的高序号红旗系列,实验拦截高度也只在两百公里左右。

导弹拦截和导弹发射的技术难度不同,防御永远比进攻更加困难。

几百公里高空的导弹拦截,其技术难度甚至不比制造洲际导弹要差,最主要牵扯是一个整体的拦截体系,以便让拦截导弹在外太空环境能够精准的命中目标。

一枚反导导弹发射出去,要在外太空拦截另一枚速度超过几马赫的导弹,其精度需求就可以想象了。

一般的反导导弹,都会带有自动校准以及追踪功能,但实际上来说,直接拦截的机会就只有一次。

如果第一次没有能正面碰撞,又或者从侧面修正轨迹去碰撞,‘调头’也好、修正轨迹也罢,结果很可能是追不上目标导弹,因为拦截高度超过五百公里的拦截目标,一般都是打击范围过万公里的洲际导弹。

洲际导弹的速度太快了,快到拦截导弹根本追不上,唯一的机会就是进行正面的碰撞。

从中就可以想象,外太空导弹拦截技术有多难了。

漂亮国拥有陆基中段反导拦截体系,理论上可拦截两百到两千公里高度的导弹,但实验倒是做过几次,拦截的成功率却很难说,因为实战基本是没有的。

直白来说,有技术不一定能够击中实战目标。

五百公里高度的导弹拦截技术,绝对会是国际上最高端的反导武器。

“他们不可能有这种技术!”

“五百公里,别开玩笑了,直接威胁洲际导弹了!”

“肯定不是导弹拦截……”

好几个人围在旁边不断讨论着,都不认为是导弹拦截实验。

霍楚尔也终于说了个好消息,“确实没有拍到拦截导弹,所以我才说和上次一样。”

“这次比上次强,因为够高,拍到的画面更加清晰。”

他们一起看见了卫星传送的图片。

在500公里高度上,卫星拍摄的画面确实非常清晰,画面中能清晰的看到冒着烟雾的导弹,但具体细节就看不清楚了,画面大部分还是被烟雾所遮盖。

阿博特坐在了一侧,放大图片进行查看,并思考着说道,“如果是弹头爆炸诱惑,又或者能源装置爆炸,不应该是这样。”

“即便是电子系统故障,对于能源装置产生影响,也不会冒出这么大的烟雾……”

“难道是推动能源直接性故障?”

“也不可能……”

“这个高度上第一级和第二级的推进器已经分离了吧?”

在500公里外太空的高度上,导弹一级和二级推进器早已经完成分离,只有一级和二级的推进器,才会有这么多的化石能源,剩下的部分出问题也不太可能冒出这么多的烟雾。

“继续搜索相关信息。”

“行动起来!”

“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有预感,这可能很重要!”

阿博特马上站起来交代道。

其实也不用他强调其重要性,拍摄到五百公里高度的导弹,本来就已经是一个重大发现,五百公里,最低也是高端的中程导弹。

其中还有这么多的疑问,事情自然就非常的重大。

整个办公室都忙碌起来。

空间信息中心掌握的监测体系覆盖还是很广阔的,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好几张卫星拍摄的图片,有一些雷达卫星反馈的数据。

他们甚至拿到了欧洲那边发来的图片与数据,是国际空间站拍到的图片。

导弹在517公里高空出现故障以后,并不是直接向下坠落,而是在原动力下继续向上飞,随后在地球的引力拉拽下,就开始斜向下飞,并一个大弧线的轨道坠落在北疆省的西侧。

当导弹的高度在370公里时,国际空间站上的摄像机就拍到了其画面。

这张拍到的画面非常清晰,甚至能透过烟雾看到导弹的表面情况。

从图片上来看,导弹附近的黑烟已经很淡了,但同时外壳以及内部完全损毁,其惨状甚至已经不能用残骸来形容,只能说是一大堆黑乎乎的废料。

“确定是导弹吗?”

“即便是出现故障也不会烧成这样吧?外壳烧掉也就算了,内部看起来怎么也不像有金属,好像是一大堆塑料烧焦的东西。”

阿博特站在屏幕前,看着那张放大十几倍的图片,有些目瞪口呆的说道,“很难想象,它经历了什么……”

其他人也有同样的感叹。

一枚导弹不管是发生了爆炸还是能源装置出问题,又怎么会烧成这样呢?

哪怕是原地炸毁都变成碎片,也不应该烧成一大坨看不清具体是什么的物质,就好像是金属完全融化了。

常规导弹发生故障会让金属融化吗?有这么高的温度吗?

最主要是导弹只是冒出了黑烟,并没有发生爆炸,而且自己国土上进行试射的导弹,怎么想也不可能实弹吧?

这些都是疑点。

信息管理局一大群人分析了好半天也得不到结果,但最终他们也只能把信息提交上去,分析只是简单写了几个疑点——

“或许实验新的反导武器,但并没有拍到反导导弹。”

“或许是导弹故障,但无法解释冒出带来的烟雾。”

“爆炸或故障,让导弹内外的金属融化,到距离地面300公里位置,导弹已经完全成了残骸物……”

军方决策层收到了情报信息后,同样对于情报非常的重视。

好几个官员一起对情报信息进行分析,还查看了原始的卫星图片,但他们的分析也没有结果。

有个官员怀疑道,“这么多无法解释的问题,难道是实验什么新式的防空武器?”

“新式的武器,你指的是什么?”其他人马上问道。

“正因为是新式武器,所以我们不知道是什么。”

“……”

“……”

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一群人也沉默了。

如果只是第一次发现,他们马上会认为是导弹内部的故障,但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上一次的高度是200公里。

巧合吗?

这当然不能归为巧合。

但问题是解释不通,情报已经超出理解的程度。

他们最终只能决定让卫星对于相关区域进行重点监测,看是否还会有什么发现。

……

这次军方决策层并没有把事情说出去,也就没有让舆论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可短短几天以后,相关的消息又出现在媒体舆论中。

这主要是因为有商业卫星拍到了相关的画面,媒体的报道用的标题是——《一个月后,又一次出现导弹故障》。

虽然标题是有些吸引人的,但看了内容以后,多数人的感觉就是,“怎么可能连续两次故障?”

“如果只是进行常规的实验,还能连续发生同样的故障?”

“而且,为什么导弹发射这么频繁?”

舆论对此讨论起来。

有些人猜测是外太空的导弹拦截实验,有些人猜测是其他的实验,但几乎没有人认为是真的故障,只要了解一些导弹相关的技术就知道,故障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

舆论领域还是有‘能人’的。

有人就对信息进行了分析整理,并推测出‘最有可能’的原因,“有可能在研究某种新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甚至是化学武器!”

“这种武器被安装在导弹上,但因为控制不稳定,导弹发射到太空中以后,里面的化学物质、杀伤性物质发生了反应并提前引爆。”I

“上一次也同样如此,只不过导弹只上升到两百公里高度就发生了问题。”

“这次比上次更高,说明其技术有了进步,但依旧失败了……”

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涵盖的范围就太广了,但化学武器是所有人都理解的。

好多人想想就觉得逻辑完善。

一种化学武器安装在导弹内部,大量的化学材料到太空上发生了反应,才会出现那么多的烟雾。

这个解释简直就是完美。

军方决策层看到舆论上的消息,都觉得非常有道理。

不管是不是真的,相关的解释能够解决所有的疑点,另外还能成为舆论的武器。

有好几个官员马上站出来表示谴责,“他们不应该研究这种大规模杀伤的化学武器,这是反人类的行为!”

“我们必须要强烈谴责,他们必须要终止研究!”

“乌拉乌拉……”

……

当舆论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实际上国内的决策层早已经想好了应对预案,因为导弹拦截是在500公里高空,几乎一定会被卫星卫星拍到。

那么就会引发一些舆论问题。

不过舆论的能人把问题归在‘化学武器’上,还是让人没有想到的,国内的决策层也同样没有想到。

导弹上有化学武器?

这个解释还真是能够解决所有疑点,包括没有拍摄到反导导弹,也包括导弹上冒出了大量的烟雾。

虽然舆论方向有些变化,但他们还是按照既定计划发布了信息。

这次是正规发布的武器实验信息,并宣布进行了一次外太空反导的实验,来检验新型的反导技术。

这样的信息等于是对国际公开,确实是进行了反导武器实验。

同时,也非常出乎意料。

国际普遍讨论都认为是导弹上安装了化学武器,结果公开信息是进行了反导实验?

反导导弹在哪里?

这个疑问实在太大了,各类卫星拍摄到的画面都没有发现反导导弹,反导导弹总不可能凭空消失吧。

在对外的新闻发布会上,马上就有专业记者进行了提问。

新闻官则是很正式的回答说道,“所谓化学武器是无端的猜疑。”

“我们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去研究所谓的化学武器,我们进行的只是常规的反导技术实验。”

记者马上问到,为什么没有发现反导导弹的问题。

新闻官铿锵有力的回答道,“如何把来袭目标拦截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容外人置喙!”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掌握了什么技术不会对外公开。

在新闻发布会结束以后,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则让事情迎来了一个**。

好多人都不由得参与讨论,而讨论的核心是,实验中具体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反导技术?

国内自然是一片沸腾,好多人都认为军方掌握了超高端的反导技术,甚至让人想都想不到。

国外也有了大量的讨论,还有很多人去分析图片,当然是什么也找不到。

有人则认为,“他们可能进行的只是一次欺骗性的实验。”

“不可能有其他的技术能够拦截外太空的导弹。”

“他们只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恐吓,宣布他们掌握了外太空拦截技术,实际上什么也没有……”

……

当舆论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张硕同样也看到了消息。

他没有关注大众的评论,而是在数字上进行了推测,“500公里高度……”

“应该没有达到阈值范围的高点,离子团加速时间相对短暂。”

“从理论上来说,两千公里的问题不大,超过了两千公里,需要准备的时间就更长,离子团加速时间增加十倍以上,还会牵扯到准确度的问题。”

“看来测试还是保守了。”

他只是浏览了一些报道信息,不在意的笑了笑,就继续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

‘任务二’,已经完成了。

‘任务二’是以现有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找出电磁力和强力的关联。

通过系统任务,他已经找到了几个关联集合,其中有两个关联集合,需求的‘强力强度’并不高。

在理论的研究中,强力的强度就只是一个数值而已。

实际上,物理中并没有‘强力强度’的概念,有的也只是一些强力相关的计算公式而已,但研究需要整体反应一大堆粒子或物质的‘强力强度’,就没有相关的定义了。

所以研究必须要依靠真实的实验来支持。

强力的实验,要怎么做呢?

现实中和强力有关的实验就是核聚变反应,核裂变反应存在中子撞击,也会牵扯一点点的强力问题,但核聚变才是最直接的。

原子核核力拆分,也和强力直接关联,但核力拆分是电磁力影响强力,就没办法进行反转化的研究了。

张硕仔细想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从核聚变入手。

理论中心,当然没有核聚变的实验条件,他就决定去相关的研究机构,看看是否能拿到一些资料。

同时,也看看是否能进行一些实验测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