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深度迷案 > 第324章大结局(32)

深度迷案 第324章大结局(32)

作者:春天的熊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1:54: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所谓的见面就必须戴头套,多半就是为了防备郝仁郝义,或者说是为了防备郝义。从郝义的供词中不难看出来,他和“操哥”于海波、周小平、严静宇都不熟。“操哥”等人为了自身安全,才会对郝仁郝义提出见面就戴头套的要求。

经查,于海波出狱后开了一家典当铺,单身居住在北门口附近,距离郝义的出租屋不到300米,站在他家阳台上,能一清二楚地看到郝义家所在楼房阳台、走廊上的动静。这让警方更加肯定了胡志生的分析:郝义的落网促使了于海波对周小平和严静宇的灭口。

警方对于海波的典当铺和住所进行严密布控,同时商讨逮捕方案。和逮捕郝义一样,警方对逮捕于海波也顾虑重重。

有人认为于海波很可能和郝义一样,并没有将枪支弹药随身携带,所以警方的抓捕行动大可放开手脚大胆为之。但这种猜测稍有差池就会人命关天,并且伤害的还是无辜群众,所以胡志生不敢大意。

依葫芦画瓢找个人敲开于海波家的门?

警方抓捕郝义的行动并未有过新闻报道,所以于海波很可能是目睹了这一幕,或者对此于邻里之间有所耳闻。

在于海波很可能已经弄清楚警方以怎样的方式抓捕了郝义的情况下,再试图以同样的方式抓捕于海波,显然不合时宜。

胡志生因此委决难下,一筹莫展。

但负责布控监视的警员很快就向胡志生报告了一个奇怪现象:一整天过去了,不管是典当铺还是住所,压根儿就没有看到于海波的人影。但典当铺和住所附近的邻居都反映,他们在一两天前还看到过于海波。

难不成于海波在这一天之内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跑路了?

胡志生神情一紧,第一时间便冒出这个想法,但他转念想到严静宇的“落网”方式,继而又冒出一个十分离谱的猜测:难道于海波也死了?

可于海波怎么会死呢?或者说,谁会杀了他?还是说他身上出现了什么意外?

这个猜测着实有点儿莫名其妙。

在理性的驱使下,胡志生认为于海波已经死亡的可能性不大,倒是很有可能已经跑路了。

但随即发生的一件事却很快就否定了胡志生的这一猜想。住在于海波楼下的邻居报警称:今天早上,他突然发现自家客厅的天花板上出现了血印。

难不成于海波真死了?

胡志生立即下令对住所破门而入,映入眼帘的一幕很快就印证了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猜测:于海波真死了,被人割破喉咙,早已气绝身亡,尸体就躺在客厅地板上,血腥可怖。

屋里有打斗痕迹。死亡时间就在周小平和严静宇被枪击身亡后的一天。

在于海波家里和他的居住地附近,没有发现枪支弹药等和“锰矿大劫案”相关的线索证据。

法医在于海波的手指指甲里提取到了人体皮层组织。两个男人之间以命相搏,肯定不会用手挠对方的脸。很可能是凶手将于海波制服后,在用刀割于海波的脖子时,遭到了他的抓挠反抗。

此外,卧室的衣柜和保险柜都被翻了个底朝天,警方也没有找到任何钱财和贵重物品。

看起来,这就是一桩入室抢劫演变成的谋杀案。

这样的作案手法几乎和“枪击案”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在于于海波是被人割断喉咙导致死亡,而“枪击案”的两名死者是被枪杀。

最高公安部门对“枪击案”现场发现的三个烟头、于海波指甲里的皮屑以及于海波、周小平、严静宇三人的dNA对比结果显示:三个烟头中的两个烟头提取的dNA分别和周小平、严静宇匹配成功,第三个烟头的dNA却并没有和于海波匹配上,而是和于海波指甲里的皮屑匹配上了。

也就是说,杀害周小平、严静宇的不是于海波,而是另有其人。这人在枪杀周、严二人之后,又谋杀了于海波,并且将两个作案现场都伪造出“谋财害命”的假象,试图误导警方调查。

至此,“锰矿大劫案”便出现了新的疑点。

首先,周小平临死之前特意在于海波的名片上留下自己的指纹,既然不是在向警方暗示凶徒和“锰矿大劫案”的主犯就是于海波,那周小平的这一举动到底是要向警方传递什么信息?

有人怀疑周小平的这一举动或许也是出自凶徒之手。

凶徒将周、严二人的被害伪造成熟人对他们的“谋财害命”,然后用已经死去的周小平的手在于海波的名片上留下指纹,目的就是诱导警方认为枪杀他们的这个熟人就是于海波。

凶徒做完这一切后,立即又对于海波实施灭口,并且也在现场伪造出“谋财害命”的假象。

这样一来,警方根据凶徒故意在“枪击案”现场留下的证据追查到于海波时,却发现于海波也已经“意外”死于“被入室抢劫”。

到了这一步,凶徒通过伪造出两个“谋财害命”的命案现场,成功掐断了自己和“锰矿大劫案”的所有联系。这就是凶徒的根本目的。

凶徒的这一手布置不可谓不高明,并且离成功也仅有一步之遥,但他还是低估了警方。

在凶徒的设想中,警方的办案思路只要被他留在“枪击案”现场的线索牵着鼻子走,他的目的就能达成。

警方最初在侦办“枪击案”时,就十分精准地判断出所谓的“谋财害命”只是一个假象,“锰矿大劫案”的主犯对从犯实施灭口,才是此案的本质。

当然,警方到了这时,已经怀疑严静宇就是“锰矿大劫案”的嫌犯之一,所以才会认识到“枪击案”的本质。反过来说,警方当时如果没有怀疑到严静宇参与了“锰矿大劫案”,那么凶徒的目的很可能就会达成。

郝义虽然被捕,但他没有见过除了郝仁之外的其他三人的脸,更不清楚他们的底细,所以凶徒认为,除了郝仁郝义,警方暂时还没有掌握犯罪团伙其他成员的个人情况,所以才会有此布局。但凶徒没想到警方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大规模的细致排查,已经怀疑到了严静宇头上。

当然,造成凶徒嫁祸于海波的目的未能达成的原因,除了这一点,更为关键的就是他并不知道警方已经将一项“高精尖”的新技术应用于刑侦办案:dNA的检验、对比技术。

凶徒在“枪击案”现场和于海波的死亡现场,都没有留下他个人的指纹、鞋印等线索,显然在作案时就准备充分,或者说在案发后有过刻意清理。但是因为不知道“dNA”这个高级货,所以才会百密一疏,分别在两个作案现场留下了自己抽过的烟头和皮屑。

正是因为凶徒在这一点上的“无知”,警方才能通过dNA对比,确认“枪击案”并非于海波所为,并且“枪击案”和于海波的被害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这个怀疑从逻辑上来看十分合理,就连胡志生也没法从逻辑上对这个怀疑分析进行否定,只能从敏锐的办案直觉和经验上提出不同看法。

胡志生认为,单是从“锰矿大劫案”的案发现场和作案结果来看,这一犯罪团伙的组织者在反侦察能力上相当高超,可谓胆大心细智商高,属名副其实的高智商罪犯。

从“枪击案”和“于海波案”来看,凶徒表现出来的极为高超的反侦察能力表明他极可能就是“锰矿大劫案”的主犯。

但这样的高智商罪犯即便要误导警方调查,也会干脆利索,绝不会做无用功。而在这两桩命案中,凶徒在制造“障眼法”时,却明显有了画蛇添足之举。

首先就是于海波。凶徒如果只是单纯想要掐断自己和“锰矿大劫案”之间的所有关联,那他直接枪杀周小平和严静宇,再将现场伪造出“谋财害命”的假象即可,为何还要节外生枝,在中间多弄出个于海波?

话多容易漏马脚,事多容易漏破绽。这种道理,以凶徒的“能力和本事”来看,不可能不知道。

事实上,凶徒整出于海波这多余一节,也的确弄出了“破绽”,只不过这个“破绽”不易被人察觉而已。

“枪击案”被伪造成“谋财害命”,于海波的死也是如此,这两桩案件在本质上几乎如出一辙。如果将“于海波案”弄成交通事故或落水身亡之类,是不是要更合理一些?以凶徒的犯案能力和反侦察能力来看,要做到这一点绝非难事。

这样一来,“枪击案”和“于海波案”至少从表面上来看就会毫无瓜葛。而凶徒将两桩案件都伪造成“谋财害命”,这样的“共同点”,就是给他自己留下的破绽。

凶徒是因为担心警方沿着周小平和严静宇追查到他本人就是“锰矿大劫案”的主犯,所以才会对二人灭口,既然有此担心,没道理认为警方在对这两桩命案进行深入调查后,会察觉不到二者之间的“破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