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开局推倒宰相千金,我被流放岭南 > 第115章 迟迟不到的消息

在当前南海郡的局面中,杨斐是绝对的话事人。

紧随其后的,便是郡守薛明。

再往后,则是秩比郡丞的教育部部长齐良以及郡丞林文书,现在又增加了一位商业司司长:萧景。

以往萧景只是作为幕僚,为杨斐出谋划策,如今商业司成立,能担任商业司司长之人非萧景这位不拘一格的怪才莫属。

薛明政治能力虽高,可你让他兼任商业司司长,根本玩不转。

尽管他在杨斐的影响下对商人的偏见有所减少,但长期形成的观念并非一时能改变。日常与商人的交往,难免会出现问题。

唯有萧景,思想开放。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他都能平等对待,他尊崇的是比自己能力要强之人。

比如:杨斐。

在萧景看来,若非王爷年纪轻轻,稳重之余仍有少年心性,只是许多事情不愿费心思考,否则他这幕僚倒显得可有可无。

如今就任商业司司长的官职,也是人尽其才。

“商业司目前就只有两件事。”杨斐边说边伸出两根手指,缓缓道:“首要之务是接待好每一位来到南海郡洽谈生意的商人,无论是他们对咱们的岭南雪糖或者岭南玻璃有兴趣,还是即将推出的岭南白纸等商品,全部由商业司来负责洽谈。”

“至于岭南民生集团,仍然独立存在,更甚者说,日后所有官府参与的投资或是产业,都将以独立的形式发展。”

“但商业司需要监管这些产业。”

随后,杨斐又说出第二点:“商税改革,新年距今仅剩一月,先生要尽快招募人手,详细制定商税改革政策,然后呈于本王批复。”

萧景拱手应下:“是,王爷。”

接着,杨斐的目光转向齐良,继续道:“明年教育部的工作将更为繁重。一旦岭南白纸成功量产,教育部必须立刻启动教材的编纂工作。”

“除了传统的儒学内容,如四书五经等,南海书院还将增设明算科,乃至格物科。”

“招贤馆你也要时常去看,若发现擅长数学与格物的人才,经过考核后,你可以直接招募他们担任教师。”

这就是让齐良去招贤馆抢人了。

先前都是优先郡守府从招贤馆中筛选人才,郡守府刷下来后才轮到教育部的教资考核,现在杨斐一句话,便让齐良能够与薛明抢人。

之所以要这般安排,只是因为先前杨斐急着给南海郡官场换血,而那时候书院也没有开学。

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

虽然一些官职仍有空缺,但主要职位已经填满,反倒是书院开学,急需多才多艺的老师。

杨斐作为穿越者,开个学院只教儒学算什么事,数学肯定要教,至于格物,说白了就是物理和化学,更得教。

俗话说得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儒学巩固学生的思想与道德,数学和格物则拓展学生的思维与知识面。

相互搭配之下,产生的效果必会一加一大于二。

齐良听闻可以去招贤馆抢人,并未流露出喜悦之情,而是微皱眉头,坦言道:“王爷,增设明算科,臣并无异议。但关于格物科,恐怕少有相应的人才。”

杨斐沉思片刻,回应道:“你先找找看,若是真找不到,本王便亲自编纂一本格物教材。”

虽然杨斐理科成绩不咋地,但好歹上过九年义务教育,基础的物理化学还是没问题的。

他只需要将人领进门,以华夏人民的智慧,定会有天才出世,将格物科发扬光大。

齐良要的就是王爷这句话,脸上终于露出喜色,应道:“是,王爷。”

随后,杨斐目光转向薛明,语重心长地说道:“明年你的重心是民生。”

“本王说的不仅仅是南海郡。”

杨斐的意图十分明确。

待明年他巡视各郡县之后,必会将整个岭南纳入掌握之中,不似现在这般听调不听宣。

届时,薛明的身份不仅仅是南海郡的郡守,还会是楚王府长史,负责统辖整个岭南的政务。

隋唐时期,亲王府长史只是相当于王府管家,参军才是负责协助亲王处理政务的官职,但那个官职太小,对不起薛明的付出,杨斐便打算将王府最高文职:长史赐给薛明,让他以长史之职行参军之事。

此外,司马一职需要给到韩勇。

首先,韩勇的身份背景在那里,并且韩勇作为最先追随自己而来的武将,也曾助杨斐拿下六大家族以及降伏山民大军,立下过赫赫战功,于情于理都应该给韩勇。

至于主簿等官职,杨斐并不打算设立。

他与其他王爷有所不同,他掌管着整个岭南,拥有至高无上的节制之权。

其他王爷只能管理,并且没有节制之权,连长史司马这些官职都是由皇帝指任,而非与杨斐一样,可以自行任命。

在岭南,杨斐如同土皇帝一般,拥有绝对的主宰之权。

因此,他没有必要单独再设立其他王府职位,长史与司马主要是方便薛明与韩勇执掌整个岭南军政。

“臣明年主要政务便是养猪场的试验、春耕、甘蔗的种植以及修路。”

薛明做出了总结。

养猪场关乎百姓吃肉大计,不容有失。

甚至于他每隔几日便会亲自巡查养猪场,确保一切运作如常,无人懈怠。

春耕自不必多说,任何人,任何朝代都离不开粮食,春耕向来是头等大事,连皇帝在春耕时都要亲自作秀给百姓看。

而甘蔗的种植对岭南来说同样重要。

它不仅关系到明年岭南雪糖的产量,更关系到后续的甘蔗留种。若明年甘蔗大规模种植成功,那么王爷承诺的“人人都能吃得起糖”的美好愿景便能兑现。

至于修路,则是刚刚被提出的议题。

四条小道一旦修好,且没有出现差错,便要开始准备修缮官道,还得自岭南边界起,修至南海郡。

如此一来,商贾通行无阻,必将为岭南的商业氛围注入新的活力。

至于其他路线,暂且留待日后考量。

“养猪、甘蔗与修路本王不多说,春耕之事,本王之前吩咐让你派人前去日南郡讨要当地稻种,现在是个什么情形?”

就算岭南再怎么山高林深,道路崎岖,现在都好几个月了,也该有消息吧?

薛明只是摇头:“尚未有消息传来。”

闻言,杨斐的面色略显阴沉:“若是年前仍没有消息传来,明年本王先行巡视日南郡,沿途各郡县待返回时再行巡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