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 第三十节 信用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第三十节 信用

作者:人瘦凋猪颜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0: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从贤很快就意识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如果按照元稹和李德裕他们的设想,那么运往白玉京的粮食肯定会减少的,到时候白玉京的百姓们又该如何自处?

“本来就是要少送点粮食过来,多喝几碗粥又死不了?”元稹很有反动自觉德说道:“如果不是为了少运点粮食到白玉京,咱们废这么多事干什么,帮着那些商人发财吗?”

“关中现在地力匮乏,白玉京这么多人实际上已经是超出了朝廷的承载极限,这也是为什么陛下将禁军编练之后的精锐迁往洛阳。”李德裕接着解释道:“削减一些人口利国利民。”

李从贤一时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这两个人持论甚正,张嘴闭嘴都是朝廷大义。的确小民们喝几顿粥没什么了不起的,可必定朝廷的存在意义之一就是应该让天下的百姓吃饱饭。、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一直都是儒家所提倡的治理模式,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中,提倡让小民生活幸福是君主义务的儒家是这个世界上最讲人文关怀的思想。

“陛下之策的确很好,只是如此一来,白玉京的百姓们本来能吃饭的就要改喝粥了。”李从贤很不幸的遇到了李德裕,一个标准的实用主义者。

“白玉京百姓碗里的干饭本来就是用别的地方百姓喝粥换来的。”李德裕明确指出白玉京百姓享受了不少隐性福利,比如漕运就是一直压在天下百姓头上的一道负担。

“只是,”元稹沉吟了一下:“假如我收集了大量的禄钞,比如一万石,然后拿去廉州去换粮食,廉州这等下州万万不可能换出这么多粮食啊。”

禄钞存在的基础就是信用,如果没有朝廷的信用作为依托,那它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一万石,哪里那么好弄。”李绅摇头道:“我大虞吏部在册的官员,连九品都算上,总共也不过四千八百多人。正一品的禄米一年也就六百五十石,五品官只有一百八十石,更何况只有京官才改禄钞。市面上流通的禄钞也不会太多。”

李旭之所以敢推行这个政策,就是因为大虞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官员数量真的不多,而且为了限制官员的权力,高级官员的身份其实都品秩较低。

比如裴度,他是尚书省的长官,他的职务是尚书左仆射,这个职务其实是尚书省的副职,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为了限制官员权力,故意空出尚书令,以尚书左仆射统领尚书省。

这个尚书令才是正二品的官员,而尚书左右仆射则是从二品。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就更惨一些,他们都是三品管,就比如韩岗的那个中书令,实际上才是正三品。

不过对于这些高级官员来说,他们也不靠工资生活,他们手里的禄钞多半都会用刀商业用途上面去。

“要维持信用太难了,因为推广的年头久了,市面上的禄钞会越来越多,今年朝廷给官员们发上三万石,明年发上四万石,十年之后那就是三十万石,一旦出现大灾,或者有人恶意挤兑,乃至有人伪造禄钞,粮食承兑肯定会有压力的。”李德裕皱着眉头。

“的确,”元稹也意识到了这里面的问题。“廉州如果兑不出来这么些粮食还是好的,若是洛阳、扬州、益州也兑不出来,那就要命了。”

李旭笑了笑,封建王朝的官员们总是相信财富来源于土地和乡村,这的确是个真理,因为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产出的物资是整个社会最主要的财富来源,也是一切问题的稳压器。

但是城市才是真正的财富之源。乡村能提供的只是粮食、牲畜、瓜果,这些东西为一个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而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怎能提供更多真正意义上的财富。

有了自然经济和乡村社会这个稳压器的存在,封建王朝的官员们因为财政压力一方面向乡村索取本来就不是其主要产出的财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手在城市胡搞乱搞。

就好比李旭在白玉京搞得这一套就是因为城市的影响对于整个帝国来说十分有限。白玉京这样一座上百万人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在李旭心中只是京兆府二十一个县辖区内的一部分。

白玉京的市民们喝粥没什么了不起,整个京畿道的农民吃不上饭那才是要命的东西。

所以元稹和李德裕现在有些打退堂鼓的意思,在皇帝看来主要还是年轻官员还是缺乏改革智慧和改革魄力,主要是缺乏改革魄力。

没有翻脸不认人的魄力还搞什么改革?

“有人拿着一万石粮食来找官府要求换粮食有什么了不起的。”李旭皱着眉头看着元稹和李德裕:“难道腰里的刀是假得吗?”

李旭前世看过一个电影,拍得很经典。里面有个土匪伪装成县长上任,当地豪强势力很强。那个土匪县长拿着官印问师爷,这个能不能挣钱?师爷说能,不过要跪着。土匪县长接着拿着枪问师爷这个能不能挣钱,师爷说能,不过要回山里。

然后土匪县长拿着官印和手枪摆在一起,问这两样放在一起,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师爷一本正经的问道,敢问九筒大哥何方神圣。显然是服了。

李旭觉得自己现在拿着全天下最大的印把子,刀把子也是天下数一数二的硬,什么钱挣不到手里?

“一万石,那就是一百万斤粮食。”李旭振振有词道:“一个人没事找朝廷领一百万斤粮食,这叫什么,往小了说这是投机倒把,往大了说就是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对抗政府,对抗朝廷。”

“这种人,就要坚决镇压,跟他们讲什么信用?”皇帝缓了一缓,看着下面那些因为听不懂啥叫“投机倒把”“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对抗政府”而一脸懵逼的心腹臣子,李旭觉得一会再抛出下一个知识点比较好。

看着下面那四张还蒙圈的脸,李旭举得还是要给他们稍微深入浅出一下下。

“手里有很多禄钞的人,肯定都是有钱人。”皇帝向四位臣子指出他们的一个盲点:“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家大业大的他们能不知道不要轻易官府找麻烦么?”

“民间不是说嘛,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刺史。”李旭道:“这样的大户要提粮,咱们官府就可以跟他们讲道理嘛。”

“说话算话不是讲信用。”李旭接着强暴着李从贤等人的神经和逻辑:“朝廷对小民,那应该讲信用,一个人来换一石粮,两石粮,那肯定要给他们换。哪个龟孙要来换一万斤粮食,那咱们就要跟他讲道理。”

“有一个人上门,要换粮食。好,换一千斤那是回家吃。咱们能理解,他换一万斤呢?是不是聚集了一大批丁壮心怀不轨准备造反?不然他要那么多粮食干什么?”李旭认为对于小民们来说,印把子就够了。但是面对大户,印把子是不够的,必须准备刀把子才行。:“然后给他拨发个几千斤粮食。”

“更何况,可以限定额度嘛,比如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兑十石粮食,超过十石,就要提前一个月向官府申请,由官府审核嘛。审核的时候就能把人叫过来提前商量商量,看看他筹集粮食是不是要作奸犯科、图谋不轨。”

“还可以收取大额提兑费用嘛,他一天要换一万斤也行,不过我们抽上五分的提兑费用,就能省下五百斤粮食妈。”

元稹、李德裕、李从贤皱着眉头,这知识点来的太快,他们还在消化“说话算话不是讲信用”这个名句。

“对啊,对大部分人说话算话就是讲信用了,对一少部分人不讲信用也没什么嘛。”李从贤一拍巴掌,似乎学到了什么道理。

“对,要学会区分。并不是手里有禄钞就意味着意味着一定要讲信用。”李旭比划一下:“手里有一小部分禄钞的人,肯定和手里有很多禄钞的人不一样。大家都仇富嘛,对那些有很多禄钞的人严苛一点不影响到绝大多数人就好了。”

皇帝的这个态度让四人面色有些变化,他们忽然意识到作为皇帝的心腹,他们或早或晚都能成为高级官员,那个时候就是“脱离群众且手里握有大部分禄钞的一少部分被欺负的人”。

李旭很有信心地对下面四人表示:“我们有最终解释权,只要编制好一个细则,对这些事情加以限制,那么我准备明年就全面推广这个制度。”

“估计朝臣们的反对声音很大,而且推行之初,承兑的压力会很大。”李德裕指出现在朝廷本身就没有什么信用,所以朝廷搞得这个玩意,肯定会引起百官们的反对。

“没关系。”李旭很有信心:“涨工资就好了。”

“陛下,什么叫涨工资。”李德裕隐隐约约已经明白了皇帝想使用的招式。

“嗯,就是提高俸禄,每人平均涨个十石二十石的,那些指着俸禄生活的小官应该就不会反对了吧?”李旭早就有了应对的办法。“然后年俸改禄钞之后,从每年夏秋两季发放改为跟月俸用钱一样按月发放。”

李旭记得圣后朝发生了一件事情,当时关东战乱,朝廷这边的军事开销太大了,有个天才宰相豆卢钦望决定停发京官们两个月的俸禄作为军事开销的费用。然后被没了工资的低级官员在下朝之后围攻。圣后不得已就停止了这项政策。

其实换李旭来办这个事,大可以玩一手“延迟发放工资”,今年的这两个月工资延迟到明年发放就好了。不过经过这个范例,李旭也不敢轻易从那些基层官僚嘴里砍福利,“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好日子皇帝还是很支持的。

“这次对付吐蕃人,缴获的财货马匹很多。”李旭说道:“等改禄钞之后,我就派人在市场上收购禄钞,只要不发粮食,金银朕还是有不少的,主要是先把信用建立起来,然后把这个市场预期炒热嘛。”

战胜吐蕃的一个好处就是李旭除了缴获不少金银之外,还有很多战马以及别的牲畜。

马匹在这个时代用在军事上就是坦克车,用在生产上就是重型拖拉机和汽车,附加价值很高,不过现在都养在皇帝的马厩和白玉京周围的官牧中。

马匹毕竟不是真的车,就算不用还要耗费不少青料和粮食。抠门的李旭一直都想趁早出手卖掉,现在已经赏赐掉一部分,也卖了一部分。

这次推行禄钞改革,正好索性把那些东西都出手换成禄钞。毕竟马匹这东西只是一时的财富,而且本身还要耗费粮草来养。禄钞虽然是纸,但是真正等信用建立起来,那才真正可以仰仗许多年的真正财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