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 第十九节 弘文(1)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第十九节 弘文(1)

作者:人瘦凋猪颜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0: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太祖立国之初,为了推行文教设立了弘文馆,收集天下图书典籍,弘文馆初建之时便有藏书二十万册,到了现在已经有近三十五万册的规模。当年关东乱起,天子离开白玉京之际还不忘令人封存弘文馆,并留下专人负责看管。

自先秦至今朝的各种典籍,无论是诸子百家如儒墨这样的显学,亦或者农家、阴阳家、兵家的学说,弘文馆中均有收藏。仅仅《春秋》一项,便按照作传注释的派别不同分为《左传》《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五类,至于其他所辑录的各朝乐府,礼仪典章,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神皇帝在位时,为了防止火灾或者战火波及弘文馆,导致其中的珍贵典籍失传,特别下令在北都太原府和东都河南府分别设置观文阁和昭文阁,由弘文馆的学士们负责抄录。

可怜神皇帝下圣旨之后没多久就暴死,这项重大工程就成了没了爹的孩儿,宰相们萧规曹随的下令把神皇帝的这点遗爱完成,可苦了弘文馆的学士们,总共也不过二十多个人,要抄上近七十万册书,其中不少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图画,就算每天抄一本,也要至少抄个六十多年。

于是北门学士就更成了没娘的孩儿,黑得不能再黑的倒霉衙门。

李旭下了乘舆,在李从贤的护卫下走进弘文馆。

这一处的确是有些文华内敛的味道,弘文馆周围由院墙围起来,青砖玄瓦别有一股意趣,院子里面分块种着松竹梅兰,几间瓦屋门口挂着不同的号牌,譬如“经部第一”,“乐府第四”之类的字样。

除去这些很有文人味道的园林布置,空气中还弥漫着驱虫药的药草味。唯有两个穿着圆领青袍的年轻官员戴着乌莎幞头,跪在院子正中央。

“弘文馆学士如此惫懒,居然不来迎驾?”李从贤在李旭背后哼了一声,显然是动了怒气。虞朝官制,弘文馆有学士八人,直学士十二人,现在来迎驾的只有两个穿绿袍的小官,虞朝制度,三品以上紫袍,四品绯袍,五品浅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弘文馆学士品秩都在五品以上应该穿绯袍,可迎驾的却是两个穿绿袍的,李旭要来弘文馆早有内侍通传过,弘文馆的学士居然不来迎驾,李从贤当然忍不了。

“启禀圣上,今日韩家纳妾,宴请诸多同僚,学士们及诸多同僚都去赴宴了。”

韩家纳妾?李旭心里算着,朝中姓韩的官员很多,大概就是三家比较显赫,陇西韩家,相州韩家,还有昌黎韩家。其中最显赫的便是陇西韩家,当朝中书令韩岗当年虽然是圣后的男宠,后来也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了中书令的位置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而且韩相爷治家有方,不仅在白玉京有数个织场,在益州、扬州,都有织场,而且白玉京中出名的耍子,韩相爷都是开风气之先者,马球队,韩相爷弄得,摔跤相扑联盟,韩相爷搞得,最近好像还弄出来一个什么无限制格斗大赛,弄些江湖人挺刀持剑彼此杀戮作项目,白玉京中的豪商大贾趋之若鹜。

能让弘文馆的学士们都去参加纳妾的宴请,不必多说,定然是韩岗他们家纳妾,只是不知道是韩岗的哪个儿子纳妾,娶的小妾又是什么来路。李旭想着,是不是有必要自己也弄一个礼物去给韩家庆贺一下,毕竟他一直想拉拢韩瑞的。

“不知道是比部员外郎家还是左金吾大将军家纳妾?”李旭问道,韩岗有两子一女,长子韩璋现为比部员外郎,次子韩瑞就是左金吾大将军。

皇帝的问题让那两个穿绿袍的直学士颇为尴尬,他们半天没有回音。到最后其中一人回道:“回圣上,既不是韩比部,也不是韩金吾,是韩老令公他自个纳妾。”

韩岗纳妾?李旭记得韩岗如今差不多也快七十了,还真是老当益壮。

“韩相看中了明月雪枝楼的花魁麝华姑娘,出了马蹄金五十,蜀绣两百匹作聘礼。也多亏韩相天生神力,学生也不是羡慕韩相的艳福,真是羡慕韩相的好身体。”另一个直学士回话,他语气带着调侃的意思,说的李旭身后的李从贤呲牙一乐。

“二位先生还请平身,还未请教二位学士的姓名。”李旭双手虚扶,让这两位跪在地上的翰林直学士起身。他心里明白,韩岗这人是出了名的太平宰相,为政讲究与人为善一团和气,他要纳妾,百官估计都会去吃一杯喜酒。这两名直学士不去随长官同僚去吃这杯喜酒,肯定别有因由。

“学生牛僧孺,元平四年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

这个人读书很厉害啊,李旭看了一眼牛僧孺,这人相貌平平,看着不过三十来岁就能中进士,文采应该是很好的,不过应该不怎么会做人。监察御史虽然品秩不高只有正八品上,但是位卑权重,可以分察百僚,巡按郡县。作过监察御史,往往就可进入六部作郎中或者员外郎,亦或者外放某一州作刺史,没有特别的变故,应该不会到弘文馆来抄书。

“微臣李德裕,未有功名,曾任校书郎,在几个藩镇作过司农、司刑之类的参军,现在绕了一圈接着在弘文馆抄书。”

李德裕,这个名字好熟悉。虽然能用的渠道有限,但是李旭一直尽心收集朝廷上的信息,心中是有一本英雄谱的,李德裕这个名字也是屡次出现。

“你……你不是朔方军的录事参军吗?”李旭忽然想起,回鹘南下的消息是一个名叫元稹的监察御史上报朝廷的,而这条情报的原始出处便是朔方军录事参军李德裕所报。

“人说陛下雅似太祖太宗,陛下实有过之。”李德裕笑道,他是一个很温文的青年,虽然穿着浅绿色的袍子站在皇帝之前,可是笑容里依旧透露着自信。

“李学士,你的奏疏今日才上报朝廷,按理来说,你应当还在朔方军中才是,怎么会到弘文馆作直学士呢?”李旭好奇问道。

“启禀圣上,微臣上报回鹘南下的奏章是两个月前上给陆相国的,微臣一个月前就给吏部选来抄书了,至于元稹为何前日上书朝廷,那是因为陆贽他胆子太小,没有确切的消息不敢搅动风雨,等到丰州防御使得告急文书一到,他才拿出微臣的奏章,让手底下的监察御史出来探风头。”

这个人,很不一般啊。李旭又看了看这与自己同姓的年轻人,继续问道:“这么说,回鹘两月前便已经南下?”

“回鹘什么时候南下的,微臣不知。”

“那你又怎么知道他们要南下呢?你两月之前上书朝廷说回鹘要南下,就算丰州的消息来的再慢,要知道回鹘是否南下也要一个月前,你又怎么敢妄自将没有发生的边情上报朝廷?”

李旭心里产生一种厌恶,这个李德裕真是不懂得朝廷的体例。如今兵力捉襟见肘,府库空虚,他瞎报军情不要紧,中枢如果因此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将宝贵的兵力和物资浪费,那个时候这个责任又要谁来负责?

“陛下,一到九月份的时候天气就会转凉,对吧。”

“不错。”李旭点点头,他倒要看看这个李德裕到底有多牙尖齿利还在这里狡辩。

“九月份的时候,京中的神策军就要调往陇西各镇防秋,因为到了九月份麦熟的时候,吐蕃就要犯边了。”

“是啊,”李旭叹了口气,大虞国力衰弱之后,吐蕃东来,不仅吃下了西域,就连陇西之地也沦入吐蕃之手,敦煌、武威、兰州、秦州的百姓被吐蕃酋长驱为奴隶,生不如死。而吐蕃每年一到秋天便会西来入侵,他们只要越过白玉京西的凤翔节度使,便能兵锋直指咸阳桥。为了防御吐蕃,每年秋天都要抽调大量兵力预备防秋。

“秋风一吹,不用想就知道叶子要枯黄落下。春风一到,不用猜也知道桃花会开。回鹘会不会南下,微臣不知,但是往年边贸一开,我朝商贾都会拿着绢帛去和回鹘的商人换马匹、皮毛,但是自今年年初开始,来换丝帛的回鹘商人就少了很多。微臣便知道回鹘必然有变,因为回鹘人将我朝的丝帛贩卖到波斯、大秦等国可以得利百倍,这样的买卖没有人做,其中必有蹊跷。”

“于是我便查阅了商贾的账本,发现自去年开始,回鹘良马的价格就一路走高,而回鹘人竟然愿意用丝帛换我们的粮食回草原去。那时微臣便知道回鹘必定发生了战事,什么时候商人们愿意用丝帛换粮食呢,必然是贩卖粮食的利润比丝帛的利润还大的时候。若要粮食的利润暴涨,不是大战就是大灾。这两条不管发生了哪一样,回鹘都必定会南下,于是我才写了这么一道奏章,就是希望朝廷早做预防。”

李旭看着李德裕心里一阵翻覆,见一叶落而知秋之将至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本事,能从边贸中看出回鹘的动向这就是大本领了,更何况李德裕说得容易,那些商家的账本就那么容易看到?回鹘人要换粮食的消息就那么容易查明?正所谓功夫在诗外,要弄清情况这里面肯定还有许多文章。然而这李德裕举重若轻,娓娓道来,真真是有大才的人。

如果说李从贤有宰相之才,他的才多半是太平宰相之才,这李德裕可是真真正正的救时宰相之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