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 第十八节 风起(4)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第十八节 风起(4)

作者:人瘦凋猪颜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0: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文元恒和鱼辅国的离去,让清凉殿里平静下来,李旭一时之间发现,他过去的生活已经不可能继续了。越过大漠的回鹘人掀起了暴风,这风透过千里,横掠山河,吹动了白玉京里的脆弱的平衡。

万事万物之间皆有一层说不清的联系,今日回鹘南下牧马的危机又何尝不能变成虞朝中兴的转机。李旭背着双手踱着步子,靴子踩在清凉殿的石板地面上,来回摩擦。

朝局将变,原本文太后鱼辅国分庭抗礼的局面已然打破,李旭深感自己这个时候无人可用。虽然身为皇帝,但是久居深宫与外朝隔绝,只有每年春分、冬至、上元节等特殊时候才会以皇帝的身份面对群臣。周围所接触的人不是贴着文太后的标签,就是和鱼辅国有联系。

在这么一个要紧的时候,李旭真真感受到孤家寡人的含义。

他无人可以信任,也无人可用。白玉京这个舞台上,不仅没有安排他表演的时间,连他的影子都不会出现。

人,永远是最重要的资源。刘备未出平原县就有关羽张飞这样的当世虎臣作心腹爪牙,赵匡胤刚翻了身就结拜了义社十兄弟,现在要成为棋手在朝中博弈,至少要有几枚可以用的棋子再说。

李旭要用的人不可能太远,而且品秩不能太高。他不能贸然接触外朝的官员,因为那样势必会引起太后或者鱼辅国的警觉。

心念一转,他一扬手召来陈朝恩。

“摆驾,朕想去弘文馆看看。”

弘文馆本是太祖朝时所设,主要任务是储藏抄录各类图书,到了太宗时期,弘文馆中有图书超过二十万册,在弘文馆设有官学,教授贵戚和官员子弟,只不过后来教学效果不好,便将教学这部分职能并入国子监,依然作为皇家图书馆存在,设有学士和舍人负责管理。

到了圣后当政的时候,因为宰相多不顺她的心意,就在弘文馆安置许多青年文士作为智囊,代替宰相出谋划策,允许这些文士从宫廷的北门出入,所以这些文士又称作“北门学士”,当时宰相们不同意圣后大修明堂宫,她就直接越过宰相由北门学士负责草拟建设的计划。

后来神皇帝将北门学士改为翰林学士,如今担任宰相的陆贽就是翰林学士出身。

现在文太后秉政,她喜欢直接在重要位置上安插自己的党羽,翰林学士们又渐渐恢复了他们正常的秘书职能。

李旭记得前世有一位高人说过,要到敌人管不着或者难管的地方去立足发展。现在弘文馆就是敌人顾不到的地方,鱼辅国与太后的眼睛都盯着政事堂和六部的位置,韩岗韩老令公以水磨工夫熬着这二位,陆贽牢牢握着御史台。

弘文馆的那些年轻学士们,整天抄录那些古卷,下了班就整几个小菜喝口小酒骂骂朝廷,日子虽然舒服,可这些有学问的年轻人不可能忍受安逸的生活。

所以李旭就准备从他们中拣选自己的班底。

今日当值的是右金吾大将军李从贤,他与左金吾大将军韩瑞共掌金吾卫,两人轮班负责随扈皇帝。李旭要去弘文馆,陈朝恩自然忙着安排肩舆,并通知李从贤准备。

如果说朝廷中有谁是李旭最信任的,那个人便是李从贤。他是太宗之后,为人方正,神皇帝做太子的时候,就任命他随扈参赞朝中事宜。后来藩镇联兵而反,他曾作为神皇帝的使者,往来各军中传达军令。

文太后一直想免去他右金吾大将军的职务,但是韩岗与陆贽都十分反对,所以一直没有成功。韩瑞人虽然方正,他的私德与忠诚都足以让李旭放心,但是如果要和文太后兵戎相见,李旭认为韩瑞会严守中立。

而李从贤,如果李旭现下对他说要取文氏的首级,这位右金吾大将军一定会站在他的身后向明堂宫进发。

“陛下要去弘文馆?”李从贤身披铠甲,右手扶剑站在攻门之外。他是一个高大有须的中年人,皮肤黝黑,眼睛炯炯有神,左眉处有一道略略发白的伤痕,声音低沉有力。

“嗯,昨天看《盐铁论》入了迷,今日想去看看《汉书》《汉武春秋》时的记载。”李旭换上轻快的便装,他打算去过弘文馆后就去吉光楼看看。董仲舒将五行五德学说引入儒家之后,帝王衣服的颜色就有了特殊的含义,譬如李旭衣柜里的衣服便绝大多数都是黄色的,因为虞朝的天子们认为他们前承大汉,而汉以火德王,按照五行相生的学说,虞朝便是土德天下。皇帝作为王朝的象征,衣服自然也崇尚黄色。

李旭换好黄色的圆领袍,穿好黑色的靴子,然后带好软边幞头,走出清凉殿,准备往弘文馆去。

“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当年神皇帝便以汉武帝为榜样,立志削平藩镇,横扫胡蛮,奈何天不遂人愿。”

李旭登上乘舆,天子銮驾往北而去。李从贤与韩瑞最大的区别就是,李从贤认为他是李旭的“自己人”。韩瑞当值的时候,他就是个沉默的将军,一起一行,都是沉稳有力而绝不多言。你或许能从他的手眼身法里看出武当的武学风格,但是你绝难想到他的父亲韩岗是气学大家,他自己也是一位自幼苦读的读书人。

而李从贤,他像是一个和煦的长辈,嘴里什么时候都是碎叨叨的,他从来不会像韩瑞那样沉默,他的嘴里总有话说,从你昨晚睡得好不好,到你该看什么书,亦或者朝中最近的新鲜事。

李从贤与李旭之间并不存在意识上的距离。这个时候李从贤又开始回忆起了神皇帝当政时的那些举措。其中很多在李旭看来并不怎么高明,但是在李从贤这里就是英明神武。

当年神皇帝刚刚执国的时候,州县长官经常被江湖势力刺杀。毕竟武学可以让人飞檐走壁,劈碑裂石,那么有武功傍身的人自然就天然更容易杀掉一个不会武功的人。而朝廷的州县长官们,多半对钱粮刑名这些政务熟稔,论其武功那就是菜鸟一只。

而江湖帮派往往又倚仗武力横行不法,他们跑江湖谋生的手段多半都犯了国法,朝廷的官员们自然不会坐视。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你断了他的财路,自然便会被报复。于是经常出现刺客谋杀官员的事情。

现在也是一样,李旭听文元恒说,去年一年所谓“盗杀”的刺史就有七人,县令二十四人,天下官员皆将在关东担任刺史县令这些地方官视为死地。藩镇最为跋扈自雄的魏博、范阳、成德三镇节度使也蓄养死士刺客,一旦有人打算对他们不利,就会被这三家的刺客先招呼一番。

朝廷为了应对刺客上门,一方面给各位大臣根据品级安置护卫,另一方面一有杀官大案便眼里追查。这一套手段在太祖太宗时或许有用,到了神皇帝那会可就不成了。当时神皇帝任用裴度为宰相,裴度为政刚猛,多方筹备意图扫平当时藩镇中最为跋扈的成德节度使吴武俊,结果朝廷没有打上门,吴武俊的刺客就先摸了过来。

当时裴度罢朝还家,走在路上,路过一株大树,就有一个手持长棍的高手自树上越下,棍招刚猛泼辣,一通乱棍,负责护卫宰相的金吾卫骑士就让人家打了个七荤八素。幸好裴度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他也有几位护卫高手,立刻就对上了这位用棍的好手。

当街刺杀朝廷宰相,自然不会只拿一根棍子就硬上,裴度的护卫还没有拿下那位持棍好手,便有十三位持剑的高手又从巷子里杀出来。他们的长剑剑锋都在五尺之上,十三人结成阵法向前,挡者人马俱碎。

这时候裴相公当机立断,驰马往家中而去,裴相公是世家大族出身的高富帅,不仅马好,骑术也厉害,登时就往家跑。然而刺客们也算是厉害,准备周全,发箭射中他的左肩。裴相公跑回家后立刻换上女装,伪装成妇人躲在密室里,这个时候刺客们已经被闻讯赶来的各路人马杀个精光。

“后来查出来是成德军节度使吴武俊主持的,那十三个手持斩马剑的都是成德军中的精锐,可这里面的水却也深,被抓的刺客们不知道那个最早下手的持棍高手是谁,发箭射裴丞相的人说他的箭上都抹了毒,裴丞相却没有中毒。”

“裴丞相出外担任河东节度使也有两三年了,也不知道他对北面的回鹘有啥看法。”

和李从贤在一起的好处就是不会无聊,听着这位讲着神皇帝时的故事还没听完,弘文馆就快到了。

李旭忽然开口问道:“大将军这么推崇汉武帝,你最推崇汉武帝哪一点?”

“末将小的时候贪玩不学,家父罚我去田里耕地,让管家盯着我,我家旁边有一户贫农,家父让我跟着他学农活,说我若是年末收获的粮食比他少,就罚我接着种地。那户贫农,每日早起晚归,教我田地里的事,他比我辛劳数倍,而我有头老牛帮忙。那年年末,我种得的粮食和他一样多。”

“末将这才明白我多亏了老牛的力气,家父对我说,汉武帝时有一人名叫赵过,他被武帝选为搜粟校尉,赵过发明了代田法,推广牛耕,使得一夫可耕百亩之田,至今天下仍用牛耕之法。武帝北伐匈奴,其功业或许可以安定边疆百年,到了东汉一样要北击匈奴,匈奴完了还有蠕蠕,蠕蠕打完还有突厥,突厥走了还剩回鹘。而推广牛耕,行代田法,至今天下仍能受利,漠北的部落彼此替代,而我华夏却能依旧耕耘中原,这是武帝遗馈子孙千秋万世的功业。”

李旭默然良久。

“大将军所言极是,寡人受教了。”

忽然,李旭又问道:“当年那户贫农后来如何?”

“末将送了他十头牛,他经营有法,现在与我比邻而居。”

李旭叹道:“大将军有宰相之才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