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大气象师 > 第一百八十八章 襄阳!襄阳!

三国大气象师 第一百八十八章 襄阳!襄阳!

作者:堂燕归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5:09:43 来源:蚂蚁文学

听到刘琦二字,司马徽沉默下来,也不说话,只是默默的给徐庶又斟了一杯茶。

这种沉默,代表着一种态度,徐庶岂能体会不出。

徐庶便道:“庶知道,老师对刘家父子向来看不上,认为他们不过是守成之主,非是乱世之雄,学生其实也是这么认为的。”

“既然你也是这么认为的,那为何还要出山辅佐刘琦?”司马徽不解道。

徐庶叹道:“因为刘琦待学生以国士,学生没有办法,必须报之以国士。”

司马徽身形一震,眼眸中掠过几分异色,示意徐庶继续说下去。

徐庶便将当日,在竹林茅屋之中,刘琦如何行下跪之礼,请他出谋划策,出山相助的经过,道了出来。

“刘琦,竟然对你行下跪之礼?”司马徽脸上浮现出惊异之色。

“嗯,学生没有必要骗老师。”徐庶点点头,反问道:“试问,刘琦如此待学生,换作是老师,能拒绝出山辅佐吗?”

司马徽饮一口茶,慨叹道:“没想到,刘琦能对你行如此大礼,你确实没有理由拒绝啊。”

自古以来,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尊卑分明,上下有别,这是人所共知之事。

而刘琦堂堂荆州牧大公子,以君主的身份,竟能够放下身段,以下跪大礼请徐庶这个一介草民相助,确实算得上是国士之礼。

古人云,待之以国士,报之以国士,徐庶拜入司马徽门下,饱读圣贤书,又岂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既然道理已经明了,刘琦就算再差劲,就算徐庶再看不上刘琦,也必须要硬着头皮出山辅佐。

否则,他就会被天下人耻笑,视为不义之徒。

徐庶明白这个道理,司马徽更加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对徐庶的出山心存可惜,却不加阻止。

眼见司马徽没有阻止,徐庶便道:“老师深明大义,多谢老师没有反对。”

司马徽淡淡道:“当初你们求学于鹿门书院时,为师就说过,为师只管对你们传道授业,至于将来你们要效忠于谁,为师不会干涉过问,不过……”

他似有言外之意。

“老师想说什么,但说无妨。”徐庶看出了司马徽欲言又止。

司马徽便坦然道:“你若辅佐刘琦,就势必要与苏子明为敌,你觉的,元直你有信心能胜得了苏子明吗?”

徐庶沉默。

片刻,徐庶嘴角扬起一丝傲意,“苏哲名号卧龙,乃九奇之首,他的智谋确实可怕,学生给刘琦出的几条小计,也确实被他破解,不过,学生仍有自信可以战胜他。”

司马徽神色一奇,显然是想听听他何来的自信。

徐庶不紧不慢道:“苏子明虽然智计无双,但终究只据有南阳一地,手中可以调动的兵力物力有限,这方面,刘家父子是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只是他们欠缺一个智谋之士,帮他们合理的使用这些兵力,方才会屡屡败于苏子明之手。”

“学生相信,如果由我辅佐,发挥出刘家父子兵力雄厚的优势,完全有希望抵消苏子明的奇谋诡,这正是阳谋压倒阴谋之道。”

徐庶洋洋洒洒一番话,道明了自己跟苏哲的利弊优劣。

司马徽微微点头:“你把刘家父子跟苏子明的利弊,分析的确实很透彻,但你有没有想过,今日的苏子明,可跟昏迷前的苏子明,他除了奇谋之外,还多了一个非常人所有的本事。”

“老师是学,苏子明识天象,预断风雨的本事?”徐庶一点便猜想到。

司马徽点头道:“正是,你既然知道,就应该听说过,苏子明的几场大仗获胜,多有利用他这神奇本领。”

徐庶沉默了片刻,说道:“天象变化莫测,这其中多多少少有运气的成份在内吧,我想,一个人不可能运气一直好下去吧,那他还是人么,不成了神么。”

司马徽语塞。

半晌后,他摇了摇头,笑叹道:“好吧,既然你心意已决,那为师也就不多说了,你打算何时出山?”

“等到刘琦大破叛军,夺下樊城之后,学生就前往樊城去辅佐他。”徐庶不假思索回答。

夺下樊城?

司马徽神色一怔,显然对他这句话的内中含意,有些不太理解。

徐庶便不紧不慢道:“不瞒老师,学生已经刘琦出了一条计策,叫他劝服了刘表,趁着两军休战,苏哲率主力北归之机,率大军由上游偷渡汉水,趁其不备,一举袭破樊城。”

此言一出,司马徽神色为之一变,目光立刻变的惊奇起来。

“怎么样,老师觉的,学生这条计策如何?”徐庶却是一笑,语气中有几分小小的骄傲在内。

司马徽思绪飞转,片刻后省悟过来,点头赞叹道:“难怪你这么自信,原来你已给刘琦出了条奇策,嗯,你这条计策确实是出其不意,这一回苏子明只怕还真会栽在你这条计策上。”

“既然老师都赞赏了,那此时此刻,刘家的大旗,多半已经插在樊城城头,学生差不多也该告辞了。”

徐庶将杯中余茶,一口饮尽,起身告辞。

就在他一只脚还没迈出门槛时,书僮再次匆匆而入,将一道帛书奉给了司马徽。

徐庶下意识的停下脚步,回头看向了恩师。

司马徽展开帛书一看,不由身形微微一震,眼眸中掠起一丝惊色,蓦的抬头看向了徐庶。

徐庶立时感觉到,那封帛书与自己有关,便问道:“老师,是出了什么事吗?”

合上帛书,司马徽轻叹一声,“元直啊,恐怕你不用出山了。”

“为何?”徐庶心头微微一震,有种不祥的预感。

司马徽默默道:“因为,刘琦的奇袭樊城之计,已被苏子明识破,中了伏兵大败,刘琦自己,也因刺杀苏子明失败,被杀了。”

刹那间,空气凝结,时间凝固,竹屋中死一般的寂静。

徐庶心头剧烈一震,整个人愣在了原地,难以置信的年着司马徽手中那封帛书,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司马徽将帛书抬起,递给了他。

徐庶一把夺过,细细看了半晌,一张脸越来越阴沉,愤怒,困惑,震惊的表情,在脸上燃烧,极尽复杂。

然后,他拳头紧握,将那道帛书,攥成了一团在手心。

沉顿了片刻,他蓦然回首,大步要离去。

“元直,你还要去哪里?”司马徽追问道。

徐庶默默道:“学生说过,刘琦待我如国士,我自然要以国士报之。”

“可是,刘琦已经死了,你还怎么报?”司马徽眼神不解。

徐庶暗暗一咬牙,沉声道:“刘琦死前请我出山,就是为了对付苏哲,眼下正是我的计策,让他败于苏哲之手,身死名灭,他虽然已死,我却不能失信,唯有完成他生前的夙愿,才能不负他待我以国士之恩。”

说罢,徐庶再无多言,挟着一身的复仇气息,大步而去,只将那捏成团的帛书,扔在了地上。

司马徽捡起了地上的帛书,看着里边的内容,感慨道:“苏子明不愧是卧龙,九奇之首啊,元直如此精妙的计策,都能被他识破,看来他的智计,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啊。”

感慨之余,司马徽走到门口,看着徐庶的背影,脸上不禁流露出几分惋惜。

……

樊城,北岸水营。

旭日东升,水营之中,大大小小数百艘战船,扬起了风帆。

号角声吹响,云帆齐出,载着成千上万的苏军将士,浩浩荡荡的驶向了南岸。

苏哲立于船首,望着渐渐已近的南岸,心中感慨万千。

这将是他第二次率军杀到汉水南岸。

上一次他只是匆匆而来,偷袭刘琦的迎亲车队,救走了蔡姝之后便火速撤离,不敢久留。

而这一次,他却是率领着大军,堂堂正正辗压而来。

这一次,他不仅要踏上南岸的土地,还要夺下襄阳,这座荆州心脏所在。

“刘琦,多亏了你,我夺取襄阳的计划才能提前这么多,明年你的祭日,说不定我还会给你烧点纸,感谢你的大恩呢……”

苏哲脸上扬起讽刺的冷笑,心中暗暗感叹。

片刻之后,船队以甘宁为先锋,攻上了南岸敌军水营。

由于刘表损失了水军战船,已没有能力在水上阻止苏哲,所以不得已之下,只能弃却了水营,将所有的兵马都撤往了襄阳城。

苏哲兵不血刃,率领着他的将士,顺利的踏上了南岸土地。

成功登陆后,他并没有立刻下令进逼襄阳,而是令一万大军就地加固水营,先站稳脚根再说。

同时,大批的粮草军资,也在源源不断的从宛城运至樊城,再由樊城过江运至襄阳前线。

除了粮草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援军,也在源源不断的被送往前线。

苏哲很清楚,襄阳城坚粮足,刘表至少还能拼凑出七千守城之军,攻不足守却有余。

想要速破襄阳是不现实的,多半要经过一场持久的围城之战,才能最终破城。

而想要围城,光靠手头一万兵马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更多的士卒,对刘表的守军形成人数上的优势,方才能够实现。

至于这些后续的援军,除了南阳新募的青壮之外,就是在历次的战役胜利中,苏哲所俘获的荆州降卒。

这些降卒在后方,经过苏飞的整编之后,多数人都加入到了苏军,如今被调往前线,反过来收拾他们的旧主刘表。

数日之内,集结于南岸的苏军将士,数量达到了两万之众,这个数量,已经是襄阳敌军的三倍左右。

粮草充足,兵马充足,苏哲便再无迟疑,即刻率军向襄阳城逼近。

是日黄昏之前,两万多大军浩浩荡荡进抵襄阳城北,逼城下寨,形成威压之势。

攻取襄阳之战,拉开帷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