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兰芳 > 第四百六十七章 安西军分区

兰芳 第四百六十七章 安西军分区

作者:御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9:1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带清的覆灭,华联的崛起,以及东方商贸路线的断绝,对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政府绝对是一记连环重击。

就算不能让她的国家瞬间进入经济危机模式,也能重创她的经济实力,让这个经济基础本就十分薄弱的国家深刻的体会到经济危机的苦楚。

所以叶卡捷琳娜二世才必须要力排众议发起东方远征。

尽管这次东方远征被普遍认为是无法获得成功的,尽管苏沃洛夫认为这是一次送死的军事行动,可是叶卡捷琳娜二世依旧坚持,绝对要进行下去,哪怕只有一丁点的希望,也不能放过。

这更像是一个垂死的人正在进行最后一搏。

所以率领军队顶着瑟瑟寒风缓缓前行的苏沃洛夫的心中已是一片冰凉。

骤降的温度和突如其来的大雪都无法比拟苏沃洛夫心底的那片寒凉。

没有人比他更明白现在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也没有人能理解他身后那些艰难跋涉前行的士兵又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地狱般的处境。

就算他们成功抵达了哈萨克草原,在那些军事堡垒里得到庇护,勉强过冬,又在女皇的咆哮声中勉强支撑到来年开春再发起进攻,也很难说就能获得胜利。

华联崛起的太快,圣彼得堡方面对于华联的军事情报非常有限,甚至对于这个国家都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只有一些只言片语拼凑起来一个局部视野中的华联。

根据这仅有的一些信息,苏沃洛夫判断的具有很强的军事投放能力,而这也就意味着华联拥有深厚的经济实力。

也就是说在这场战争之中,华联比圣彼得堡更有持久力,除非他打出神仙一般的操作,能够迅速获得胜利,可以快速摧毁华联的乌里雅苏台军区。

否则除此之外的任何情况之下圣彼得堡都会败下阵来。

而就之前华联军队对伊尔库茨克总督区的爆破行动来看,他们很明显拥有较强的火力和较强的机动力,军队的组织战斗能力也非常的强。

最关键的是人数还很多,还有好几万的骑兵。

苏沃洛夫感觉除非自己带着的这一万名士兵每个人都是斯拉夫超人,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超人般的战斗力,自己才有获胜的可能,否则自己根本就是必败无疑。

因此他曾经对自己身边的参谋官说过一句话。

“这是一场根本不需要去打就必然知道失败结果的战争,而我却必须为了恪守军人的职责而奔赴过去,我想我的失败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为什么要让这一万名年轻的士兵为我的失败付出生命呢?”

苏沃洛夫有这样的看法其实并不奇怪。

他是当时俄军高级将领当中极少数从士兵开始做起的一人,虽然出身不错,但却是贵族群体里的一个另类,士兵吃过的苦头他一点不落的全都吃过,所以他深深的知道士兵的艰辛和不易。

一直以来,都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力改善士兵的待遇,为士兵们就伙食、衣装、武器、医疗资源等等各方面呕心沥血,竭尽自己的一切。

所以他的部下也非常的爱戴他,愿意听从他的号令。

这就更让苏沃洛夫的心中多了一份责任感。

这些愿意听从他的号令勇猛向前的年轻的小伙子们,也应该由他安全的带离战场,让他们回家,让他们的父母得以和他们的孩子团聚。

所以苏沃洛夫执着于打胜仗。

因为只有打胜仗才能让更多的部下活下来,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得以团聚。

可现在,整整一万个家庭面临着分崩离析的险境,就为了一场根本不可能获得胜利的战争。

瑟瑟寒风吹在他的脸上,尽管他已经习惯于这种寒冬,可是心底的寒凉却是无法抵消的。

苏沃洛夫率军艰难前进的时候,张剑南也带着士兵们全面出击,各种侦查,用尽各种手段刺探圣彼得堡方面在哈萨克汗国的全部实力,搞清楚他们的驻军人数、分布方位和武器装备。

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到兰芳十五年的十二月中下旬,深冬之际,他总算是搞清楚了圣彼得堡方面在哈萨克汗国设置的诸多军事堡垒。

这同样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早在大明还没有灭亡的时候,十六世纪末期,沙俄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之后,就开始把入侵的目标指向了中亚,他们在哈萨克人牧地上沿乌拉尔河、伊希姆河和额尔齐斯河三条大河建筑要塞。

最初,这些要塞大多是在哈萨克汗国的边疆地区,比如奥里河沿岸的奥伦堡要塞,比如由西伯利亚汗国都城西伯尔城改建而来的托博尔斯克要塞。

在之后的二百余年里,历代沙皇陆续建筑了亚梅什要塞、鄂木斯克要塞、热列金斯克要塞、塞米巴拉金斯克要塞、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要塞等等,所有这些要塞成了额尔齐斯河军事边界线的起点。

这条边界线以后成为圣彼得堡方面向哈萨克汗国逐步推进的可靠基地。

后来,因为准噶尔汗国的入侵,哈萨克汗国统一的政权分崩离析。

小玉兹地区为了躲避准噶尔人的凶残,宣布臣服圣彼得堡,圣彼得堡随后又向中玉兹地区发动渗透和入侵,同样采取设置军事堡垒的方法。

根据张剑南的侦查,确定这些要塞堡垒的强度都不算高,有一点欧洲堡垒要塞的影子,但是当地的物料和圣彼得堡方面的财力都不能支撑他们在这里修建完全意义的战争要塞。

所以华联军队所带来的火炮足够应付这些堡垒。

与此同时,张剑南也接到了来自天京的军事指令,这个指令是赵学宁直接发出的,经由尹子明传递给张剑南。

赵学宁通过军事委员会的决议,临时设立安西军分区,任命张剑南为安西军分区的军事负责人,赋予指挥权,拥有指挥调度华联在中亚四国驻军的权力,可以主动发起对圣彼得堡方面在中亚四国范围内势力的战斗。

为了经营中亚地区,赵学宁自然要给这块地区安排未来的行政生态位。

在此前的历史之中,只有唐帝国和蒙古帝国经营过这片土地。

蒙古帝国对这片土地的经营持续至今,但是蒙古帝国和元帝国并不完全是一个意思,所以赵学宁选择了直追唐朝历史,以“安西”命名中亚四国区域。

因为得知圣彼得堡方面,叶卡捷琳娜二世已经派遣军队发起远征,赵学宁也就不再留手,在陈启隆的外交行动大获全胜之际,下令展开特别军事行动,全面驱逐圣彼得堡方面在中亚的势力。

让他们二百年的野心就此报废!

跟我争地盘?

你们还嫩了点!

赵学宁的军令传到了张剑南手里,张剑南欣喜若狂,立刻组织人手,准备发起军事行动。

华联在哈萨克汗国有三千人马属于张剑南直接指挥,其他三国的驻军不方便调动,张剑南也并不认为自己需要调动那些军队。

他直接下令自己直属的三千人马整顿起来,准备跟俄军开片儿,又传消息给斡里,让斡里给自己准备后勤。

他并不指望斡里和他的汗国军队能够在这件事情上帮到华联什么忙,只要他们能够完成后勤运输的任务,别让华联军队饿肚子,张剑南就满足了。

行动时间定在了开春以后的兰芳十六年二月。

斡里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倒也是挺高兴的。

历代沙皇在哈萨克汗国的土地上设立的军事堡垒在他看来也有点身上难以去除的牛皮藓的意思,现在华联军队准备将其彻底铲除,他当然高兴。

于是他立刻也让自己的部下们都准备一下,别只顾着躲避严寒过冬,也要行动起来,为开春以后的战斗做准备。

华联和哈萨克汗国这边的准备搞得热火朝天,另一边,苏沃洛夫也在十二月深冬之际带着艰难跋涉的一万远征军抵达了哈萨克汗国小玉兹地区北部边境的奥尔斯克堡垒,在这里初步休整。

这一路上,苏沃洛夫可以说是吃够了苦头。

且不说严寒给人带来的生理上的疼痛,单说想要填饱肚子,在这场行军当中就非常不容易。

苏沃洛夫很不愿意在这个时间段行军的主要原因就是天太冷了,如此寒冷的气候之下,想要在野外吃饭,那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大晴天还好,但凡下点雨雪,想要生起一堆火来煮热粥热汤根本就是一种获胜几率很低的挑战。

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前,俄军口粮主要以黑面包和肉类、伏特加或者啤酒为主,看上去还算是不错的口粮,有主食有肉类,甚至还有酒可以喝。

不过这也只是账面上的好看数据。

实质上俄军的军粮以黑面包为主,其他的几乎等于没有。

士兵们能吃黑面包吃到饱就算不错了,账面上规定的每人每天三磅黑面包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达成的。

至于肉类和蔬菜之类的,偶尔有些时候可能会有提供,但并不经常。

尤其是果蔬,由于地区寒冷国家财力不足,俄军缺少果蔬的问题贯穿始终,一直到苏联时期才堪堪解决。

十八、十九世纪,俄军因为缺少果蔬而引发的败血病导致每年都会有不少士兵死亡,其中1830年一年之间就有七万多名士兵死于败血病,怎叫一个凄惨了得。

尽管如此,三磅黑面包约一千两百克,这种数量的碳水如果单纯的只是填饱肚子的话,是没有问题的,相比于那些连黑面包都吃不上的农奴,俄军士兵的日子已经算不错了。

平时在军营里,俄军士兵就着黑面包,自己煮一点热粥热汤之类的,吃起来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后,受限于胶着的欧洲战线和俄军后勤的糟糕表现,圣彼得堡高层研究之后决定改变军粮种类,把俄军军中的黑面包换成了面包干,这确实方便了运输,减轻了运输压力。

但脱水后的面包又干又硬,长期食用这类主食,缺少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让很多士兵都有不同程度的胃溃疡和肠道出血。

平时在军营里还好,配着热粥热汤,尚且能把面包干泡软了吃,可问题在于野外行军的时候,天气如此寒冷的情况之下,生火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虽然军队供给了足量的面包干,可是面包干本就坚硬,在严寒之下变得更硬,堪比法国传统的食物法棍。

行军途中,一些士兵苦中作乐,甚至用面包干当武器玩起了击剑,可见这面包干的坚硬程度。

如果不能用一些加热的手段使之软化,根本就啃不动。

一开始还有些士兵不信邪,一口下去,差点把牙给崩掉。

无奈之下,士兵们只能想方设法搜集燃料,在用餐的时候集中生火煮热汤,或者用燕麦煮粥,用热汤热粥就着面包干来吃,这样才能下肚。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可以生火的机会并不多,很多时候军队到了要吃饭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没有办法生火,或者燃料不够,或者天气糟糕。

这样一搞,苏沃洛夫只能采取紧急方案,让士兵们把当天要吃的面包干在行军的时候塞到衣服里面,用人的体温给这些面包干保温,吃的时候就不至于那么硬、咬都咬不动。

不过这也只能算是聊胜于无的手段,意义不能算完全没有,但也不大。

而且煮粥煮汤所为的不单单是让士兵能把面包干更轻松的吃下肚子,更关键的是让士兵能在严寒之中吃上一口热乎的。

如果长期吃不到热的食物,对于士兵的士气打击是非常之大的。

苏沃洛夫绞尽脑汁也没有办法保证按时按量的给士兵提供热汤。

所以整个行军过程当中,士兵的士气非常低落,要不是苏沃洛夫的名声比较好,这支军队能不能坚持到哈萨克草原上还不崩溃,可就真的是个问题了。

然而士气低落还不是最可怕的问题,最可怕的是由严寒带来的疾病以及冻伤。

败血病这种根本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就不说了,包括苏沃洛夫在内,所有俄军高层绑在一起开动脑筋也解决不了,这种全国范围内的问题苏沃洛夫根本就没有解决的想法。

可是至少要让士兵吃饱穿暖吧?

不然怎么打仗?

尽管在出兵之前,苏沃洛夫详细地检查了军队的后勤物资,确保每一名士兵都能领到最厚实的冬季军装,确保他们能穿着足以抵御严寒的衣服和鞋子,还有帽子。

可是苏沃洛夫还是低估了帝国官僚们的贪污腐败和冷血无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