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兰芳 > 第三百一十一章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兰芳 第三百一十一章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作者:御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9:1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兰芳北伐之后,军队组成成分就不单单是南洋本地的那些士兵了。

华南地区的士兵和岭南地区的士兵都有加入到兰芳的军队当中,但兰芳军队的伙食还是纯粹的南洋口味,以烙大饼和各类肉酱为主,口味酸辣咸。

这些食品是否能够满足其他各地士兵的需求,那是不一定的。

所以赵学宁注重发放问卷,询问士兵对军队伙食的一些意见。

在第二阶段作战完成之后,军队得了一段时间的空闲,而赵学宁也利用这一段空闲为军队做了一番调整。

在军队伙食方面,不同地方出身的士兵都提出了他们对于军队伙食的一些想法,主要集中在主食方面,有些士兵喜欢吃面,而有些士兵更喜欢吃稻米,所以希望有不同种类的主食。

至于在下饭菜的方面,大部分原先带清的士兵因为带清军队那不做人的传统作风,根本就没有吃过什么好东西,甚至觉得兰芳的肉酱鱼酱都已经是非常好的下饭菜了,根本没有什么其他的需求。

那这就简单多了,赵学宁立刻指示军队进行主食方面的调整,在行军作战期间,除了提供烙大饼之外,还要提供稻米饭。

相对于难以储存的肉类和蔬果类食品,稻米就好储存多了,没有了肉类和蔬果类食品在运输上的困难,将部分精力放到转运稻米类食物方面也是比较简单的事情。

于是很快,军中就实现了烙饼和米饭这两种主食的同时供给,士兵们吃着烙饼和米饭,用肉酱和鱼酱来下饭,吃的不亦乐乎,非常满足。

等到兰芳工业部研发出了罐头食品之后,很多士兵更是欣喜若狂。

南洋本地出身的士兵还好,他们已经比较习惯赵学宁时不时的给他们带来一些小惊喜,他们也习惯了兰芳军队这种厚待士兵的作风。

但是那些曾经的带清绿营兵和民众哪里见过这种架势?

别说这么多的罐头肉和菜了,日子过得比较苦一点的贫农,他们连稻米都没有好好的吃过几顿,吃的都是稀饭稀粥,大不了配上一点腌腌菜,日子对付对付过得了。

日子过得好一点的才能吃几顿干饭,那也是自耕农的余裕,大部分佃农哪里有天天吃干饭的资格?

粥都不一定能喝饱,至于肉,那绝对是逢年过节才有的奢侈品。

加入兰芳军队之后,一开始那就是烙大饼和肉酱管饱,松软喷香的烙大饼,足够咸的肉酱鱼酱,这些在南洋本地士兵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军队伙食在他们看来简直是无上的美味珍羞。

这也是他们加入兰芳军队之后,突然间变得极富战斗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好的烙大饼,管饱。带着肉块和鱼肉块的酱,管饱,这伙食,天上的日子也就是如此了。

显著的对比面前,他们想起了以前给大清皇上打仗的时候,充其量也就到了果腹的水平,骗骗肚子,只有到临阵打仗的时候才能吃到几顿干饭够吃到饱。

再加上军饷时常被上官克扣,平时也要挨打挨骂,过的和鬼一样,临阵放三枪,算是对得起皇上给的那些东西了。

但是轮到兰芳,那是正儿八经的把他们当人看,又教他们读书念字,又给他们吃饱穿暖,不仅如此,还想方设法给他们加餐,这要是不出点力气打个仗,他们自个儿都觉得说不过去。

而这种比较优秀的伙食待遇,俨然成为了兰芳面向社会招募兵员的时候的绝杀武器。

任谁也知道加入兰芳军队之后吃穿不愁,还有军饷,日子过得比自个儿在家从地里刨食吃要好得多,一听军队招人,肯定要挤破脑袋往军队里钻。

这也就给了兰芳军队优中选优的底气。

此后,兰芳军队选拔出来的個个都是棒小伙,有了足够多的棒小伙加入进来成为新鲜血液,赵学宁才能把军队里的那些上了年纪、身上有伤不适合再进行高强度作战的士兵退役出去。

进而才能对他们进行退役士兵培训,使他们转职到地方上充当基层行政人员,充实兰芳地方上的行政力量,这就直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所以让军队吃好,那绝对不单单是经济上的能力,那也是政治上的能力,这能在相当的程度上解决不少政治上的难题。

于是,在第三阶段作战之前,赵学宁推动了军队装备罐头食品这一行动大大增加了兰芳军队的作战士气,以及对兰芳政权的认同性。

就算是那些曾经为带清作战的士兵到了这个地步,也完完全全把自己当成一个兰芳军人,而不是一个曾经的带清士兵了。

当然了,这一点带清肯定是学不会的。

就算知道他们也不会这样做。

权贵高官自己都吃不饱呢,哪还能顾及得到大头兵呢?

休战期间,兰芳这边又是给军队换装备,又是给军队搞罐头食品,又在地方上大修水利工程,接着还在地方上铺设水泥路,这么一连串的大动作进行的同时,带清在干什么呢?

说来也好笑,带清这个时候内部不稳,发生了一些内部争端。

要说这带清发展到现在也是颇有点带明末年的风范了,明明大敌当前,自己还是危在旦夕,却还是发生了内部争端。

这一次,内部争端的双方是满洲亲贵势力以及新近崛起的汉军势力。

永琰迁都西安之后,带清驻防在西北地区的伊犁将军保宁、绥远城将军兴肇以及乌里雅苏台将军恒瑞经过长期跋涉和准备之后,分别带兵抵达了西安。

三个人加在一起带了两万八千多八旗军队抵达西安,基本上也把带清目前所剩下的八旗军队都给带到了西安来,驻防在新疆、蒙古的清军算是倾巢出动,只留下少量军队和满城里的青壮驻留当地。

在永琰的设想当中,这三个人带来了两万八千多人的八旗军队,对于西安小朝廷来说绝对是好事,西安的防御力量就更强了。

当时,西安方面包括和珅和王杰在内的大部分人也是这样想的,伊犁将军保宁和绥远城将军兴肇也是这样想的。

然而乌里雅苏台将军恒瑞却不是这样想的。

恒瑞是宗室,出身爱新觉罗氏,在这个满洲亲贵被大量杀戮、凋零殆尽的时候,他俨然成为了为数不多的顶级亲贵之一,能与他比一比的,也就是驻防在太原的肃亲王了。

此前兰芳发动北伐的时候,恒瑞作为绥远城将军因为重病而无法作战,所以只能派遣蒙古八旗的将领率领一些蒙古马队抵达京师协助作战,等他病好的差不多了,京师已经被兰芳军队攻克,什么都来不及了。

尽管如此,面对蒙古马队当中出现的一些背叛行为,他非常恼火,所以当永琰在太原处于危机状况的时候,他正带着八旗军队和那些背叛带清的蒙古马队交战。

等到好不容易获得了胜利,狠狠教训了叛逃的蒙古马队之后,他扭头一看,好嘛,永琰已经跑到了西安去。

无奈之下,他也只能带着能够抽调出来的兵力前往西安。

在抵达西安的路上,他就听说了一些事情,比如永琰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的事情,以及目前朝中汉人势力抬头的消息,对此他非常不满。

抵达西安之后,恒瑞找了个机会就拉着永琰谈起了这个事情。

“眼下情况到了这个地步,八旗满洲损失惨重,就算不用满洲人,那也应该多用蒙古人,您怎么能用汉人呢?太上皇就是知道汉人不可信任,所以才大力提拔八旗满洲!

太上皇好不容易纠正了康熙爷和雍正爷的错误,如今这种时候,越是危机,就越不能相信汉人,可以用他们打仗,可以看着他们内斗,唯独不能赋予他们重权。”

恒瑞摆出老资格的态度,用一种接近训斥的口吻面对永琰,让永琰有点不舒服。

但是没办法,自己的老爹才有把这些亲贵摁在地上摩擦的威望,自己没有,只能让这些家伙仗着资历倚老卖老。

至于恒瑞的看法,永琰则显得有些无奈。

“当时的局势,不容朕做出其他的决定,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而且目前以大清的号召力,还能组织这样的军队,还能有人过来参加科举考试,已经很不容易了。

如果朕到了这个时候还继续不相信汉人,汉人真的会全部投靠兰芳!太上皇那个时候咱们已经稳稳的立住了脚跟,不再需要汉人了,所以太上皇才让汉军出旗。

康熙爷和雍正爷为什么用汉军?还不是因为脚跟没有站稳吗?而现在咱们的脚跟又站不稳了,还是得用汉军,没有汉军,就咱们这两万多人,怎么和兰芳打?”

永琰说的倒也是那么回事,恒瑞也显得很无奈。

但是他就是没有办法接受眼下这个状态。

作为宗室,之前他去视察军队的时候,发现一些汉人军官对他很不尊重,见了他也不下跪磕头,也不知道喊主子,一副老子天下最大的模样,说自己军装在身只能行军礼,言辞傲慢无礼。

难道立了功就可以忘记上下尊卑吗?

恒瑞很不高兴,所以建议永琰还是要做点什么,一定要让汉人知道他们还是满洲人的奴隶,不能让他们有翻身做主的意识,否则今天可以不尊重恒瑞,明天就要造反夺了永琰的鸟位!

永琰被恒瑞说的也有点心里打鼓,觉得自己身边的确是汉人太多,汉人的权势越来越大,他还真有点怕怕的。

思来想去,永琰终于决定给目前的汉军上一道紧箍咒。

按照八旗传统,一般来说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都统都是由满洲人出任的,蒙军旗和汉军旗人一般只能充当副都统,极少数才能充当都统,于是永琰下令任命恒瑞为镶黄旗汉军都统,任命保宁为正黄旗汉军都统,任命兴肇为正白旗汉军都统。

如此一来,按照八旗的制度,之前加入到八旗汉军序列当中的汉人军官都成为了这三个人的下属,有义务接受他们的命令和指挥。

目前,这些新加入上三旗的汉军旗人都是在新组建的绿营军当中充当职位,绿营军的总指挥又是亲手缔造这支绿营军的王杰

但是因为这些汉人军官有很多都进入了八旗汉军,包括王杰自己都加入了八旗汉军,在最新的封赏当中成为汉军镶黄旗副都统,所以王杰自己也成为了恒瑞的下属。

等于恒瑞虽然没有绿营军的指挥权,但是却有了王杰的统属权,王杰在绿营军当中是最高指挥,可在八旗军当中,他成为了恒瑞的下属。

兴肇和保宁也是一样的,名义上没有绿营的指挥权,但实际上却可以通过八旗组织影响到绿营军的指挥,这样一来,恒瑞兴肇和保宁三人就有了染指绿营军指挥权的资格。

原本属于王杰的指挥权被三个满洲亲贵干扰了。

这个任命下达之后,顿时引起了加入八旗汉军的绿营军军官们的担忧和不满。

他们私下里找到王杰,对这件事情进行了一些讨论,一致认为这是皇帝不信任他们的表现,否则没有必要突然空降三个满洲亲贵成为汉军的都统。

对于这种情况,王杰的内心深处也是不满的,但是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让他摁住了自己的不满与军官们的不满,要求大家冷静。

“军队是皇上的军队,咱们大家也都是皇上的忠臣,不管皇上做什么,咱们都要效忠于皇上,如此,方不负恩泽。”

对于王杰的这种说法,一部分军官沉默,另一部分则明确表示不满。

他们说自己有今日,是提着脑袋杀出来的,皇帝不过是动动嘴皮子,正儿八经的好处也没给到多少,这种情况下,难道皇帝让我们去死,我们也要去死吗?

王杰沉默片刻,叹了口气。

“古人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部分军官对王杰的话无话可说,愤愤离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