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兰芳 > 第二百八十三章 兵出大同

兰芳 第二百八十三章 兵出大同

作者:御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9:1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南边被赵学宁解决了一个皇帝。

北边,杜淮统领第三兵团的两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营也正式向山西发起了进军。

赵学宁下令第三兵团进军的主要目的很简单,一共是两個。

一个是夺取大同。

大同有着煤都的称谓,储藏的煤矿资源非常丰富,赵学宁打算攻取大同,获取大同的煤矿资源以提供给民用和工业使用,增强兰芳的工业能力。

另一个就是给带清的太原小朝廷以军事压力,让他们想起被兰芳压制的恐惧,不敢肆意妄为到处征讨,而要把主要兵力放在应对兰芳身上,给地方上兰芳工作组的行动提供时间和空间。

西线的甘肃、陕西之地缺少能够和清军打战略决战的强大对手,与此同时,青海、新疆等地还有不少清军的驻防绿营、八旗军队,也有诸多满城存在,也可以说是带清朝廷的最后一个可靠的依仗。

赵学宁预测带清政府一定会想方设法把驻守在青海、新疆等地的八旗军队、绿营兵召回陕甘之地乃至于山西用于防御兰芳,所以才更不能给他们在西线稳定局势的机会。

西线的那些反清义军虽然比较拉跨,也有一大票想当皇帝的野心家,但是作为给带清找不痛快的障碍物,他们还是有一点价值的。

就目前赵学宁所得到的情报显示,太原小朝廷当下已经形成了以王杰主军、和珅主政的基本格局,王杰领兵在外征战,和珅就在内部稳定内政,提供后勤,这两个军机大臣撑起了太原小朝廷的半边天。

如果没有这两个军机大臣,永琰的太原小朝廷到底能不能在这个局势下稳住都是个问题。

永琰到底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之所以地位稳固,也是因为他是弘历唯一一个自由的儿子,别无分店,在这一点上,他的运气倒是和赵构一样。

当年赵构其他的兄弟都跟着他们的老爹、兄长北狩去了,现在永琰的老爹、兄弟们也在南边举行全国巡演,正在和兰芳控制区内的小黑子们的进行十分热切的交流。

历史惊人的相似。

不过永琰显然比赵构能干一点,而且也具备相当的勇气,不像赵构被那么一吓,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虽然被赶到了山西,但是一系列政策的颁布让赵学宁认为永琰并不是一个废物,也并没有因为实力上的差距而决定放弃反抗。

他还在挣扎。

赵学宁得知的最新消息,是永琰颁布了大规模收纳旗人的政策,这条违背祖宗的政策的颁布首先就用在了西线战场上。

背叛反清大业的前义军首领张秀才率领部下献出西安城,成功归属带清序列,加入镶黄旗汉军。

平定了山西南部、陕西北部和西安府地区反清义军之乱的军机大臣王杰也被收纳入镶黄旗汉军,得到了令人艳羡的超级政治待遇。

当然了,如果说这个政策在带清尚且完整的时候颁布,应该能给汉人更大的刺激。

但可惜的是,没有战争的催化和八旗三分之二人员的损失,永琰估计也无法颁布这条政令。

当下作为带清统治根基的八旗已经折损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基础严重动摇到了快要坠毁的地步,带清内部的利益集团当然也溃不成军、不成建制,无法对的带清内部的改革派提出的各种主张进行有效反击。

更别说眼下残存的数量最多的旗人还在青海、新疆等地,还没有返回太原小朝廷,根本干预不了永琰的决策,太原小朝廷几乎就是汉臣撑起来的。

于是这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就让永琰办成了。

反正赵学宁对永琰能做出这个改革措施还是比较称赞的,认为永琰在他先祖的基础上迈出了一个大步,从而可以更好的笼络心向带清的汉人群体,能更好的促使他们为带清政权抛头颅洒热血,从而获得加入新八旗的机会。

可以说,这是对带清这个垂死的病人的一剂猛药,堪称十全大补丸,有一定的功效。

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带清的颓势只要是个人都能看明白,在这个时候加入新八旗和带清绑定,到底不能确保子孙后代享受优厚的政治待遇,还是个未知数。

万一今天加入,明天带清就完蛋了,那他们加入这个新八旗不就等于赶着给带清殉葬吗?

明智的人是会权衡利弊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投入带清怀抱的人,自然就是带清的死忠,那么兰芳铲除起来也就丝毫没有心理负担了。

赵学宁于是决定给带清的这一政策加个码。

他派兵攻击山西,威慑太原小朝廷,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营造危机氛围,使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的定理更好的为永琰筛选出忠臣良将,也更好地为赵学宁筛选出死心塌地的汉奸。

至少现在看起来,那个什么张秀才,还有军机大臣王杰,就绝对是可以彻底铲除掉的混帐玩意儿。

于是,驻守在京师的兰芳军队在杜淮的率领下向山西发起了进攻。

杜淮统领军队顺着桑干河一路进入山西境内,行军路上并没有遇到清军的阻碍。

清军方面对兰芳军队的行动十分关注,不过因为之前的战争结果使得清军不再敢于和兰芳军队打野战,所以并未在兰芳军队进军期间进行阻击。

兰芳军队的行动也没有隐瞒的想法,光明正大地进军,没办法,带清那拉跨的战斗力实在是无法让兰芳军队产生足够的重视。

但是带清却十分紧张,探知兰芳军队有进攻大同的趋势之后,立刻将消息送到了太原小朝廷,告知皇帝永琰。

永琰得知兰芳再次出兵,万分紧张,立刻派人继续探查最新消息,实时汇报,然后召集朝廷中的文臣武将们进行商议,看看这个事情到底要如何处置。

在此之前,小朝廷内部进行了一次针对性的讨论,就是讨论兰芳到底会在什么时候再次行动、这一次的和平能够维持多久。

当时和珅的看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和珅认为,兰芳原先是小国,起自南洋,骤然吞并大量土地,就算军队数量的确多,就算战斗力强悍,但是治理地方的经验一定不足,治理地方的人才也不够。

而且作为域外政权,若要妥善治理地方,占领地方,需要的肯定是比较长时间的经营,如果不妥善经营,他们的军事占领也会出问题,地方上会出现此起彼伏的叛乱。

这一点,从兰芳之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后就一直没有进一步向北进攻就能看出来。

他们的行政力量不足,到顶了,继续北伐根本不能消化掉已经占领的土地,只会把肚子撑破,所以兰芳大总统赵学宁很理智的停止了进军,转而认真经营七省之地。

这虽然极大增加了七省之地彻底被兰芳消化掉的可能性,也在同时给了带清喘息的时间,所以和珅认为最少一年时间,兰芳不会发起大规模进攻。

要是赵学宁谨慎一点,两年、两年半,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段时间,是大清喘息、恢复实力的关键窗口期,错过这个机会,大清搞不好就真的要完了。

和珅的这一看法得到了大部分官员的认同,在此基础之上,带清小朝廷定下了逐步恢复实力的战略,派遣王杰率领军队西征。

平定叛乱的同时,妥善经营陕西和甘肃,给朝廷提供一个安全的退路,并且保留迁都西安的可能性。

本来这个计划推动得很顺利,但是并没有人可以完美的预料敌对政权的具体行动。

所以兰芳军队向山西发起进攻的消息传来时,刚刚安定下来没多久的太原小朝廷紧张的不要不要的。

当时,永琰正靠着王杰获得的接二连三的军事胜利而决定举办兴安元年的科举考试,作为他当皇帝以后的第一届科举考试,要以这次科举考试进一步笼络汉人的心。

消息一出,的确有山西、山西、河南等多地的官宦士人家族、普通读书人等在多番考量之下,怀着多线投资的想法而奔赴太原,决定参加考试。

考试正在进行中,兰芳军队进军的消息传来,把不少人给吓得不轻。

永琰也被吓到了,赶快让人打探消息,然后下令军队动员,随时准备保卫太原。

后面更多的消息传来,让他们得知兰芳军队大约万人,不是主力,不是全面出击,更像是一次试探性进攻,针对的目标也不是太原,而是大同。

这个消息确认之后,太原小朝廷稍微松了口气,永琰也随之颁布诏令,要把科举考试继续下去,以此安抚人心。

但是兰芳军队进攻的问题也必须要解决。

大家在一起七嘴八舌的商量了一阵,觉得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兰芳有攻取大同的想法,但是对于大同能否坚持住,以及兰芳军队有没有更进一步的战略目标,他们不敢确定。

如果兰芳军队只是为了占领大同,还好说,但如果他们占领大同之后还要继续南下,问题就严重了,那就显然不是目前山西清军所能抵挡的。

之前两万兰芳大军把近二十万清军打得血崩,差不多十倍兵力差愣是拦不住他们向京师进军的脚步,现在他们虽然只有一万人,但是稍微做个对比,可得至少需要十万清军才能有可能拦住他们。

扩军行动之中,除了王杰那边增兵至八万,山西这边也在永锡、和珅等人的主导下,扩编清军至六万余,初步恢复了自保的力量。

与此同时,和珅还派人去联系了蒙古察哈尔等部落,要求他们就之前那一万多蒙古马队不遵守命令擅自逃离战场的事情作出交代,又要求蒙古各部落出动蒙古八旗骑兵抵达山西参战。

就眼下来说,蒙古八旗少说还有三万多可以战斗的兵员,至于他们会不会来,就不敢保证了。

所以具体来看,如果兰芳军队真的要南下威胁太原,清军只能动用六万人的兵力阻挡,这样肯定拦不住兰芳军队,这一点,是小朝廷的共识,他们必须承认他们这群刚刚招募训练没多久的大头兵根本不是兰芳的对手。

所以,他们只有一个选择。

让王杰率军回援。

可是目前王杰正在陕西高歌猛进,不断击破各路逆贼,恢复大清的威望与号召力,正是关键之时,如果在这个时候要求王杰率军回援,估计能拦住兰芳军队,但是西征事宜该怎么办呢?

且不说陕西的乱贼是否平定完全了,甘肃那边还有一大票一大票的乱贼在作乱呢!

永琰又一次陷入了两难之中,而对于这件事情,和珅和永锡这两名重要大臣意见不一,和珅认为应该把王杰喊回来支援,永锡则认为不应该把王杰喊回来增援。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说不过谁,永琰又迟迟无法做出决断,朝堂上遂陷入僵局。

让情况出现转机的契机是四月八日。

太原小朝廷得到了消息,得知重镇大同在兰芳军队的凶猛炮击下没挺住,被兰芳军队攻克,并且兰芳军队并未停止进攻,而是继续南下,向怀仁发起了进攻。

这下子不用再吵了,情况已经很明显了,如果王杰不回来,大清估计又要迁都了。

和珅与永锡也不再争吵,一起向永琰表示现在应该把王杰喊回来了,永琰也不用烦恼了,立刻发出诏令,让王杰立刻带兵返回山西,驰援太原。

与此同时,永琰下令以永锡为镇北大将军,统领清军三万北上雁门关,无论如何也要保住雁门关,将兰芳军队拦在雁门关之外。

雁门关自清以来已经渐渐失去了防御外敌的作用。

得益于清政府对蒙古的成功策略,也没有蒙古骑兵会从雁门关南下进攻关内,所以雁门关的军事作用逐渐消失,关城也逐渐荒废。

直到数月前带清朝廷南下太原的时候,永琰见到雁门关荒废的模样,十分感怀,遂下令整修雁门关,恢复雁门关的防御,力求将兰芳军队阻挡在雁门关外。

眼下兰芳军队大举南下,正是雁门关时隔二百年再一次发挥作用的时候。

为了确保雁门关能够守住,肃亲王永锡以镇北大将军的名义出征的同时,和珅还把清政府目前所能找到的火器拨付了一半交给永锡,让永锡务必要妥善布防,绝不能让雁门关失守。

永锡抵达雁门关的时候,兰芳军队刚刚突破山阴县,消灭了山阴守军两千余人,杀死了山阴县令陈代远,基本上肃清了大同府地区的清军势力。

随后,杜淮把目光投向了雁门关。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