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兰芳 > 第二百七十九章 你懂朕

兰芳 第二百七十九章 你懂朕

作者:御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9:1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其实,但凡这三个人里面有一个人觉得自己不该做这个领袖,那这三個人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但问题在于这三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成为领袖,不想退让。

陈大刀当然觉得应该让自己这个大哥来充当最高领袖。

张秀才则觉得应该让最有文化的自己来充当领袖。

王小二则认为应该让兵力最多、威望最大的自己来充当领袖。

三人谁也不服谁,一场争吵之后,不欢而散,之后数次磋商也没有达成协议,于是干脆分家,你干你的,我干我的,谁也不搭理谁。

但是在关键的西安城的归属问题上,三人又出现了矛盾。

王小二觉得自己麾下士兵最多,攻打西安城也是自己出力最大,所以西安城的归属应该是自己的。

张秀才则认为自己设下计谋攻城略地,进攻西安城的指挥也是自己完成的,所以西安城应该交给自己。

陈大刀则认为第一个登上西安城墙的人是自己,自己立下了先登的功劳,无论怎么说,西安城都已经归属于自己。

三人各执一词,争吵不休,吵着吵着三人就开始动手,拳打脚踢,摔桌子砸板凳,最后干脆在西安城内火并。

这一火并就收不住火气了,王小二仗着人多势众把陈大刀和张秀才围起来打,张秀才和陈大刀为了活命,只能联手对对付王小二,三支军队不久之前还在携手作战,现在却成为了火并的敌人。

整个二月份,这三人都在西安城内火并,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分不出一个胜负,搞不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连攻打其他地方的军队都被他们召集回西安城继续火并。

本来李政那边是有点前瞻意识的,得知清军前来攻击的时候,也曾想过要和西安府的义军联手对付清军,所以派人联系了西安方面,但是因为这三个领袖之间的火并,使得没有人响应李政那边的请求。

一个很好的配合李政前后夹击消灭清军主力的机会被他们丢失了,随着时间推移,三人之间的火并规模也越来越大,最后引发了全面战争。

战争中首先出局的是空有一身武力而没有其他优点的陈大刀,他亲自率领部下冲击王小二控制的据点的时候,被一发鸟枪打断了手臂,最后失血过多而死。

陈大刀死后,剩下的部下非常憎恨王小二,于是归顺了张秀才,张秀才得到了陈大刀的部下,弥补了武力上的不足,于是开始发挥自己在战术规划上的优势,把只知道仗着人多势众干仗的王小二打的节节败退。

李政那边凭借少数兵力和王杰奋战,战斗的很艰难,但是张秀才和王小二却因为一己之私坐拥大量兵力而没有在乎李政那边的奋战。

等二月底三月初,王杰靠着优势兵力把李政所部击退到了甘泉县的时候,李政所部只剩下五千多兵马,王杰大军包围甘泉县,李政陷入绝境,最终战败自杀。

延安府的这个大唐政权也没坚持多久,就完蛋了。

又一个“皇帝”丢了性命。

王杰在延安府和鄜州一带展开清洗,把所有头面人物都杀死,把他们的部下都强行编入清军之中,补充了这一战所受到的损失,把兵力恢复到了四万多的程度,整顿数日之后,开始向西安府进军。

王小二和张秀才此时还不知道他们正在面临十分糟糕的局面,还在自相残杀争夺西安城,互相之间杀戮导致实力下降,义军人数从巅峰时期的八万人下降到了现在的六万不到。

王杰得知这个事情比较早,他知道西安义军爆发内乱的时候,王杰仰天大笑,直呼天佑大清,当有人建议他立刻挥兵进攻西安的时候,他却拒绝了这个建议。

“贼终究是贼,只知道互相残杀争权夺利,却没有长远的眼光,对付这群贼人,哪里需要大军突击?且看我修书一封,保管教他们束手就擒!”

王杰冷笑着写了一封招降书派人送去西安府,指名道姓要送给张秀才,还大张旗鼓表示大清皇帝要招降张秀才,要破格赐他进士出身,任命他为陕西提督,封一等子爵,只要张秀才投降,并且把王小二的脑袋带来,赏赐立刻生效,绝不食言。

这个消息很快在西安城内传开,王小二得知这个事情之后大惊失色,立刻派人去叫骂,让张秀才想清楚一点,这是清狗的反间计,千万不要中计,否则他们自相残杀,得意的是清狗!

张秀才考虑的更多。

王小二派人来叫骂,在他看来不过是丧家之犬的哀嚎,但是清政府的劝降消息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大张旗鼓的劝降,如果没有兑现诺言的话,对清政府的信誉打击是毁灭性的,本来大家就不怎么相信清政府,现在连皇帝的诺言也不能相信了,那清政府绝对是在自寻死路。

那要不要答应呢?

该说不说,作为有秀才身份的张秀才来说,对于功名利禄自然是十分热衷的,只是自己技不如人,科举考场上卷不过其他人,只能沦为底层的“失意文人”当中的一员,虽然自视甚高,却不得伸张,所以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清政府的痛恨之情。

值此天下大乱,他当然想要证明自己这个读书人不是百无一用的,和那些泥腿子是不一样的,所以面对王小二和陈大刀这两个泥腿子,他是十分看不起的。

眼下清政府给他送来了他最渴望的东西——功名利禄,如果说他不动心绝对是假的,但是对于清政府的未来,他不敢说有多看好。

皇帝都被抓了,京师都被攻破了,一个皇子在山西做了皇帝,怎么看怎么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局势,这个新皇帝能有什么能耐也不知道,万一是个废物,他现在投降带清,不就等于弃明投暗吗?

可是当下这个局面,面对屡战屡胜的王杰大军,真的能坚持住吗?

如果坚持不住,往什么地方跑?

哪里有援军可以帮助他?

思来想去,张秀才开始动摇了,他忽然想到,自己和王杰不一样,王杰不遵守诺言的话就会社死,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投降了,但是自己本来就是个叛徒,再背叛一次也无所谓。

这一次可以投降带清,只要维持好自己的本部部队不被王杰吞并,一旦情况不妙,他大不了来个窝里反,给王杰来个中心爆破,再次回归到反清义军的序列当中,不也是一招妙棋吗?

想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张秀才便基本上决定要投降了,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在他走下一步棋之前,会不会被带清直接不讲武德的卸磨杀驴。

他读过《水浒传》,知道宋江等人投降之后虽然做了高官,但是下场都很不好。

皇帝没有放过多少人,投降的大部分都死了,他如果投降,会不会也是一样的下场?

他不打算和带清同生共死,所以也不想让自己被带清给白白骗了,丢了性命,于是他没有搭理王小二,继续派人和王杰联系,询问王杰能否保证他的功名利禄和生命安全。

他要一个保证。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果然,王杰为了促成张秀才的投降和西安的“光复”,决定破格给予张秀才一些承诺。

比如允许张秀才在投降后保留两万人的直属军队,改编为大清绿营,允许张秀才处理王小二所部的战利品,清军抵达接收西安之后,张秀才可以加入汉军镶黄旗,成为一个荣耀的旗人,成为带清的自己人,以此确保安全。

并且王杰立刻就派人回去向皇帝永琰汇报消息,请求永琰支持他的决策,以推动西安的光复。

张秀才得到了王杰的保证之后,下定了决心,将自己的打算向投靠自己的部下军官文士通报,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之后,决定动手。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夜,安排自己手下的精锐军队进攻王小二所部,王小二所部不敌溃散,杀到第二天上午,王小二所部完全崩溃,王小二本人被围困在了西安城东北角的一座民房里做最后的抵抗。

意识到张秀才是真的打算灭了他投降带清,王小二十分悲愤,他亲自叫骂张秀才,说张秀才居然相信清狗的承诺,难道不害怕被卸磨杀驴吗?

现在清狗能给他诸多好处,是因为他王小二还在,他王小二一旦死了,张秀才还有利用价值吗?

以清狗的行事风范,一定会卸磨杀驴的!

王小二希望以此说动张秀才,让张秀才幡然醒悟。

然而王小二没有意识到,张秀才已经有了相关的预案,所以才选择了向王杰投降,并且献上王小二的人头做投名状。

王小二在绝望中做最后的抵抗,最后房屋大门被火炮轰开,王小二本人在绝望中自杀,张秀才顺利打败了王小二所部,获得大量战利品,还顺便把王小二所部的一些头头脑脑都给杀了,精挑细选一些青壮加入自己的部下,整编了军队。

等王杰带领清军抵达西安附近的时候,张秀才派人送去了王小二等人的头颅和一些“违禁”物品,王杰大喜,想要入城,但是张秀才表示需要等到清帝圣旨、确实加封之后才能献出西安城。

王杰的部下感到愤怒,但是王杰制止了愤怒的部下,答应了张秀才的要求,驻兵城外,并不入城。

另一边,刚刚搬迁到太原定都的永琰因为接二连三得到了王杰战胜的消息,很高兴,欢乐之下终于下诏允许和珅组织一场比较丰盛的宴会在三月初一进行欢庆,还装模作样的学他老爹搞了一次春耕秀,俨然一副大清江山即将恢复的架势。

随后,他就接到了王杰送来的战报,读到王杰请求让张秀才加入汉军镶黄旗并且允许他担任陕西提督、统领两万绿营兵的建议时,明显有些犹豫。

他找来了和珅、永锡、轮柱等旗人、宗室重臣进行商议,一群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在和珅的建议下,永琰答应了王杰的建议,应允了王杰提出来的对张秀才的承诺,并且写下了圣旨,发往西安。

不过这个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和珅办事离开之后,永锡单独留了下来。

“皇上是否对此事有些忧虑?”

眼见自己的心思被永锡看穿了,永琰也就没有继续隐瞒,把自己的心事全都告诉了永锡。

“王杰连战连捷,平定诸多叛逆,这个事情朕自然很高兴,能够兵不血刃收复西安,朕也很高兴,但是永锡,朕总是有点放心不下这个事情,心里总是打鼓,你能否为朕解惑?”

永锡点了点头。

“皇上的忧虑,可是因为担心汉人势力就此做大?”

“你懂朕。”

永琰叹息道:“王杰是能臣,朕很高兴,但是王杰到底是汉人,眼下大清损失太多旗人,就算不断收纳旗人,也多是汉军旗人。

汉军旗人除了最早的一批陈汉军,到底还是汉人,与咱们不是一条心,这样的旗人再多,战功再大,也不能挽回危局。

跟随王杰征战的也多是汉人,少旗人,他收降的自然也都是汉人,最多是汉军旗人,汉军旗人不是大清之根本。

当今天下,满蒙旗人少,汉人多,长此以往,迟早朝堂上、军队里都是汉人而不是满蒙旗人,如此一来,朕如何安寝?永锡,你有什么办法吗?”

永锡也只能叹息。

但是他明显比永琰要想得多。

“只恨兰芳贼人凶狠,杀我太多族人,以至于情况一发不可收拾,眼下我族人青壮折损六成以上,短期内根本无法弥补,若要维系大清江山,只能仰仗汉人和汉军旗人。

当前局势下,汉军旗人总比汉人更加可靠,所以奴才建议,还是尽可能的多把能臣猛将收归汉军旗,然后予以较高的待遇,使之与普通汉人区别开来。

尽可能优待汉军旗人,而苛待一般汉人,这是先祖留下来的以汉制汉之策,如此能使汉军旗人更有可能效忠大清而不轻易背反。”

永琰闻言,思考了一阵子,缓缓道:“如此一来,汉军旗人人数大涨,八旗又要以汉军人数居多,朕如何放心的下?”

“汉军旗人在太上皇出旗之策推动之前,本就是八旗里最多的,顺治爷、康熙爷,还有雍正爷之时,汉军旗人都是最多的,最多的时候甚至能到七成,当时不也是风平浪静吗?”

永锡缓缓道:“若要以汉制汉,就必须要给汉军旗人不一样的待遇,使之忠诚,再把其他汉人的不满转移到汉军旗人身上,如此,就能确保我大清皇室与满蒙旗人的安全。

说实在的,皇上,奴才要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当初奴才就很不赞同太上皇的出旗之策,出旗之策把太多汉军都给剔除了,这不利于大清在汉地的统治,这只会加重汉军旗人对大清的不满。

这些汉军旗人觉得他们的先人也是跟着大清南征北战的,现在大清坐稳江山就要卸磨杀驴,他们心里又该如何埋怨朝廷呢?

如果能尽可能多的保留汉军旗人,至少汉军旗人和汉人都会对大清怀有感念之心,愿意积极进入汉军旗,如此,大清才能兴盛啊。”

永琰寻思了一会儿,觉得永锡说的有道理。

“这一点朕倒是没有想明白,你说的似乎也有些道理。”

永锡连连点头。

“毕竟汉地还是汉人最多,我满洲人较少,如果不能以汉人为主,反而排斥汉人,当然会使汉人不满,于是群起而攻,太上皇实在是操之过急了,圣明如康熙爷、雍正爷可都没有这样做啊。”

“嗯,伱这话有点道理,朕……朕再好好想想。”

永琰对永锡的话略有些感悟。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