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翘楚朱元璋 > 第六章 孙德崖心胸窄挑起内斗 朱元璋

第六章 孙德崖心胸窄挑起内斗 朱元璋施良策机智救父(6页)

徐州是京杭大运河的重镇,又是扼守四方的要道,南通庐州(今合肥),北达济南,东连海宁(今江苏连云港市),西接郑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芝麻李、赵均用和彭早住的红军占领徐州及所辖县后,队伍扩充到数万,成了朝廷的的心腹之患。

先说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工部尚书(正三品)兼总治河防使贾鲁指挥十五万民夫和二万士兵,完成了黄陵岗浩大截流工程。治河工程四月二十二日动工,七月就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将河水决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筑成诸堤,全线完工,使黄河复归故道。随后,贾鲁回朝,向顺帝呈上《河平图》。

贾鲁(1297年—1353年),字友恒,元代平阳路泽州高平县(今山西晋城市高平)人。

此官生一张椭圆丰脸,长一对游龙眉——眉坚、清秀有角,色润且黑,居额(眉骨)势上。说来真是巧,配上了伏龙眼、通天悬胆鼻——山根高耸通天(抬升印堂平额);准头圆而不露孔,势若悬胆,正而不偏;兰台、廷尉分明,法令隐隐而藏。

古代面相学认为:游龙眉主使聪明精干,勇敢果断。若配伏龙眼、再有悬胆鼻者,位至极品,大富大贵。

次年(1352年)二月,朝廷任命贾鲁为淮东道宣慰使司宣慰使(从二品)。淮东道治所设于扬州路城。宣慰使司掌军民之务,置于道署统领路、州县。

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路、州县有请则作为或上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处置军务),其次则只为元帅府(处置军务)。

元廷任命文官贾鲁做宣慰使,是变通让他当元帅,要求他招募悍勇壮丁,夺回徐州。贾鲁赴任后不急不忙,选择农历三月到淮东道淮安路城(今淮安市)坐镇,下令所辖三州(海宁州、泗州、安东州)招募壮丁,并未透露是攻打徐州。

那时,淮东道还没有造反的起义军,社会基本稳定,稻谷的秧苗刚刚插完,冬麦尚未成熟,青黄不接,很多壮丁纷纷应招当兵,可以有碗饭吃。当时淮北还有不少盐场,淮安河下镇最大的商业是盐业,有数十处盐堆栈。

很快,贾鲁就招募到农民壮丁及青年盐丁三万余人。为了与蒙古军和起义军有所区别,贾鲁统一制作了黄色的军服,上衣为斜襟右衽短袍,军帽为顶带红缨黄笠帽。三万新军一律穿黄衣、戴黄帽,打黄旗,号称黄军。

四月,贾鲁率领黄军三万兵马分西、北两面包围了徐州。

徐州古城的东面和南面被黄河故道围绕,故道较宽并且有水,形成天然屏障。稍远的东北面是京杭运河。城西南是云龙湖。湖的东面是云龙山,西面是韩山。韩山的北端延伸到云龙湖北面1000多米处。此处距离西门大约3500米。

四面城墙各有一门。东门叫河清门,南门叫迎恩门,西门叫通汴门,北门叫武宁门。

这时黄军士兵才明白:招募他们是来打红军、当炮灰。大家心无斗志,又缺乏作战经验,接连攻城三天均无功而返,死伤数千人。后来,断断续续攻了一个月,三万黄军死伤一半,仍然没有攻下。

贾鲁修水利是行家,带兵打仗一窍不通。只好上奏朝廷,以咎请罚。右丞相托克托帖木儿决定亲自出马剿灭徐州红军。

1352年九月,经过充分准备,托克托统兵十万包围了徐州城。托克托采纳了宣政院参议(正五品)也速的建议,制造了一百座“回回炮”。这是大型攻城武器。

这种炮与战国时期发明的大型攻城器械——人力杠杆抛石机(即抛石炮)类似。“炮”字最初的写法是“石”字旁的“砲”,就是源于抛石机。

抛石炮以木材为主,基本结构由炮架、炮杆梁、炮杆组成。中式抛石炮的炮架由四根剥皮原木组成一对平行A形架,顶端有一根原木横梁。剥皮的原木炮杆(头粗尾细)安在横梁中间,下方用U形铁条箍松动式箍住,铁箍内面粘有一层牛皮,便于转动。如此,炮杆就像跷跷板。

炮杆后部较长、渐细,通过自重落于炮架后的地面,尾端有一个牛皮兜。装弹手负责把石弹装进皮兜。炮杆前部一段较短、较粗,高高翘起。头端固定有6根或4根绳索,均带着一个铁拉环。每个放炮手可以举起双手抓住拉环,指挥一声令下,放炮手同时快速下拉绳索并下蹲,迫使炮杆在横梁上转动,炮尾则转向高空,抛出石弹。

回回炮俗称襄阳炮,属于西式抛石机。它与中式抛石炮的主要不同点有两处:一是炮杆头部没有绳索,不是靠人力拉下,而是挂了一个装满石块的配重木箱。二是采用简易机械控制拉下的后半段炮杆,通过拨开机关解除控制,使前端配重木箱快速下落,发射尾部的石弹。但是装弹时需要把后杆拉下来。其制作者是回回人亦思马因和阿老瓦丁。

《元史·亦思马因传》云:“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至元)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审察)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石弹)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使吕文焕惧,以城降”。

当时,元军指挥攻打樊城、襄阳的将领中有一个猛将叫作阿里海牙。

《元史·阿里海牙传》云:“会有西域人亦思马因献新炮法,因以其人来军中。十年正月,炮攻樊城,破之”。“既破樊(城),移其攻具(回回炮)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

由于这种炮在攻克襄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元军称其为回回炮,起义军则把它叫作襄阳炮。

托克托了解了徐州的地形后,发现只有西门易于攻打。西城墙大约1400米长。他把行营扎在城西靠近云龙湖的韩山东麓,各部队沿着韩山东麓及云龙湖北岸扎营。

随后在面对西门约35丈(111米)远搭起一座一丈(约3.17米)高的指挥台。台上固定了一把遮阳白色大伞。

他采取集中力量攻城的策略,把100架回回炮通过四轮平板马车通通拉到徐州西门西墙,约90米远,一字排开。这是根据设计的石弹重量经过试验的抛射距离。石弹较轻,抛的较远,但是不易破坏墙垛。石弹过重,抛得不远。再说大炮离城墙过近,影响排兵布阵。

炮阵以西门为中心,两炮间隔约8米,100座炮列阵长达约800米。

每座回回炮配备的一辆马车还负责运送石弹。每颗石弹都凿成圆形,有几十斤重,刚好可以抛到城头或城墙内。

开始攻城那天,托克托坐在指挥台的大交椅上。

他生一张蒙古族常见的方圆阔脸,长一对略开的斗心眉——粗大而浓,色黑微乱;下嵌一双略开的伏犀眼,常常眯缝;阔脸正中是一只花鹿鼻——山根、年寿略立,准头丰满圆明,高而不尖,色润不露孔。

鼻下蓄两撇相连浓黑八字须,下巴留一抹胡子。

古代命相学认为:斗心眉主使性情急躁、多情重义;伏犀眼主使仁慈、大贵;鹿鼻主使心性仁慈、好义;更是多性,亦生贵子;富而守财,贵而清正;中年大发,老来大旺,逢凶化吉,高寿之相。

所谓“高寿”,是指正常情况下。

再说云梯、步兵、骑兵各部军阵摆好后,托克托下令放炮。连放十次炮后,1000颗石弹除了两成左右落在城墙内外,800来颗石弹犹如雷霆万钧依次砸在城头上,落地后还会滚动,给起义军造成灭顶之灾。守城的军队一下子死伤近半。

元军没有罢手,继续放炮,又连放十次,每次800来颗石弹连续砸到城头。城头的守军已经不多,墙垛有三分之一被砸缺。

此时,托克托下令步兵攻城。10名号手吹响了号角。这是预示一场大灾难的声音,它回响在徐州上空。

在短弓手的掩护下,元军步兵纷纷爬着云梯登上城头。侥幸存活的起义兵和元军展开近战。起义军的预备队也冲上了城头,奋勇杀敌。

因为城头防御已经失控,爬上西墙的元兵越来越多,沿着城头纷纷杀向南面和北面,双方激战到中午,西门被元军控制、打开。大量蒙古铁骑蜂拥而入,冲进城内,见人就砍,妇孺百姓皆不放过。

托克托事先下了“屠城”之令,徐州眨眼之间变成大型屠宰场。

李二、赵均用和彭早住见大势已去,只好打开南门撤离。他们沿桃山集、曹村、夹沟、符离集撤到南面的宿州。

在托克托的命令下,作为预备队的贾鲁黄军尾随追击,杀死了不少起义兵。李二突围后,带领一支队伍转战到武昌,投奔了“天完国”徐寿辉。赵均用和彭早住突围后,分别率领剩余的一万余人和八千来人经固镇县、蚌埠市奔到濠州。

赵均用率部是从西门进的城,听说放他进城的是俞、鲁、潘三帅的部队,首先拜见了他们,表示感谢。接着通过他们认识了孙德崖。赵均用遇事不大有主见,和孙德崖认识后,见他待人豪爽,便生钦佩之意。两人来往较多,赵均用对孙德崖说的话渐渐深信不疑,自然成了孙系一伙。

彭早住带队是从南门进的城,听说守城看门的是郭子兴的部队,首先拜见了郭元帅,表达了感谢。彭帅虽然长得牛高马大,膂力过人,像个武夫,但是受过儒家文化熏陶,信奉礼、义、仁、智、信,平时说话文质彬彬。和郭子兴一见如故,交谈甚欢。

交往一段时间后,郭子兴发现彭帅性格沉稳,不骄不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钦佩之心油然而生。两人自然来往频繁。

彭帅不仅年长、有文化、也很有主见,七帅开会议事时,他多次权谋专断,赵均用则唯唯诺诺,郭子兴是自然附和,其他四帅也就没有什么异议。

七个元帅挤在一座城过了一段日子,相安无事。到了这年冬天,出了一件大事。

孙德崖唯恐天下不乱,了解了赵均用后,他时不时直接或间接朝赵帅的耳朵煽风点火。

有时说:郭子兴很佩服彭元帅,不喜欢他。有时说:别看你赵帅兵马多,在郭子兴的眼里,只有一个彭元帅,还有半个孙元帅,唯独没有赵元帅。

后来又说:郭子兴对他手下人讲,赵帅虽有数万兵马,却有勇无谋,不听彭帅的意见,连个徐州都守不住,跑到濠州来混饭吃。

听了前面的话,赵均用已经对郭子兴心生嫉恨,听到最后一句话,怒火中烧,决定收拾郭子兴。他对亲军赵指挥耳语一番后,赵指挥每天带着三个亲兵在府衙外监视郭子兴。

一天,头裹软巾、身穿短袄外罩绛红军服的郭帅一人走出府衙,上街随便看看,赵均用的亲兵跟踪一段路后,从后面突然冲上前给他的脑袋套上一个青布袋,直到胸部,接着反扭住他的两只胳膊,把他推进小巷。接着五花大绑,随即拳打脚踢。打够了,两人抬起郭子兴沿着小巷左拐右转,最后穿过一条大街闯进孙德崖的帅府,把郭子兴扔在门厅。

赵指挥对孙德崖的亲兵说:这是孙大帅要的人,交给你们了。说完就离开。

孙德崖没想到赵均用虽然是个粗人,但是粗中有细,出完气就把“烫手的山芋”甩给了他。因为一直嫉恨郭子兴,孙德崖也没有想想后果,看着躺在地上的郭元帅,狠狠踢了两脚,就叫亲兵把郭子兴关到后院。

当天吃晚饭时,两个夫人和郭天叙两兄弟才发现郭子兴失踪。小儿子郭天爵胆小怕事,认为是仇人报复,有可能伤害到自己,离开饭桌躲到下人的房间。

郭天叙也认为是仇家报复,但是束手无策,自言自语说:“这该如何是好?这该如何是好?”

他们的母亲大夫人则唉声叹气。二夫人张氏稳住神,赶紧叫丫鬟喊义女马夫人来。

马夫人知情后,沉着冷静,思索片刻,对郭天叙说道:“尔马上派人带上令牌去告之朱元璋,叫他归来!”

郭天叙这才若有所悟,叫上两个亲兵拿上郭元帅的令牌骑马出城通知朱元璋。

马夫人接着又对郭天叙说:“尔赶紧去兵营调汤和来,封锁这条大街,保卫帅府。告诉邵荣、赵继祖,封锁兵营的大街,做好准备,以防不测。等汤和来了,再派亲兵出去打听、搜寻。”

一席话使郭天叙茅塞顿开,立刻按照马夫人的交代行动,命令亲兵紧闭大门和后门,加强戒备,他带上两个亲兵快马奔向兵营。

这天,朱元璋不在城里。前两天,他带领自己的几个百夫长分头下乡征粮。他主动到离敌营最近、最危险的二铺乡征粮。已经征得三马车,准备第二天亲自押运回城。得知义父失踪的消息后,他连夜赶回濠州。朱元璋早知孙德崖和义父不和,也曾经斡旋、调解,推断此事一定和孙德崖有关。

朱元璋为人谦卑,当上千夫长后依然没有架子,重情重义,喜欢交朋友。

不管是郭子兴的官兵还是孙德崖的官兵,他都一视同仁,待如兄弟,经常为不识字的官兵代写家书、念家信,所以人缘很好,交了不少朋友。

他进城后直接到文庙,找到孙德崖部队一个姓易的百夫长朋友,问道:“我部队的一个好友白天上街失踪了,尔今日看见或听闻城里发生过甚么事?”

“我没听闻城里出甚事。恁子,我带尔找兄弟们问问,兴许有人知晓。”

随后,易头领带朱元璋到他的各个小队询问,结果一个九夫长说:白日在帅府大街巡逻时,看见几个士兵把一个青布袋罩住半身、捆着的人抬进孙元帅的家。

朱元璋明白了,提醒他们不要说出去。谢过九夫长和易头领后,马上赶回郭帅府,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朱秀英,然后同夫人一起告诉义母张夫人和郭天叙。并安慰说:“我进城后一路上没有发现异常情况,除了我们的人封锁门外这条大街,估计今晚不会再出事,我义父暂时不会有生命危险,尔等不要太紧张!”

郭天叙还是没有主意,着急地问道:“那如何救得了他?”

朱元璋分析说:“领兵径直去要人,孙德崖定然不认。也不便唤他的九夫长指证。义父和彭元帅要好,我们最好请他出面。他兵马不少,孙德崖如果想打,也要怕他三分!”

郭天叙又问:“那谁去请?”

朱元璋建议道:“明日一早,我陪尔和天爵、义母一起去。见面后,我们三个后辈下跪求他,由义母来说义父的事。”

当晚,朱元璋和马夫人彻夜未眠。朱元璋问:“封锁大街是谁的主意?”

马夫人不以为然地说:“还有谁?是我。”

朱元璋夸道:“尔真个了得!处变不惊。郭天叙咋想不到?”

“谁知道?他当时六神无主。教尔归来还是我提的。”

朱元璋接着叹气道:“七个元帅挤在一个城,各行其是、勾心斗角。前途难卜矣!”

天亮后,张氏夫人、郭天叙、郭天爵、朱元璋到了彭帅家。

彭早住的住处是郭子兴送给他的。彭帅到了濠州后,已经找不到空房子了。郭子兴占领濠州时,没收了几套元朝官员的住房,其中就有这一套,是座四合院。他还叫汤和在北校场搭建了简易的营房,安置彭元帅的部队。

见到彭元帅,三个男儿就咚地一声跪在他的面前,张夫人则一五一十讲述了郭子兴的情况,告诉他:孙德崖一直嫉恨郭子兴。她一边讲,一边流着眼泪。

彭帅一听,勃然大怒。都是起义反元的豪杰志士,居然整自己人!他立刻喊道:“孙德崖就是个卑鄙小人!有我在,看他敢害尔家大帅?”

接着,命令侍卫长召集一百人马,前往孙府。朱元璋则叫天叙、天爵送张夫人回家,自己跑回兵营也带上一百人前往孙家。

彭帅、朱元璋带兵悄悄包围孙府时,朱元璋仔细观察了孙家的围墙及一些状况。

孙府四面围墙内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棵银杏树,枝繁叶茂,至少有50年。靠近东北角银杏树的东墙内有一栋大平房,约3.5米高,高过围墙1米。靠近西北角银杏树的西墙内有一栋略小的平房。其北端有烟囱,是厨房。南面是下人住房。后门位于府邸北墙正中。朱元璋推了一下,推不开。他猜测:义父很可能就关在后院的平房里。

他带上百夫长与彭帅商议。彭帅想敲开门直接进去搜寻,不开的话就砸门。

朱元璋建议道:“如此不当稳便。若昨晚孙德崖把我义父转移,搜不出来,我们难以收场。尔看是否这般:我先翻墙入内偷偷寻觅,若发现义父,我扔东西出墙为号。”

朱元璋接着对百夫长说,“尔见我信号,马上带数人翻墙入内护卫,同时教人告知彭帅。”

然后,朱元璋对彭帅说,“尔得到消息,再敲门。若寻不见义父,我即溜出,再想法子。”

彭早住觉得这个办法好,就同意了。

根据经验,朱元璋知道,通常亲兵守卫大多数都在前门、前院,因此他带上百夫长从东边的巷子到达孙府东北角,搭人梯上到墙头。透过枝叶,看出后院是个小花园,有两条十字交叉的石板路。南北向的石板路从府邸中轴线最后的书房后门直通府邸后门,一条东西向的石板路连接东边的平房和西面的平房。西面静悄悄,房外无人。厨子与帮手出门采购食材、物品去了,守卫从里面插上了后门门栓。

随后,朱元璋抓着墙头下了地。他蹑手蹑脚沿墙根走到平房的北山墙西北角。伸头一看,看见靠北的这间房屋门口有个穿着绛色军服的守卫,挎着腰刀,是孙德崖的亲兵。他推断:父帅应该关在这间屋里。

朱元璋捡了一小块土疙瘩扔向银杏树,接着从军服斜襟里掏出一把铁锤。

看守听见枝叶的响声,便向西北角走去,想看看是什么情况。他刚刚走到右墙角,朱元璋跨出一步出现他的面前,把他吓呆了。说时迟,那时快,一锤砸在看守的脑门上。

这个士兵叫了一声就倒地丧命。朱元璋捡起一块土疙瘩扔出东墙外,就快步冲到门口砸开锁。进入房内见是一个仓库,没有人。怪事!郭子兴不关在这里,为何有人把守?

朱元璋仔细检查,发现一个地窖,他打开盖板,抓过附近一部木梯放了下去。下去一看,郭子兴依然套着青布袋、五花大绑,靠着窖壁坐在地上。

很快,百夫长带着几个人接二连三翻墙进来。这时,朱元璋已经取下郭子兴的青布罩,解开了绳索。郭子兴被痛打一阵,又饿了两顿饭,已经有气无力。朱元璋背起义父,登梯爬出地窖。大家沿着石板路奔出后门,离开了孙府。

前面彭帅得到消息后就叫人拍门。刚刚吃过早饭的孙德崖正坐在一进院的中堂,考虑怎么处理郭子兴。听说彭帅来访,心中有鬼,发话不许开门,叫亲兵隔着门说:他病了,不便会客。

很快,朱元璋的百夫长过来告诉彭帅,已经救出郭子兴。于是,彭帅下令撤退。

红军内讧、义子解救郭元帅一事很快成了新闻,传遍濠州地区。有识之士纷纷对朱元璋刮目相看。

一天,一个岁数比朱元璋大的壮士孤身带剑从濠州怀远县前来投靠。朱元璋也正想结交豪杰壮士,收留了他。此人名叫花云,从此成为朱元璋的心腹。随后,朱元璋提请父帅同意,任命花云为百夫长。

花云,生一张略方的椭圆黑脸,长一对斗心眉——眉浓粗大,色黑微乱。

嵌一双鹿眼。其印堂宽阔,下有一只卧胆鼻——山根较低,年寿较高;兰台、廷尉分明,不露孔;准头圆正,势如卧胆。

古代面相学认为:斗心眉主使性情急躁,多情重义。鹿眼主使性急、有义。卧胆鼻主使中贵,这种人必被奇特贵人吸引,妻美贤惠,亦有人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