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翘楚朱元璋 > 起义兵泄私愤火烧寺庙 朱重八无奈何卜卦

第四章 起义兵泄私愤火烧寺庙 朱重八无奈何卜卦从军(4页)

濠州被红军占领的消息传到汴梁(今开封市)的河南行省官署,行省就派

遣了一支上万人的蒙古军前来攻打。

指挥官叫彻里不花,是个世袭的万户将领。他不懂得攻城略地,加之听闻

红军逢蒙古官兵必杀,不接受投降,心生恐惧。彻里不花下令部队驻扎在城南

30里外的总铺乡及周边村屯,不敢攻城。

为了向上面交差,就派兵到四周乡村抓壮丁,抓住后就给壮丁的脑袋包上

一块红布,作为红军的俘虏,然后带回军营关押,统一上报,邀功请赏。然后编进部队当炮灰。

濠州东面45公里处有座寺庙,就是皇觉寺。一天,皇觉寺的两个青年佃农

发现一小队元军到太平乡抓壮丁,不敢回家,跑到寺庙躲避。已回到皇觉寺的十几个和尚被这件事害得惶惶不可终日,生怕也被抓去当作红军俘虏。

朱重八当时心想:如果被元军抓去还不如干脆加入红军。可是濠州有五个

红军元帅,投靠哪个元帅好呢?他一时难以决断。

这段时间,为了避免被抓壮丁,刘英告别父母跑到濠州参加了红军,恰好

碰上汤和。汤和询问了朱重八的情况。

刘英告之:重八在皇觉寺当了和尚。汤和让刘英跟随他,次日给朱重八写

了一封信,叫刘英收好,接着派两个亲信陪同刘英到皇觉寺送信。

重八打开信一看,汤和写道:重八兄弟,得知尔情甚喜。听闻元军四处抓

丁充作红军俘虏,尔在寺庙也不安全,不如到我处投效红军。我军元帅叫郭子兴,待人甚好,论功行赏,已让我做千夫长。看后把信焚毁。

重八毕竟正式出家四年,对皇觉寺和佛门有了感情,烧掉信后又想:元军

再坏,也不至于抓出家人作俘虏吧!因此还是犹豫不决。

曾经欺负过行童重八的两个年轻和尚见红军战士找他,心生疑窦,散布了

反贼勾引朱重八的消息。害得他整日忧心忡忡。

过了几天,汤和手下的一个九夫长听一个新兵说,他是佃农,家里很穷,

跟父亲租种皇觉寺九亩地,但是要交四成租粮。

新兵又道:听说你们信奉白莲教,庙里的和尚说,白莲教不是正统的净宗

这个小头目既是穷苦佃农出身,又虔诚信奉白莲教,听后怒火中烧,带上

自己的几个士兵,准备了火把,叫那个新兵带路,赶到皇觉寺,放起火来。大火烧掉了大半个寺庙,除了较远不相连的伽蓝殿、祖师殿和钟楼鼓楼未被放火、完好外,其它殿堂都烧成断壁残垣。和尚们纷纷出逃回家,高长老也不知去向。

这下把“反贼勾引朱重八”的风言风语坐实了。

朱重八逃回孤庄村自己的家里,不知今后如何是好。他找到周德兴,讲述

了火烧皇觉寺的事,接着问道:“红军何故恨佛,竟烧我寺?听闻他白莲教亦尊奉阿弥陀佛耳!尔以(认为)我今后何如?”

周德兴建议道:“尔孤单一人,还是投红军妥帖,有碗饭吃。”

重八就告诉他:“前些时,汤和从濠州传书,叫我投他红军。他已是千夫

长。”

周德兴高兴地劝道:“如是甚好!尔便投他。”

见他还是犹豫不决,便说:“尔实在难决,可到乡里卜卦以决。”

朱重八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就到太平乡街上找到唯一一个卜卦预测的老先

生。卜卦是一问一卦(一答)。于是,重八便问留在残破寺庙是凶是吉。

先生把三枚古钱抛掷六次,得到六爻一卦,是《井》卦。

于是,老先生先卖弄地说道:“卦辞曰: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

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听见结尾的“凶”字,朱重八心中一惊!急忙问道:“留下凶耶?”

此时,先生才正儿八经道:“原本是凶。只是第四爻是个变爻,此卦乃变

卦也。”

重八又问:“变的甚卦?”

先生道:“《大过》卦也。”

重八急忙问道:“是凶是吉?”

老先生记性不好了,翻开《易经·大过卦》的第四爻辞看了看,又注视了

一下朱重八的面部,沉思片刻,说道:“此爻爻辞曰:‘栋隆,吉。有它,吝。’爻象之义是:尔现在居位不当,但是能力很强。若有人用尔,吉。”

重八略有所悟,又问:“是说我做和尚不当?”

先生答道:“应该是这个意思。”

重八又说道:“尔再卜一卦,看看我出去化缘是凶是吉。卦钱一并给。”

于是,先生用“掷钱法”又占得一卦,得《大有》卦。此卦是大吉之卦。

《大有》复卦(上下两个单卦)的组合是下“乾”上“离”。“乾”为天,

“离”为火。“离”在此卦代表太阳,整个卦象是“天上有日”,预示吉祥。

但是第五爻是老阴(三枚铜钱落地均为阴面),属于变爻(阴爻变为阳爻

),变卦为《乾》复卦(下乾上乾)。老先生吃了一惊!急忙翻看《易经·乾卦》,只见九五爻辞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因九五爻位是天子之位,故有“九五之尊”一说。先生没有把这句爻辞告

诉重八,只是说道:“尔化缘恐有凶。只有遇见大人方吉。”

这时,重八已经明白:留下不吉,出去化缘也不吉。

当时,淮西、淮东已经兵荒马乱,再次流浪化缘,定是凶多吉少。留下守

着破庙,没有香客、施主,谁来养他?何况有人认为反贼勾引朱重八,皇觉寺的火说不定是他叫反贼放的。一旦去官府告发,也会有牢狱之灾。

想到这些,朱重八决定投靠汤和红军。虽说当兵打仗也是凶多吉少,但是

可以搏一搏。毕竟《乾》卦已经明示:“遇见大人方吉”。这个“大人”也许就在红军中。

再说卜卦老先生回到家后,便对老伴说道:“老婆子,今日不得了!我遇

上一个和尚卜卦,有‘飞龙在天’之命。”

1352年闰三月初一上午,朱重八身披通肩青色袈裟,背着装有行李的背架到达濠州南门(曲阳门)。

由于彻里不花的元军一直在城外活动,濠州平时只开南门,以便百姓进出。但有一小队重兵把守,城头上则是十步一岗,戒备森严。

一个和尚突然出现在城门外,引起了门卫的警惕。由于朱重八高大,像北方人,相貌又不佳,卫兵怀疑他是元军的细作,就拦住仔细盘问,还检查了他的背架、行李。

朱重八解释说:“我来找汤和、郭元帅,做卒耳。”

守门的小头目九夫长听了冷冷一笑,说:“从未见过和尚做卒。尔说谎也太笨了!分明是个探子,把他捆了。”

朱重八被五花大绑,毫不畏惧,大声喊道:“我乃汤和老乡、朋友,找汤和、郭元帅做卒耳!”

守卫南门的恰好是郭子兴的部队。尽管汤和的名字不是谁都知道,但是郭子兴已经声名远扬。小头目半信半疑,就叫人向郭元帅报告。

郭子兴闻讯后很意外,居然有和尚来当兵?他快马加鞭从帅府赶到南门。下马一见朱重八,好一个魁梧的壮汉!马上感觉到这个和尚与众不同,是块当兵的好料,将来很可能成为一名大将。

再一细问,原来是皇觉寺的出家和尚、是汤和的朋友,马上叫人松绑,带他到帅府。郭子兴骑马先回帅府,随即派人通知汤和前来相认。

汤和,字鼎臣,生于1326年,比朱重八大两岁。

他生一张椭圆脸,长一对轻清眉——淡秀弯长,眉尾下弯,中部略浓,浓中见轻,轻中带浊,浊中有清。说来真是凑巧,此眉配了一双鸾眼。印堂下挺一只守本鼻——鼻长略略有势,山根不断;年寿直挺,准头略尖;兰台、廷尉分明,不露孔;形美可观,鼻色润白。

古代命相学认为:轻清眉主遇贵人,若配鸾眼者,大富兼贵,亦得贤妻内助。守本鼻主使性情温柔,富而守财,贵而清正,生平不出大凶,逢凶化吉,

多得贵人提拔。

汤和到了帅府,看见多年不见的小伙伴,激动地拥抱着朱重八。重八也很激动,感觉到有了亲人,眼眶湿润起来。

郭元帅也很高兴,便问:“尔唤何名?”

“我叫朱重八。”

“何故叫重八?”郭子兴觉得怪怪的。重八述说了此名的来历。

郭子兴是有文化的,便道:“此名太俗,我给尔改一个,何如?”

朱重八正式出家读经后,也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好听,连连答应:“善哉!善哉!”

郭子兴想了想,说:“今日起,尔非和尚也,而是一名红军士卒,可用‘元’字。尔在佛门修行了几年,洁身如玉,可用‘璋’字,就叫元璋耳!姓朱名元璋,何如?”

听见这个名字,朱重八从内心感觉到有佛光照进体内,透亮、温暖,微笑着说:“善哉!善哉!”

汤和赞道:“此名好!响亮、有气概。”

郭子兴接着对汤和说:“朱元璋就在尔手下,好好训练他。”

汤和双手抱拳,大喊一声:“遵命!”

随后,汤和叫上朱元璋跟他回营。出了帅府,汤和从大门旁拴马桩上解开缰绳,打算牵马和朱元璋步行回去。

朱元璋很机灵,马上抢过缰绳,说道:“汤和,尔是军官,我是士卒,应该给尔牵马。尔请上马!”

汤和迟疑了一下,见朱元璋的眼神没有一丝虚情假意,就笑了,高兴地说:“可也!尔牵马。不过,我也不须骑。我们边走边叙。”

朱元璋牵着马,两人边走边聊,高高兴兴地走向兵营。

汤和听说是他们的士兵烧了皇觉寺,脸色阴沉下来,说道:“寻空,尔带我去认,我要好好教训他们。”

朱元璋则说:“罢也!事都过了,且未烧死人。万事皆有因果。他们放火必有其因。”

在《大明皇陵之碑》中,朱元璋记述了这段经历。

其辞曰:“……已而既归,乃复业于觉皇(指皇觉寺)。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跋扈)。初起汝[宁]颖[州],次及凤阳(指濠州)之南厢(指定远)。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据守不去,号令彰彰。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告发)。

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智)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以相戕(残杀)。知(智)者为我计画,且阴祷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神乃阴阴乎有警(告诫),其气郁郁乎洋洋①。卜逃、卜守皆不吉,将(且)就(接近)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差一点)被无知而创。少倾获释,身体安康。从愚②朝暮,日夜戎行③。……”

汤和了解到朱元璋流浪到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就把他安排到百夫长徐大兴的探子(侦察兵)队。没有任务时,每天参加新兵训练。

新兵训练,主要是由教头教授舞枪使刀的技术和一些拳脚功夫,身体特别强壮的还教授射箭技法。朱元璋训练时仔细听讲,认真模仿,几天下来,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进步很快。最后也学会了射箭。一周后,他接到任务,跟两名老兵出城侦察,了解彻里布花的元军动向。

侦察这个平台很快使朱元璋建立了功绩。

朱元璋建议两个老兵剃光了头,穿上蓝布通肩斜襟长衫,装成和尚化缘。老兵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照他说的做了。一个拿着朱元璋的木鱼和木槌,一个拿着瓷钵。朱元璋的年龄比他们大,样子比他们老,装成师兄走在前面。

接近中午,朱元璋他们走到城南二十里的二铺乡,发现一小队元军。此地距南面总铺乡的元军大营只有十里多路,二铺的壮丁除了被抓走的,其它的都逃到外乡了。这些元军到二铺来是找好吃的。

他们正在乡长的堂屋围成一桌喝酒,吃着清炖鸡。一个元兵挎着腰刀站在院子门口啃着一个鸡腿放哨。村路上空空荡荡,不见一人。

穿着青色袈裟的朱元璋对老兵说:“我们可捉此寇。我去引他,尔从背后把他拿住。”

随后,朱元璋略微低头、左手捧着瓷钵、右掌直立从院子右边走近哨兵,嘴里念着《无量寿经》四十愿。这个蒙古元兵转身盯着他,感到好笑,心想:你这个和尚是不是瞎了眼,想到老子头上乞食?

两个老兵迅速从院子左边贴墙靠近哨兵。朱元璋离哨兵还有一米多时停止不动,只是念经。元兵正要张嘴骂他,一个老兵已经到了哨兵的背后,左手捂住他的嘴,右臂将他右臂和胸部一起箍住。另一个老兵迅速上前,拿着木鱼狠狠地砸向哨兵的头顶。元兵马上瘫软如泥。两人立刻把他抬到转角的墙后,掏出麻绳像捆驼背粽一样捆起来,朱元璋扛起他就跑,很快出了二铺村。

朱元璋第一次执行任务表现出胆大心细,旗开得胜,侦察队的官兵都对他刮目相看,啧啧称赞。汤和很高兴,不久叫徐大兴任命他担任探子组组长。

后来,朱元璋带队执行任务,都能圆满完成,而且没有死伤一个弟兄。

注释:

①洋洋:无所归依的样子。

②从愚:跟随愚昧之人。

③戎行(音:航):本指军队。此作动词,指作战、行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