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翘楚朱元璋 > 刘福通举义旗朝野震荡 各地区风雷急天翻

第三章 刘福通举义旗朝野震荡 各地区风雷急天翻地覆(8.5页)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辛卯岁)五月初一,信奉白莲教的韩山童、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在河北永年县白鹿庄聚集3000多教徒准备起义。

因消息泄漏遭到官兵围攻。三人各带一路人马分头突围。

突围时,韩山童牺牲,其妻杨氏和儿子韩林儿逃进武安山(今河北武安县内)。刘福通是河南江北行省汝宁府颍州(今安徽阜阳市)人,和杜遵道冲出重围后南下颍州。

五月己酉是朔日(初一)。辛亥日(初三),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在颍州地区率众起义。这个部队人人头裹深红布巾,身穿绛色斜襟短衫,腰系一条绛色布带。他们打着红旗,时称“红军”,亦叫“红巾军”。

刘福通(1321-1366年),出生于颍州泰和县(今安徽阜阳市界首)刘肖镇的一个富豪之家。青年时任过固始县(今属河南)巡检(九品),负责训练兵卒、巡逻城邑、擒捕盗贼。后来辞官。

他自幼聪明过人,读过乡学,崇尚仁义,为人也正直仗义,因此对元朝的残暴统治非常不满。

白茅堤决口七年后,1351年四月,勾心斗角的朝廷内部暂时稳定。为了堵住决口,促使改道的黄河回到原路,恢复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元廷中书省右丞相(正一品)托克托帖木儿(简称托克托)奏请朝廷任命汉人水利专家贾鲁为工部尚书(正三品)兼总治河防使。结果得到批准。

贾鲁曾经勒索刘福通家的珍兽白鹿未遂,担任河防使后,他挟私报复,治理颍河时修改河道,让河水经过刘家,迫使其搬家。刘福通无可奈何,于是造反。

这支起义军首先攻占了颍州城。

五月壬申(二十四)日,元廷命枢密院同知(正二品)图克齐领阿苏军①

六千和数支汉军讨伐刘福通红军。

“汉军”是由原金国的汉人和女真人、契丹人组成的军队。

图克齐,回回部族人,素称精悍,善骑射。当时与河南行省徐左丞(正二品)一同进军豫南。二将每到一城,便入妓院、沉溺酒色。军士则以剽劫掳掠为事,对如何讨伐刘氏红军,漫不经心。

六月,刘福通红军攻下颍州西南的罗山县(今属河南),接着拿下真阳县(今河南正阳县)、确山县(今属河南)。刘福通红军势如破竹,随后北上攻占舞阳县(今属河南)、叶县(今属河南)等。

元军首次与红军对阵时,图克齐见红军阵式庞大,漫山遍野,便扬鞭叫道:“阿布,阿布。”“阿布”就是“走”的意思。于是,所部及各路汉军全部撤退。一时间,此事在淮西传为笑谈。

后来,图克齐战死于上蔡县(今属河南)。其阿苏军水土不服,病死者过半。败将徐左丞则被朝廷所杀。

九月,刘福通率红军南下,攻下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县)以及罗山县附近的息州(今河南息县)、光州(今河南光山县),人马发展到十万,基本控制了今日的豫南地区。

徐州萧县(今属安徽)有条汉子,姓李名二,豪爽仗义。家里屯有一仓芝麻,时逢饥荒,李二就开仓以芝麻救济饥民。从此得到一个尊称——“芝麻李”。

1351年八月丁丑是朔日(初一)。丙戌日(初十),芝麻李和坊里的社长②赵均用交谈。

他暗示说:“颍上义兵起事,官兵未能如何。此时正是男子夺取富贵之秋

赵均用心领神会,说道:“据我所知,城南老彭勇猛彪悍,又有胆略。不

得此人,不可举大事。不过,我可为尔致(引来)之。”

次日,他造访其家,对老彭说道:“自古,凡连年天灾**,朝廷又昏庸

无能之际,皆是英雄辈出耳!”

老彭明白其意,问道:“有芝麻李耶?”

“必有!”

老彭兴奋地说道:“惟吾兴也!”

老彭入伙,赵均用有了胆量,接着又联系了毛贵等五人。一天,芝麻李、

老彭、赵均用、毛贵等八人歃血结盟。经过商议,芝麻李打算在萧县起义,杀了当地的官吏,占领此城。

老彭名叫早住,年长,读过乡学。

他建议说:“萧县小也,易攻难守,不如直取徐州。徐州大,民多兵源足

且易守难攻。此时,徐州正治运河,四处皆是河夫。吾可扮作挑河夫入城,元兵不易起疑。”

于是,大家同意他的建议,决定悄悄占领徐州,再高举义旗,招兵买马。

徐州在萧县东面24公里处。

1351年八月中旬的一天,赵均用等八人伪装成挑河夫,携带了刀具和八面

红色幡旗及红头巾,在当天下午抵达徐州,进了城。

他们先侦察了元军的情况。城里一个军营有少量蒙古军,另一个军营原来

有一大批汉军,因为要监督上万民工治河,全部派到运河沿线驻扎。汉军主要是步兵。蒙古军主要是骑兵。

半夜时分,他们按照计划,先杀死毫无戒备的城门守卫,然后翻墙进入州

府,杀死门卫、州官和狱卒。接着打开牢房,放出所有的犯人,号召他们造反。这些犯人大多数都是遭受欺压的平民百姓,纷纷响应,马上就形成了近百人的队伍。

随后,赵均用、芝麻李和彭早住各带一帮人打起火把一起赶到兵营。哨兵

从未见过半夜聚众举火之事,顿时目瞪口呆。还未清醒,就被一刀杀死。芝麻李他们接着分头摸进各个营房,踢开门,把一百多个蒙古官兵全部杀死。

天亮后,赵均用、芝麻李、彭早住和毛贵等五人头裹绛色红巾,带人分别

在十字路口、城门口树起深红色幡旗招兵,不时地喊道:“募兵耳,募兵耳!红军已据徐州。做卒吃饱饭,立功赏进!”

几天下来,就拥兵数千,虽然穿的衣服杂七杂八,但是人人头裹绛色红巾

芝麻李、赵均用、彭早住三人自封元帅,封毛贵等五个头领为总管③,三人各带一支队伍,两个总管跟随芝麻李,毛贵和一个总管跟随赵均用,一个总管跟随彭早住。

然后,他们出城消灭了运河的汉军,无数河工加入这三支红军队伍,人数

迅速扩大到十余万。接下来,这三支起义部队接连攻下徐州所辖的全部县城,建立了红军徐州根据地。

也是在1351年八月,布贩徐寿辉和白莲教教主彭莹玉的弟子——铁匠邹普胜联手在长江东岸的蕲州镇(今属湖北)起义,以红巾军为称号。

他们的军队也是头裹红巾,一律身穿红衣军服,时称南方红巾军。

随后,他们攻占了蕲州东北处的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城。这支部队军纪严明,不侵犯、骚扰百姓,深得人心,声名远扬,很多渔民纷纷加入。于是

徐寿辉建立了一支水军。

徐寿辉(1320年-1360年),一名真一,又作真逸,蕲州罗田县(今湖北黄冈市罗田县)人。他身材高大,性格质朴倔强,以贩布为业经常往来蕲州、黄

州之间,信奉白莲教,起事前以烧香聚众。

九月壬子日,元廷右丞相托克托上朝奏请:以御史大夫(从一品)额森特

穆尔任枢密院知院(从一品),掌管军机要务;派卫王(兽钮金印藩王、正一品)库春格尔总率大军讨伐刘福通红军。元顺帝准奏。

元朝的官制基本参照宋朝。宋初,沿袭五代官制,设置枢密院,与中书省

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通考·职官考四》说:唐末,诸司使皆内臣领之,枢密使始与宰相分权

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文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

宋代,枢密院的主官职务叫枢密使,从一品。下属官职有知枢密院事(简

称知院)、同知枢密院事(简称同知),均为正二品;佥枢密院事(简称佥事),从二品;枢密直学士,正三品。

冬十月癸未日,焦虑的元顺帝上朝后,命令枢密院知院(从一品)老章随

同知院额森特穆尔出征,率军讨伐河南行省的刘氏红军。下诏命卫王库春格尔

讨伐湖广行省的徐寿辉红巾军。库春格尔与其二子率师前往攻打,被徐寿辉大将倪文俊打败,二子被俘。

1351年十月,徐寿辉攻占蕲水县城和黄州路城(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

接着,徐寿辉在蕲水县立国称帝,邹普胜为太师,建立了割据政权,国号

“宋”,后改“天完”。以蕲水城的清泉寺作为皇宫。

“完”的下部是“元”字,寓意此国压住元廷。

蕲水位于今天湖北省的东南角,距离西面长江东岸的黄州城直线距离30公

里。作为国都,战略地位并不好。

十二月,豫南的布贩王权响应刘福通起义,与张椿联合起事,攻占邓州(

今属河南)、南阳(今属河南),唐河(今属河南),称为“北琐红军”。后北上攻占嵩县(今属河南省)、汝阳(今属河南省,位于嵩县东)和洛阳。

1352年,元廷迁答失八都鲁、咬住等将领分几路围剿,攻陷襄阳,王权被俘、牺牲,“北琐红军”随之消亡。

王权(?-1352),河南江北行省邓州(今属河南)人。以贩布为业,人称“

布王三”。

1352年初,邹太师对徐寿辉建议说:我们必须占领武昌、荆州。武昌乃长江重镇,九州通衢,荆州自古都是战略要地,西堵巴蜀,北拒中原。诸葛亮辅

佐刘备建立蜀国与吴国、魏国抗衡,首先就是从孙权手里骗取了荆州。还有江州(今江西九江市),要尽快占领。江州是我都城南面的门户,控制了江州,可以保障蕲水的安全。

于是,徐寿辉分兵两路:派大将倪文俊带一路人马先攻取武昌、沔阳(今

湖北仙桃市),然后占领荆州。令投奔他的赵普胜率部及水军乘船顺江而下,攻占长江南岸的江州。

赵普胜(?-1359年),庐州路(今合肥)无为州庐江县人。白莲教教主彭

莹玉的弟子。1352年聚众起义,占领了含山县(今属安徽),不久投奔“天完国”徐寿辉。

倪文俊、赵普胜两路人马攻占城池后继续扩军,数量共达20万。加上国都

蕲水城的守军,“天完国”共有30万兵马。

再说濠州定远县,有一个曹州到此谋生的占卦看相先生,姓郭。

郭先生颇有口才,长相不俗,被当地一个大地主看中,将略有残疾的女儿方氏许配给他,分给他一套房子和一些田地。

后来郭先生生了三个儿子,老二叫郭子兴,生于1302年(元成宗大德六年)。他读过乡学。元朝每三年科考(会试、廷试)一次,任命及第的官员。

郭子兴1350年乡试再次落选,没有资格参加1351年元朝的第十一次会试科考。当不上官,他仍想干大事。

郭子兴中等个子,生一张略微椭圆脸,长一对山川眉——眉毛坚紧,型直尾尖,光彩有威。下嵌一双睡凤眼。印堂略窄,下挺一只君子鼻——梁高不露骨,山根宽而有势;年寿挺拔,准头圆润有收;兰台、廷尉适宜。嘴唇留了短须。

古代面相学认为:山川眉者多为武职,心性聪明,做事果断,性格勇敢。

而睡凤眼主使温柔、正直、富贵。有君子鼻的男人为人正直,见强不怕,见弱不欺,必得贤美之妻,六亲有力。

郭子兴平时有意结交豪杰侠士。首先结识了比他大几岁的马三,两人相处得很好。后来又结识了孙德崖及俞某、鲁某、潘某四人。

马三的家是河南行省直隶归德府宿州(今属安徽)闵子乡新丰里的大户。他喜欢结交朋友,性子急躁,认识郭子兴后,和他结拜为兄弟。

1352年(壬辰岁)正月丙午是朔日(初一)。丙辰(初十),徐寿辉大将丁普郎、徐明率部攻占汉阳。丁巳(十一)日,攻占兴国路城(今湖北阳新县)。

己未(十三)日,“天完国”太师邹普胜指挥红巾军攻下元廷湖广行省治所武昌路城。元廷威顺王(螭钮金印藩王)宽彻不花与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何尚均弃城逃走。

刘福通、赵均用等起义的消息传到定远后,二月乙亥朔日(初一),50岁的郭子兴变卖家产,和长子郭天叙聚集了数千青少年,准备起事。其中有年轻的郭兴、郭英两兄弟。

二月上旬,郭子兴找到孙德崖等四人商议一同起义造反,大家一拍即合。

十日内,五人共聚集了一万多人。

郭子兴请马三兄回到宿州召集一些人马,策应定远起义。

二月中旬,郭子兴、孙德崖等五支队伍在定远起义,杀死了蒙人县官达鲁花赤(镇守长官、正七品)和千户,解决了驻守定远的几百汉军。

随后,郭子兴等五人自封元帅。接着,郭元帅任命长子郭天叙为右总兵④,小夫人的弟弟张天佑为左总兵,次子郭天爵为军需总管。

孤庄村闹旱灾、瘟疫时,汤和家里人都死光了。18岁的汤和南下逃荒,一直没有回乡。26岁时在定远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参加了起义。他中等个头,长得虎背熊腰,作战勇猛,被任命为百夫长。

郭子兴等五帅全体将士人人头裹红巾,颈系麻织绛色围巾,表示追随刘福通,属于红军。

由于定远城地盘小,住不下五支队伍的全部人马。郭子兴打算悄悄攻占濠州,就主动谦让,把一半人马撤到城北十八里的范家岗驻扎,由其妻弟张天佑总兵和亲信赵继祖带领。汤和也在这支队伍中。

再说马三回到宿州,杀了元朝的州衙官员,带着几百人马离开宿州时,遭到元军追击,不幸负伤。回到定远后,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郭子兴收养了他的小女马氏,给她起了一个名字——马秀英,交给他漂亮贤惠的小夫人张氏照顾。

濠州城(遗址位于今凤阳县临淮关镇处)位于定远县北面,直线距离42公里。

此城周长约850丈。南北长500丈(约1584米),东西宽350丈(约1109米),墙高2.5丈(约7.9米),女儿墙(不含垛)高3尺(约0.95米)。在宋元时期属于较高的城墙。

其东面有1107个墙垛,南面有775个墙垛。垛高1.2尺(约0.38米),宽3尺(约0.95米),垛口宽1.5尺(约0.48米),很适合防御、也便于向下射箭。

濠州有六门。

北门叫临淮门。因北城墙傍临淮河,故名。

东门叫闻贤门。缘由大概是因为老子由东而西经过函谷关时,讲述了“道”和修道。当时守关的将领尹喜未见其人影前,先看见东方出现一团紫气,大喜道:东现紫气,有圣贤来也。随后,要求老子讲学,否则不许他过关。

东北门叫移风门。“移风”即转移风气。有典故,出自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下·梓潼士女》:“其高者,则严君味道,易俗移风。”

“严君”,指西汉隐于益州(今成都)不肯为官的高士严遵。

南门叫曲阳门。据说,“曲阳”一词最早用于城名。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在今曲阳县城西2公里处建土城一座,始称“曲阳城”。曲阳县以城得名。“曲阳”一词的含义,古人解释为:“城在山之阳,是曰曲阳”。清初的历史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则说的比较清楚:城“以在太行(山)之阳转曲处而名”。此山指古代北岳恒山(今唐县西北的大茂山)。

“曲阳”一词用于城门,也许是因为这座南门的城墙突出的缘故。曲突而向阳。

西南门叫清流门。清流、清流,清澈之流。寓意美好、吉祥。

西北门叫涂山门。取名“涂山”,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此门西面有座涂山。二是寓意英雄豪杰在此城聚会。

涂山位于濠州城正西偏北40公里处(今安徽蚌埠市禹会区),在淮河东岸。涂山古名当涂山。《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西周中期,周穆王也在涂山会见诸侯,史称“涂山之会”。

二月庚子(二十六)日,按照计划,汤和、郭成各领好几人携带匕首、装作普通百姓进入濠州城隐蔽。

当天夜晚,郭子兴悄悄打开自己守护的定远城门,携长子郭天叙及随从邵荣等率部赶到范家岗与张天佑所部汇合,随后两路四千人马北上赶到濠州南门和东门,接着放了两盏孔明灯。隐蔽在城内的郭成、汤和小队看见天空的孔明灯后,分别杀死了南门、东门的卫兵,打开城门,大部队迅速攻占了濠州城,杀死了蒙人州官达鲁花赤(镇守长官)、州尹⑤和元军镇抚及一些士兵。俘虏三千多人。

当晚,郭子兴把三进院的州衙作为帅府,在前院办公,中院住人。决定让小夫人张氏、长子郭天叙及小舅子张天佑跟他同住,次子郭天爵和他母亲(大夫人)住到同城的钟离县衙,并在那里办事。

第二天,郭子兴在帅府升堂,封官嘉奖。授予几个头领总管(将军级)、

镇抚(将军级)、千夫长(校官级)之职。

其随从亲信邵荣、赵继祖为管军总管,邵成为镇抚,晋升汤和为千夫长。

接着命令邵荣、赵继祖招兵买马、扩充军队。

随后,郭元帅派郭天叙回到定远把两个夫人和马小姐接到濠州,郭天爵等后勤人员随行,并送一封书简给孙德崖等四位元帅。他在书中告之:因定远狭小,不宜大量人马驻扎,欲攻濠州以据。只恐诸位见解不一,故而冒死单独攻取。望乞恕吾迟告。

在缴获的战利品中,有几套将校柳叶甲铠装,郭子兴挑选了一套基本合身的作为元帅服。但是未要头盔和虎头护喉。一是嫌其难看;二是因为反元追随小明王、刘福通的“宋国”。他单独定制了一件宋式头盔。每逢巡视、阅兵及作战,他便穿戴。

这时,郭子兴头戴宋式凤翅兜鍪⑥,上顶一簇红缨;身穿柳叶甲铠服,腰裹一圈暗纹绯色捍腰⑦,加围白底小蓝花护腰袍肚⑧,箍一条笏头革带;下露绛色裤腿,脚蹬一双棕黄牛皮靴。

孙德崖得知郭子兴独自占领濠州,心中不满,把信递给俞元帅等三人说:我们和郭子兴一同起事,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却自己偷偷攻占濠州,事后来说此等屁话!

潘帅说道:定远确实太小耳!

孙德崖接着说:定远是小,濠州是大,明日我去濠州。

俞元帅和鲁元帅自然对视一下,异口同声道:那我亦去!

潘元帅跟着说:小弟随尔。

说到孙德崖,此人生一张壶形蒲瓜脸,上窄下宽。长一对竖心眉——眉长过目,眉尾上扬,形状似刀,形态俊秀。眉下嵌一双眯缝眼。蒲瓜脸的正中是一只略小的天胆鼻——山根现断,年寿高挺,准头圆而不大;兰台、廷尉微微内收,气息不足。唇上蓄长须。

古代面相学认为:竖心眉主使勇敢好胜、独断专行。眯缝眼主使聪明、中贵,为人多奸。小天胆鼻者胆子很大,事业多有凶险,有时成功有时败。

孙德崖四帅放弃定远,带着全部人马到达濠州城。郭子兴听报后,不敢拒绝,让他们进了城。郭子兴的兵马已经占据原有的兵营,也是刚刚够驻。四帅的部队只好占据书院、文庙、城隍庙、关公庙、道观,作为兵营。剩下的队伍就强占大户的宅院、民房。孙德崖强占了濠州最大商户的三进院府邸,作为帅府。

上行下效,几天功夫,濠州城被新来的起义军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一天,孙德崖部队的一个百夫长强奸了一个民女,其丈夫带着妻子到府衙告状,郭子兴性格急躁,马上派人抓了这个百夫长,请孙德崖来处理。

当着受害人和一大批围观的百姓,孙德崖只好下令打了那个百夫长三十军棍。但在心里,却长出嫉恨郭子兴的毒苗。

这一年(元至正十二年),刘福通率红军先后大败元军主将赫斯虎赤,斩其大将巩卜班,击败元军30万精锐之师,屡战屡胜,威震元帝朝廷。

就在江淮各地豪杰响应刘福通红军起义,纷纷效仿起事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豪杰倡义举兵。

1352年的一天,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县)颖州一个年轻色目人⑨看见社会动荡、江淮大乱,便产生匡复时局的志向。

他叫察罕帖木儿,时年25岁,字廷瑞,乃蛮氏人。加汉姓“李”。祖籍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祖父叫乃蛮台、父亲叫阿鲁温。新疆北庭人(维吾尔族)属于唐朝回鹘民族后裔。

在元朝,国民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 ;二等色目人;三等北方汉人;四等南人(南方人)。李察罕家族属于第二等的色目人。他自幼好学,后来参加进士的科举考试没有及第,但在当地颇有盛名。

察罕帖木儿率先组织起地主武装,聚集了当地数百人,号称义兵,要为朝廷消灭起事造反的红军。

他身长六尺(约1.9米),生一张略长“甲”字脸,下巴圆。长一对竖心眉。眉下嵌一双虾眼,瞳孔小。脸的中间是开风鼻,倒是好看——山根直挺,年寿高凸,准头肉少,孔大无收,内出毫毛。唇上蓄短须。

古代命相学认为:竖心眉主使勇敢好胜,独断专行。虾眼主使操心、富而夭折。开风鼻者心性好胜,祖产丰足全破,少年得志,中年见发,不久末运大败。

李察罕左边的脸颊还有三根毫毛,每当生气的时候便会竖立起来。

当时刘福通红军攻占罗山城后,罗山县的典吏李思齐跑到乡下,也组建起地主武装。

察罕听闻官兵围剿刘福通红军屡屡失败,丢失的城池无一收复,决定借此机会显露身手。他带兵到达罗山,找到李思齐商议,联合攻打刘福通红军占领的罗山城。两人一拍即合,设计击溃了刘福通红军,收复了罗山城。

从此,察罕帖木儿脱颖而出。殊不知,这个色目人后来成为刘福通红军的天敌。

当时元廷的官兵破敌无方,忽然出现地主武装收复城池,使朝廷茅塞顿开,于是对察罕帖木儿大加赞赏,授予察罕帖木儿汝宁府达鲁花赤(镇守长官、正四品)、中顺大夫(文散官、正四品)之职。

朝堂上,有人建议授李思齐县尹一职(从六品)。

元顺帝叹道:“人言国家轻汉人,果然!”

他决定改变这种现象,使用有才干的汉人为朝廷效力,于是任命李思齐为汝宁府知府(正四品)。

从此,元廷开始重视利用地主武装,于河南、淮南等地设立义兵(民兵)万户府、毛胡芦义兵⑩万户府等,任命义兵元帅、义兵万户。并免除当地农民繁重的差役,使他们感恩朝廷,不去响应追随起义造反者。

元朝的差役基本沿袭宋制。按照基层的里、甲、户编派。平时有坊正、里正、主首、仓官、库子之类官员所派的差役。发生特殊情况时,又有开河、筑堤、运输、修城等“杂泛差役”。承担差役都是自带粮食,没有报酬。

后来,李思齐与察罕帖木儿联手,讨伐河南、陕西一带的起义军,建立了不少战功。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官拜四川行省左丞(正二品)。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收复甘肃行省伏羌(今甘谷县)等地,“宋国”红军将领李武、崔德向其投降。

注释:

①阿苏军(阿苏亲军):“阿苏”是元朝“阿苏巴图达噜噶齐”军事组织的简称。类似都卫亲军。

②社长:类似今日街道居委会主任。

③总管:此指带兵总管,即管军总管。类似元廷下万户府万户(管军三千之上)。统领下属的镇抚、千夫长。

④总兵:类似元廷上万户府万户(管军七千之上)。统领下属的总管、镇抚。到了明朝,总兵正式成为官职。

⑤州尹:元朝上州文官首领,从四品。中州和下州文官首领称为知州。

⑥兜鍪(音:谋):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秦汉以前称胄,后叫兜鍪。种类多以形象设定,有虎头兜鍪、凤翅兜鍪,狻猊兜鍪等。

⑦捍腰:铠甲的一幅装饰布,附有系带。使用时自腰后裹到腹前,在前面上部打结。是契丹人颇具民族特色的服饰之一。

⑧袍肚:初期叫“抱肚”,即从后腰抱住前面肚子的一块装饰布。袍肚比捍腰短,左右两缘在腹前不合拢。

⑨色目人(各色名目之人):是元代时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广义上讲,除蒙古人、汉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包括被蒙古人征服并带入大蒙古国的中亚突厥人、粟特人、吐蕃人、党项人、中亚契丹人、波斯人(花拉子模人)及少量阿拉伯人等。其中中亚突厥人最多,波斯人次之。

⑩毛葫芦义兵(土军):元廷政府募土人为兵,免其差役,组成乡军,令其讨伐起义军、守护乡里。因其乡人自相团结,号毛葫芦,故以名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