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文豪1978 > 第562章 夸张的销量

文豪1978 第562章 夸张的销量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到新闻联播播完之后,陶玉书又叫服务员将电视播到了星空卫视中文台,这家饭店安装了走私来的卫星天线。

「这就是你收购的那个电视台?」

「是。」

「二十多亿啊!」田同志喃喃道。

「不止二十多亿。要维持电视台的运营,每年少说也要再投入十亿进去。要不然,我也不会急着在国内落地。

我们是卫星电视台,可以辐射整个亚洲,如果只困守一隅,实在是暴天物。」

陶玉书的话既是彰显实力,也是在提醒领导这家电视台的妙用。

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军事、经济这样的硬实力,也需要文化和意识形态输出的软实力。

指望国内土到掉渣的电视台承担起这个任务是不现实的,星空卫视就是个很巧妙的载体。

陶玉书认为,在这一点上,她跟某些领导应该可以达成一些共识。

星空卫视落地国内谈不上对外输出,但却是国内的一种帮扶。

因此,陶玉书的话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诉苦,田同志听完后没有急着表态,而是沉默着看电视。

用过晚餐,两人带着下属们各自离开。

田同志还要在广东待上几天,而陶玉书则要去燕京跟艾同志「汇报」工作,两人的见面算是一种默契。

出差一个多星期,临近圣诞,陶玉书总算回到了香江。

这一个多星期可把她忙坏了,先跟田同志见面通气,然后进京向广播电影电视部争取星空卫视落地国内。

又视察了林氏跟内地合拍的《霸王别姬》:《赤壁大战》《中华英雄》等几部电影的情况。

目前进度最快的是《霸王别姬》,这部电影从前年就在筹备,今年年中的时候就已经拍完了,现在后期制作也已经结束。

片子陶玉书也看了,水准令人惊艳,大出她的预料。不过这部片子陈怀恺出力甚多,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此效果也算合理。

陶玉书已经跟陈凯戈说好了,《霸王别姬》将报名明年的戛纳电影节,

也算是圆了陈凯戈的戛纳梦。

谢靳导演的《赤壁大战》进度比预想的要慢,从开春开机,到现在还没拍摄完,谢靳的创作态度精益求精,看起来明年下半年上映就算是快的了。

《中华英雄》这部动画电影的进度倒是中规中矩,如期上映应该不成问题。

回到家中,和林朝阳聊着这趟出差的收获,可能是因为太累了,陶玉书说着说着竟然睡着了。

林朝阳怜惜的撩过她脸颊的发丝,给她盖上了被子。

翌日一早,陶玉书精神饱满的起床后就打算去上班,林朝阳说:「公司又没什么大事,在外面跑了那么多天,歇一天再去也不迟。」

陶玉书却不肯,看着媳妇大步流星的背影,林朝阳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

职场的风气就是被你们这些卷生卷死的老板带坏的!

陶玉书走后没多长时间,林朝阳收到了朱迪斯·琼斯从美国寄来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样书。

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洒落在波光粼粼的广阔的水面上,远处有山峦隐现,湖面长堤一痕,渔夫渡舟。

《舌尖上的中国》的封面很有诗意,更有国画的意蕴,可见是花了心思的。

翻开书,文章的内容都是林朝阳自己写的,他一扫而过,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配图上。

为了这些配图,朱迪斯·琼斯带着乔和丹尼两位摄影师在国内跑了一个月。

本来平凡的食物和制作过程,在光影、沟通的加持下似乎闪烁着微光,

浸润看劳作者的汗水与心意。

不仅赏心悦目,更承载了地域文化、生活情感和岁月的沉淀。

林朝阳对朱迪斯·琼斯刮目相看,到底是做了二十多年美食图书,抽象的文字经过经过这一番润色,魅力更胜从前。

看过样书后,他致电朱迪斯·琼斯称赞了对方一番,获得他的认可,朱迪斯·琼斯也很高兴两人又谈起作品的出版,克瑙夫出版社对《舌尖上的中国》很重视,把书的上市时间定在了元旦。

这个时间点也是美国书市每年最热闹的时候,眼看着距离上市也没几天了,半个多月之前出版社方面就已经展开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推广宣传工作。

朱迪斯·琼斯聊过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版,又问起林朝阳他的出版进度。

「芦安上个月才收到稿子,具体的出版时间还没定,但应该在2月份以后吧。」林朝阳说。

「这样也好,时间上相差一两个月,《舌尖上的中国》的热卖说不定会反哺到你的新书上。」

朱迪斯·琼斯对《舌尖上的中国》的销量很有信心,《纽约客》今年因为《舌尖上的中国》销量大增,这份影响力可谓独一无二。

《纽约客》的读者群体绝对可以算是美国最优质的读者,《舌尖上的中国》在连载时就受到了这些读者的认可,结集出版后销量肯定不会差的。

一转眼,元旦已至,纽约城。

鲍里斯走出公司的大门了,这家公司在四十七街、第五大道和第六大道之间,规模不大,但地理位置很优越,这里可是钻石交易在中城区的重要中心。

可惜,这一切现在都跟他没关系了,因为他又失业了。

此时他心酸又庆幸,心酸的是再一次失业,庆幸的是他竟然熬过了元旦。

该死的资本家们,你们根本不懂什么是艺术!

即便认清了现实,可鲍里斯还是忍不住在心里咒骂了一句。

他抬起头,想迈开步子作出潇洒的姿态,可一想到银行卡里的存款,和马上就要到期的公寓,脚步不由自主的沉重了起来。

更加悲惨的是,老天似乎也看到了他的窘迫,竟然在这样的时候飘起了雪花。

洋洋洒洒的雪花从高大的建筑缝隙中洒落下来,却无法给鲍里斯带来哪怕一点欣喜。

他脚步沉重的路过那些钻石商人,整个白天,不管是下雨还是下雪,这些商人们都会一小群一小群的聚集在街上,用放大镜仔细检查那些珍贵的石头,不相信商店里的人工灯光。

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小小的钻石从顾客手中滑落掉进缝隙的恐怖瞬间,

那样的时刻,人的心脏都会骤停。

鲍里斯脑海中回想着商人们的吐槽,嘴角露出苦笑,这种「街边交易他估计这辈子都没钱消费。

路过四十七街的书店,它有一个在后世漫迷当中很响亮的名字一一哥谭图书市场。

这个「哥谭」跟蝙蝠侠没什么关系,哥谭是很多年前纽约的绰号,而这个绰号并不是什么好听的名字,它代表了愚蠢和癫狂。

哥谭图书市场开了大半个世纪,因为恰好处于公司和公寓之间,这半年在广告公司上班,鲍里斯时不时就会光顾这里。

他买不起店里的那些珍本图书,总是会挑选那些打折杂志或者是不知名作家的书,在鲍里斯的心里,那些不知名的作家就和他一样,都是怀才不遇。

「嗨,斯泰洛夫女士!」

鲍里斯和站在书店门口的店主打了个招呼。

「嗨,鲍里斯,今天要挑点什么书?」

斯泰洛夫女士的话让鲍里斯的脚步慢了下来,他只是出于礼貌打个招呼,没想到被误会了。

若放在平时,他可能会毫不犹豫的进店去转一转,不过现在嘛鲍里斯隔空向书店里看了看,「看起来今天生意不错!」

「哦,当然,今天有位大人物的书上架!」

斯泰洛夫女士的话勾起了鲍里斯的好奇心,他犹豫片刻,还是走进了书店。

进店又不一定要买书,逛逛嘛。

进了书店,他本打算到二手书书架去淘淘旧书,在这里他可淘到过不少好东西,比如威廉·萨洛扬、达蒙·鲁尼恩已经绝版的书。

可还没走两步,鲍里斯的目光就被旁边一位读者刚拿到手的书的封面给吸引住了。

湖面波光,长堤一痕,轻舟泛湖。

他学美术出身,对这种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封面设计十分敏感,他忍不住凑近想再看一眼,结果对方已经翻开了书。

找不到角度再次欣赏封面,他只好把目光放在了那人身后的书架上,然后轻而易举的找到了那本书。

再次欣赏了几秒那令人惊艳的封面设计后,鲍里斯将目光对准书名《A Biteof China》。

他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个名字他可太熟了。

早几个月前,《纽约客》上发表的专栏文章他可是一篇不落的都看过,

并且甚为喜爱。

《纽约客》和《巴黎评论》是鲍里斯逛哥谭图书市场时为数不多正价买的杂志,这两份杂志太过知名,实在是等不到过期的打折杂志。

鲍里斯表情欣喜的翻起书,尽管那些文章的内容他已经看过一次,但配合上那些精美的如同艺术一般的饮食制作工艺和食物,他还是感到惊艳。

「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用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和人生。只要点燃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布袋中留出的金黄色的糜子面,细腻的粉末在日光下闪烁着微光。

掀开蒸笼,随着蒸笼内蒸汽的升腾,如同艺术品的面食在高温的作用下逐渐膨胀、变色,色泽诱人,似乎有香气扑鼻而来。

用心腌制的火腿挂在通风良好的房梁上,不知过了多久,光泽诱人,在岁月的流转和微风的吹拂下慢慢风干、发酵。

鲍里斯沉浸在异域饮食文化构建的美好想象中忘了时间,直到身子被路过的读者轻轻碰了一下,他才恍然回过神来。

再次阅读《舌尖上的中国》,与当初看专栏时完全不同。

可能是因为篇幅集中、图文并茂,这次阅读,鲍里斯心中多了更多的感动和温暖。

那些由一双双勤劳的双手所制作出的美食,蕴含了无数的心血与智慧,

它们不仅是满足味蕾的佳肴,也是充满了古老文化和人类情感的独特载体。

「很不错的书!」

正当鲍里斯沉浸在书籍带给他的感动时,耳边突然传来一个轻柔的声音,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褐发碧眼的妙龄女郎。

鲍里斯的眼前似乎被投下了一道光束,怦然心动,他心想这大概就是一见钟情的感觉。

他微笑着向女郎打招呼,」「嗨!确实是很好的书,之前看《纽约客》时我就很喜欢。」

「你也喜欢《纽约客》?」

「当然,谁不喜欢《纽约客》?」

一语双关,要是放在作风保守的中国,鲍里斯恐怕要遭遇几个白眼,甚至是被喊耍流氓,可这里是美国。

眼前的妹子意会后,反而露出了个甜美的笑容。

鲍里斯因为丢了工作而阴霾的心情,在这个笑容过后如同雨过天晴。

「鲍里斯·麦克斯韦!」

褐发女郎轻轻握住鲍里斯的手,「莉莉安·格雷克!」

「莉莉安,你在这附近工作吗?」

「我在四十九街的洛克菲勒中心工作。」

「啊哈!NBC电视台,看来我们算半个同行—.」

话说到一半,鲍里斯的话夏然而止,他才想起自己刚丢了工作。

「今天的天气很适合去喝杯咖啡!」鲍里斯换了个话题,向莉莉安发出了邀请。

「确实很适合!」

得到莉莉安的回应,鲍里斯心中雀跃,他打算去结账,莉莉安却也想从书架上拿一本书。

「也许,我看过这本书之后可以借给你。」鲍里斯说。

莉莉安的手放了下来,「不错的主意!」

两人来到收银台,斯泰洛夫女士满头银发,眼神坚定有力,还带看点不满。

小伙子,泡妞可以,为什么要搅黄我的生意?

鲍里斯有些尴尬的结了账,在斯泰洛夫女士审视的目光中绅士的为莉莉安推开了门。

走出书店,天空中仍飘着雪,鲍里斯看着莉莉安的背影,不知为何脑海中忽然出现多年后的场景。

别墅、阳光、绿地、女人、孩子、狗———

真是令人陶醉的美好画面!

他快步攀上莉莉安,两人相视一笑,漫步雪中。

鲍里斯转过头看了一眼哥谭图书插场,它的门外有一个小约翰·赫尔德设计的招牌,这位禁酒令时代的标志性漫画家送给了哥谭图书插场一句充满智慧的广告语智者在此垂钓。

多么有先见之明的哲理啊!

不过比起小约翰·赫尔德,他更加感激斯泰洛夫女士。

咸然,还有林,伟大的中国作家,我赞美你!

如果林朝阳知道大洋彼岸纽约城里的鲍里斯对他的感激,他定然不会高兴的,还会发出和斯泰洛夫女士一样的抱怨。

冬日傍晚,因为下雪的缘故,天色比往常这个时间段更加昏暗。

向西望去,时代广场那壮观又花哨的霓虹灯在昏暗的天气下泛着雾蒙蒙的光。

同为广场,联合广场远没有时代广场的繁华,不过去年才开业的巴恩斯·诺布尔书店为联合广场附近增色了不少。

上万平的巨型商店在这个周末的傍晚灯火通明,读者如云。

自从开业之后,巴诺书店受到了附近热爱阅读的插民们的热烈欢迎,非工作日总这样热闹。

赶上有作家在此举办签售会,那就更热闹了,比远在两英里之外的歌坛图书市场更像「插场」。

不过对于书店的工作人员们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店长劳伦斯闲暇之余还有空跟收银员艾米丽闲聊。

又一位读者过来结账,劳伦斯看着书蜘那异域风情的封面,说道:「那位中国作家的书卖的不错!」

「何止不错,下周它一定会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的!」

艾米丽的语气有些夸张,但并不空穴来风。

联合广场的巴诺书店虽然去年才开,但她已经咸了四年收银员,每天经手结账的图书少则几十本,多则数百本,书店里哪仿作品畅销她再清楚不过。

这一整天里,她经手卖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过了70本,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畅销书上市的时候。

艾米丽甚至觉得《舌尖上的中国》有可能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术,不过今天毕竟只书蜘上架第一天,她没有把话说的那仔死。

「登上畅销术不难。他在那些阅读爱好者里的号召力可不低,上次签售会你看到了。

而且这里可是纽约,《纽约客》的大本营!」

劳伦斯回想起上次林朝阳来巴诺书店举办签售会时的场景仍印象深刻,

他在书店工作多年,不没见过受欢迎的作家,但这仔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他还第一次见。

有许多外国作家也许在美国文化界的名声很大,但作品销量和那种在读者咸中的号召力,却远不如那位中国作家。

而且劳伦斯觉得有意思的,那位中国作家竟然能在《纽约客》上开专栏,他看过那些专栏作品,不太符合他的阅读口味,但实事求的讲,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劳伦斯出生、工作在纽约快四十年,他非常了解纽约这座城插,它有纸醉金迷的一面,也有文化艺魂昌明的一面。

《纽约客》畅销欧美国家没错,但它每期销量的近1/6都纽约城的那些知识分子消化的。

《舌尖上的中国》为《纽约客》带来的巨大影响力,纽约城那些知识分子的责献功不可没,所以他相信这仿书在纽约的销量肯定错不了的。

「这书你看了吗?感觉怎仔样?真难以想象,有一天我们美国人会对外国人写的外国饮食文化那仔痴迷。」艾米丽说。

「有什仔稀奇的。那些知识分子向来都这样,总喜欢吹捧点跟别人不一样的,才能彰显他们的与众不同和高贵品味。」

劳伦斯贬低了两句那些「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转疮了话题,「艾米丽,电影院有《限时索命》在上映,今晚有空吗?

3

艾米丽冲劳伦斯露出一个牵强的笑容,「不好意思,劳伦斯,我下班之后还得回家遛狗!”

劳伦斯显然已经被她拒绝习惯了,他耸了耸肩,「好吧!」

待劳伦斯走后,艾米丽收敛了笑容,拒绝自己的顶头上司一件让人很有压力的事,好在劳伦斯还算绅士。

顾客结账,又一本《舌尖上的中国》,艾米丽心中对这本书的好奇达到了巅峰。

反正下班没什仔事,等会儿也买一本回去瞧瞧《纽约客》贵为美国文化界三大杂志之一,影响力不容小,《舌尖上的中国》在其上鞠载3个月,收获的读者以百万计。

如今结集出版,在元旦期间上架美国各大城插的书店,再加上克瑙夫出版社和书店提前一个月就已经铺开了宣传,很快就引发了美国读者们的吨买热潮。

上架一周,《舌尖上的中国》首周销量8.4万册,空降《纽约时报》畅销术冠军宝座。

这个冠军包括了虚构和非虚构类所有作品,含金量十足。

《纽约时报》畅销术自1942年4月9日起每周对畅销书进行统计,数据来自美国独立和鞠锁书店及批发商每周的销售记录,权威性早已毋庸置疑。

即便有着《纽约客》的影响力加持,但《舌尖上的中国》首周便取得如此夸张的数字,也看实让许多出版界人士感到惊讶。

之前《舌尖上的中国》在《纽约客》连载时,有些人质疑它的受欢迎,

还可以把原因归结到《纽约客》身上。

现在首周销量出炉,美国出版界无不为之侧目。

要知道这只一周的销量啊!

哪怕新书上架有个销量爆发期,也未免太恐怖了点。

现在许多关注《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版人,心里只有一个疑问,那就伏这本书的畅销亜竟一时的,还长上的延续下去,成为一仿不仅畅销,更长销的书。

「该死的!林,你知不知道?《舌尖上的中国》的首周销量出来之后,

我差点被开掉!」

芦安·瓦尔特的声音里满怨念,同时心有余悸。

他的话略微夸张了点,「被开掉」不至于,但挨顿刺免不了的。

首周8.4万册的销量,打底就年销百万册,稳定点的话年销两百万册也不不可能。

错过这样一部超级畅销书,芦安·瓦尔特挨几句骂也正常的,

「淡定点,芦安。这只首周销量,并不代表什仔。」林朝阳说。

‘举扯!你给我找个首周8.4万册销量,总销量却没过百万册的例子我看看!」

《舌尖上的中国》热卖,芦安·瓦尔特受了池鱼之殃不假,但他肯定不任来兴师问罪的,而是是来祝贺的。

玩笑了两句,他才正色说道:「恭喜了,林!」

「谢谢。」

《舌尖上的中国》热卖的消息出来后,芦安·瓦尔特不是第一个致电恭喜林朝阳的。

朱迪斯·琼斯、罗伯特·戈特利布、阿尔贝托·维塔莱——·

林朝阳去了一趟美国,认识的大半出版人都来了电话,这可能也因为业务关联的关系。

被前面几个人一比,芦安·瓦尔特的效率就显得很低了,浑水摸鱼的形象昭然若揭。

「真个让人难忘的数字,林,这次你可彻底扬名美国出版界了!」芦安·瓦尔特慨叹着,然后他又说起了林朝阳的新书。

「你觉得,这回的新书销量有没有希望超越《舌尖上的中国》?」

林朝阳打着哈哈,(「芦安,你与其做这些白日梦,不如好好工作。」

听出林朝阳的奚落之意,芦安·瓦尔特不甘心的说道:「《舌尖上的中国》有《纽约客》的加持,但你这仿也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啊,而且很有话题性,我觉得很有希望!」

「也许吧,销量这种事谁说的准。」

芦安·瓦尔特又再次感叹起来,这次他的目标对准了朱迪斯·琼斯,用他的话说,朱迪斯·琼斯只走了狗屎运。

他又顺便吐槽起了杰森·爱泼斯坦,那天林朝阳去参加戈特利布家的聚会,爱泼斯坦明明在场,竟然让到手的鸭子飞了,简直不可原谅。

芦安·瓦尔特如同怨妇一般碟噗不休,林朝阳实在受不了了。

「新书的销量肯定不会差,你放心吧。」

「真的吗?你也这仔认为的?我们真英雄所见略同!」

林朝阳:·

你丫可闭嘴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