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文豪1978 > 第557章 冉冉升起的传媒帝国

文豪1978 第557章 冉冉升起的传媒帝国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嘉诚无奈的摇了摇头,「那还叫什么商量?通知而已。」

「我想不到你不同意的理由,这不是笔好买卖吗?」

面对儿子的质问,李嘉诚张了张嘴,却无话可说。

20亿卖了卫星电视,是不是笔好买卖?

当然是好买卖!

半年净赚10亿港元,即便是在和记黄埔这种香江顶级财团内部,也算是一等一的投资受益了。

这位林太,真是好手段啊!

李嘉诚的心中升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李家和林家同住在深水湾的别墅群,又都是巨富之家,按照中国人的处世习惯,两家应该多有走动。

可林家入住深水湾两年时间,却十分低调,鲜少与邻居们走动。

林家的这种风格并不仅体现在与邻居们的交往上,放在商场上也是一样凡是香江的大家族,多有联姻、合作、共营之举,这么多年来彼此之间早已盘根错节。

但林氏是个特例,大多数时候深居简出,如同一头商场独狼,却每每总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

短短五六年间,积攒百亿家资,每一步都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连他都不得不叹为观止。

他这个小儿子自小就行事大胆,骨子里崇尚投机,这次陶玉书找上小儿子,一出手就是20亿,出手无比精准果决。

不仅是拿捏住了几子的性格缺点,更拿捏住了他要证明自己的心态,和李家的内部分化。

李嘉诚甚至猜想,陶玉书不在私下里找小儿子,而是出现在和记黄埔中心,也是算计着儿子的虚荣心,知道他急于在和黄内部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想到这里,他望着眼前兀自得意非凡的儿子,心中冷不丁冒出一句古诗。

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老爸!」李泽楷见父亲迟迟没有说话,忍不住催促了一声。

李嘉诚回过神来,眼神复杂的看着这个小儿子,语重心长的说道:「你从7岁就不听我的了,何况现在马上27了。」

听到这话,李泽楷大喜过望,「这么说你同意了?」

李嘉诚收起心中的失望,说道:「卖电视台可以,你跟我借的钱要立马归还。你的第一桶金也有了,以后自己创业,我不会再帮你兜底。」

李泽楷朗声道:「没问题,一言为定!」

1991年8月16日,周五。

清晨的香江已经是一派繁忙景象,街道上车水马龙,路上行人匆匆,写字楼内人流如织,位于北角的明报大厦内如同往常一样忙碌。

突然,格子间内爆发出一阵惊讶之声。

「你们看新闻没?看新闻没?」

年轻的编辑一脸惊容,对刚到公司的同事们大呼小叫。

路过的许霭仪见状眉不悦,「阿光,大惊小怪的干什么?我们是做新闻的,越是有重大新闻越要有静气!」

她是《明报》的督印人,职责是监督报纸的出版,从职责上来说跟法人没什么区别,负法律上的一切责任,在公司内位高权重。

听到她的呵斥,被呼作阿光的青年缩了缩脖子,闭上了嘴。

许霭仪问:「出了什么大新闻?」

阿光递上手中的报纸,「您看,《信报》说我们要收购和记黄埔的卫星电视!」

嗯?

什么乱七八糟的?

许霭仪听着这话只感觉一头雾水,《明报》也好,明报企业也罢,跟和记黄埔八杆子打不着,又没有电视业务,收购电视台干什么?

可等她看到报纸上的内容,脸色顿时凝重起来。

明报企业20亿报价收购卫星电视?

《信报》的新闻说的有鼻子有眼,连许霭仪都忍不住狐疑了起来,可她好歹也是明报集团的高层管理,这么大的消息,她没理由不知道。

再说了,明报企业自己就是搞新闻的,真要是要收购卫星电视,这么大的新闻还轮得到《信报》蹭热度?

估计八成是《信报》不知道从哪打听来的小道消息,也不加求证就敢往报上登。

这两年报业竞争越发激烈,为了头条和销量,大家都不容易啊!

许霭仪正感叹的功夫,就见金庸自电梯下来。

「查先生!」

办公室内响起一片问好之声,金庸一一点头回应。

明报企业的控制权现在虽然在陶玉书手里,但当初在收购之时,金庸和陶玉书达成过君子协定。

他将继续担任明报企业名义上的董事长三年时间,帮助公司内部稳定军心。

因此他现在依旧每天都到公司来,只不过大量的工作已经不亲自过问了。

路过许霭仪,金庸和她打了个招呼,正要进入办公室,许霭仪却叫住了他。

「怎么了?」

走进办公室,金庸问跟进来的许霭仪。

「《信报》的新闻说,我们有意收购和记黄埔的卫星电视。」

金庸将外套脱下,挂到衣架上,「这件事啊·——”

「还没谈好——”」

金庸还没来得及说下去,许霭仪急切的问道:「真的要收购?怎么一点风声都没有?还是《信报》先得到的消息?好列我们自己也是做新闻的!」

她的责怪之情溢于言表,但金庸并未在意,两人已经是三十多年的老同事了。

「你误会了。不是我们收购,而是我们和林氏影业共同收购,林氏为主。」

「啊!」

短促的呼声充满了惊,充分说明了许霭仪此刻的意外。

「林氏为主?电视是新闻传媒,要收购也应该是以我们为主来收购才对。」

金庸笑了笑,其实他在听陶玉书说起这个决定时,也是这个反应,可经过陶玉书一番解释后,他就明白了。

「电视是传媒,但它不仅有新闻属性,更是文化产业。

我们明报企业专注于新闻,你能找到几个电视人才?」

听到这话,许霭仪哑口无言。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明报企业做的是报刊不假,电视台有新闻节目或者新闻台也不假,但一家电视台不可能只有新闻内容。

对于大多数电视台来说,新闻内容的比重并不高。

反倒是林氏影业,因为是做电影起家,天然与电视内容产业有一定的契合性,收购、经营反而要更容易一些,

以后即便要做新闻,大不了从明报企业这边内部流动一些人才过去就好了。

有了金庸的提点,许霭仪一下子想通了问题的关键。

「原来是这样。」

金庸说道:「本来这件事还在谈,估计《信报》应该是从和记黄埔那边得到了点消息,迫不及待的就报了出来。」

许霭仪点了点头,「那我们这边还是等林太的消息,以————”

她的话还没说完,电话铃声响起,金庸接起电话。

两分钟后,金庸放下电话。

「定了,下午召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

会议结束发布联合公告,林氏那边拟文件,接下来几天两家公司都要停牌了。」

许霭仪惊讶于林氏影业方面的效率,《信报》才刚放出来消息,那边谈判就结束了?

她好奇的问:「花了多少钱?全资收购吗?」

「花了21亿,现金,我们出5亿。」

「嘶~」

许霭仪忍不住惊叹出声,这可是21亿港元啊!

果然是林太,出手永远都是大手笔!

关键是现金收购,这么大一笔资金,即便是那些蓝筹股公司也没几家能拿得出。

可惜整个收购案跟明报企业关系不大,他们这些明报企业的中高层甚至连消息都不知道,还是从竞争对手那里知道的消息。

到底不是人家的心腹,许霭仪心中有些幽怨的想道。

许是看出她的心思,金庸安抚道:「收购谈判本来就是要保密的事,这件事林太事先已经知会过我。集团这边抽调了三个人,是我嘱咐他们千万保密!」

「这次收购成功,对明报而言有利无弊,不光是业务范围的拓展,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流动上也有着莫大的好处。」

金庸言语之间对这场收购案十分赞赏,当初他在问明报集团寻找接盘者时几经挑选,为的不就是找到一个能让明报集团大踏步的发展下去的人吗?

现在看,被林氏收购,简直不要太成功。

不但明报集团变成了明报企业,成功上市,一举成为香江最大的传媒业集团,现在连电视台都要有了。

金庸只感觉老怀大慰。

许霭仪心里也明白,眼下的明报企业在香江的发展已经走到了瓶颈,收购卫星电视确实是神来之笔,为明报企业的发展打开了上限。

但她也在猜想,林太之所以要以林氏影业为主进行收购,未尝没有制衡明报企业的想法。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明报企业一家独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明报企业内进行一次名为调动,实为清洗的人员大流动。

毕竟明报企业现在的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查先生一手带出来的。

一石数鸟!

林太的心机和手腕,实在莫测!

许霭仪忍不住生出几分敬畏之心。

关于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联合收购卫星电视有限公司的决定,在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上不过是走个形式。

就跟当初陶玉书决定向内地捐赠1亿港元一样,其实打个电话就可以,

但这毕竟是一笔涉及到20多亿港元的交易,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广大投资人。

上午《信报》报道,下午两家公司开会,消息早已传的满城风雨。

这期间,上午时明报企业和林氏影业的股票一直在震荡,直到下午消息确定,市场立刻反应过来,股票直接拉涨。

一直到两家公司出公告,向联交所提交收购相关的文件和资料,公司停牌,明报企业和林氏影业加在一起直接涨出了20亿市值。

市场反应如此激烈,甚至不需要两家公司出通稿来画饼,广大投资人已经自行脑补出一幅美妙画面。

电影、电视、新闻------这不妥妥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传媒帝国吗?

买!必须买!

横跨电影、电视、新闻的巨型文化传媒集团,当年的邵氏来了也不够打啊!

除了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这两家收购方,这次收购公告放出后,连被收购方卫星电视的母公司和记黄埔的股票都跟看涨了不少。

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上涨的逻辑是业务方向上有了新的扩展,和记黄埔股价的上涨单纯是因为赚钱。

卫星公司有限公司这家子公司,和记黄埔总共也就投入10亿港元,这才半年时间净赚11亿港元,上哪找这么好的买卖啊!

至于说,卖了本来很有潜力的电视业务,让损失了公司的未来潜力,对于别的公司可能是问题,但对和记黄埔从来都不是问题。

李嘉诚掌舵下的和记黄埔,从来都是什么赚钱做什么,赚钱才是这家公司的核心业务。

林氏影业、明报企业联合收购卫星电视,最大的影响不是股价,而是香江传媒业的整体格局。

正如市场上的投资者们所期待的那样,一个横跨电影、电视、新闻的传媒帝国已经形成了雏形,这对于香江的传媒行业整体来说既是提升,也是巨大的挑战。

不管是几家报业上市公司,还是电视台,看到这个新闻无不感到压力巨大。

原因也很简单,报刊销量、开户费大多都是维持开支,要赚大钱都得靠广告。

如今林氏影业、明报企业、卫星电视三家形成集团作战的模式,无论是在成本控制、业务流转、辐射人群、业务量等诸多方面,都将对其他竞争对手形成一定的挤压。

这种挤压可能在短时间内还看不出什么,毕竟卫星电视才开播半年。

可时间长了呢?它逐渐发展起来了呢?

都是大家浸淫传媒行业几十年的老狐狸,心里明镜一般,但面对陶玉书的咄咄逼人,似乎又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期盼着手底下见真章的时候能够抵挡得住攻势。

卫星电视被收购的消息传出来这天是周五,沸沸扬扬的闹了一整个周末,到周一市场才安静下来。

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两家公司依旧处于停牌状态,一直到第二个周五,

《明报》突然发表了一篇新闻稿,详细披露了收购案的个中内情。

其中各种利益谈判的细节较之《信报》的报道清楚了不知道多少,立刻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让本已经沉寂下来的收购案再次获得了市场的关注。

有意思的是,《明报》的报道并未把笔墨完全放在两家收购方上,在这篇报道里,负责卫星电视有限公司实际经营的李家次子李泽楷似乎成了主角。

豪门出身,初生牛犊不怕虎,以5亿资金(只计算卫星电视牌照费)半年时间博得21亿,这绝对要算是香江商业史上最短平快、最具性价比的投资了。

如此巨大的成功也令李泽楷这位超人次子一战成名,成为了这个八月里香江商业界最耀眼的明星。

在《明报》的带动下,诸多新闻媒体连篇累渎的报道着卫星电视收购案,李泽楷「小超人」之名不胫而走。

最近李嘉诚在与不少商业伙伴交流时,动不动就会听到「后继有人」、「虎父无犬子」这样的评价。

他听了是既憋屈又欣慰,憋屈的是他十分清楚,媒体突然之间一窝蜂的吹捧儿子,必定是出自于那位林太的手笔。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她大抵也是明白最近风头出的太大了,为了减少她自己的受关注度,便将儿子推到了台前。

以她手中所掌握的媒体力量,操弄如此级别的舆论,易如反掌。

可即便是明百陶玉书的居心用意,李嘉诚却也不能完全怪罪。

因为儿子虽然当了挡箭牌,却也结结实实的在香江商业界乃至亚洲商业界扬了一次名。

年轻人初入生意场,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一朝成名的。

在商业圈子里,「名声」不一定等于「钱」,但一定等于「势」

刘銮雄为什么在当年成为香江股坛人人谈之色变的「股市狙击手」?

一战庄士集团、二战华人置业、三战中华煤气---后生小辈挑战名门望族,将大佬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便是以名聚势的好处。

儿子的扬名,与刘銮雄的「恶名」完全不同,但结果是趋于一致的。

年纪轻轻就在商界一战成名,以后只要稳扎稳打,发展必定顺遂,这也是李嘉诚欣慰的原因。

每每思想这其中的奥妙,李嘉诚也不得不暗自佩服那位林太的手腕之高明。

让人即便被利用,也甘之如怡。

8月的最后一周,停牌十天的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正式复牌。

股价在遭遇开盘一波抛售潮之后,很快又拉升到高位,显示出市场对这次收购的强大信心。

许多关注股市的人看到两家公司这样的表现,心中不由得叹服,对操盘此次收购案的陶玉书生出一种高山仰止之感。

你说她收购花钱吧,她公司股价涨的比收购价还高;你说她没花钱吧,

20多亿港元她眼晴都不眨的就花出去了。

这般羚羊挂角,妙到毫巅的商业操作,即便是那些见惯了大场面的商场巨鳄见了也要赞一声高明!

尽管大众和商业界对陶玉书的手腕叹为观止,讨论不休,但自两家公司停牌之后,报纸上就鲜少见到有关于她的影子了。

这便是手中握有媒体力量的好处,想高调就高调,想低调就低调,一切主动权操之在手,不假于人。

外界的舆论陶玉书并不在意,她现在正在为卫星电视的后续发展而冥思苦想。

正所谓人前显贵,人后受罪。

外面的人只看到了她花钱的风光,却没看到她为了经营的弹精竭虑。

「唉!你说,我是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难题?」

思索了半天,陶玉书愁眉苦脸的问林朝阳。

她学中文出身,原来做编辑算是本行,来了香江之后,先做电影,后做新闻,现在又干上了电视。

事业触角每向外扩张一次,对她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学习和历练。

如果光是学习也就罢了,关键是每一次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一个不小心就是以千万计的损失,她根本不敢有丝毫解怠。

「玉墨有句话说得对。你啊,别那么追求完美。什么事都要了解的那么透彻,那么细致,要学会抓大放小。」林朝阳说。

「你说的轻松。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做生意不是为了试错的感受看她的烦闷和忧愁,林朝阳心怀愧疚,轻轻将她搂在怀里。

「要不然,我给你出出主意?」

陶玉书哼了一声,「有主意你不早说。」

其实从林朝阳摄着她收购卫星电视的时候,她就知道丈夫肯定是有全盘的策略。

夫妻俩相处这么多年,她太了解这个人了,上辈子就是属松鼠的,就喜欢囤货。

不过她却忍着一直没有开口询问,而是示之以弱,引诱林朝阳主动开口。

她在外界是女强人形象,但在家里不能也总这样,得适当当个「小女人」才行。

你看现在,唉声叹气几句,他不就乖乖把肚子里那点存货都交出来了吗?

「我这不也是才理顺了想法嘛。」林朝阳信口胡道。

陶玉书不去理会他的狡辩,「赶紧说。”

「咱们先给卫星电视改个名字吧?」

「改名?改什么名?」

「叫星空传媒怎样?」

陶玉书想了想,说:「名字倒是不错,怎么突然想着要给公司改名字?」

「也没什么,就是觉得‘卫星’这两个字不符合电视台的气质。’

林朝阳总不能说他觉得这家电视台后世的名字更好听点,就随便找了个理由。

陶玉书没有纠结名字的问题,「行,那就改个名字,还有什么?」

「卫星电视目前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内容,二是受众。

作为一家卫星电视公司,它现在绝大多数的节目内容都是外部采购,美国、英国、日本、湾岛——

这样的做法短时间内没问题,但长久来看,对于电视台的经营是非常不利的。」

林朝阳说到里点子上,和黄压根没有做电视的经验,李泽楷掌握了卫星电视之后,仓促之间只能动用钞能力。

自前卫星电视仅有的1200小时时长的电视节目全部都是外购的,花费不菲,电视人才他倒是招揽了不少,但短时间内还未形成战斗力,自然也没出什么成绩。

「自制节目势在必行,晚做不如早做。」

陶玉书说道:「我也明白。但现在的问题是,收购卫星电视已经花费了一笔巨款,再大量投入资金,我们力有不逮,这才是我为难的地方。」

林朝阳说:「卫星电视现在有中文台、体育台、合家欢台、电影台四个频道,你要是短时间内仓促进行大面积节目更新,不投入十亿八亿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的想法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集中力量办大事?」

陶玉书眼前一亮,「你的意思是,先集中办好一个频道?」

「对。不仅是要聚焦到一个频道,还要聚焦到精品节目上。

任何一家电视台都不可能做到全天24小时的节目都能吸引住观众,我们完全可以先抓住观众的两个小时。」

陶玉书点了点头,「有道理,可集中到哪个频道,打造那些精品节目,

你有想法?」

林朝阳得意道:「小生不才,恰好有那么点想法。」

「别得瑟了,赶紧说。」陶玉书眼神娇媚的催促了他一句。

「四个频道,电影台现在有林氏影业的支持,短时间内不需要大投入,

可以放在后面。

体育台之前李泽楷已经投入了一大笔钱购买转播版权,想要有起色,就得买那些级别更高、知名度更高的赛事转播权,性价比太低。

中文台有新闻节目,很容易碰到敏感事件。

合家欢台以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为主,比较适合进行娱乐化改革。

林朝阳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陶玉书认可道:「不错。就是合家欢台现在只在香江落地———

卫星电视的四个频道,目前只有卫视中文台在香江、湾岛落地了,内地的广东部分地区也可以看到,其余的三个频道都只在香江播出。

「饭要一口一口吃,卫星电视落地的事没那么容易的,咱们先修炼好内功。」

陶玉书脸色轻松下来,「也对,急也解决不了问题。你快说,节目要怎么做?」

「别急,咱们一点一点排除。」林朝阳不紧不慢,很享受的当着狗头军师。

「既然是跟本港的电视台竞争,那我们就要看看自己的优劣势。两家收费电视台先不去管他们,我们最大的劲敌是无线和亚视。

这两家电视台都是二三十年的老台了,人才底蕴深厚。

要是把重点放在电视剧上的话,卫星电视有林氏影业支持,也不差,但很难说有什么优势,电视剧的优先级可以往后放一放,先筹划一批项目。

综艺节目是个很好的突破口,它最需要节目形式的创新,不受人才储备的影响,而且见效快,可以边播边调整。

我们完全可以集中精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综艺节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