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文豪1978 > 第555章 皆兄弟也

文豪1978 第555章 皆兄弟也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岛内的最后一天,林朝阳接受了《联合报》的专访,谈了访问湾岛这几天的感受。

访问过程中记者问他这次湾岛之行是否获得了什么灵感时,林朝阳微笑着说道:「灵感这种东西可做不得准,没有哪部长篇作品是可以依靠灵感完成的。」

记者又不死心的追问道:「那您以后有可能创作一部有关于湾岛或者两岸历史、命运的作品吗?」

林朝阳度片刻,认真的回答道:「可能要有个合适的时机。」

听看林朝阳模棱两可的话,记者还想追问,他却不愿再多谈这个话题,

访问湾岛期间,林朝阳受到了湾岛文化界人士的热情款待,所到之处热心读者汹涌如潮,显示出他在湾岛内强大的影响力。

第五天的舆论热潮,直接让他成了民众们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人物,真正的成为了在岛内民众当中妇孺皆知的那种全民性作家。

待民众们从这场新闻浪潮当中回过神来,林朝阳已经飘然离去。

但他人虽然走了,声音却留下了。

8月4日,林朝阳离开湾岛的第二天。

《联合报》登出了林朝阳在离开湾岛前的独家专访,专访内容没什么特别的。

有些人注意到记者与林朝阳的对话中谈到了未来是否会创作有关于湾岛和两岸的作品,林朝阳回答的模棱两可,也不知是出于客套不好直接拒绝还是有什么顾虑。

但这个回答还是给了不少他的忠实读者一些盼望,如果林朝阳真能写这样一部作品就太好了。

除了专访,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林朝阳竟然还在《联合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一《两岸三地,皆兄弟也》。

这篇文章长达六千字,可以视为林朝阳六天湾岛之行的一份总结,也是他这次来湾岛的最终任务。

文章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六七月份间,大陆遭受百年未遇之水患威胁,我与妻子积极倡导为受灾民众捐款,得到香江文化界和市民们的热烈响应。

7月23日,香江演艺界数百位热心人士齐聚跑马地马场为华东水灾演出募捐,场面令人动容,其中还有林青霞、张艾嘉、罗大佑、伊能静等湾岛演艺界人士的倾力相助。

访问期间,欣闻岛内民众亦为大陆受灾同胞筹措大量善款,令人深受感动。

遥想往昔,大陆先民怀着对未知的探索和开拓的勇气渡海登岛,在这里扎根落户,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的火种。

从此华夏语言、习俗和信仰在宝D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千百年来,哪怕历经朝代更迭,外敌侵扰,华夏文明香火绵延,未曾断绝,两岸之间隔着一弯海峡,思念与牵挂却从未被距离冲淡。

两岸三地,血浓于水。

闽南语里藏着的是来自故乡的腔调,妈祖庙前缭绕的烟火是解不开的乡愁,舞龙舞狮的热闹、元宵花灯的璀璨,是来自祖先的传承,是斩不断的根脉相连———.」

文章发表之后,接续了前两天的新闻热潮,立刻在湾岛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这种反响又很快分解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一方认为林朝阳的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融理于情,深明大义,

而另一方则认为林朝阳这篇文章包藏祸心,分明是在充当开路先锋。

两方人各执一词,吵的不可开交,无形之中再一次扩大了林朝阳这次访问湾岛的影响力,几乎成了1991年湾岛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连带着林朝阳在岛内出版的作品销量也跟着节节攀升。

不过这些湾岛内的争吵对林朝阳已经没有任何影响了,他到湾岛访问就是当个两岸之间的和平鸽,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

在湾岛连轴转了一周,回到香江后他本打算好好休息几天。

这一周对于他这种咸鱼来说,工作量确实大了一点,得好好缓一缓,可惜现实情况根本不允许他休息。

他到了香江,刚休息一晚上,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越洋电话就追到了家里。

专栏的事之前都是麦格拉思这个二把手来负责,罗伯特·戈特利布亲自打来电话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催稿。

「林,你猜猜上个月《纽约客》的销量怎么样?」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语气中满是喜悦,还有那么点小得瑟。

「有1000万份吗?」

林朝阳的胡言乱语让罗伯特·戈特利布大感扫兴,他抱怨道:「你难道就不关心一下自己专栏的反响吗?」

「当然关心,可你也没说啊!‘

罗伯特·戈特利布被林朝阳堵得哑口无言,明智的选择了不跟他纠缠。

「我跟你说吧,上个月我们杂志的累积销量达到了426万份。」

426万份?

《纽约客》是周刊,每月4期,也就是说平均销量在106.5万份。

这个销量—·...-挺一般啊!

以前他的作品上国内的刊物,销量动辄就是涨几十万份,《舌尖上的中国》专栏在《纽约客》发了一个多月了,单期涨幅连十万份都没到,林朝阳心中很是失望。

当然了,这只是他的心理活动。

见林朝阳一直没说话,电话那头的罗伯特·戈特利布欣喜的说道:「你是不是也很惊喜?」

林朝阳:?

他很想吐槽戈特利布一句没见过世面,但出于礼貌还是说道:「是啊,

真没想到!」

罗伯特·戈特利布语气得意的继续说道:「还有更没想到的呢!林,你知道吗?7月的最后一期,杂志的销量已经突破了110万份!」

听着这个数字,林朝阳心头有了些许安慰,从九十几万到一百一十万份,这个涨幅还算是可观。

「110万份的销量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专栏所带动的销量增长。你能明白吗?林,这已经《纽约客》近八年以来最大的销量涨幅了。

接下来只要你的专栏继续更新,销量应该还会有不小的涨幅。」

「我当然明白。罗伯特,看来你们得给我涨稿费了。」”

罗伯特·戈特利布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容,「没问题!稿费当然要涨!」

《舌尖上的中国》专栏为《纽约客》带来了八年以来最大的销量增长,

这里可不仅仅是销量增长带来的收益。

作为美国文艺期刊行业的扛把子之一,《纽约客》巨大的影响力除了体现在庞大的读者群体上,还体现在广告费上。

跟国内期刊只能依靠杂志销量创收,广告收入少得可怜的情况不同,

《纽约客》自诞生以来,广告费就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远超杂志销售本身的收入。

在六十年代的巅峰时期,《纽约客》每年的广告营收高达6000万美元堪称期刊界的印钞机。

过了这么多年,通货膨胀涨了不少,《纽约客》的广告营收却不增反降,这一切当然源于杂志销量的萎缩。

如今杂志销量竟然有老树开花的趋势,接下来的广告营收必然也会水涨船高,罗伯特·戈特利布自然欢欣鼓舞。

他现在无比庆幸当初自己的决定,林朝阳简直就是他的福将,涨点稿费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不管是他还是林朝阳,大家都明白这只是一句玩笑话。

这些年来《纽约客》给撰稿作家们的稿费待遇没多大变化,一直是每单词25~50美分。

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作家最多可以收入可以收获1500美元,而这已经是《纽约客》撰稿作家们的最高稿费标准了。

而这样的文章,每月最多可以发表4篇,也就是6000美元。

对于为《纽约客》这样全球顶级的文艺杂志供稿的作家而言,着实有些可怜。

不过,历来名气大的杂志,在稿费方面向来都是吝啬的。

人家杂志自有名气,籍籍无名的作者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那是作者的荣幸,这样的杂志从来不缺优质的作者和稿件。

当年金庸执掌的《明报》如此,《纽约客》亦然。

不管是作家还是记者,如果有幸为《纽约客》供稿,那么作品出版对他来说几乎不存在难度。

如果他的作品能够固定出现在《纽约客》的版面上,甚至是成为专栏作家,那么他已经站在了美国文学界和新闻界的顶端,

有如此强大的名气加成,谁还会在乎发表稿费这样的蝇头小利?

「林,我们把专栏时间延长点怎么样?」

罗伯特·戈特利布提出了建议。

「延长?」

「没错。你的专栏如此受欢迎,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继续做下去,把它打造成了我们《纽约客》的招牌!

这样对你也有好处,可以进一步提升你在美国的名气。」

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语气中充满了蛊惑的味道,当初他和林朝阳说的是专栏先做一季看看效果,如今一看效果如此突出,他自然不想放过林朝阳这个金笔头。

可林朝阳却没这个心思,他又不缺钱,给《纽约客》写专栏也是因为当初被戈特利布和琼斯几人联合劝说,有心宣传一波中国的饮食文化。

专栏这种东西,对于作家而言等于是绑了一道锁,他摸鱼都摸的不自由。

每每玩的正开心的时候,突然想起下周(明天)的稿子还没写,顿感悲从中来,心如死灰,人生无望。

更何况,他手里还有一部长篇要写,实在不想浪费这个精力。

想到这里,林朝阳笑哈哈的说道:「罗伯特,别开玩笑了,我可没有那么多东西可写。

你也应该明白,《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专栏文章每一篇都是多年的积累,我不可能永远这样输出。」

闻言,电话中的罗伯特·戈特利布沉默了下来,大好的心情瞬间败坏,

他语气中带着恳求,问道:

「半年怎么样?写半年,然后你休息一年。等积累了足够的素材,专栏还可以再开。」

「罗伯特,你知道的,我不光有专栏要写,还有———”

林朝阳的态度坚决,让罗伯特·戈特利布倍感失望,但他也明白林朝阳的为难。

更何况现在《舌尖上的中国》这个专栏的名气在美国知识分子阶层已经打出去了,销量加广告费,这一波少说也为《纽约客》带来了大几百万的营收,更别提品牌价值的提升了。

所以哪怕被林朝阳坚定的拒绝,罗伯特·戈特利布的态度依旧温和,以商讨的口吻问道:

「那今年还是一季,以后每年都是一季12期,三个月的刊载期怎么样?」

林朝阳沉吟片刻,说道:「我只能答应你明年的。罗伯特,这种事谁也说不好的。」

罗伯特·戈特利布无奈的叹了口气,「好吧,好吧,我明白,起码有明年,那就等到时候再商量。」

「好。」

罗伯特·戈特利布又说要给林朝阳寄几份最近的报纸、杂志,《舌尖上的中国》发表了一个多月,为《纽约客》的销量带来了强劲的增长,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各个报刊杂志上针对专栏文章的好评也越来越多,正如罗伯特·戈特利布所说,这波借助《纽约客》这个全美顶尖的文化平台,林朝阳确实为自身扩大了名气。

「你留心一点,朱迪斯前两天刚骚扰过我,问我你的专栏规划了多少内容,她现在可是太眼馋你这个专栏了。」

挂电话之前,罗伯特·戈特利布玩笑着叮嘱了两句。

结果林朝阳没等来朱迪斯·琼斯的电话,却等来了芦安·瓦尔特的电话自六月下旬他回香江,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时间,芦安·瓦尔特急于知道的创作进度。

‘最近比较忙,进度有些慢,可能还需要一个月。」林朝阳说。

芦安·瓦尔特懊恼的说:「林,你走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

没等他抱怨,林朝阳率先诉起了苦,「芦安,你是不知道我最近有多忙。一边要为水灾募捐,还要写专栏,前几天我还去了湾岛访问。湾岛你知道吗?我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领土。

17

「我才不关心这个。林,你可要快点写,阿尔贝托那家伙自从你走了之后就盯上我了。

你也不想下回来美国,就换了个编辑吧?’

林朝阳嘻嘻哈哈道:「那也没什么不好。”

说笑了两句,芦安·瓦尔特又把话题转移到了他的专栏上。

「真难以置信,你的专栏竟然如此受欢迎。你知道《纽约时报》的书评是怎么说的吗?」

罗伯特·戈特利布只说了给林朝阳寄刊物,芦安·瓦尔特则是要直接给他转述,林朝阳随口问道:「怎么说的?」

「他们说,你像大师一样写作!‘大师’,你能明白吗?

林,这个评价太高了!”

芦安·瓦尔特的语气中充满了艳羡的赞叹,对于写作者而言,这样一句话无疑是最高的评价。

林朝阳品味着这句话心里也十分受用,但他还是说道:「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芦安·瓦尔特以为他指的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殊不知林朝阳的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他脚下站了一个世界的「巨人」。

「林,我看你的专栏已经发表了几篇文章,再有些天,也该凑够一本单行本的量了,有没有想过结集出版?」

他今天打电话除了催问新书的事,专栏的结集出版也是重点。

《纽约客》跟兰登书屋现在是一个老板,《舌尖上的中国》发表后为《纽约客》带来的改变,芦安·瓦尔特事看在了眼里的。

这样的内容一旦结集出版,几乎预定了畅销榜。

长篇还没着落,芦安·瓦尔特不介意先给增加点业绩。

他也知道,这种光受读者欢迎的好评在出版界有多抢手,先下手为强肯定没毛病。

「这————」·

林朝阳有些犹豫起来。

当初在罗伯特·戈特利布家里,几人合力劝说他写专栏的事,朱迪斯·

琼斯还说了要为他出版。

虽然双方没有签什么协议,朱迪斯·琼斯现在也没找上来,但林朝阳还是不想食言。

「这个——.·我恐怕不能答应你。」”

林朝阳的拒绝让芦安·瓦尔特措手不及,他满心惊讶的问:「已经有出版社联系你了?」

林朝阳含糊的答道:「差不多吧。」

「真的不能给我们吗?你有什么条件,我们可以协商。」

「不是条件的原因。」

见林朝阳态度如此坚决,芦安·瓦尔特被巨大的失落所笼罩,心中充满了失望。

然后他又警觉了起来,「林,你的————”

「放心,还是给你们的。」

知道他在担心什么,林朝阳向芦安·瓦尔特保证道。

可有了专栏被截胡的事,芦安·瓦尔特的心里始终不安定,他抱怨道:「林,你真不考虑跟我们签个独家吗?」

林朝阳笑着说道:「签了独家,你们是高枕无忧了,我的头上却多了道锁,你觉得我会这么做吗?」

林朝阳的作品几年来都是由兰登书屋引进出版,但他跟兰登书屋并没有签独家。

以林朝阳今时今日在美国的名气,有的是出版社想跟他合作,他可不会签什么独家协议,给自己找麻烦。

兰登书屋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也拿林朝阳没办法,只能尽可能的做好服务,打打感情牌。

在芦安·瓦尔特的失落中,林朝阳挂断了电话。

放下电话后,他来到客厅,这会儿已是傍晚,陶玉书还没回家,陶玉墨正坐在沙发上看着报纸乐不可支。

「什么新闻看的这么高兴?」林朝阳问。

陶玉墨抬起头,眼神中藏着几份挪之色,问:「姐夫,被一群女高中生包围是什么感受?」

「什么意思?」

陶玉墨将手中的报纸展示出来,调侃道:「这上面说,你去湾岛中山女高访问,是「进了女儿国’。」

林朝阳听到这样的形容也不禁笑了出来,这帮小报记者的嘴是真损!

他去湾岛访问在岛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连香江的一些小报也跟着凑热闹,转载他在湾岛各种各样的新闻博眼球,正经吸引了不少香江市民的关注。

连《香江商报》这样的大报都跟着凑热闹,称他的访问在湾岛内挂起了「许灵均旋风」。

尤其是他离岛时发表的那篇署名文章,最近这些日子,两岸三地的媒体本来就因为华东水灾格外敏感。

《两岸三地,皆兄弟也》发表后,立刻引来了许多香江和内地的媒体的转载,到现在这篇文章的影响已经走出了湾岛,成了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

如此高的新闻热度和民众关注度,林朝阳此行的目的也算是超额完成了。

他和陶玉墨正说着话,陶玉书回到了家里,将脱下来的外衣交给菲佣,

她的神色间略显疲态,不过心情看起来却十分不错。

「看起来谈的很顺利?」林朝阳问。

陶玉书嘴角露出一抹动人的微笑,「很顺利。」

她今天办了一件大事,就是去跟新艺城的几个老板商谈购买新艺城片库的事宜。

自身持续内耗了几年,外部又有林氏和嘉禾这两个强大的对手夹击,让新艺城在今年彻底走向了末路。

目前新艺城已经暂停了制片业务,几个老板正商量着分家产的事。

对于一家制片公司来说,最宝贵的资产除了人才就是片库。

新艺城以制片起家,十年时间里制作了超过100部电影,其中精品众多。

《最佳拍档》系列、《开心鬼》系列、《倩女幽魂》系列、《英雄本色》系列、《监狱风云》系列、《搭错车》——----可以说创造和见证了香江电影最辉煌的十年。

如此优质的资产,引来了不少香江电影公司的,仅陶玉书知道的,

就有寰亚、永盛和李嘉诚小儿子李泽楷。

反倒是嘉禾一直没动静,据传邹文怀现在跟李嘉诚走的很近,似是有意参与房地产行业。

陶玉书并不知道,本来邹文怀应该在94年才下定决心进军房地产行业的现在她截胡了《忍者神龟》系列,断了邹文怀的气运,以至于邹老板才提前将精力投注到了房地产上。

面对新艺城片库的众多竞争者,陶玉书没有退缩。

她给了新艺城1.2亿港元的报价,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新艺城片库价值的极限。

新艺城的片库精品众多不假,但如今每年产生的版权价值也就在千万港元左右,1.2亿港元的价格充分说明了陶玉书的诚意。

面对陶玉书的报价,新艺城内部吵成了一锅粥。

1.2亿这个数字确实是他们目前收到的最有诚意的报价,但新艺城和林氏当了几年竞争对手,即便现在新艺城倒下了,麦嘉也不想让陶玉书得意。

可三巨头的另外两位石天和黄百鸣却不这样认为,反正公司散都散了;

做生意嘛,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三人吵来吵去,始终拿不定主意。

今天,陶玉书又跟几人谈了一次,这次她提出了一个新办法。

由林氏影业出资2.5亿港元打包收购新艺城片库和旗下唱片公司新艺宝她的这个建议和报价算是打到了三人的心坎上,新艺城解散,资产甩卖是一定的,旗下最值钱的除了片库,还有唱片公司新艺宝。

新艺宝的成立纯粹是偶然,当年新艺城的《搭错车》《开心鬼放暑假》

大获成功,顺带着连电影的原声大碟都热卖,不仅帮着公司大赚了一笔,还捧红了一批歌星。

于是便让新艺城的几个老板萌生了新的想法,他们决定自组唱片公司,

自己出唱片并培养和包装歌手,和电影同步推广。

1985年,新艺城与宝丽金合作,正式成立新艺宝唱片公司,新艺城占股70%

当时新艺城的策略是,凡是和新艺城电影签约的明星,如果也能出唱片,那么唱片合约就绑定到新艺宝。

同样,新艺宝的歌手都有机会出演新艺城的电影,因为新艺城的电影广受市场欢迎,不少明星明星也愿意配合。

新艺城的这种影星歌星同步包装的一体化营销策略,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如《最佳拍档》《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电影中的诸多配乐歌曲成为影迷们传唱的经典的同时,也成就了新艺宝在唱片市场的大杀四方,成为如今香江歌坛实力最为强劲的唱片公司之一。

旗下也积累的不少当红艺人,比如许冠杰、beyond、王菲等。

陶玉书为新艺城片库和新艺宝唱片的70%股权愿意出资2.5亿港元,等于给了新艺宝唱片近2亿港元的估值。

跟片库的报价一样,都有一定的溢价。

打包出售,资产价格本来都是打折的,结果陶玉书却反其道而行之。

但这也符合她一贯以来的行事风格,绝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从全局出发。

麦嘉几人本来还在犹豫、争吵,见到这个诚意十足的报价,几人也不再犹豫了,欣然签了合同。

陶玉书的撒钱大法再一次成功,签了合同,她也放下了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