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武唐第一佞臣 > 婺州攻略 第三十五章 越南兄弟占城稻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腊月二十六,下午时分,金华大道武府书房。

崔义玄拿出武昭仪的信,慢慢放桌上,淡淡说道:“关于武昭仪,老夫了解不多。只知她是太宗的才人,太宗驾崩后,去感业寺出家。永徽二年被圣人带回宫,今年被封昭仪。二郎,你们有书信来往,对她了解多少?”

武康搜索记忆,几分钟后说:“不瞒崔公,知道些内幕。据小道消息,先帝卧病在床,圣人床前伺候,昭仪就和圣人勾搭上了。永徽元年,圣人去感业寺悼念先帝,和昭仪旧情复燃。”

崔义玄脸色凝重,不住捋胡子,沉默良久叹道:“按照惯例,先帝驾崩,无嗣的宫人,都要出家为尼。昭仪不甘命运,给自己找后路,目光之深远,城府之深沉,巾帼不让须眉啊!”

武康点头同意,忘记九娘正梳头,又扯掉几根头发,撇撇嘴说:“昭仪能重回后宫,还得感谢王皇后。王皇后无子,圣人偏宠萧淑妃,她病急乱投医,想出了接昭仪入宫,对抗萧妃的馊主意。”

“何止馊主意,简直愚不可及”,老崔满脸鄙夷,继续毒舌:“引狼入室,鼠目寸光。就算计划成功,圣人的宠爱,会转到武氏身上,王氏竹篮打水一场空。”

“崔公料事如神,确实是这样”,武康轻拍马屁,继续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王氏为昭仪做了嫁衣。昭仪很讨皇后欢心,皇后便在圣人面前,三番五次夸赞,致其更受恩宠。后来皇后觉得失控了,又和萧淑妃联合,共同对抗昭仪,这就是后宫的局面。”

崔义玄不置可否,脸色渐渐严肃,盯着武康问:“二郎,有什么感悟?”

武康斟酌片刻,回道:“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斗的死去活来的王皇后、萧淑妃,为了共同利益,可以化敌为友。武康窃以为,利益是永恒的,无论宫斗还是官场,都畅通无阻。”

老崔很是欣慰,捋着胡子笑而不语。武康继续道:“可惜她们联合起来,也不是昭仪的对手。两个月前昭仪产下女婴,王皇后过来探视,等她离开,昭仪闷死女婴,栽赃嫁祸。只是我想不到,如此见不得光勾当,竟然和我这个外人说。”

“这就是她的高明之处”,崔义玄正襟危坐,开始抽丝剥茧:“其一,让圣人厌恶皇后,甚至起废后心思。因嫉而残杀皇家血脉,如何母仪天下?其二,为自己固宠。圣人怜惜她痛失爱女,心中必定愧疚,必然更加宠幸。其三...”

目光瞟向武康,淡淡说:“其三就是你,把你和她捆一起。老夫认为你是人才,武昭仪也这样认为。你们都姓武,她还认你作堂弟,你若知道此秘密,只能唯她马首是瞻。”

武康不禁苦笑,唉声叹气道:“鞍前马后没问题,我担心她将来当了皇...后,每次见到我,就想起女婴之死,每次想到我,就重新揭开伤疤。到那时,我就是眼中钉、肉中刺,杀我是早晚的事,可能还满门抄斩。”

“耶耶”,焦急的九娘刚开口,被老崔一个眼刀瞪回去,嘟着嘴低下头,发髻插上白玉簪,乖巧站武康旁边。

老崔见爱女委屈,又是一声叹息,摇摇头说:“二郎因为这种想法,才受刺激癔症的吧?其实不必如此,原因有三。其一,就算她当上皇后,也不能只手遮天,是否处决朝廷官员,她说的不算。”

武康苦笑更盛,老崔啊老崔,你是不知道她的厉害,不止皇后这么简单,她将来还当皇帝嘞!到时取我性命,比碾死蚂蚁还简单。可惜这些话,只能自己想想,绝不能和任何人说。

崔义玄继续:“其二,权利斗争向来血腥,皇家更无亲情。说句大逆不道的话,玄武门事变才过多久?况且这件事,肯定流言蜚语不断,能猜到真相的人,多了去了。”

这话有道理,聪明人多了去了。老崔见他听进去了,继续道:“其三,在老夫看来,她真把你当成了心腹。她手中的刀,可以杀别人,可以杀自己孩子,却不会捅自己心腹,永远都不会。”

停顿片刻,老崔微微一笑,作最后总结:“不要杞人忧天,只要不和她作对,尽心竭力供她差遣,永远不会有事。老夫可以断定,后宫没人斗得过她,皇后之位是其囊中之物。对于你来说,此为天赐良机。”

一番话下来,武康彻底懵逼,还有这种操作?细细品味一番,也觉的有道理,心结渐渐打开,心情陡然一轻。再看旁边九娘,也是如释重负,甚至还有些窃喜。

开导完他们俩,崔义玄把信交给武康,再给他定心丸:“二郎放心吧,不会有事的。你是崔家女婿,就算她将来动杀心,老夫也能保你周全。五姓七望的名头儿,可不是随便叫叫的。言尽于此,好好想想吧,九娘跟我回去!”

语气有些重,九娘不敢违抗,委屈的嘟起嘴。武康觉的此事因己而起,赶紧起身圆场,却不知说什么,挠挠头讪笑道:“崔公别责怪九娘,都是我的错,要骂就骂我吧,反正我没皮没脸的。”

九娘瞥他一眼,轻哼了声,武康赔着笑,见老崔真有开喷势头,立刻转移话题:“崔公,今天宴请临邑使团,我也过去吧,风寒好的差不多了。哦对了,临邑到底在哪?”

“不学无术”,老崔瞪他一眼,科普道:“岭南道西南,与演州接壤。大概一年前,国王范头利薨,其子真龙继立。大臣伽独叛乱,屠戮范家人,自立为王。百姓不服伽独,立范头利的表兄诸葛地为王,请范头利女儿下嫁。至此临邑安定,诸葛地遣使入贡,恰途径婺州。”

岭南道西南,与演州接壤,这不越南大兄弟嘛!临邑,好像是占城...占城国?占城稻!武康脑袋嗡的一声,兴奋的手舞足蹈,脸憋的潮红,抓住崔义玄袖子:“我说老崔,咱们又要立功了,天大的功...”

话没说完,脑壳挨一巴掌,崔义玄黑着脸,厉声呵斥:“没大没小目无尊长,‘老崔’也是你叫的?小兔崽子找打!”

下午三点左右,婺州衙二堂会议室,坐满婺州大佬。武康眼角余光偷瞄,除了上番的崔都尉,领导班子到齐了。

北方的主位,是刺史崔义玄,西边下首,录事参军事卢怀远。然后是六曹参军:司功参军事王林睿,司仓参军事孙应元,司户参军事孙茂,司兵参军事秦礼,司士参军事魏应州,司法参军事武康。

挨着武康,是团练指挥使于洪志。再往下是三名参军事,正九品下,类似部队参谋;一名录事,从九品上,负责记录文薄,类似秘书长;孤零零最末尾,是医学博士华容,从九品下。所谓医学博士,是政府聘用的郎中,和皇宫御医一个单位。

整个婺州官场,除了折冲都尉,就这么多正儿八经官员,其他都是吏员、临时工。当然,别驾、司马、长史等养老官,自然靠边儿站,没资格参加大会。

武康心中暗乐,按资排辈的官场,自己终于不用坐蛇尾了。参军事、录事、医学博士,都随折冲府上番,按规矩上番半年,可以提前回来。

老崔见众人到齐,书吏已就位,宣布会议开始。作为大会猪脚,武康起身发言:“诸位同僚,临邑内乱初定,遣使入贡我朝,敬受我朝策封。天朝上国,十方臣服,万邦来仪,为我朝贺!”

大佬们脸色怪异,老崔直接黑脸,司功王参军撇撇嘴,善意提醒:“变之,咱们是临时会议,不是正规礼会,不必说这些。还有,长安在西北方向,你冲东北行什么礼?”

众人不禁莞尔,老于笑出声,武康老脸一红,讪讪放下手,干咳两声说:“临邑使团路过婺州,他们有一件宝贝,让我垂涎三尺,我称之为占城稻,当地称为早米。它有四大特点,耐旱、适应性强、高产、早熟。”

按武氏发言套路,在东墙钉子上,挂上一张纸,上书“耐旱”二字。现场除了大老粗老于,其余人无不鄙夷,别人字越写越好,这位越写越臭。崔义玄脸更黑,有起身抽他脑门冲动。

“诸位,不要在意细节”,武康浑不在意,步入正题:“占城所在的位置,我称为中南半岛,那里农耕落后。播种稻米,旱不浇水,涝不排水,不施肥,不耕耘,任其自然生长。特定自然环境,粗放耕作方式,形成占城稻耐旱、耐涝特性。”

众人无不懵逼,还有这种耕地套路?这时医学博士老华,抬头看向老崔,一副欲言又止。崔义玄摆手示意,老华起身谦卑道:“武参军说的不假,听岭南的好友说,他们就是这样,岭南道最南边,也是这样。”

武康对他善意点头,继续道:“咱们的稻子,就娇气很多,既怕旱也怕涝。特别是旱,历朝历代束手无策。占城稻对雨水需求,远远少于我朝稻种。可以这样说,只要不是大旱,占城稻都能挨得住。”

听到这话,众人无不色变,表情无不严肃。地方官最怕旱灾,只要辖区大旱,政治生涯基本结束。因为古人迷信,朝廷给你个奇葩理由,德行有亏施政无方,触怒老天爷不下雨,你都没地方说理。别说地方官了,真遇特大旱灾,总裁都得下罪己诏。

占城稻耐旱特性,成功打动他们,武康趁热打铁,挂上“适应性强”,继续道:“众所周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连人类,都有水土不服情况。但占城稻,适应能力强,无论江南还是关内,都能茁壮成长。”

讲述完引进可能,武康挂上“高产”,继续说:“占城稻的稻穗,比婺州稻穗,长出一寸左右,颗粒也比婺州稻饱满。诸位同僚,不要小看区区一寸,摊到万亩田地,产量至少提高三成。”

大佬们终于瞪大眼,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有粮食就有安定,有安定就有人口,有人口就是政绩,有政绩就能升官发财。武康很满意众人表现,挂上“早熟”,不由得想到九娘。

古代女子早熟,十三四就嫁为人妇,十六就是老姑娘,再后世不敢想象。他这一走神,有故意吊胃口嫌疑,顿时引起大佬不满,崔义玄直接拍桌子。

武康瞬间回神,露出歉意继续讲:“占城稻成熟周期短,从种到收不到两月,远远短于婺州稻。诸位都知道,婺州大部分田地,都是年收一季,两季作物稀少,产量也不高。个人认为,如果占城稻普及,婺州能收两季。”

“此言当真”,崔义玄霍然起身,直愣愣盯着武康。大佬们目瞪口呆,多收一季粮食,什么概念呀?这要传到朝堂,绝对天大的功劳,青史留名不在话下。

武康不敢打包票,历史记载,占城稻唐末传入广西、云南,宋初引入长江流域,造成“江南熟天下足”。可现在是初唐,相差近三百年,此时的品种,和那时的差多少,谁也不知道。

斟酌片刻,小心翼翼道:“水稻是喜温作物,热量越高,日照越充足,产量就越高。大唐由北向南,气候逐渐变热,临邑比大唐更热,稻米成熟周期更短,年收两季不在话下,三季都有可能。至于咱们婺州,我不敢打包票。”

崔义玄眉头微皱,缓缓坐下,众大佬都有些失落。武康环视四周,呵呵笑道:“先不说年收两季,单前三个优点,就值得引进。万一成功了,结果不敢想象,万一‘婺州熟,天下足’,那...”

众人先是错愕,随即莞尔微笑,这是异想天开呀。卢怀远首先发话:“占城稻四优点,随便拎出一个,都值得尝试。然口说无凭,不确定真伪之前,最好别上书长安。”

“卢公言之有理”,司仓孙参军看向老崔,提出意见:“前不久刚上书,提出邮政快递系统,已然震动朝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再抛出占城稻,万一名不其实,恐遭恶意中伤,请崔公三思。”

“请崔公三思”,仿佛约定好的,整齐喊出口号。武康不由得暗乐,都是老狐狸,当然知道过犹不及。邮政快递系统,等明年初见成效,大佬们官升两级。再抛出占城稻,还是官升两级,不可能一升四级。所以,功劳慢慢放,品级慢慢升。

老崔眼睫毛都是空的,当然不拂众意,一锤定音:“空口说白话,没真凭实据,自然不能上书。但二郎想法很好,不能就此放弃,咱们婺州引进占城稻实验,诸位拿章程出来。”

会场议论纷纷,大佬交头接耳,几分钟后司士魏参军发言:“既然要实验,必须有稻种,稻种在临邑。虽然使团在婺州,咱们不能找他们,因为咱们只能接待,无权过问贸易国事。这样一来,只能派得力手下,去临邑收购稻种。”

司户孙参军,先点头又摇头,斟酌片刻道:“魏公说的不错,此是唯一办法。然而,咱们能力有限,能派多少人?又能收多少种?婺州几十万亩耕田,杯水车薪!”

司兵秦参军微笑道:“单靠咱们肯定不行,再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下买不来全州粮种。就算能买来,百姓未必肯用,毕竟这是种田,是生死攸关大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说见解畅所欲言,只有老于、医学博士老华、录事老张不开口,他们就是打酱油的。老崔驭下有方,气氛很是河蟹,没有勾心斗角情况。

觉的差不多了,崔义玄干咳两声,待众人停止讨论,又把皮球踢给武康:“此事你先提出,可有良策?”

武康正襟危坐,提出试验田概念:“我赞同大家意见,得粮种的办法,只有亲去购买。不过不用劳师动众,买二十亩粮种即可。我打算开试验田,请经验丰富老农,试种占城稻。总结经验详细记录,如果试验成功,上书朝廷,同时大力推广。”

环视众人,言辞凿凿道:“试验成功后,通知各县各乡,带农夫过来参观。眼见的事实,远胜天花乱坠的吹嘘,百姓们都不傻,谁不想多打粮食?接下来就是新的套路,优秀粮种替购业务。”

武康再次起身,挂上“替购”纸张,侃侃而谈:“以婺州衙门名誉担保,秉承不强迫原则,与有意向农夫签契约。农夫先交纳粮种钱,咱们挑选有实力的商贾,组成商队去临邑边境,购买优秀粮种,按契约发给付钱农夫。”

众人看怪物似的围观,或点头或摇头,三参军事之一的老齐,提出不同意见:“武公,等试验田出结果,咱们直接上书朝廷,让朝廷和临邑磋商,岂不更好?”

不待武康回答,卢怀远笑道:“齐参军此言欠妥,上报朝廷,朝廷派使确认,需要时间;特使回长安,朝臣开会讨论,需要时间;朝会通过,筹备铜钱,知会临邑国,更需要时间。如此一来二去,至少一年时间。”

齐参军点头不语,司仓孙参军说:“交予商人买粮种,老夫实难放心。商贾狡诈有目共睹,咱们没见过占城稻,见过也很难分辨,如果商人随便找些稻米,老百姓遭殃不说,咱们还得背黑锅。”

此话引起新一轮讨论,士人瞧不起商人。待讨论声小了,武康该抛出利益:“诸位言之有理,不能任由商人欺诈。不过我刚才说了,咱们州衙出面,挑选有实力商贾,组建联合商队。”

特意强调“挑选”和“有实力”,老狐狸们瞬间明悟,这是发财好机会啊,瞬间没了反对意见。

崔义玄扫视众人,总结道:“先把试验田开辟出来,产量好一切好说,产量不好全是废话。变之身体不适,回家休息,其余人随我招待使团。散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