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武唐第一佞臣 > 婺州攻略 第二十八章 婺州大佬级年会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腊月初八。

腊八节在唐朝不火,也没腊八粥喝,然而对于武康来说,是振奋人心的日子,兴奋的一宿没睡。鸡鸣时分爬起床,如烟、小翠给他整理仪容。天一亮马上出门,前往婺州衙门二堂,参军年终会议。

把黑风交给差役,发现会场空空如也,大佬们还没来。会议室五十平米不到,西边摆四张书桌,是给书吏准备的,让他们记录会议内容。中央摆现代会议桌,正北方一把太师椅,是刺史崔义玄的座位。

两边各四张高脚椅,是录事参军、六大参军、团练指挥使的。唐朝一州刺史,比任何朝代的省级主管,权利大上许多。军政大权一把抓,上马掌兵下马管政,当之无愧的封疆大吏。他们渐渐成为军阀,滋生安史之乱,导致大唐灭亡。

武康身为六大参军之一,有资格参加最高会议,当然激动万分。唐朝以左为尊,左西右东,自己资历最低...灰溜溜来到东边,坐第四把交椅。公文布袋放桌上,拿出连夜整理的报告,一页页查漏补缺。

约莫两刻钟,会议室门打开,鱼贯走入四书吏。看到正襟危坐的武康,赶紧小跑过来行礼。武康做了三十年屁民,没资格摆架子,也不喜欢摆,起身微笑回礼。

双方见过礼,书吏各就各位,拿出笔墨纸砚准备。白纸平铺桌面,捋正毛笔头,砚台加水磨墨。准备完毕正襟危坐,目光有意无意瞟过来,盯着那身大红袍,满满都是羡慕。

武康也不在意,或者说早麻木了。一个多月前花满楼里,在升职庆祝会上,与二代们分享曲辕犁、牛鼻穿环。本以为平淡如水,哪知翌日高潮来临。

婺州有头有脸的官员,包括那些狐朋狗友,开会共商大计。经过半月坚持不懈,竟然搞成功了,试验效果乐坏众人。老崔当即上书朝廷,把犁的设计图,牛鼻穿环步骤及注意事项,整理成册送往驿站,勒令三百里加急。

就在四天前,同样三百里加急的圣旨,来到武康家门口。李九在圣旨里大加赞赏,赏赐五万金,也就是五十贯铜,折合成了五十里银。还有一件鸡肋赏赐,就是身上的绯袍、银鱼袋。

当时觉的很坑,赏钱可以有,赏衣服算怎么回事,还是大红色的。暗自吐槽一番,给宣旨宦官小费,并请他把鸡枞菌,带给宫里武昭仪。小宦官死活不干,一两银子砸过去,美滋滋接了差。

打发走贪财太监,九娘骑快马来到,嚷嚷着让他换衣服。武康不想悖她想法,无奈来到铜镜前,任由九娘、如烟折腾。

红袍加身后,九娘竟然掉泪了,搞的武康莫名其妙。后来听她科普,也吓的心脏咯噔。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袍,佩金鱼袋。四品穿深色绯袍,佩银鱼袋。也就是说,这身衣服是四品大员的行头儿,和老崔的排袍相差无几。

四品以下官员,想要穿深色绯袍,必须李九总裁赏赐,这比登天都难。如果不是皇族,必须有天大功劳,才可能被“赐绯、赐鱼袋”。真要说起来,这件比老崔的更高大上,毕竟是皇帝钦赐的。

所谓银鱼袋,就是挂腰带上的官员证,十多公分长,中间是纯银竖杠,两边各三条银鱼。穿绯袍配鱼袋,九娘亲自押他游街示众,在金华大道、东明大道游两遭,惹来大片吃瓜群众。

武康哭笑不得,莫名想到《皇帝的新装》。游街完毕,九娘又下死命令,以后只要出门,必须穿这身衣服,气的他暗骂李九祖宗。心说至于这么激动吗,有朝一日我穿上紫袍,你还不得上天啊?

会议室门打开,打断他的思绪,一个武官走进来,是团练指挥使于洪志。武康赶紧起身离座,互相见礼寒暄,老于坐他对面,看着绯袍啧啧称奇:“变之好福气,整个婺州只有两件,崔公一件你一件,当真羡煞旁人。估计我这辈子,穿不上喽!”

武康微笑道:“于叔父此言差矣,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衣,身上终会有衣。”

这话有些深奥,老于懒得思考,直接倒苦水:“我连品级都没,承蒙崔公看得起,收为幕僚。就说今天的会议,要不是崔折冲上番,压根儿轮不到我。”

武康不置可否,笑着陪他寒暄。他说的崔折冲,是折冲都尉崔行风,折冲都尉是折冲府长官,折冲府是府兵军府。江南道共有七折冲府,婺州有一折冲,等级还是上等,有府兵一千五百人。

李九有六百三十府,大半设在关内道、河南道,是“内重外轻”军事布局。各州的府兵,轮番开往长安宿卫,也就是老于说的“上番”。今年到明年上半年,婺州折冲府恰好上番。武康不由得暗想,明年陈硕真叛乱,有胆子兵发婺州,也是因为府兵不在吧。

既然崔都尉不在,就由民团长官参加。不过武康了解历史,知道府兵制正逐渐崩塌,民团正逐渐崛起。对于指挥使老于,当然处心积虑拉拢,无论冰莊、孵化中心,甚至肥料积蓄厂,都有老于的股份。

门再次被推开,司士参军魏定州来了,互相打招呼,落座老于旁边。武康见他愁眉苦脸,不由的纳闷儿,斟酌片刻问:“魏叔父您怎么了?看起来心事重重的,有烦心事您说,我帮你处理了。”

老魏看向武康,又是一声叹息,摇摇头说:“到了我这个年纪,能牵肠挂肚的,只有子女的事。你清华兄的差事,铁定泡汤。变之的好意我心领了,这事谁也帮闭上忙。”

武康更加纳闷儿,压低声音说:“不对啊叔父,文书刚来不到四天,任命清华兄出任...河南府尉氏县县尉,是正九品上吧?怎么就泡汤了?朝廷不会朝令夕改吧?”

“是正九品下,也不是朝廷原因”,魏定州唉声叹气,无奈道:“先父讳容尉,清华没办法上任。上次的事,真心感谢变之;清华的事,怪他自己运气不好!”

所谓上次的事,就是曲辕犁、牛穿鼻功劳的雨露均沾,朝廷论功行赏,魏清华升任县尉。武康疑惑不解,几息后倒吸凉气,抬头看向魏定州,两人相视苦笑。

想要当唐朝的官,首先颜值必须在线,可以不帅,但绝不能丑。钟馗就是因为丑,被取消状元资格。还有更坑的,你老爹、爷爷的名字,也影响你的仕途。有条坑死人不偿命的法律,父亲或祖父的名,如果与官职名犯讳,你就不能当这个职位的官。

魏清华的爷爷叫魏容尉,所以他不能当县尉,只要官职里带“尉”的,都与他无缘。还有更可乐的,姓马的人永远娶不了公主,永远当不了驸马都尉。

转念一想,也觉的有道理,唐朝称呼官员,姓加官职名。称魏清华魏县尉,他爷爷魏容尉,像亲兄弟似的,确实犯忌讳。哪怕在后世,也有类视情况。邻居家孩子取名武小斌,结果另一家邻居,有老人叫郑大斌。因为“斌”字,两家大打出手。

想到这无奈撇嘴,埋头继续看文件,这种奇葩问题,李总裁也没办法。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佬们纷至沓来,除了老崔都到齐了。气氛越发活跃,大佬们围绕绯袍,编各种段子取笑他。

最无奈的梗,就是笑他惧内,还没和九娘成亲,就被管的死死的。武康认为他们是嫉妒,装傻充愣不接招。很快崔大佬来到,会议室安静下来。老崔看他还穿绯袍,也忍不住抿下嘴,往主位一坐,宣布会议正式开始。

司户参军孙应元,首先起身作报告:“崔公、诸位同僚,婺州户籍统计已经结束,一共20315户,比去年多602户。有301户,是从老户中分家;有271户,是山里逃民主动落户,另外30户从睦州迁来。”

听到这,众人差点欢呼,个个喜形于色。人口超过两万户,上报朝廷批准,婺州会升为上州,在坐的全部升官。崔义玄升一级,正四品上升从三品;录事参军升两级,由正八品上,升从七品上;六大参军升两级,由正八品下,升从七品下。

崔义玄扫视众人,淡淡说道:“既然达到上州标准,就上书朝廷吧。人口能突破两万户,武参军居功至伟。咱们的扶农大会,是逃民主动落户的原因。还有那些分家的,武参军也功不可没,大家说是不是啊?”

大佬们看向武康,眼里笑意很浓,录事参军卢怀远,一个没忍住笑出声。仿佛是个信号,众人哄堂大笑,就连忠厚的老于,也难掩脸上的笑意。崔义玄白武康一眼,脸上似笑非笑。四书吏懵逼,武康老脸通红。

后世政绩是发展经济,唐朝政绩是提升人口,地方官想升职,只要辖区户口上去,自然加官进级。分鸡大会令逃民落户,有了冲击上州的可能,工作重心马上转移。

武康成为急先锋,确实绞尽脑汁,也闹出许多啼笑皆非的事,沦为大佬们的笑柄。第一个笑柄是写标语,张贴鼓励生育的标语,诸如:夫妻最浪漫的事,不是约会逛大街,而是回家生孩子;有子有女就是好,儿孙满堂才叫福...

奇葩标语贴满大街小巷,很快被老崔叫过去,骂了个狗血淋头,理由是浪费纸张、浪费经费。

第二个笑柄就是分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合法的,就是父母、祖父母都不在了。一种是非法的,四老只要有人在世,子女分家是犯罪行为。

半个月前处理一起分家案,一户人家六兄弟,都已成家立业。家庭矛盾比较深,妯娌拌嘴的时候,嚷嚷着要分家。邻居听风就是雨,再加两家有矛盾,竟然来司法衙门告状。

武康登时气乐了,人家的家务事,你瞎掺和什么?现在正冲击上州,你丫跳出来唱反调,打不死你?红黑两签落地,赏原告五十大板,理由是多管闲事,直接宣布退堂。然后派人暗中通知,让被告去律师事务所咨询。

被告来到事务所,九娘和他们说,你们老母亲还在,法律上不允许分家。但是这条法律呢,在地方上形同虚设,因为住家户的多少,直接关系官员政绩。他们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去司户衙门立文书吧。

六兄弟依言照做,果然立了户籍文书。原告不服,上诉到婺州正衙,寻思着上次没告响,因为被告只是名义上分家,并没立户籍文书,这次应该告的响。哪知老崔维持原判,又赏他六十大板,理由是不睦乡里。

九娘望未婚夫成龙,捅破潜规则窗户纸,导致分家人越来越多。这事传到大佬耳中,武康再次沦为笑柄,理由是利用职务之便,泄露规则给未婚妻。

敲桌子声响,气氛消停下来,崔义玄扫视众人,淡淡开口:“不要高兴太早,申请公文到达长安,经过户部审核,最后交圣人批准。繁琐流程下来,至少明年年底,才会有结果。”

大佬们依旧开心,不在乎多等一年,唯独武康傻了脸,嘴角勾起淡淡苦笑。明年十月陈硕真造反,婺州成为主战场,上州申请公文肯定押后。打仗是要死人的,战后朝廷重新勘察人口,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他的闷闷不乐没引起注意,大会继续进行,各大参军依次作报告。武康十一月正式上任,大案只有一起杀人案,其他都是鸡毛蒜皮小纠纷,也没啥好说的。

所有人发言完毕,崔义玄作最后总结,进入自由发言时间。武康得到老崔首肯,站起身酝酿下情绪,开口说道:“诸位叔父伯父,关于驿站系统的,有些不成熟想法,斗胆说出来,请长辈批评指点。”

众人听到驿站系统,不由得皱眉,这有什么好说的啊?崔义玄坐正身体,示意他继续。

武康说:“众所周知,驿站是给传递军情、公文的驿卒,提供食宿、换马的场所。说白了,是对公业务。我的想法是,驿站也接受对民业务,受理民间信件、物品,也就是邮政快递系统。”

此言一出,大佬们全都变脸,司兵参军秦礼说:“变之,不要胡言乱语。朝廷对驿站管理很严,就是咱们违反规定,也会受到惩罚,怎么可能为民间送信?”

大佬纷纷点头,唯独崔义玄拧眉沉思,武康继续讲:“我朝驿站遍布全国,分陆驿、水驿、水陆兼办三种,共有1640个,驿务人员两万多人,由兵部驾部郎中管辖,为军情、公文服务。”

话音一转,接着说道:“然而现在太平盛世,有多少军情?每州公文收发,又能有多少?用寥寥无几形容,丝毫不夸张。每年大半时间,驿站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敢问孙伯,朝廷每年拿出多少铜,支付驿站系统?”

司户参军孙茂,思考片刻说:“婺州驿馆的驿卒,俸禄八百文,以此为例算来,单单驿卒俸禄,至少两万贯。驿马的喂养,驿船的维护,驿站招待花销等等。保守估计,每年至少五万贯。”

听到这个数字,武康有些懵,向孙茂道谢。从文件夹里拿出张纸,纸上“资源浪费”四字,起身来到东墙边,墙上钉着几枚钉子,把纸挂钉子上。

转身看向大佬,继续讲道:“资源浪费,表示驿站有能力,开展邮政快递业务,朝廷不需要额外投资。对于这种说辞,叔伯们有什么看法?”

众大佬神情严肃,片刻后纷纷摇头。武康又拿张纸,上书“需求”,挂着另外钉子上,继续发言:“人分士农工商四阶层,武康斗胆,分别阐述四阶层对快递的需求。”

伸出两只手指,说道:“首先是士,官员多异地任职,最渴望的就是家书。还有友人之间的联络,信件往来套路学术,联络交情等等。其次是商,商人靠商机经商,书信来往更频繁。”

再伸出两只,说道:“至于农工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府兵上。各地府兵会上番,离开家园开赴长安。拿婺州折冲举例,有个士兵妻子即将临盆,产下婴儿后,肯定想通知士兵。”

说完侧身指向“需求”纸张,说道:“各阶层都有需求,如何解决需求?家境好的,会派部曲、奴婢骑马送信。但一路人吃马嚼,送信成本太高,还有可能出意外;家境不好的,请过路人、僧人、文人等云游人代劳,可局限性太大。

首先云游人不好找;其次他们云游的地方,未必是送信目的地;再次,云游人速度很快,等信送过去,要到猴年马月。拿刚才生孩子举例,云游人悠悠哉游到长安,士兵也下番回家了。”

武康看向众大佬,严肃说道:“把驿站看作卖家,把士农工商看成买家,卖家有资源,买家有需求。有供求双方,就有交易的可能,诸位叔伯如何认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