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武唐第一佞臣 > 婺州攻略 第二十四章 梨园的科学管理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十一月十日,巳时。

武康和九娘来到孵化中心,在郑大郎的陪同下,参观养鸡场。期间发现个严重问题,郑大郎在九娘面前,就像老鼠见猫,点头哈腰孙子似的。还不时向武康投来怜悯、敬佩目光,搞得他很郁闷。

找个机会单独咨询,武康差点儿哭了。此时此刻终于明白,九娘要开律师事务所,为啥卢三马上送客栈,原来她才是婺州大姐头!本来约好今日相聚,二代们得知九娘也来,都脚底抹油溜了,只留下抓阄失误的郑大。

武康有种预感,自己这辈子,比房玄龄更惨!九娘说肚子饿,郑大马上准备吃食。武康看着蒸熟的梨,鄙夷着挖苦他:“郑大你不厚道啊,拿这么小的梨招待,还蒸着吃...也对,这么小的梨,只能蒸着吃。”

“哎呦二郎,别害我啊,这是最大的”,郑大叫起撞天屈,梗着脖子解释:“今天刚买的,我亲自挑选大个儿的,你可别冤枉人...你要不信,我把挑剩的拿过来?”

九娘瞟他一眼,和武康解释:“梨都是蒸着吃,生吃不好吃,再说这梨也不小。”

郑大连连点头,下意识擦额头冷汗。武康直接懵逼,梨都是蒸着吃?这也叫大个?我一手能抓俩!后世老爹种的梨,那些大个儿的,两手握不住一个。

此时忽然意识到,唐人可能不会管理梨园,于是看向九娘说:“咱去梨园瞧瞧,我见过的梨,最小的也比这些大...带的钱多吗?”

九娘拿出荷包,倒出几块碎银说:“七块碎银,每块一两,抵铜七贯,够吗?”

武康点头,抓起蒸熟的梨,怎么吃怎么别扭。吃完离开孵化中心,武康牵马载着九娘,向南走出五里,路边果然发现梨园。把缰绳拴树上,很快园里跑出个老汉。

两人说想参观梨园,老汉见他们穿丝绸,显然富贵人家,赶紧殷勤接待。态度过于热情,武康疑惑不解,九娘悄悄解释:婺州骚客喜欢梨园诗会,老汉以为咱们是来看场地的。

钱老汉姓和他孙子钱安郎,陪同两人参观梨园,武康看着乱糟糟树型,到处的枯树皮,渐渐有了主意。来到园外,沉吟片刻问:“老丈,亩产梨多少?”

老钱回答:“郎君容禀,亩产分大小年,大年亩产600,小年差不多400。今年是大年,不到600斤。”

武康目瞪口呆,产量太低了吧。唐朝的600斤,等于后世816斤。老爹管理的梨园,大年亩产7000斤,相差八倍多啊。所谓大小年,就是今年产量高,明年产量低,如此循环。

就算除去农药化肥,如果管理的好,亩产3000没问题,斟酌一番说道:“梨价一文二斤,每亩约400文,这片梨园不足五亩。您看这样如何,我承包一年,租金2500文。”

老钱略微怔神,片刻后试探着问:“郎君是说租梨园吗?这样不划算的,明年是小年,亩产最多400,五亩最多卖1500文。”

这老钱够实诚,主动说小年,武康呵呵笑道:“就2500文,您如果同意,咱们马上签约。”

纠结几分钟,老钱答应下来,让孙子回家,把两个儿子、村子的村正、私塾老夫子都请过来。武康叫住小郎,让他把剪子捎来,说是剪银子用。

老钱两眼放光,银子可是稀罕物,他还没见过嘞。于是也吩咐孙子,把见过银子的保长找来。

九娘拉武康到一边,压低声音问:“二郎想什么呢?你可是司法参军事,每月只有三天旬休,哪有时间管梨园?”

武康挑挑眉毛,装腔作势来了句“山人自有妙计”,气的九娘直翻白眼。

大概两刻钟时间,牛车开进梨园,来了六个人。老钱俩儿子、小孙子,村正、保长。一个胡子花白老叟,穿着破旧儒袍,应该是私塾老夫子。

经过十几分钟讨论,双方终于敲定协议,钱家二郎搬下木榻、蒲团,老夫子磨墨摊纸,提笔一蹴而就。双方签字画押,合同一式两份,完成签约仪式。

九娘拿出三两碎银,其中一个剪掉半块,嘟着嘴交给武康。武康递给老钱,折叠合同放进口袋,拿剪子走向旁边梨树,剪子一开一合,梨树枝应声而落。

剪子再次张开,等剪第四支时,众人终于回神。老钱心疼的呶一嗓子,嗷嗷着跑过来。九娘赶紧拦在武康身前,张开双臂护他在身后,像护雏的母鸡。

老钱早看出她是女儿身,硬生生止住脚步,手停半空不敢拉扯。村正、保长、老夫子大声呵斥,武康置若罔闻,继续剪树枝。老钱心疼的直跳脚,大声嚷嚷着:“你住手,我不租了...不租了!”

钱家两郎怕老父有闪失,赶紧过来搀着。村正怒气勃发,见武康没停手意思,便冲保长发号施令:“赶紧去请理正,多带些人过来,田舍奴欺人太甚,押他去见官!”

话音没落,保长撒腿就跑,速度比兔子都快。九娘最讨厌别人骂武康,瞬间淑女变泼妇,冷着脸反唇相讥:“梨园我们租下了,想怎么处理都行,你们管不住!你们要知道,违背白纸黑字的契约,要吃官司的!”

听到吃官司,对方刹那消停,老百姓都怕打官司!老钱吹胡子瞪眼,钱家二郎怒目而视,钱小郎哇哇啼哭。村正脸黑如锅底,老夫子气喘吁吁,直接背过脸去。

看这情形,是等理正来处理。武康瞅瞅地上枝条,瞅瞅手上剪子,看看气呼呼九娘,认为躲女人身后不够爷们儿,便迈步来到前边。把九娘护在身后,把玩手中剪子,似笑非笑看着他们。

五大三粗的汉子,手里拎着家伙,对方更不敢造次。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大概两刻钟时间,远处出现密麻人影,大部队赶来了。七八十号村民,手里都拿着家伙,为首是几个老叟。

感觉袖子被拽紧,武康眼睛余光扫视,瞄着九娘惊慌失措的脸,很不厚道勾起嘴角。这小姑娘,也是色厉内荏的主,轻拍下她手背,投去安心眼神。

人群来到近前,老钱找到了主心骨,抓住为首老者的袖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哭诉。接着新的哭声响起,一老太太坐地上,抱着脚哀嚎,是老钱的老伴儿。旁边俩落泪妇人,是老钱俩儿媳。

理正迈着四方步,板着脸来到近前,昏黄眼球一瞪,忽然“啊呀”一声,吓的众人一哆嗦。他紧走两步,拉住武康袖子,激动的嚷嚷着:“这不武参军吗?哪阵香风把您吹到王家屯了?我是兰仪乡王理正呀!”

武康仔细辨认,终于想起这位是谁了,婺州分鸡大会上,给自己捧哏的王保长。当下哈哈一乐,握住他双手寒暄:“啥子香风呦?这不王保长王老丈嘛,两个多月没见,您老更精神喽!”

两人热情寒暄,王保长转过身,冲老钱一家呵斥:“都别哭啦!我说老钱头儿,这是司法武参军,你家上月领的十只鸡娃,就是武参军的。你说武参军砍你家梨树,我还真不信!给我老实交代,到底怎么回事?还有诸位乡亲,都把家伙放下!”

人的名、树的影,别的地方不敢说,上次分鸡的兰仪乡,武康的名号家喻户晓。众人纷纷放下武器,村正也上来行礼:“老朽有眼无珠,请武参军勿怪。您看这事儿闹的,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呀!”

武康高悬的心,终于放进肚子里。他还真的害怕,村民们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顿痛扁。那样一切计划落空,只能扛起九娘逃命,想到这摆出笑脸,和村正说客套话。

等老钱头把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和盘托出,众乡亲都懵了。年老成精王保长,眼珠转两圈,试探问道:“武参军容禀,您有管理梨园的秘术吗?您要说有,我还真信!不用母鸡暖小鸡,天下除了武参军,就没人能做到!”

这话听着很别扭,武康有些无奈,干咳两声说:“实不相瞒,确有梨园秘术。我略施小计骗诸位来,就是为了传授秘术。给诸位交个底儿,用秘术管理梨园,小年亩产至少2000斤,大年至少3000斤!”

人群顿时炸开锅,纷纷交头接耳,3000斤,想都不敢想啊。要是别人说这话,肯定当成疯子轰走!武帅能抱窝孵小鸡,还是当官的,大老远跑来骗人,吃饱撑着吗?

九娘拉拉武康袖子,凑过来轻声耳语:“二郎有把握吗?可不能大放厥词!要是失信于人,辛苦积攒的名声,很快会付诸东流。”

武康还是一句话,山人自有妙计。九娘嘟起嘴,只能选择相信他。

人群议论纷纷,老钱头儿首先开口:“武参军是朝廷命官,想必不会欺骗俺们。老朽斗胆问一句,您的梨园秘术,就是剪树枝吗?我种梨二十多年,从没听说过呀。”

“老丈说对一半,秘术不仅包括剪枝”,武康沉吟片刻,深入浅出讲解:“一棵梨树,树根能吸收的肥力,基本上是固定的。树的枝枝杈杈越多,树枝分到肥力就越少,结的梨就越少,甚至不结梨。大伙儿说,是不是这个理?”

人群寂静无声,都在冥思苦想。九娘很快吃透,从旁帮腔道:“二郎的意思是,肥力就像湖水。一户人家灌溉,田地绝对不旱,同时浪费水源;百户人家灌溉,恰好保证田地不旱;千户万户灌溉,田地照样干旱。”

这个例子举的好,农夫整天与田地打交道,纷纷点头同意。武康给九娘指点赞,面向人群继续说:“诸位也都知道,有些树枝结梨,有些不结梨。不结梨的,就像庄稼地的杂草,平白分了庄稼肥力,必须彻底铲除。”

见众人听明白了,武康也来了信心,继续科普:“而那些结梨的,为了合理利用肥力,也必须剪掉一部分。还拿庄稼举例,诸位插秧时,都要留下空隙,而不是插满地呢?归根结底,还是肥力不够,田地养不起更多禾苗。诸位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人群再次交头接耳,良久老钱继续提问:“武参军的意思,老朽到能理解分毫。只是老朽不放心,梨树是不是像人一样,也有致命要害?如果伤到要害,梨树会不会死?”

武康马上解答:“梨树要害在树根,哪怕砍去全部枝叶,只要根、主干在,还会重新发芽,数年之后再次长成...老钱不用担心,从今年开始,再往后数十年。死一棵树,我赔树钱;产量达不到从前,我包赔产量,你看怎么样?”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老钱也就闭了嘴。王保长再次站出来,向众人喊话:“诸位乡亲,你们有很多家,都养着扶农鸡娃。武参军什么名声,你们肚里也明白。现在传授管理秘术,让梨园增产五倍,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村正从旁补充:“谁家的秘方都藏着掖着,唯独武参军倾囊相授,打着灯笼也找不来!这是授业之恩,要行师礼的。闲话不多说,武参军时间有限,谁想学就跟着学,不想学马上离开!”

在场之人没傻子,纷纷嚷着要学,有的甚至跪下拜师。武康拦住他们,马上开始教授,来到梨树前讲解:“诸位请看,这种直着往上长的枝条,绝对不会结梨,必须剪掉;这里枝条太多,风透不进来,必须剪几枝...”

把后世剪枝技术,毫无保留传授,讲解科学原理,回答村民问题,忙的不亦乐乎。私塾老夫子,让人把木榻放在人群外,奋笔疾书作记录。九娘感受着热闹、和谐的氛围,感受着人们的兴奋、激动,小鹿眼里直冒星星,很快犯起花痴来。

一个多时辰过去,剪枝技术传授七七八八。武康见他们目光热忱,心里相当满足,摇头晃脑道:“理论就这么多,接下来就是实践。我平时要上衙,所以这片梨园,交给大家练手。按照我说的,放心大胆的剪,等这片梨树剪完,你们也就学会了。”

梨农老钱说:“武参军刚才说的,老朽不才,学的差不多了。要不老朽剪一棵,参军指点一二。如果觉的满意,以后老朽教大家剪?”

那再好不过啊,欣欣然递出剪刀,人群再次散开。老钱接过剪刀,来到一棵树旁,剪刀张合枝叶乱落。武康越看越开心,不愧二十年的老梨农,剪的有模有样。

一棵树很快剪完,武康开怀大笑,伸出拇指点赞:“老丈厉害,当初大人教我时,好些天才学会。诸位乡朋,以后有不懂的地方,直接问钱老丈。由于时间原因,我接着讲病虫害...”

说到这卡壳了,大唐没农药,防治病虫害无从说起啊。看着众人期待眼神,不禁老脸一红,尴尬着说道:“暂时只能消灭食心虫,诸位听仔细了。现在马上入冬,要在树干上绑稻草,幼虫会在稻草上过冬。来年开春烧掉稻草,烧死食心虫的幼虫...”

武康努力收刮脑海,将可以人工防治的病虫害,竹筒倒豆子般全部倒出。众人听的新奇,激动的脸色潮红,都竖直耳朵倾听,生怕错过分毫。

讲完虫害,就是疏花芽,拿一株做例子,讲解道:“举个例子,一个炊饼一人能吃饱,两人吃半饱,百十人吃全得饿死。枝条肥力就那么多,花芽多了梨就多,幼果吃不饱就会饿死。所以疏花芽,必须下狠手,每株留200到400个。”

花芽纷纷落地,众人愁眉苦脸,显然舍不得。武康也不在意,这就舍不得啦?真到疏果的时候,你们还不得心疼死?做完简单示范,让老钱练手,把他给心疼的,手都哆嗦了。

就这样一方诚心教,一方诚心学,渐渐来到黄昏。花痴妹突然“哎呦”一声,惹的众人侧面,吓的武康一哆嗦,九娘急匆匆道:“城门快关了,咱们必须马上走!”

武康看看西天日头,嘴角坏笑一闪而逝,突然也一声“哎呦”,煞有介事嚷嚷:“完了完了,今夜我值班。永徽律好像规定,官员无故不值班,抽多少鞭子来着?”

“笞三十,打的你皮开肉绽,来不及了啊”,九娘如热锅上的蚂蚁,拉着他的袖子焦急道:“你先骑马回去...”

“绝对不行”,武康果断决绝,拍着胸脯说:“我宁愿挨鞭子,也不会丢下你!”

九娘苦着脸,很快又红了脸,扭捏低声耳语。宽敞的官道上,黑风马四蹄如飞,武康扬鞭催马,九娘贴他身后。

突然后腰被掐了,阴恻恻声音传来:“武二郎你听好了,如果被我查出,你故意拖延时间,骗我共乘一骑,你绝对死定啦!”

武康脑袋摇成拨浪鼓,打死也不能承认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