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武唐第一佞臣 > 第二十五章 乾元殿颂是契机

武唐第一佞臣 第二十五章 乾元殿颂是契机

作者:宝珠道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0:10: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夏五月二十五,辰时五刻。

洛阳紫微城,东华门东台,官署正北方,政治中心政事堂。李治主持会议,六大宰相与会,商讨国家要务。最高决策机构,大唐重大事务,都在这里决策。所以官居宰相,从而称量天下,是官员的梦想。

此刻正在讨论,泰山封禅问题,需要四位封禅使。结果毫不意外,英国公、司空李勣,高阳郡公、太子少师许敬宗,嘉兴县子、右相陆敦信,钜鹿郡男、左相窦德玄,共同检校封禅使。

司戎太常伯、永安郡公姜恪,因为资历尚浅,所以靠边站吧。比他更惨的,楚国公武康,进不去大门。身上穿明光铠,手里拄千牛刀,电线杆杵门外,履行保安工作。

本月初回长安,去追赠于志宁,本月十二返程。收刘仁愿书信,信息量有些大,颇为振奋人心。高句丽莫离支,权臣渊盖苏文,已经病入膏肓。根据探子汇报,已经卧床不起,最多熬到明年。

其实渊盖苏文,姓渊名盖苏文,只是很不凑巧,唐高祖名李渊。唐人为了避讳,称其泉盖苏文,或者钱盖苏文。这也是个牛人,发动军事政变,分尸了荣留王。

政变成功以后,自称大莫离支,立荣留王的侄子,为高句丽新国王,历史称其高藏王。其实就是傀儡,军权连同政权,泉盖苏文掌握。在他掌权期间,开启了与大唐,二十年的战争。

结果令人唏嘘,大唐干不掉他,岁月拖垮了他。本来雄才大略,可惜不会持家,内务处理不好。他的三个儿子,向来貌合神离,彼此龌龊不断。他的卧床不起,让子嗣的争斗,摆到了桌面上。

其长子渊男生,是合法继承人,可惜才能平庸。龙朔元年九月,率领五万精锐,驻守鸭绿江岸,对峙大唐天兵。然而天佑大唐,鸭绿江结冰了,契苾何力将军,乘冰猛扑对岸。

男生全军覆没,被斩首三万余,其余全部投降,本人仅以身免。武康给出评价,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如此大的惨败,是契苾将军牛逼,还是渊男生弱鸡?

也正是这场大败,导致高句丽朝堂,对其丧失信心。他的两个胞弟,渊男建和渊男产,趁机兴风作浪。不断拉拢朝臣,托关系走门路,与兄分庭抗礼。

高句丽的内讧,已然如火如荼,这让武康高潮。列宁先生说过,最强大的堡垒,先从内部攻破。渊盖苏文掌权时,高句丽齐心协力,大唐无数次出兵,全都无功而返。

只有他们内讧,然后自废武功,才会有机可乘。武康甚至觉的,此刻在高句丽,正在酝酿政变。类似玄武门政变,男建和男产联盟,男生四面楚歌,可能死于政变。

估计最好结果,是男生被驱逐,穷途末路之下,祈求大唐援助。到了那个时候,荡平辽东契机,就会瓜熟蒂落。

首先名正言顺,可以对外宣称,我们不是侵略,而是帮助男生,平定辽东内乱。其次事半功倍,由渊男生领路,可以避实就虚,兵临平壤城下。

所以回到洛阳,每天都在祈祷,老渊赶快去死。您老驾鹤西归,后辈没有顾忌,内讧才会爆发。每天三炷清香,佛前诚心祷告,画圈圈诅咒你,早死早超生吧。

除了高句丽方面,刘仁愿在书信里,还讲述倭国近况。按照武康指示,以散官郭务悰,乘船访问倭国。出使核心目的,告诫倭国政府,别插手朝鲜半岛。

白村江海战后,武康第一时间,请求朝廷允许。由他亲自率领,大唐熊津舰队,攻击倭国本土。可惜不出预料,朝廷严词拒绝,大唐战略核心,依然是高句丽。

武康在奏疏中,几乎夸大其词,说倭国有银山。如果据为己有,那么一夜暴富,可以摆脱钱荒。依旧没有卵用,倭国贫瘠之地,不要夸大其词。纵使金山银山,开采也会艰难,朝廷得不偿失。

退而求其次吧,李九同意遣使,稳住倭国政府。中大兄吓破胆,担心唐国使团,刺探本国军情,拒绝他们进京。可是这样耗着,总归不是办法,中大兄派使者,去对马岛宣诏,再次派出遣唐使。

两艘遣唐大船,共二百五十人,大使是守大石,副使是坂合部石积。陪同大唐使船,从对马岛出发,沿着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航行。横渡渤海湾口,登陆山东半岛,陆路前往京师。

仁愿在信中表示,预计今年年底,使团抵达京师。按照历史记载,此乃倭国派的,第五次遣唐使。可在武康看来,本次是送唐使,把郭务悰使团,安全护送回唐。

倭国公主明日香,得到这个消息,哭的稀里哗啦。跑去倭国公馆,找到川岛皇子,兄妹共诉衷肠。说起来挺可怜,他们兄妹两个,本是倭国王族。白村江海战时,被熊津舰队俘虏,沦为了阶下囚。

当晚床笫之间,武康和她闲聊,说出这样的话:遣唐使回倭时,你也跟着走吧。回去做个公主,比留在我身边,做区区侍妾好。我扬威白村江,团灭倭国海军,我武康的名字,肯定家喻户晓。

而武康的女人,对于倭国贵族,绝对是香饽饽。找个贵族嫁了,过些贵族生活,真比做妾室好。废话还没说完,小公主就哭了,生是武家的人,死是武家的鬼。

感觉莫名其妙,我这粗鄙武夫,值得你留恋吗?信的第三部分,武康直接骂娘,想抽仁愿耳光。带方州刺史刘仁轨,带着新罗、百济,倭国、耽罗(济州岛)使者,以及留守卫士,乘船返回大唐。

李九准备封禅,他带使团道贺,马屁拍的真好。李九龙颜大悦,仁轨必定升官,可能还是高官。田舍奴刘仁愿,离开京师之前,乃翁耳提面命。不要驻守熊津,新兵交给仁轨,你带老兵回来。

我的真实目的,让你带回使团,拍李九的马屁,从而加官进爵。你可真大方啊,自愿留下驻守,千载难逢之机,便宜了刘仁轨。烂泥扶不上墙,乃翁给你机会,你却拱手让人,活该你被流放。

虽然怒其不争,却也无计可施,转念仔细想想,其实不怪仁愿。他只是个武将,那点微末道行,玩不过刘仁轨。估计三言两语,就被人家忽悠,北都找不到了。事情已成定局,仁轨飞黄腾达,我是挡不住喽。

此时政事堂中,传出了争吵声,武康凝视聆听,心中再度凄苦。争吵的双方,陆敦信和姜恪;争吵的话题,因为李九提出,熊津都尉扶余隆,新罗王金法敏,两人释去旧怨。

敦信表示附议,双方冰释前嫌,熊津才会稳定。姜恪针锋相对,新罗百济两国,曾经互为宿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强行干预,恐新罗离心。唐罗军事联盟,可能岌岌可危,对攻略高句丽,百害而无一利。

争吵还在继续,武康唉声叹气,姜恪是明白人。若我是金法敏,肯定气的咬牙,大唐太霸道了。等到争吵停止,李九一锤定音,吩咐起草诏书,诏令两国释怨。

只要诏书下达,唐罗军事联盟,彻底土崩瓦解。接下来的战事,共伐高句丽时,新罗会阳奉阴违。武康万分笃信,灭高句丽之日,唐罗开战之时。

虽然不愿承认,却绕不开事实,结局已经注定,并不看好大唐。战略角度上说,南韩平原广阔,足以支撑政权。只要政权不弱,唐朝注定失败,因为补给不足。

海路支援半岛,那是痴人说梦。昔日灭亡百济,调十三万海军,已经倾尽国力。导致沿海贫瘠,李九无可奈何,罢免沿海造船。海路支援半岛,怕是杯水车薪,你能造多少船?

陆路也很艰难,从关中到辽东,再到朝鲜半岛,补给线太长了。所以综上所述,唐罗开战之后,唐朝注定失败,会被赶出半岛。诏书没有意义,结局都注定了,还争吵个毛线?

很快画风突变,李九连连叫好,然后哈哈大笑:许卿呈的文章,可谓妙笔生花,让我欲罢不能。龙门县王子安,年岁未及弱冠,就有如此文笔,我大唐奇才啊。诸卿全都看看,这篇乾元殿颂,是否能入法眼?

肉戏终于来了,武康扯出诡笑,老狐狸许敬宗,行动倒也迅速。按理说不应该,昨天给他文章,今天就呈上了。为了给我面子,还是另有所图,其中必有猫腻。

堂内叫好不断,包括李勣在内,都在夸赞文笔。不愧初唐四杰,不辱神童称号,可惜没有卵用。敬宗趁热打铁,声音兴奋沙哑:此子年纪轻轻,文才不输老臣,可以入仕为官。

马上遭到反对,陆敦信反驳道:少师此言差矣,王勃确有才学,不过年纪尚幼。老臣有些担心,过早提拔入仕,就是揠苗助长。况且不经科举,不能名正言顺,恳请陛下三思。

说那么多废话,最后才是重点,不能特招入仕。李勣沉默不言,姜恪和窦德玄,帮陆敦信说话。也是那套说辞,没有科举及第,恐怕遭受非议。此乃选举制度,不可因人而异,恳请陛下三思。

五个宰相,三个反对,王勃悲催。武康笑而不语,都在意料之中,冠冕堂皇的话,龌龊徇私的心。不科举而做官,是世家的特权,寒门岂能沾染?

政事堂安静,半刻钟没声,画面跃入脑海:李九面沉似水,龙眼饱含不满,瞪着三个宰相。李勣闭目养神,老神在在坐着,表示事不关己。敬宗慈眉善目,嘴角掩藏窃喜,那是他的标志。三宰相低头,做无声抗争。

猜测得到应验,李九走出大门,脸上满是不悦。武康轻轻摆手,五十奉宸卫士,立刻跟随护卫。他内弟崔神庆,升任左奉宸将军,接手护卫工作。

队伍出东华门,宰相离政事堂。窦德玄和陆敦信,模样老神在在,仿佛打了胜仗。姜恪愁眉苦脸,驳了皇帝面子,总归不是好事。三人离开之后,李勣敬宗联袂,身影出现堂外。

李勣七十二岁,身子骨很硬朗;敬宗七十四岁,精神头还不错,只是脚步蹒跚。武康拱手行礼,搀着敬宗胳膊,三人边走边聊。东华监门卫房,三人登记造册,卫士牵出小马。

个头比驴还小,性格十分温顺,武康家有两匹,是闺女的坐骑。眼前两匹小马,李勣和敬宗的,他们上了年纪。同时备受荣宠,李九特别批准,乘小马走大内。

扶着李勣上马,李勣笑的诡异,简单寒暄两句,直接驭马离开。准备搀扶敬宗,却被婉言阻止:“现在时辰尚早,老夫想去史馆,变之陪我走在。劳烦监门卫士,暂时看管坐骑。”

卫士牵马离开,武康牵着敬宗,走向东台南方。史馆大门向南,馆门东西两侧,七十四株枣树。翠绿色的枣叶,米黄色的枣花,蜜蜂飞舞驻足,令人心旷神怡。

史馆这个机构,唐初正式设立,这标志着修史,逐渐成为制度。也是我国古代,由私人修史书,到政府修史书,真正的转折点。也是秽史开端,李世民老先生,开起秽史先河。

功劳无限美化,污点全力缩小,或者直接删除。历史沦为工具,只为政治服务,就从唐朝开始。贞观年到如今,宰相监修国史,成为中央惯例。老狐狸许敬宗,靠着修史赚钱,也是标杆人物。

走过工作区域,去史官休息室,敬宗怡然自得:“不能科举及第,没娶五姓贵女,不能检修国史。这是变之口中,人生三大憾事,你我各缺其二,实在令人遗憾。”

武康笑而不语,没什么遗憾的,科举和修国史,我没半点兴趣。两人进房间,分宾主落座,敬宗眨着眼,神秘兮兮道:“叔父年纪大了,其余两大憾事,要由后辈弥补。为了多给后辈,留下几笔财产,甘愿被人利用。”

明显话里有话,敬宗呵呵笑道:“变之三大爱好,诡笑美妇战争,从不乐于助人。你做的每件事,都有直接目的,请老夫转文章,在下很大的棋。结果令人满意,圣人有了火气,你已经成功了。”

武康故作惊诧,煞有介事说:“那些坊间传闻,自然不能当真,我不喜欢战争。王勃是个神童,我敬佩文化人,所以想帮帮他。到了您老嘴里,变成别有用心,我的心很受伤。”

敬宗嗤之以鼻,言辞凿凿道:“最了解变之的,天下只有两个,老夫和英国公。刚才李勣笑了,表示洞悉全部,只是置身事外。老夫真的佩服,能从小处着手,算计五大宰相,包括当今圣人。”

武康不接话茬,敬宗浑不在意,开始滔滔不绝。若是帮助王勃,随便找人即可,没必要找宰相。你早就知道,那锦绣文章,能打动圣人。也早就知道,陆敦信等人,会找种种借口,阻止圣人授官。

圣人十分强势,皇权受到掣肘,肯定难以忍受。会效仿汉武帝,重启内朝制度,分割外朝权利。他先行谋划,若明年科举,王勃幽素及第,就会正式执行。

武康无奈摊手,你老说的都对,可我不会承认。他口中的内朝,汉武帝时出现,为了限制丞相。从秦朝到汉初,贵族把持政治,丞相就是领袖。

汉武帝时代,功臣老死殆尽,势力开始削弱。希望趁此机会,打破丞相专权。提拔庶族地主,官职小的儒士,作为贴身侍从,组成顾问团队。内宫之中办公,决断国家大事,所以称为内朝。

其根本目的,分丞相权利,加强中央集权。这些庶族儒士,大多来自民间,了解社会弊端。同时学识渊博,思想比较开明,能够参与政事,自然忠心耿耿。

武帝雄才大略,靠着内朝体系,大肆收拢权利。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决策机构,变成执行机构。其实说白了,君权相权角逐,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

武康沉吟片刻,实话实说道:“既然叔父勘破,我也不再隐瞒,确实有此谋划。你我心知肚明,圣人身体不好,如果内朝开启,会让阿姊主管。我的要求不高,只想帮助阿姊,稳定皇后宝座,请问能实现吗?”

敬宗目瞪口呆,武康如此坦诚,让其措手不及。良久之后,露出浅笑:“万分羡慕皇后,身前有武变之,为她遮风挡雨。老夫可以断言,等到封禅结束,内朝就会组建,你仔细想想吧。”

武康摸着下巴,凝视许老狐狸,见他手指东方,不禁哑然失笑。李九组建内朝,可以说是必然,因为东宫太子。李弘性情宽厚,深受朝臣青睐,毕竟谁也不想,跟着凶狠领导。

此刻外朝大臣,逐渐倒向李弘,这让李九不安。他是喜欢李弘,视他为继承人,让他继承江山,但并不是现在。不想做太上皇,不想打压李弘,想要另觅他径,内朝就是首选。

他的如意算盘,内朝分权外朝,维护手中权利。打造某种平衡,加强中央集权,左右得心应手。但还是那句话,身体力不从心,会找媚娘代言。

有了智囊团队,有了官员支持,后位才会稳定。等到李九驾崩,这些内朝臣子,就是她的班底。想到这里,笑容真诚,问许敬宗:叔父想要什么?

敬宗眉开眼笑,摇头晃脑说:“叔父七十有四,动笔已经艰难,没有几年可活。所以想为许家,找个身后靠山,变之最为合适。我要你家二娘,我的全部后裔,可以任你挑选。”

武康马上摇头,敬宗同时摆手:“她是你心头肉,叔父能理解,你想招婿入赘,叔父也答应。但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子女阅历浅,自己选夫婿,会抱憾终身。”

还是老生常谈,武康陷入沉思,良久后抬头说:“你曾孙许望,二丫不排斥,我不反对结亲,也不强求入赘。不如这样吧,等封禅结束,我问二丫意思。她如果不反对,咱们提上日程。”

敬宗哈哈大笑:“变之有眼光,所有后裔中,我最看好望儿。不要担心皇后,我们两家结亲,她不会反对的。按你的意思办,封禅之后再说。”

又是一语双关,武康不置可否,封禅后再说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