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武唐第一佞臣 > 婺州刺史 第五十三章 发妻跪求万民书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十月二十三,辰时三刻。

崔小晴身穿保安黑袍,后背大匹玉帛布,左手提着食盒,右臂抱着女儿,匆匆跑出书房。朝廷没委任新刺史,暂由录事参军主政,所以能暂住刺史府。

跑到大门外,刹那停住脚步,门外站数十人。狄仁杰、长孙诠领头,婺州同僚全员到齐,还有下辖五县令。他们都是叔伯辈儿,都是父亲的老部下,小晴悲从心来。

众人纷纷见礼,参见荥阳夫人,参见金华县君。义乌县令秦礼,上前两步说:“万民书集万民名,以夫人一人之力,很难及时完成。我和老魏他们商量,每人拿走几丈布,走访县里百姓,请他们帮忙签名。”

小晴眼角噙泪,喉咙阵阵哽咽,不住点头道谢。放下手中食盒,狄嫂抱走闹闹,骆嫂和张嫂帮忙,取下沉甸甸玉帛。平铺金华大道,三尺宽、二十多丈长,狄仁杰拿出剪刀,剪掉几丈叠起来。

秦礼接过玉帛,贴身收入怀中,安慰夫人几句,转身上马离开。信安县令王林睿,龙丘县令孙茂,勇康县令孙应元,金华县令魏定州,全部收起布匹,说些安慰的话,骑马匆匆离开。

长孙诠打开食盒,取出笔墨纸砚,毛笔轻蘸墨水。来到布匹前,没有丝毫犹豫,签上自己名字。老狄和老张微怔,大佬与公主有染,他已心知肚明,为何还会签名?

小晴看着名字,走到长孙诠面前,作揖诚恳道谢。长孙诠拈毛笔,递给狄仁杰,风轻云淡道:“我恨他的人,却敬他的行,以及爱民如子的心。当时那种情况,我做不到舍己为民,他值得我签名。”

说完转身离开,嘴角扯出苦笑,李淳风说的对,只有他能救我。万民书首个签名,以后长孙家遭难,我被流放岭南,武皇后不会赶尽杀绝。新城那个傻女人,还是太心急了,签名能解决的问题,为何牺牲肉体?

狄仁杰望他背影,明白他的想法,也承这份人情。撩起衣袍蹲下,签上自己名字,毛笔交给张柬之。如此传递毛笔,众官员都签名。小晴走上前,作揖一躬到底:“今日之恩,定有后报,谢谢诸位。”

众官员还礼,安慰几句,与她告别。骆宾王拿出纸卷,递给崔小晴:“我写的陈情表,为大佬求情,希望能帮到他。夫人暂且收下,与万民书一起,呈与朝堂之上。”

小晴接过文章,小心翼翼收起,眼里闪出泪光。张柬之说道:“大佬对狄公,有救命之恩,对我和观光,有知遇之恩。若夫人不嫌弃,我们三个随您一起,请求百姓签名。”

终于抑不住泪水,小晴不能言语,不断点头道谢。三人收拾万民表,狄嫂交还闹闹,收拾笔墨纸砚。众人离开金华道,来到东明市集,商量片刻,分头行事。

小晴走进粮店,掌柜赶紧迎接。放下怀中女儿,冲他抱拳行礼:“刘掌柜您好,我是武康的妻子,请求万民上书,进京救我夫君。求您行行好,签上大名行吗,奴感激不尽。”

刘掌柜呆愣,很快点头如捣蒜,拍拍胸脯说:“夫人您太客气,武公待奴不薄,上次地痞勒索,都督亲自解决。不要说签名,就是去告御状,我也不含糊。”

朴实话语,最动人心。小晴打开食盒,取出笔墨纸砚,摊开万民表,双手递出笔。刘掌柜不含糊,直接签上姓名,吩咐妻子去后院,喊来两个儿子,分别签上名。闹闹双手合十,稚声稚气说:“谢谢阿伯,谢谢两位兄长。”

掌柜连说不敢,县君如此纯真,心里直喊造孽,好人没好报呀。抹掉眼角泪水,大步跑出门,扯喉咙大喊:“各位掌柜的,夫人集万民书,进京给都督伸冤,赶紧过来签名。我说朱大头,别做缩头乌龟,做人不能忘本。”

朱掌柜冲出店,边疾走边叫骂:“你才缩头乌龟,去年梨园大丰收,婺梨堆积如山,可把我愁怀了。都督得知此事,安排我们去杭州,很快卖的精光。我说老秦和老黄,你们也承了恩情,可不能做瓜怂。”

两中年骂骂咧咧,骂朱大头是瓜怂,快步往这边来。店老板纷纷出门,嚷嚷着签名,涌进刘记米粮铺。朱掌柜握笔,突然苦脸,挠挠头尴尬道:“我不会写字,我叫朱二全,全部的全,夫人您代签吧。”

崔小晴摇头,拿起备用纸墨,桌上铺张白纸。写出他的名字,陈恳的解释:“万民书由万民写,别人代写心不诚,也是欺瞒圣人和朝廷。劳烦朱掌柜,按照纸上书写,给您添麻烦啦。”

朱掌柜连说不敢,大手握毛笔,参照纸上痕迹,写一笔看一眼,良久写全姓名。不堪入目的字,犹如狗刨一般,却能打动人心。小晴拉着闹闹,向朱掌柜作揖,表达诚挚谢意。

老朱连连摆手:“都督帮我们,我们帮都督,天经地义的,当不得谢字。夫人请稍待,我现在回家,叫四个瓜怂过来。托都督的福,他们读了私塾,必须过来签名。”

说罢转身跑,人群纷纷叫好,踊跃靠近签名。七嘴八舌,歌功颂德,群情激奋。都督在婺四年,从不巧立名目,咱们除了商税,没多交半文钱,大恩必须要还。

人越挤越多,刘掌柜喊话:“今天不做生意,大郎和二郎,桌子搬出去,放咱家店门口。再去咱们坊,通知坊正和坊民,请他们都来签名。早日集齐万民书,让夫人早日进京,咱们早日迎回都督。”

群众无不叫好,潮水般涌出,街上拉出场地。百姓得到消息,放下手中活计,全部跑向这边。东明道水泄不通,小晴紧咬嘴唇,拉闹闹跪下:“救命之恩,奴家无以为报,给乡亲们磕头。”

百姓瞬间炸锅,纷纷大叫不可,几个妇人跑来,把娘儿俩搀起。刘掌柜抹泪,冲人群大喊:“夫人和县君是命妇,我们承受不起;让都督妻女跪拜,老天爷要折寿。”

梨店黄掌柜帮腔:“都督爱民如子,大伙心知肚明,如今被奸人所害,不能坐视不理。大伙赶紧签名,签完也别闲着,各自奔走相告,通知更多人过来。我还就不信了,婺州城几万人,写不出万民书?”

喊声震耳欲聋,百姓围拢木桌,争先恐后签名。老狄、老张得到消息,火速过来帮忙,骆宾王带来不良人,现场维持秩序。搬出许多桌子,路中间围成圈,万民书分成数份,几人各自负责。

会写字的直接签,不会写的说名字,狄仁杰先写纸上,让他们照着写。文学博士也来了,带来州学全部学子,帮助不识字百姓。教他们握笔,不厌其烦的讲解,指导他们签名。

小晴紧咬嘴唇,双手合十,抬头望天。大师说的对,种善因得善果,施仁政得反哺。眼望向西北方,向佛祖虔诚祈祷,夫君要坚强,我一定救你脱险。

收集万民书,需要时间,押解武康进京,也需要时间。进入淮南道,终于放下心,钱顺平郎没出现。真担心他们犯浑,带弟兄们劫囚车,那是作死行为。可惜他不知道,三百保安入长安,正紧锣密鼓的谋划,比劫囚车更可怕的。

李勣和李元嘉,一路不为难他,好吃好喝好招待。赶路时坐囚车,进驿馆开囚车,准备丰富吃食,顿顿不离酒肉。睡觉单独房间,外面没人把守,倒是非常放心。

李元嘉是个妙人,每天拎着酒壶,找他喝酒聊天。武康对他知之甚详,曾是重点监控对象,因为他的儿子李撰,将来会与越王李贞,李冲父子等,纠合李氏宗室,起兵反对媚娘。

后来造反失败,全被媚娘赐死,还被改姓虺氏。神探狄仁里,蛇灵的闪灵虺文忠,就是他的后人。更让武康感兴趣的,是他灵巧的双手,左手画圆,右手画方,适合修炼左右互搏。他还博学多才,是个大画家,娶房玄龄的女儿。

同时也是大孝子,他妈妈宇文太妃,犯重病卧床不起,他痛哭绝食,差点走他妈前面。实在想不明白,这样完美的人,为何参与谋反?媚娘待你不薄啊,封你一品太尉,外加定州刺史(河北省定州市),为何不知感恩?

十一月初三,队伍进入河南道,距长安越来越近。十一月二十,来到洛阳驿馆,酉时两刻左右,李元嘉提壶拜访。三杯酒下肚,煞有介事笑道:“最近长安城里,有你的消息,要不要听啊?”

武康懒得理他,知道他藏不住话,索性自斟自饮。韩王也不在意,咂咂嘴感叹:“皇后为了你,到处托关系,各处走门路。甚至拜访太尉,被严词拒绝,病急乱投医啊。”

这话很有道理,最想弄死我的,就是长孙无忌。我推动废王立武,为取李勣支持,算计长孙冲,他肯定知道真相。也该着我倒霉,成了关陇与李九,政治 斗争的幌子。

你们拿我做文章,打压媚娘的势力,剪除媚娘的羽翼。不过很可惜,你们不会得逞。喝完杯中酒,酒壶拿过来,淡淡说道:“没有其他的,大王回去吧,我要休息了。”

李元嘉抢回酒壶,再给两人满上,眨着眼笑道:“话还没说完,还是关于皇后,你肯定有兴趣。你这次捅破天,武家的三兄弟,全部受你牵连,全被贬黜出京。”

见武康疑惑,李元嘉科普:“你阿姊登后位,圣人大封武家,你伯母封代国夫人,你元姊封韩国夫人。武元庆任宗正少卿,武元爽任少府少监,武惟良任卫尉少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很正常。媚娘讨厌他们,但为了稳固后位,必须靠他们支持。选择冰释前嫌,安排他们为官,也安排我进京,任左千牛卫大将军。可我不争气,犯下滔天大罪,辜负她的好意。

李元嘉继续:“就是因为你,武元庆贬龙州刺史,武元爽贬豪州刺史,武惟良贬始州刺史。武皇后和他们,关系很不好。当年周国公身死,代国夫人去投奔,被他们赶出家门,那时有了嫌隙吧?”

武康冥思苦想,其实不怪武家兄弟,根本原因是武士彠。他先娶相里氏,傍上李渊的大腿,抛弃糟糠之妻。武元庆和武元爽,文水老家陪伴母亲,后来相里氏病死,他也不回家葬妻。

续弦弘农杨氏,生下三个闺女,宠成手心宝。武氏兄弟很惨,娘死了爹不疼,失去母爱和父爱,自然敌视杨氏。武士彠死后,杨氏去投靠,被哥俩赶出家门。

感觉情有可原,如果换位思考,我也不待见杨氏。但会收留她们,因为妹妹们太漂亮,留下来养眼也行。不过这锅我不背,武元庆三人被贬,是被杨氏算计了。

屏蔽李元嘉的聒噪,努力回忆史书,眉心渐渐皱起。根据史书记载,杨氏宴请三兄弟,告知他们即将升官,说下这样的话:媚娘想与你们,翻过往日恩怨,再给你们升官,以后要多帮衬媚娘。

听说要升官,他们很感激,信誓旦旦保证。然而杨氏作妖,开始翻旧账:当年赶我们出门,我们不计前嫌,还给你们升官。所以好好想想,是享了谁的福,得了谁的势。

这话很过分,如果换成是我,也会婉言谢绝。武家三兄弟,也是这样做的,不食嗟来之食,拒绝再次升官。杨氏打小报告,媚娘大发雷霆,一怒之下,全部贬出中央,造成武元庆身死。

忽然意识到不对,武康唰的起身,眼中闪过杀机。李元嘉头皮发麻,眼神太吓人了,下意识起身跑路。就在这时候,酒桌风平浪静,老李长舒口气,撇着嘴抱怨:“别一惊一乍的,叔父胆子小。”

武康慢慢坐下,眉心凝成疙瘩,开始归纳总结。我出事以后,媚娘肯定倚重他们,想给他们升官。她是个孝顺的孩子,兄长与母亲有龌龊,便征询杨氏的同意。

杨氏拿鸡毛当令箭,那番话是故意说的,目的就是激怒媚娘,赶走武家兄弟。不仅报当年仇,还有更深目的,老太婆不简单啊。媚娘成为皇后,为了稳固地位,必须依靠娘家人。

现在我和武氏兄弟,全部倒了血霉,她只能倚重舅家人,即杨氏的娘家人。嫁出去的女人,她的娘家人,永远比舅家人亲。仔细回忆历史,貌似真是这样,弘农杨氏东山再起。后来媚娘醒悟,知道被母亲坑了,便重用武承嗣、武三思。

杨氏既报一箭之仇,又让娘家占便宜,可谓一箭双雕。想到这里,武康冷笑更甚,她是一石三鸟。现在谁都认为,武家兄弟被贬,是被我牵连。杨氏成功甩锅,武家人会恨我,她能置身事外。

这个老妖婆子,我是将死之人,你还狠心算计?感觉很烦躁,夺过酒壶仰起头,喝干壶中酒,躺床上蒙头睡。李元嘉自讨没趣,无奈安慰几句,唉声叹气离开。

到了三更半夜,感觉床边有动静,武康唰的坐起。探手摸腰间,早已没横刀,注视床边人影,很快长舒口气:“你可吓死我了,这里很危险,你赶紧走吧。”

钱顺抱拳道:“大佬您别担心,弟兄们潜伏京城,已做好万全准备。您若无事,皆大欢喜;您若出事,我们潜入大理寺,砸开牢门,救您出来,逃亡西突厥。”

武康登时暴走,瞪着眼训斥:“你胡说什么,劫大理寺狱,等同于造反,会连累皇后。叛逃西突厥,亏你想的出来,祖宗都不要啦?顺子我警告你,不要乱来啊。”

气氛异常压抑,钱顺两行清泪,压抑喉中哽咽:“那个女人有什么好,值得您这样付出?为了不连累她,甘愿引颈受戮?他是宫里的皇后,和您没任何关系,您永远得不到她。”

“你给我闭嘴”,武康沉声怒喝,渐渐放软语气:“叛国是十恶不赦,我的家人会死,你的家人也会死,弟兄们都会被牵连。顺子听我说,做人不能自私,不能只为自己活。”

钱顺摇头:“这次进京,您必死无疑,太多人想您死。弟兄们进京前,全部脱离家谱,都是没家的人。夫人和县君,狄仁杰会安排,您没有后顾之忧。听我一句劝,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武康呆愣当场,良久缓缓摇头,走到钱顺跟前,盯着他双眼说:“长安北有北衙禁军,南有南衙十六卫,都不是酒囊饭袋。咱们能离开大理寺,却走不出长安城,更离不开大唐帝国。不要做傻事,带兄弟们回婺州,过平静的生活。”

钱顺再次摇头,转身大步离开。武康目眦尽裂,两步追上去,拽出他的横刀,架在他脖子上。手腕不住颤抖,一时悲从心来,苦口婆心劝解:“昔日的好兄弟,我失去文若和二牛,秀才也离我而去,不想再失去你。”

轻声叹息,横刀入鞘,近乎哀求:“普天之下,能保护我妻女的,只有武皇后。她活的好,小晴和闹闹,才能无忧无虑。顺子我求你,带着兄弟们,回家去吧。”

钱顺转身,一躬到底:“我的预感很准,能害您的只有两个,武宾林已经死了,只剩下武媚娘。一直以来,钱顺对您言听计从,可这次我不会听。既然您不杀我,也不要干涉我,请保重身体。”

说完转身出门,消失在夜色里,武康颓然瘫坐,紧紧揪住头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