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本大明一赘婿 > 第三百五十四章 移营

我本大明一赘婿 第三百五十四章 移营

作者:东有扶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57:57 来源:平板电子书

金陵。

前些日子燕军南下直扑徐州的消息传回来后,京师很是震动了一番,当时还是正月,大过年的朱允炆正在休沐后的朝会接受百官的拜年呢,突然就有军报送过来说朱棣犯了失心疯越过山东去打徐州了,当即就有懂军事的大臣分析出来朱棣是想不管不顾地直奔京城,把朱允炆骇得面无人色,连朝会都没心思开了,跑回御书房找自己的智囊方孝孺商议许久,可还没得出结论,前线的消息就接连不断地传了回来,搞得两人的心情变换不断,还是最后得知朱棣在宿州被堵住了,这才长松了一口气。

要知道前些日子朱允炆还在考虑怎么处理其他藩王的问题,前线战事稳定,他也就把目光移向了别处,现在齐泰在广德募兵,黄子澄在苏州募粮,练子宁、黄观及驸马梅殷分赴各地征调兵员,百姓被搜刮得怨声载道,这种情况下不知多少军国大事要处理,但天才皇帝朱允炆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了被流放到云南去当野人的周王来,令人把他带回京城,严加看管。

湘王一家自焚了,代王被关到了四川,宁王跟着燕王造了反,诸王里面,也就周王谷王还是自由之身,谷王在金陵,就在朱允炆眼皮子底下,他倒不担心,可他害怕在云南当人猿泰山的周王也学燕王揭竿而起,三个藩王一同号召天下靖难,岂不是更加声势大振了么?于是朱允炆赶紧下了一道诏书,把他五叔周王十万火急地从云南弄回了京师关押起来,这才算是安心了。

而朱允炆动手收拾他亲戚的时候,他的“卧龙”方孝孺引经据典、认真考证、夙兴夜寐地辛勤工作,也终于完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彻底依周礼更定了大明的官职勋阶。

这两个极品...

但眼下朱棣发了疯,这些事情是做不下去了,朱允炆每日都在等前线战报,宿州离金陵太近,战报要送过来很快,在看到盛庸徐辉祖大败燕王,如今已经把燕王堵在睢河边上后,他大喜过望,可面对盛庸催粮催兵员的奏表后,他又开始犹豫起来。

朝廷...也难呐,近四年苦战,几乎掏空了朝廷的家底,民夫征召已经过了百万,可以调动的兵力如今已经全在北方,粮草已经紧缺到要靠大臣去富庶之地从豪门乡绅百姓处募集,哪儿还有余力满足盛庸的狮子大开口?要知道连京城的大营都只剩下了不到十万兵马...

想到这里朱允炆眼皮一跳,老天爷,金陵居然就这点守备力量了?不到十万的兵马,要是燕逆真打了过来,金陵岂不是危矣?

不对,那里毕竟有近二十万大军堵着,燕逆应该过不来...

可万一呢?当初八十万大军不也被燕逆打了个落花流水?相比之下这二十万都显得有些少了!但凡盛庸他们败上一次...

之前还只是忧心前线战事的朱允炆猛地醒悟过来,他第一次感觉到了生命受到威胁的那种紧张和恐慌,朱老四那张脸仿佛已经出现在眼前,朱允炆甚至想象到了自己站在金陵城头看城下朱棣带着大军耀武扬威的样子。

不行!要想办法!前线都往后稍稍,保住金陵和朕最重要!

一想到这里朱允炆不由寝食难安,他思来想去,又找来自己的智囊方孝孺商议,最后还是方孝孺这个极品人才给他出了个主意:金陵缺一大将坐镇,耿炳文靠不住,李景隆是个废物,前线有盛庸铁铉这对老搭档就够了,甚至还有平安,不如把徐辉祖调回来坐镇金陵,到时候就可保万无一失。

人才,真是人才!

这种馊主意真没几个人想得出来,最关键的是朱允炆此时也是病急乱投医,方孝孺和他一个敢说一个敢听,于是接连三道催促徐辉祖回京戍守金陵的诏书,就这般飞往了前线。

刚刚取胜的徐辉祖看见诏书差点气得吐血,但皇帝急了,要他回去保卫京城,他难道还能说个“不”字?

于是他只能恨恨一咬牙,将大军托付给平安,轻装简行上了路...

……

四月十九,南军的断粮情况,越来越严重了。

军事对峙已经快持续了一个多月,但朝廷的粮草还是没送到,瘦了一圈的盛庸和铁铉在帐中清点完了粮草数量后,绝望地发现剩下的军粮顶多还能撑四天。

而且这还是与徐辉祖的那十万大军合兵一处后,沾了徐辉祖带了不少粮草的光,才能撑到现在,这些时日河边上都快被南军搜刮干净了,眼下再也找不出一粒粮食,这看起来漫漫无期的对峙,该怎么持续下去?

十八万大军屯兵河岸,看起来倒是壮观,但其中艰难,只有盛庸铁铉、平安何福等将领知晓,眼下燕军还有多久断粮他们不知道,但再过四天,南军将士们就要没东西吃了。

对峙到了这种境地,已经没有必要再对燕军形成包围,盛庸看得清楚,前番大败后燕军都还没撤兵或者移营,分明是存了死战的决心,压根不会考虑撤退这个选项,河对岸大营里的朱棣,是真的准备把这最后的朝廷大军打垮,然后直奔京城,或许他也是知道了南军断粮的窘境,才会做出如此豪赌。

该怎么办?盛庸的目光一一扫过铁铉平安等将领,然而没有人能出声提供一条出路。

“事到如今,只有移营了,”盛庸沉声道,“河岸不易防守,而且睢河附近粮草已绝,再守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平安皱起眉头:“移营何处?”

盛庸思考片刻:“灵璧。”

他指着沙盘:“山东还有最后一批粮食能送过来,但需要过睢河,如果我军移营灵璧,燕逆只有两个选择。”

“其一,不管我军,直扑金陵,而金陵城高墙厚,又有魏国公回京坐镇,绝不会轻易被破,且我军得到粮草补给,可以轻易追上燕逆,到时候前后夹击,燕逆必败。”

“其二,燕逆心知不破我军不能南下,随我军移营灵璧,继续对峙,但我军补充了军粮,拖下去燕逆也是败亡的结局。”

他看了一眼众人:“若是继续留于此地...再拖四天,军中粮草一断,就守不住了,灵璧深沟高垒,可作长远之计。”

众将纷纷陷入沉思,到了如今地步,他们清楚和燕军的对峙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树挪死人挪活,再不动弹动弹,到时候输了真就要成千古罪人。

过了许久,铁铉才出声:“突然移营,燕逆必然有所警觉,万一派出骑兵袭扰粮道怎么办?”

盛庸看向平安:“所以得需一员大将带兵接收押运粮草,平安将军带兵六万前去护卫如何?”

平安点了点头,盛庸见其余众将默不作声算是默认,盛庸长长吐了口气,站起身子:“传令,全军开拔,本将亲率步卒断后,移营灵璧!”

……

十几万人的开拔,就算在河对岸,也是很容易就能觉察到的,负责轮值的士卒纷纷如临大敌,生怕南军是要进攻,但观察半晌之后,他们才发现南军竟是沿着河道往上游去了,看着模样,分明是要移营。

得到消息的朱棣和诸将也跑到望楼上盯着南军的一举一动,在看到盛庸还带着大军断后,整个南军行动之间秩序还算森严后,朱棣有些遗憾地叹了口气:“可惜了,不能带兵冲上一波。”

盛庸的想法不难猜,很显然朱棣也没有越过盛庸平安这十八万大军去打金陵的勇气,唯一让他庆幸的就是徐辉祖走了,这大舅子真是让他恨得咬牙切齿偏偏拿他还没什么办法,听说徐辉祖回了金陵,朱棣简直觉得整个世界都美好了起来。

眼下盛庸移营,呆在原地不动肯定是不行的,直接南下也是不行的,唯一的法子,还真就应了当时刚到宿州朱棣和顾怀说的那句话。

需要一场决战,一场打垮这十八万大军的决战,如此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直奔金陵。

还能怎么办呢?早已认清现实的朱棣回头传下了大军开拔的军令,盛庸到哪儿,他自然也要跟到哪儿,不然去哪里断他的粮道?

要换了往日,燕军还真没资格和南军耗,但眼下情况反过来了,朱棣清楚,只要让南军得不到一粒粮食,派骑兵袭扰那些搜集粮草的士卒,再把盛庸的粮道一断,只要拖下去,早晚盛庸的这十几万大军会灰飞烟灭。

当然,这一路紧追,派兵骚扰偷袭的事情肯定也是要干的,反正只要能让盛庸恶心,让南军出现战损的事,朱棣都乐意去干,虽然他现在还不知道盛庸准备去哪儿,准备做什么,但不妨碍他再给盛庸添一添堵。

他转身走下望楼,喃喃自语:

“已经快五月了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