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本大明一赘婿 > 第三百四十七章 僵持

我本大明一赘婿 第三百四十七章 僵持

作者:东有扶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57:5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朱棣和朱高熙对话的期间,顾怀一直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他看见了朱高熙隐约的挣扎,看见朱高熙最后下定了决心,也看见了朱棣眼中的那一抹怀疑,还有在听见朱高熙的话后无穷放大的杀意。

他很想站出来提醒这两位,你们在讨论的人是你们的儿子和大哥,不是镇守地方的将领,是那个胖胖的、仁厚的、驻守北平三年的朱高炽,是他支撑后方才让你们有在前线打仗的资格,却从来没有邀过功。

这样的人,为什么你们会觉得他会背叛你们?

朱棣的脸色彻底阴沉下来,跪在地上的朱高熙咬了咬牙,继续道:“不过,儿臣相信,大哥是肯定不会受陛下蒙蔽的,谍报不也说了,大哥连人带信都扣下了么?只是没有派人来告知父王而已,而且也没说大哥答应投降...”

顾怀闭上了眼,这话一出,朱高炽再无翻身之地。

果然,朱棣惊疑不定地站起身子在帐中徘徊,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若不是顾怀的秘谍司,俺能知道这事情么?如果高炽真的受了蛊惑,为了王位投靠朝廷...”

他不敢再想下去了,虽说北平还有王妃和道衍,但朱高炽是世子,也是名正言顺掌握着北平的军政大权,这几年自己领兵在外,北平的事情几乎都是朱高炽一言决之,如果他真的起了异心,燕王妃和道衍绝对不可能阻止他!更别提现在北平城下已经有朝廷大军在攻城了,他甚至不需要做太多,只需要打开城门...

朱棣思来想去,满脑子都是儿子背叛了自己,北平易手,然后自己领兵在外根基已失的凄惨模样,想到最后,他终不敢把十几万大军的性命都放在他对朱高炽的信任上,根本没有犹豫,他就猛地抓住朱高熙肩膀,沉声道:“高熙,你立即以催缴钱粮的名义带千骑返回北平,一路要快!朝廷招降高炽一事,你只当不知,等到京城之后,立刻把高炽抓起来,再持俺的令信接管全城,等俺回去,如果高炽敢反抗...”

他咬了咬牙,手掌并刀往下狠狠一划,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杀!”

朱高熙闻言大喜,那颗心脏“砰砰”地跳动起来,如此一来,大哥的性命岂不是就在他的一念之间?等到他回了北平,到时候到底是个什么局面,还不是他说了算?就算父王事后发觉不对,也已经木已成舟,难道他还能杀了自己不成?何况兄弟三个里面,本来就是自己最像父王!

这一切本就该是他的!

他脸上凶戾一闪而过,领命起身,又朝顾怀点了点头后,急急地转身出了军帐,朱棣看他背影消失,又喝道:“传令,全军整备,回援北平!”

已经不能再继续盯着南下不放了,眼下后方起火,盛庸又在山东和自己纠缠不休,当务之急,还是保下北平要紧!只要北平不失,终究可以重新来过,而且现在朝廷大军再一次被自己打散,情况远远没有之前东昌之败时的恶劣,自己一定不能在这时候犯错!

朱棣暗暗下定了决心,那副模样看得一旁的顾怀头皮发麻,他知道自己现在说什么朱棣都听不进去,朱棣是真的起了杀心,就算杀了朱高炽,也要保证北平的万无一失!

他看了看朱棣,又看了看朱高熙消失的方向,通体发寒。

……

德州燕军的全面撤退,身在山东的盛庸看得一清二楚,他知道这是朝廷的战略成功了,燕王不得已回师赴援,于是他立刻派快马北上,务必赶在燕王大军到北平城下之前让平安杨文等先行撤退,同时整顿大军,准备收复德州,再一次在德州真定之间建立起一条牢不可破的防线。

他并不知道朱棣之所以走是朝廷的离间计建了奇功,也不知道朱棣没打算轻轻松松就放弃德州,在他的大军从山里钻出来时,就遇上了朱棣特意留下戍守德州的大军,双方一番血战,盛庸虽然没吃什么亏,但也不敢再北上了,干脆就收兵继续对峙起来,打定了拖下去的主意,反正有朝廷在后方,拖下去总是不会亏的。

而朱高熙带着快马轻骑先行一步火急火燎地赶回北平后,燕军大部队也是日夜行军,往北平挺进,就这般越过了白沟河,这天一队燕王府的家将亲卫拦住了大军去路,押着个垂头丧气的家伙进了军营。

这几人正是朱高炽听完道衍的话后加急派出来的,只是北平地界正在打仗,一行人就算骑了快马也走不快,才在大军开拔后才到,朱棣听那家将说明来由,再接过那封书信一看,火漆封口俱都完好无损,根本不曾开启过,他这才知道自己误会了朱高炽,激动之下双眼浮起泪光,仰天长叹:“险杀吾儿,险杀吾儿啊!”

待情绪平复,他才想起快马赶回北平的朱高熙,不由皱起眉头,此时才觉察出当时朱高熙的话语模样有些古怪,虽说觉得不太可能,他还是唤过几名亲卫,骑着军中一等一的快马前去追赶朱高熙,解开这个误会。

说来也是万幸,朱高炽带着轻骑比大军早出发两日,一路昼夜不休地赶路,大军刚出德州地界,他就已经到了白沟河,照这个趋势下去,还等不到朱高炽派出的人找到朱棣,他就已经进北平了,到时候他心一狠,说不得朱高炽就得身死当场,哪里还有后面的事情,可朱高熙的运气显然不怎么样,他刚进北平地界,就遇到在外扫荡的朝廷大军,毕竟是千骑上路,再加上又是燕军铠甲,登时引起了那些朝廷大军的注意,由此缠斗几天,等他再赶到北平城下时,带着朱棣手令的亲卫已经入城了,让朱高熙好一顿捶胸顿足。

同时身在白沟河的朱棣也意识到,自己带兵北归,那些飞蛾一般扑到北平城下的朝廷大军怕是就要散了,身后德州又起战事的消息传过来,朱棣一时陷入了抉择,此时究竟是该兵发德州,继续南下,还是借着这个机会,彻底清理宣府和辽东?

选择难做,他便带着大军在白沟河驻扎下来,想起这次离间计险些让他父子相残,不由咬牙切齿,恨不得将那出谋划策的方孝孺千刀万剐。

要知道若不是燕王妃偶然把这事说给了道衍听,智谋过人的道衍马上想出了补救的办法,这一次朱高炽说不定真要死在这离间计下,而朱高炽一死,后方必定大乱,没有了朱高炽的坐镇,朱棣出征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没有后顾之忧,只是一个文官和一封信,几乎就让朱棣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方孝孺平日自诩国之宰辅、当世管仲,自入京辅政以来,也就这一次的计谋可圈可点了,可惜却被道衍那个秃驴破坏,由此可见他刚爬上高位就推行周礼,打击佛教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北方战事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七月二十五,盛庸命房昭过紫荆关直逼保定,据西水寨以窥北平,朱棣见状,只能分兵救援,同时派兵驻守保定,并包围房昭。

九月初二,燕军与北平撤下的真定兵马以及房昭军决战,顾怀带三千轻骑绕后登山,在敌后大张旗帜,房昭军登时大乱,真定援兵也一同溃败,平安逃回真定,房昭退回宣府。

十月二十四,辽东总兵杨文带兵奔袭永平府,朱棣亲自带兵赴援,击溃辽东兵马,永平府之危立解。

十一月初十,燕军再次南下,接连出兵,连克东阿、东平、汶上、充州、济阳等地,德州战局平定,山东告急,山东布政使铁铉无奈据城而守,盛庸带七万兵马与燕军转战山东地界,步步退败,朝廷在兵员和钱粮上的匮乏,三年以来第一次在战场上得以体现。

一时间请求援兵请求粮草的奏折雪花一般飞向了金陵,京师震动,朱允炆和类比宰相的亲近大臣方孝孺大惊失色,朝会连开了三天,这才议定魏国公徐辉祖带兵十万去解山东之围,逼退燕军。

那么问题来了,朝廷的兵力早就在一次次的败仗里消耗得差不多了,这十万大军从哪儿来?

答案就是戍守京师的三大营,这一次山东地界打得实在太惨烈,朱允炆都看不下去了,由于各地都抽调不出兵马,时间上也不允许,所以方孝孺才献计抽调京营兵马,朱允炆迫于无奈也只能同意,但十万兵马一去,京营就近乎空虚了,所以这消息封锁得极严,只有方孝孺徐辉祖几人知晓,毕竟现在谁都知道金陵多燕王耳目,沛县粮草被烧的例子还摆在眼前。

于是徐辉祖就此带兵北上,同时朝廷传旨,河北、山西一带的将领再次用上了老办法,趁着朱棣南下偷袭朱棣的老巢北平,想逼朱棣退兵,在山东战场接连获胜的朱棣无奈至极,迫于徐辉祖带兵十万北上的压力,只能退守德州,同时再次分兵回援北平,战场便这般又一次陷入了僵局。

而建文三年的冬天,也就这么不知不觉地到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