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本大明一赘婿 > 第二百九十二章 白沟河之战(二)

因为都是骑兵,所以苏家桥燕军的大营扎得很是潦草,毕竟明日一早行军又要拆掉,实在犯不着像步军那样搞出个稳稳当当的营盘出来。

大帐里,朱棣一边吃饭,一边翻阅着军报,待看到南边送过来的谍报时,眉头便轻轻皱了起来。

南军这次动作快很多了啊...虽然到了最后多半是要野外决战,但南军这次居然动得这般快,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兆头。

原本就不太指望能冲到德州城下,将那些修建过半的卫城付之一炬,如今看来,却是一点希望都没了。

心情略微有些低沉,朱棣放下军报,加快了进食的速度。

这次南下的大军,正如徐辉祖所料,根本没有二十万那么夸张,而是只有十二万而已,其中步卒七万,骑兵五万,而今天到了这苏家桥的,有整整四万骑兵。

孤军深入向来是打仗的大忌,但在朱棣看来,自己和李景隆之间的决战,一定会发生在更南的地方,这四万骑兵只是想看看能不能打李景隆一个措手不及而已,比如趁李景隆没有防备的时候冲进德州放一把火。

对于指挥的能力,朱棣对自己有信心,而对李景隆的胆量,他觉得他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

真要说起来,他应该居于后方,让其他人来带这支骑军才对,毕竟身为主帅,总要在后面指挥若定才是,但这么多年下来,每逢行军作战,他一向身先士卒冲在最前,这次也实在是忍不住奔袭德州的诱惑,这才先行了一步,让张玉带着大军在后方慢慢南下。

其实他知道这个习惯不好,三军主帅每逢战事必亲临最前线,一旦遭遇不测,那大军基本就要不战而溃,但他这个习惯实在是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一下子要改...还真改不掉。

再说了,造反本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生意,还在乎这一点?

桌上的菜,一如当初在王府中顾怀拜见他时的模样,极其简单,将剩下的一点豆腐汤喝完,朱棣正打算再去巡巡营,就听四下里杀声大起,连地面也微微震动起来,洋洋洒洒落下些灰尘。

朱棣目光一凛,疑惑起身:

“敌袭?”

……

真要说起来,平安和朱棣应该算是一类人,因为每逢战事,他们从来不喊“兄弟们上”,却经常表现出“同志们跟我来”的道德风尚。

这次也不例外,平安是第一个到达预定攻击地点的人,因为他处在全军之前。

实在是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就算兵力悬殊,但这可能是唯一一次,南军的探马胜过了燕王的斥候,在燕王得知南军先锋的动向之前,先行找到了燕军的扎营地。

瞿能像是个输红了眼的赌徒,而平安又何尝不想打破自己的心魔?那个高高在上的燕王,那个自己跟着打了十几年仗的燕王,如果可以正面打败他,那么什么样的风险,只要有赢的希望,自己都敢赌!

和燕王进了很多次草原,亲眼看过他也有过焦虑不安和彷徨不前的时候,平安知道燕王不是那些小兵口里的什么神明,他只是个人!一个会痛,会输,会遇袭慌张的人!

没什么好说的了,既然已经决定,那就赌到底!

休整完毕的一万南军先锋急行军了四十里,待马力恢复,他们就朝着燕军的营地发起了冲锋。

和以往的战事一样,平安抄起长枪,处在最前方,他静静地看了片刻那些还没上马的燕军骑兵,然后就带头朝着燕军冲去。

而在北平城下已经经历过一次绝望的瞿能父子也没有犹豫,这次先锋印给的是平安,他们只能算是副将,但主将给了他们这个洗刷耻辱的机会,主将都朝着对面冲锋,他们还有什么好迟疑的?

所有的南军都惊呆了,从德州出发到现在,那个叫平安的主将并没有和以往那些朝廷将领一样,和他们说一些好话大话,甚至在这次奔袭之前,也没有勉励他们半分,可谁能想到,这个主将居然就这般一马当先地冲向了那些燕军,而不是像以往那些将领一样看着他们去死?

愣神之后,他们终于反应了过来,震天的喊杀声中,他们开始随着主将冲锋。

天色近晚,已经在扎营喂马的燕军骑兵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平安的先锋军就发疯一般地冲进了营中大肆砍杀,往来纵横,说来也巧,首先受袭的南面军营,大多是燕军骑兵,面对猝然而至的突袭,他们没能及时反应过来,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防御手段,如果在这边的是朵颜三卫,那么不用着甲不用将领指挥的他们也许就能自发地给南军造成一些杀伤。

一切就是这么的巧合,百战百胜的燕军没有想到,在他们眼中一向柔弱,甚至军中总是以之取乐的南军竟然会如此勇猛,再加上夜色降临,四面只听见喊杀声,却分不清那些营中奔驰的身影到底是敌军还是同袍,只是片刻之间,燕军大营就一片混乱,无数士卒溃败奔逃。

得知消息,来到正面战场的朱棣见此情形就心中一沉,统军多年,只是一看他就知道了,这种情况下军令很难传达下去,已经被恐惧和惊慌笼罩的士卒根本不可能镇定下来组织反击,而且最让他感到遍体生寒的是,这些南军出现在这里,岂不意味着李景隆早已到了白沟河?

他是怎么做到的?

到底还有多少伏兵等着自己?

难道已经形成了合围?

这些问题一冒出来,朱棣就不受控制地往最坏的方面想,一想到有可能自己已经掉进了李景隆设好的圈套,白沟河附近已经可能布下天罗地网,准备吞掉自己这四万骑兵,他就已经有些万念俱灰起来。

南下时的雄心壮志已经消失不见,刚开战就出现这种情况,是他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无奈之下,他只能匆匆传下军令:

“过河,断桥,突围!”

为什么要过河?因为南军出现在白沟河北岸,而且李景隆要围堵自己,兵力肯定集中在北岸,切断自己和后面步军的联系,在不知道具体情形和接下来可能到来的攻击的情况下,朱棣做出了他认为最稳妥也是唯一有可行性的方案--向南突围。

普通人挨了打会躲,大军受袭了会退,如果李景隆真的设了伏,往北走必定是绝路,而过河断桥,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

“平安已经和燕王交战上了?燕王不敌突围,已到白沟河南岸?”

破晓时分,从真定出发,带前军到达白沟河的郭英听完了斥候的回报,眼睛里写满了不可置信。

大战怎么会开启得这般早?朝廷的六十万大军兵分三路,自己带的前军从真定出发,李景隆带中军由德州北上,安陆候吴杰带后军押解粮饷出河间三府,按道理来说,起码也得等李景隆的中军到了,才会和燕军展开对峙才对。

怎么可能昨日就打了起来?燕军是怎么到的这里?

他想问的事情有很多,但斥候知道的却很少,一只手从旁边伸了过来,打断了他:“不要急,平安敢做这等突袭,自然是有把握的,而且他也确实胜了,四万骑兵...昨夜一战应该折损不大,燕逆尚有一战之力。”

没有在军中任将,更像是个监军的徐辉祖皱着眉头看向北方:“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过了河的燕军怎么办?”

同袍在北岸浴血奋战,前军自然不可能在南岸呆呆地看,徐辉祖做出的判断快速而准确--平安的兵力不多,能造成的伤亡有限,从真定过来的前军虽然有近十万,但都是步卒,而且没有形成合围,眼下最紧要的问题,是接下来该做什么,才能让平安的这场突袭有意义。

郭英怔了怔,明悟过来:“魏国公是想...”

“以步制骑,须得预先把骑兵逼到不得不死战的地步,而且得结阵,以拒马枪盾断其锐气,”徐辉祖叹了口气,“虽然借昨日一战,能摸清楚燕军行迹,而且平安此刻还紧追不舍,但骑兵来去如风,有昨日教训,燕逆是不敢轻易露出破绽了,而且如果本国公所料不差,燕逆的后军...怕也是要急急赶到此地,结营对峙。”

郭英算得上是脾气暴躁的将领,如果眼前之人不是徐辉祖,扯这么些长篇大论,他早就不耐烦了,可眼下还是耐着性子道:“是不是该先向中军报信,再等军令?”

徐辉祖淡淡开口:“兵贵神速,再等两日,燕逆后军到了,就真的再无破绽,连平安都敢以一万奔袭四万,十万步卒还不敢与之一战?”

这本就是郭英心中所想,只是怕看起来严苛中正的徐辉祖不同意才出言询问,见徐辉祖也赞同寻觅燕军痛打落水狗,他大喜过望:“是!末将这就传令...”

“为将者戒骄戒躁,如今桥断,燕军回不了北岸,也不敢向南行军,所以也不用太过着急,该好好准备一番,”徐辉祖负手一笑,招了招手,一旁的亲兵快步上前,托举一物,徐辉祖轻轻接过:“想不到这么快就能派上用场...”

“国公爷,这是何物?”看着那黑不溜秋的铁球,郭英有些疑惑。

徐辉祖并不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可知我父徐达事迹?”

郭英站直身体,一脸敬意:“自然知晓,中山王爷起于微末,年少时虽有练武,但从未研习兵书,皆是从军后自学...”

徐辉祖点头道:“是的,父亲教会我的,就是这一点。”

他摸出一条白绢,轻轻擦拭着那铁球:“没有人是天生就会打仗的,也没有人生下来就什么都懂...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学,就算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也一样,只要能赢下战争,用什么方法并不重要。”

“从北平陷落的那一天起,朝廷就知道了燕逆有这样一种武器,但让我很想不通的是,一直到后面的真定之战,为什么都没人提起这件事?为什么没人能想得到,既然这东西燕逆能用,而且很有用,朝廷...却不用?”

“所以我召集了匠人,找到了燕逆遗落在战场上的东西,给了他们半年时间,然后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朝廷让我北上,我本可以不来,但我还是来了,因为我要带着这些东西来。”

徐辉祖笑了笑:“现在想想...也是时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