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 第184章 弯道超车(第二更,求订阅)

对于老师的叮嘱,李臣朴自然连连称是,而且数学确实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船舶设计和建造上,都需要大量的计算。离开了数学根本就不可能造出好船。

又向老师讨教了几道数学题后,李臣朴这边刚来到校园,那边,就有一个胖子凑到他身边问道。

“喂,小李子,听说你要结婚了。”

瞧了一眼身边的胖子,李臣朴苦笑道。

“王胖子,您就别挖苦我了,你不是不知道,你爹说了,不结婚是不会让我出洋的,就是公司那边再怎么说也不行了。”

“嗯,娶妻生子,传宗接代,也是人之常情嘛,况且,你结婚的话,要是有了孩子,公司那边就会奖励你一处房子,你家也就不用再挤在宿舍里,多好的事啊!”

为了增加人口,南华这边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除了大量引进移民之外,就是给予直接奖励,在大多数人都住在集体宿舍的情况下,为鼓励生育,特意兴建了一批筒子楼专门出租给新家庭。虽然楼房只有三层高,但房型绝对称得上现代——朱先海借鉴了后世的小区洋房设计,都是面积一百四十平以上小六室两厅两厅的套房,虽然设计上不一定科学,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够大家庭居住。对租户的标准非常简单——只要妻子怀孕生育,就可以签长租合同,然后搬进新家。

在南华,不知多少向往着搬进那样的新家。当然了,前提是要有媳妇。

王胖子的话,让李臣朴长叹。

“我,我是气我自己,家里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爹娘都要做工不说,还要操心我的事情,实在是不孝啊……”

“你呀,你就是想的太多,你以为还是在杭州,你不是李二少爷,我也不是王公子,咱们和别人都一样,那怕就是当初怀里藏着东西,在这边也不顶事,想过上好日子,还是得凭着学问,凭着脑袋。”

王胖子盯着海湾的方向,看着海湾里高耸的桅杆说道。

“我本来想考隔壁航海学校的,虽然船长的收入更高。”

“那怎么没去成啊?”

李臣朴诧异的看了他一眼,

“说我身体不好,什么跑步没合格。真是岂有此理,我还不也就是胖了一点嘛,到了船上,还能成天绕着甲板跑步不成?”

提到这事,王胖子就是忍不住抱怨了起来。

“我专门到码头上看过,船长也好,船员也罢,那里头胖子可不少,他们可真是岂有此理,就因为我胖了点,就那不给给我机会吗?我告诉你,等将来,就是我自己买船,我也得做船长,就做标准船的船长,”

他口中的“标淮船”,是船厂里正在建造的商船,不但龙骨等金属部件都是按统一标准制造,就连船身的木板也是按相应的统一规格建造,按照公司的说法,是要建造一批“标准化移民船”。

“行吧,你的志向远大,不过,等到你买船的时候,我估摸着那时候,标准船就淘汰了。”

忍不住笑起来的李臣朴说道。

“指不定,将来你驾驶的会是我设计的蒸汽船,像“大东方号”那样的蒸汽船。”

一艘巨轮给人们带来的冲击是难以想象的,即便是最保守的人也能感受到那种工业的力量,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思想上也在迅速改变。

王胖子以几乎无法辨认的声音发出了“嗯”的一声,然后说到。

“兴许,我听人说,船厂那边似乎打算造更大的船,谁知道呢?公司从英国的船厂聘请了几十个工程师和上百个工匠,肯定不是为了造标准船。要不然,也不至于这么大动干戈。”

这一点,还真让王胖子给猜对了。

甚至就是现在南华湾左湾的船厂里仍然在大兴土木,数百名工人正在那里忙碌着,他们挖开了一道长达三百米,宽达五十多米的深坑,然后用石块砌出了一个一座船坞,这个船坞应该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船坞,足以容纳“大东方号”。

而在厂里,还有两个长约一百五十米的石基船坞,在船坞里,一艘体形修长的飞剪船正在开始铺设龙骨,钢质的龙骨以及船肋在阳光下反射着幽幽的金属光泽。

在工人们用螺栓固定船板时,朱先海则站在船坞里瞧着这艘飞剪船,虽然她目前只有龙骨船肋框架和少量的船壳,但是仍能看出它的尺寸是颇为惊人的。

“6.55米深的船体,最宽处12.7米,总长度72多米啊,全船的龙骨、船肋都采用钢质,船板用上等橡木……”

在梁明伟颇有些自豪的介绍着这艘“标准型移民船”时,朱先海则默默地打量着眼前的这艘船,为了加快南华的造船业发展,他不仅从英国引进了一批船舶工程师,甚至还雇佣了一批熟练的造船工人。

这批工程师和造船工人的加入,把南华的造船业一下推进了8年——在模拟器中,直到1870年,南华建造的第一艘远洋商船——“希望号”才下水交付,它不过是艘1800吨的铁肋木壳蒸汽船。

但现在船厂正在建造的“标准型移民船”吨位、结构都与其相彷。而它的建造,意味着南华的造船业,进步了八年!这绝对称得上是跨越式发展,当然了,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英法国工程师和工匠。

“明仁,虽说眼下船厂的进步迅速,但归根到底,还是靠着外国工程师和工匠,对于船厂来说,这些人就是拐杖,眼下,咱们离不开这些拐杖,但总有一天要丢下他们,所以,你们要抓紧时间,好好的和他们学习,知道吗?”

见其那副得意的模样,朱先海便主动的泼了些冷水,历史上,满清和日本的造船业就是最大的启示,两国几乎前后国门被欧美用舰炮轰开。面对来自海上的威胁,两家面对的问题是相同的——一不会造船,二没有开船的人。

两国也是先后建立近代船厂,聘请西方工程师造船,相比于日本,满清的进步似乎是飞速的——从1864年开始,就不断建造出了西式船只甚至军舰,从木壳木肋军舰到铁骨木壳军舰,再到铁肋铁甲军舰,而日本呢?直到1878年才开工建造一艘1500吨级的铁肋木壳巡洋舰,这就是“天龙号”。

可是在建造“天龙号”时,除了设计师是英国人之外,其余技术人员全都是日本人,看似进步不大的日本,通过建造商船积累经验,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人才培养,等到甲午战前,他们的工程师已经可以独立设计、建造军舰了,而反观满清呢?

始终都没能离开外国洋员,船厂的技术层面,完全为外国洋员所把持,本土人才培养几乎为零!

数十年后,日本建造上万吨的主力舰时,满清不仅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装甲、火炮以及动力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他们已经无力再建造技术更先进更复杂的战舰。

所以朱先海才不会容忍自己犯下同样的错误。须要正确认识到拐杖的作用,而不会因为有了拐杖走快了几步而沾沾自喜。

拐杖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毒品一样。总会让人欲罢不能。甚至让人曾经在某种假象当中,

“学习!我们之所以聘请那么多的外国人,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造船,更重要的是在造船的过程中向他们学习。用十年甚至20年的时间去学习掌握造船的技巧,况且现在机会难得啊。全世界的船舶都在从木材结构转向钢铁结构,现在正是我们弯道超车的时候,所以我们才要抓住时间,一边学习一边争取超过他们。”

现在这个时机刚刚好,全世界都在进入钢铁舰船的时代,只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完成初步的技术积累,也许十几二十年后,南华就像是十几年后的德国一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凭借着技术变革的优势建立起发达的舰船制造业。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抓住了这个机会,南华不仅能够在南美迅速崛起,甚至可以成为跻身成为世界列强之一。

被主公这么一提醒,梁明伟脸上得意之色,瞬间消失于无形。

“主公所言甚是,小人有些忘形了。”

没有理会梁明伟的自省,朱先海只是微微点头,这种事情关键在于经常提醒,看了下周围,问道。

“劳思先生呢?”

菲利普·劳思是公司雇佣的船舶工程师,他甚至参于过建造“大东方号”巨轮。

他也是目前公司聘请的最出色的船舶工程师之一,他的到来帮助南华解决了不少技术上的问题。

“劳思工程师在3号船台那边,您不是让他改造的飞剪船吗?改装船可能比造船复杂一些,那艘“卡德萨尔”号,原本并没有蒸汽机,现在加装蒸汽机,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影响,所以他一直在那里盯着。”

瞧,这就是现实,离开外国工程师,那怕就是改装蒸汽船自己都做不到。

闻言朱先海便说道。

“走,我们一起过去看看。”

------题外话------

建了一个书友群:335260551,欢迎大家加入,一起讨论剧情,推演剧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