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151章 红得发紫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151章 红得发紫

作者:任猪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2:55 来源:平板电子书

‘维他奶’横空出世,并且销量一路走高,逐步在占领沪市的各大餐馆、娱乐场所、住宅区。销量从第一天的800瓶,猛增至第十天的3800瓶,气势如虹。

“维他奶,中国人自己的牛奶”

“维他奶,不止是汽水那么简单”

两句广告词深入人心,引起很大的市场反响。

与此同时,维他奶还邀请一些‘名医’、‘名人’来大作宣传,将‘豆奶’比作价廉的‘牛奶’。

一时间,陈光良再次红得发紫!

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东方日报》、长江地产、维他奶,纷纷创造商业奇迹,这让很多人都了解到陈光良这个‘商业奇才’。

维他奶的成功,也引起了屈臣氏的注意。

屈臣氏在华夏有两大业务:第一是制药和零售;第二是汽水、蒸馏水、合作的可口可乐。

其中屈臣氏背后的大股东是‘亨弗里斯家族’,而小亨弗里斯则是负责蒸馏水和汽水业务,也是陈光良的老熟人了。

维他奶的广告‘维他奶,不止是汽水那么简单’,这是明摆着让‘维他奶’的价值,高于汽水,这对屈臣氏也是个广告打击。

小亨弗里斯深知陈光良这个人不简单,当初主动给‘Coca Cola’改中文名,以及献策找阮玲玉拍摄海报,显然是攀上屈臣氏的关系,考察屈臣氏的工厂、挖屈臣氏的华人职员,甚至还从屈臣氏获得‘灌装技术和设备’。

当然就算小亨弗里斯知道‘维他奶’很有前景,他也会卖出‘灌装技术和设备’,毕竟有钱不赚是王八蛋,更何况又不是只有他们才有这种技术。

不过小亨弗里斯终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毕竟‘豆奶’和‘汽水’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产品。‘维他奶’更多的是将‘豆奶’视为‘廉价牛奶’,对屈臣氏的汽水业务未必有多大的冲击。

另外一边。

陈光良也被‘维他奶’势如破竹的销售,感到惊讶。

看来维他奶是完全走对路了,要知道前世的维他奶第一天才销售7瓶而已,而这一世维他奶第一天销售足足800瓶,更重要的十天后增长至3800瓶了。

前世的维他奶一开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豆奶’保质期只有一天,包装定位不明确(非瓶装),销售渠道不行(零售店)、广告不够响亮。直到50年代初期,维他奶改高温杀菌,并用玻璃瓶灌装后,销量才逐渐增加。

当然,五十年代的香港,和这个时代的上海,市场还是不能相提并论。

所以,陈光良相信,仅沪市的每日销量就可以达到20000瓶左右,如果再加上周边城市,就更不得了了。

“后期,我们可以向沪市的各大学校赠送‘维他奶’,以此来进行宣传和慈善,这个事情你们也拿出一个方案出来!”维他奶的会议上,陈光良开口说道。

他现在就是一个掌舵者,平常不参与那些细节上的工作,但整个公司的方向却把握的非常精准。

陈世源说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只要学生接受我们的维他奶,那么相应的家庭就会订购。同时,我们也是在做慈善的同时,宣传‘维他奶’的品牌。”

其余管理层也纷纷赞同,其实这里面很多管理层都是屈臣氏的华人,被陈光良挖来。

大家的管理水平是很高的,只不过他们现在更佩服自家的老板。

陈光良接着说道:“好,这个事情就这样决定了,你们管理层要调查一下沪市的学校中,有多少学校是适合捐赠,在拿出方案来。”

“好的”

那些太穷的学校,似乎没有必要捐赠,毕竟喝一次又不能真的改变体质。至于太高档的学校,也没有必要捐赠,因为人家可能不缺营养。

所以在选择上,只需要盯住普通的学校即可,主要是看生源的家庭背景。

会议顺利进行,陈光良也可以稍微放松这一边的管理,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长江地产’上。

毕竟‘维他奶’可能明年也就10万加的盈利,这点盈利在地产上,只能是洒洒水!

长江车行的第二批‘三轮黄包车’正式投入使用,一共是五十辆车。

这些车都是上的‘大照会’牌照,已经可以在沪市的马路上正常运营,因为前期的舆论已经做了起来,引起了租界和华界政府的关注,并正式批准可以上路。

“陈老板,最近我们已经接到各大车行的800辆订单,等你们这批三轮黄包车营业,后续订单将会更多!”诸闻武也到现场参加当天的运营仪式,并高兴的谈起最近同昌车行制造厂的喜讯。

陈光良说道:“这是好事啊,算是开了个好头!”

诸闻武说道:“主要是你这一手舆论牌打的好,当然要是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以此制定一个逐步淘汰人力黄包车的法律法规,那就好了!”

这确实是个好想法,而且前世在1937年也确实实现了!

不过陈光良现在不热衷这种事情,所以说道:“我们现在舆论已经做了,接下来如何,就是看社会的进步人士和政府,如何关心‘人力车夫’这个群体。所以,顺其自然的发展吧!”

诸闻武顿时有些失望,毕竟以陈光良现在的身份,特别是在舆论上的影响,若是再出力气推动这件事,那么三轮黄包车就能最快的速度淘汰人力黄包车。

听说这位最近卖了上百幢洋楼,看来是赚了大钱,所以对这种事不再有足够的上心。

“也是,该做的舆论都已经做了,接下来顺其自然了。”

陈光良回过头,说道:“诸老板可以自己再想想办法,毕竟群策群力嘛!”

诸闻武一愣,毕竟他一开始在三轮黄包车的推广上,都是严重依赖陈光良,所以没想过太多。

随即,他说道:“好,我再努把力!”

同昌车行制造厂,将在7月份正式投入生产,届时一个月就能生产400辆自行车、400辆三轮黄包车,产能可不小。

陈光良又说道:“就是嘛,而且除了沪市的市场,周边城市也是很大的,同昌车行制造厂肯定不缺订单的。”

不一会,50名车夫全部来到现场,他们都是经过培训的车夫,骑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大家看到新车也是非常高兴,他们早就听说,骑上这个三轮黄包车,接客的几率大增,每月收入也是高了不少。

“出发”

随着拍摄完照片,陈光良一声令下,一众车夫鱼贯而出车行。

拍照是老传统了,这些照片和资料,以后都要带走的,一直保存下来。

送走诸闻武后。

陈光良召集何向东、周兴高两人,到办公室问话。

“现在各大车行对于三轮黄包车的态度,如何?”

想当初,长江车行的黄包车是遭到一些车行的抵制,甚至出现两次故意砸车事件。

当时陈光良并没有发起直接的反击,而是大肆在报纸、车夫圈子里面散播各种舆论,至于十辆三轮黄包车全部损失又何妨!

周兴高马上说道:“反正所有的车夫都不抵制了,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车行能购入三轮黄包车,基本上都被活不过四十岁给吓倒了!这样一来,我们的三轮黄包车在路上,基本上不会受到来自车夫们的压力,相反他们还会给车行一些压力。”

何向东点点头,补充道:“各大车行自身也受到各种压力,包括政治人物、知名人士等的言论,纷纷要求大家采购三轮黄包车,以此解决这个‘人道主义’的问题。所以说,三轮黄包车将是后面的大势所趋。”

还行,效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充分说明那800辆三轮黄包车的订单,是各大车行的一个‘试验’,等这些车上路后,接下来一切都顺理其章了。

陈光良接着说道:“既然如此,那我们再订购第三批三轮黄包车,数量是200辆,晚点你们拿出方案来。特别是关于车夫的分红减少,一定要说清楚。”

何向东立即说道:“我已经在车行提前进行舆论宣传,更何况我们将旧车一卖,一辆三轮黄包车也就多出80元的支出而已。”

旧车可以卖给跑野鸡车的,一辆五十大洋可以。

再加上长江车行从工厂拿车只需要130大洋(其它车行得150大洋),所以支出成本仅80元。

差不多是一辆车的4个月不到的租金收益!

陈光良又说道:“既然如此,争取今年全部换成三轮黄包车,早一点换,就早一点让大家吃到真正的红利,比如:省力、接客率高等。等后面大家都换了,这些优势就少了。”

“好的,我尽快拿出方案来!”

陈光良又思考了一下,说道:“再安排一件事,调整租金的事情,可以考虑将整天的租金降低至9角。三个班还是,但具体的降租方式,你们拿出个方案来!”

以前他们是在效率上高出其它车行,但租金并不便宜。

如今陈光良已经赚够很多钱,所以适当的拿出一些‘仁政’来,是很有必要的。

何向东和周兴高的表情各异,一人欢喜,一人肉痛。

“好,晚点我和大家讨论一下具体的方案。”

安排好这些事情后,陈光良神伸懒腰,生意上的事情总算又解决一个。

从5月下旬开始,长江地产在愚园路的新项目(五个地盘、122幢洋楼)陆续开始动工,陈光良都有亲自到现场监督和指挥。

“陈老板,愚园路东段的地皮都很贵,基本都要2万一亩,若是地皮还靠着靖安寺路(南鲸西路),价格至少都要3万每亩以上。”地鳖虫王左义再次找到陈光良,告诉他一个惊人的消息。

原本,陈光良想给《东方日报》找个好总部地皮,所以考虑在愚园路东段(和靖安寺路平行重合的部分)。

“这么贵?”陈光良也有些意外。

王左义说道:“可不是嘛,其实也有陈老板你的原因,现在愚园路这边是一天一个价格,西段都要6000,中段更是上万了。”

好吧,原来地皮再次被炒作起来。

其实哪怕是在前世,南浔富豪顾联承(顾氏第三代)在南鲸西路及愚园路的中间(靖安寺西边一点点),购入一幅六亩的土地,足足花费了六七十万白银,大概是在1930年的样子。这幅地皮,后来建成大名鼎鼎的‘百乐门舞厅’。

这充分说明,这两年时间,土地价格会大幅攀升。

陈光良原本预测的是,愚园路西段地皮不会超过9000,但现在看来,明年可能至少1.2万元每亩。

相当于三年时间,价格能涨近十倍。

“那靠西边一点不要紧,但最好是和靖安寺路重合的区域,两三亩都行!”

“好”

既然决定给《东方日报》搞一个像样的总部,那多花点钱也无所谓。

明年《东方日报》的利润,说不定也能有个8万大洋左右,就把他全部拿来买地皮,也是无所谓。

愚园路中段的地皮,都是规划住宅,商业性质不大。

王左义离开后,陈光良思索起来,他一直渴望在沪市留下一幢标志性商业建筑,说不定可以将‘东方报社大厦’建成一个地标性建筑物。

总投资不需要太高,也就地皮费和建筑费加起来五十万辆白银就行。

五十万白银当然打造不出真正的‘地标性建筑’,一百万以上还差不多。但如果这个建筑物是中国三大报的总部写字楼,肯定是有其历史价值的。

而一幢投资五十万大洋的‘报业大厦’,自然不需要陈光良自己从其它产业掏钱,仅《东方日报》未来五年的盈利,应该就可以完成。

而且,大厦不是一天建成的,前前后后两三年时间也很正常。

这样一来,《东方报业》也不会承担不起。

其实就是一百万大洋的优秀建筑,陈光良也是投资得起,毕竟这一波‘地产浪潮’再加‘货币金银浪潮’,他的资产将呈现大规模的暴涨。

只不过,陈光良不想将钱白花花的扔进水里而已,而《东方日报》他早晚会将股权出售的,所以不在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