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145章 起飞前夕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145章 起飞前夕

作者:任猪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2:55 来源:平板电子书

3月31日这一天,是《东方日报》‘抽黄金’活动结束后的第一天,所以这一天的销量至关重要。

为此,《东方日报》当天印刷了足足6万份的报纸,来检验市场。

当然陈光良的预期是稳定在4万份以上,便是巨大的成功。毕竟从28000份增长至40000份,仅广告费就得赚很多钱,所以区区近15000大洋的活动费(黄金就12000大洋),根本不算什么!

到了下午2点钟,黄春荪匆匆来到他的办公室。

“陈经理,根据20个固定零售网点的调查统计,我们的报纸已经销售掉七成出头,看来我们的销量至少是42000以上。这次大赚啊!”

陈光良大喜过望,毕竟之前他心里也没谱,要是很多人听到不能抽奖后,就放弃《东方日报》,那他们真的是吃了个亏。

“好,大赚啊!”

黄春荪点点头,随后说道:“应该能稳定在4.5万份左右,如果《商报》并入《东方日报》,那么我们的销量就能突破五万份。不过我建议,增加一张纸虽然成本增加,但《东方日报》不要急着涨价,毕竟我们还是新报。”

陈光良当即说道:“这是自然,涨价要慎重,《东方日报》作为一个优质的报纸,只有保证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后,在考虑涨价。今年,我们不要考虑赚多少钱了!”

他们的报纸才0.025元的零售价(2分5厘),低于《申报》的3分6厘,这也是一种优势。明年,再考虑将价格提高至3分以上。

至于纸张数量,平常一般是出6张,周末两天考虑出8张。

聊了几句后,黄春荪就离开了,陈光良也正要离开报社。

只要销量确定在四万以上,陈光良接下来就不会将工作重心放在报社这边,该将工作重心回归到长江地产上了。

《东方日报》给他的是‘名’和‘势’,长江地产则给他的是‘财富’,其余产业自然也很重要。

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点事业根本就不算什么!

翌日,是4月份的第一天。

上午,陈光良跟着吴凯声来到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旗下的工务处。

公共租界的最高行政单位是‘工部局’,法租界的最高行政单位是‘公董局’。

而‘工务处’是专门管理建筑、土地、道路、市政的部门,此次陈光良和吴凯声来到工务处,不仅仅有工务处的官员,还有财税处的官员。

关于‘分层销售房屋’的许可,将有这些人给予最后的许可。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不违法’,没有相关法律条例来说他是违法的,这一点敲定后,哪怕是工部局也没有理由反驳‘分层销售’,唯一被他们卡脖子的是‘房契’。

到了问询的环节。

工务处的官员威廉询问道:“如果是一幢三层楼的房子,颁发三本房契,该如何界定归属那一层?”

目前的情况是,一幢三层楼的房契,可以分三本房契,每本房契上面标注1/3产权。

陈光良用流利的英文说道:“由地产企业出局的购房合同,可以证明是某一层的归属权,有律师馆进行公正。政府收税只管按照房契上的产权比例收税,不受任何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助于租界的税收增加!”

此时,他看出这些人还有些犹豫,毕竟没好处的事情,干嘛那么上心?

此言一出,财务局的官员特纳马上问道:“怎么增加,莫非按层收税,还能价税不成?”

放屁,那自己岂不是是在坑害同胞。

不过也可以看出来,洋人对于收税是非常重视的。

不然也不会发生:一些华界地区在用租界的水电,租界还想要向他们收税的决心;不过,这里面已经涉及主权的问题,所以市政府宁愿不让华界居民用租界的水电。

陈光良随后站立起来,发表了一番演讲:“当然不是加税,而是如果可以分层销售,那么可以大大的提高市场的购买能力,从而导致资本愿意投资更多的房屋和建筑。这样一来,整个地产市场更加的活跃,建筑投资的资金增加,房屋也增加,地皮交易增加,政府的收入自然也会增加。所以,我觉得这是对工部局一个好事!”

两部门的官员和职员,纷纷露出认可的表情。

吴凯声也补充道:“既然法律没有说这样违法,自然其本身也是合法性的,现在唯一需要工部做的事情,就是从原来的一房一本房契,可以按照分层的多本房契,这里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如果是分单元出售,那一定是现在行不通的!

就拿公寓来说,一层还有很多单元,那样才会导致出现很多的问题,包括公共面积的处理等。

前世的香港,是在1948年可以分层销售,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市场变动;真正是在1954年,霍英栋的‘分期支付’、‘分单元销售’才真正把地产激活。

最终,洋大人们商量一番后,由工务处的威廉回复道:“可行,等你们长江地产公司销售房屋的时候,我们工务局会给你们分层的房契。”

“多谢”

这就意味着,其他人还没有这个待遇!

当然,洋人的地产公司,根本不会对这个‘分层房契’感兴趣。

他们要么用于出租,要么就是整幢出售,爱买不买,总归有人购买。

另外一方面,假设长江地产只是搞定‘分层房契’,也是释放不了太大的市场购买力;只有‘分期支付’配合‘分层销售’,才能取得最完美的结果。

回去的途中。

吴凯声就问道:“陈老板,我也有个问题,如果是分层销售的话,一层房屋的价格也是不菲。其实这对市场的改变并不大,但你为什么如此有信心?”

一层房屋,价格总得5000大洋吧!

前面长江地产的‘代建模式’,一层也是4000多的价格,说到底这哪里有‘突破’?

吴凯声最近研究了一下长江地产,确实没有发现分层对长江地产有什么好处?

陈光良笑道:“当然有,我们前面的‘代建模式’,说到底只是租二十年;而如今‘分层模式’就意味着业主拥有产权,仅是这方面心理作用,就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资。”

吴凯声恍然,随后说道:“有道理,毕竟一个是二十年后规还,一个是永久的家。”

分期支付,才是陈光良真正的杀手锏。

就拿鲁迅这样的文人来说,他一个月可以赚500大洋的话,购买一层根本不费力,因为可以两年付清。

倘若一次性叫他拿出5000大洋,本身他又喜欢买书,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存款。

所以说,让这些文人、中产阶级都来当‘房奴’,也是蛮有趣的!

分开时,吴凯声突然说道:“陈先生,阮玲玉小姐是你介绍到我这里的?”

陈光良坦然说道:“是她遇到麻烦,所以我把名片转递给她。吴律师不会嫌弃是芝麻蒜皮的事情了吧?”

吴凯声马上说道:“这可不是芝麻蒜皮的事情,我们律师也需要一定的曝光度,替阮玲玉小姐这样的人打官司,也有利我们律师的身价。所以,他还得感谢陈先生才对!”

这话说的很大方,没有矫情!

“那就好,如果吴律师能给她一点帮助,也是很好的,毕竟也是个可怜人!”

“放心,既然阮小姐已经是我的客户,我会尽力帮助他的。不过我可能过段时间要被南鲸政府派到国外,当然我会安排其他律师接手,如果没有完成的话!”

“嗯,那祝吴律师前程似锦!”

相识一场,陈光良也感受到吴凯声这个律师,还是非常正派的。

“多谢”

陈光良也是考虑到,前世吴凯声能替胡蝶处理婚姻纠纷,那替阮玲玉处理婚姻纠纷也是一件保护事情。

顺手的事情。

只不过没想到的是,阮玲玉真的考虑离婚了!

而且还是在其丈夫张达民,提告《东方日报》的时候。

挺好的,又是新闻素材了!

说不定还能改变历史,挽救阮玲玉。

回到长江地产,陈光良立即召集几名管理人员开会,包括副总经理郭德明、陆元台,财务部吴新河、建筑开发部副经理严宽,行政办公室经理孙耀开,一共是五人。

会议上里,陈光良说道:“分层销售的许可,我们已经拿到了,也就是工务处可以开具分层房契,按照一幢楼有几层来开具几分之一的房契。我想大家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严宽随即主动说道:“意味着购房的成本更低,购房的欲望更大。相比较我们前面的代建模式,如今这样一层房子真正属于自己,拥有房契意味着就是一笔固定资产,所以中产阶级的购买欲望会很大。”

其他纷纷点头,知道这是老板在释放购买力。

陈光良说道:“如果购买这样的一套房子,我们再允许购买者先支付三成的首付,其余资金在24个月即24期内还清,你们觉得,他又如何呢?”

给大家的无限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团队的成长。

吴新河马上说道:“按照一层房子5000大洋计算,首付款1500大洋,24期每期只需要还140多大洋一个月,购买者的压力进一步缩小,哪怕是很多公司的管理层也可以购买一层。”

像长江地产的郭德明、陆元台,现在每月薪水是100大洋,年底享受分红,购买起来都不是问题。

最近三年时间,长江地产每年的盈利可能高达百万大洋,他会拿出3%的分红,所以他们购入房子都不是问题了。

只是随后吴新河提出一个问题:“首付三成,后期如何保证业主定期交费?特别是入住后,业主拖欠该如何办?”

陈光良理所当然的说道:“按照合同,我们自然是强制收取,再不行就只能通过法律来解决。我们又不是洋人,收拾个人有什么困难的!”

众人心头一震,这才想起老板是从车行出身,手底下有一批打手也是正常的。

其实在这方面,洋人为什么都喜欢请买办,特别是沙逊洋行,他们旗下的租金全部是买办收上来的,基本没有拖欠的情况。因为这些买办,是有办法让租客拿出租金的。

倘若是洋人直接收租,虽然在这上嗨滩势大,但那权利总归是高高在上,很难下到每一个租客身上。

郭德明说道:“按照一个楼盘的开发时间计算,差不多是一年时间,相当于顾客需要缴纳12期的资金;剩下的12期,我建议我们将他们的房契进行集中保存,待他们还完钱,再发给他们。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得不遵守规定。”

陈光良当即说道:“可行!办理房契的时候,暂时保存他们的房契即可。”

一开始,并不会有银行介入这种‘贷款’的,毕竟条件还不成熟。

随着完善的方案越来越清晰,这些属下也明白一件事——长江地产要起飞了,老板这个‘地产新贵’要变成真正的‘地产大亨’了。

长江地产的初步目标是:上半年先出售100幢楼!

“好,接下来大家准备要出售地盘的楼书,以及准备相应的工作!”

“是,老板!”

下班前,陈光良又赶到东方报社,询问情况。

“今天稳定在46000以上,看样子比预料的情况好很多!”黄春荪也第一时间来给他汇报好消息。

陈光良也很满意的说道:“原本的想法是稳定在三万以上便是不亏,如果能上四万便是大赚,如今来看,我们是赚得盆满钵满。”

这种商业手段,是前世香港报业的‘成功案例’。

‘香港的很多商业模式’,后世八十年代后到内地,都被称之为‘教科书’。

所以陈光良在使用之前,一定是有些底气的!

当然也并不是说‘香港各方面都是祖师爷’,实际上在20~40年代的上海滩,才是香港很多方面的祖师爷。

例如报纸上的一些八卦新闻,其实已经出来了,只是比较隐晦,例如有杂志讽刺陆小曼的事情。还有商业手段,上海滩也有很多地方都是祖师爷。

总之,这一时期的沪市,也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随后,陈光良问道:“《商报》和《东方日报》合并一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黄春荪回道:“将在4月中旬正式合并,提前十天刊出广告,相信我们不涨价,一定会留住所有读者的。”

“好好的给《商报》读者告个别!”

“嗯”

原本买两份,要4.5分钱,如今买一份合并的,也才2.5分钱,这就是优势!

当然,《东方日报》之所以一直不考虑赚钱,无非就是股东都财大气粗,特别是陈光良压根不考虑赚钱的事情。

不过生意也不能一直这样做,明年就是赚钱的时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