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135章 我天赋异禀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135章 我天赋异禀

作者:任猪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2:55 来源:平板电子书

1929年的2月伊始,年关将近。

一大早,陈光良从‘幸福家园’的床上苏醒,此时才五点半不到。

穿越近两年时间,他一直保持着每天睡眠时间在6个小时左右,或许中午会午睡二三十分钟,生活规律一直如此。

“妈,在做早餐?叫阿军、阿峰他们外面买,多方便!”陈光良穿好衣服,对着厨房问候道。

“外面的早餐未必干净啦.对了,你说今天两名女佣要来上班,什么时候到?”杨慧和蔼的回过头道,心里肯定美滋滋的。

如今长子的身份,也是越来越高了,非常的光宗耀祖。

老家不少人生活过不下去,就来沪市找自己的儿子,也是安排得好好的(车行做事或建筑工)。

陈光良笑道:“约好的7点半,以后便是二十四小时的住家佣人,你有什么事情就让她们做,不要什么事情都抢着做,人家也会不好意思的。”

杨慧嘟囔道:“买菜这种事,我得亲自去。”

陈光良笑着摇摇头,但没有再劝,毕竟事情要一步步来,杨慧的‘小农思想’一时半会不可能完全转变。

这水至清则无鱼,家里的佣人难免有偷奸耍滑的,实在不能忍受就换人便是,但千万不要苛刻指责。

杨慧又给大儿子说道:“对了,老大,听说今年不允许过春节?”

她作为一个女人,很享受每年的春节,有不少人前来向他们家祝贺,那是一种荣耀。

陈光良说道:“我们在租界,市政府管不到。当然了,也用不着放鞭炮什么的;家里贴个自己写的春联,吃个年夜饭,谁管得了。”

由于国民政府打算在 1929年起,彻底废除历史悠久的阴历新年和春节,他们的理由还特别激进:阴历春节是封建迷信时期的产物,只有推动阳历春节,才能与国际接轨。

政府有规定:春节期间,贩卖年货、财神像、灶神像的,统统没收,买卖双方都要被抓;公然违抗政府命令,偷偷放假在家过节的,也都要被抓。

本来规定是规定,不一定要执行。

但恰恰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迎合南鲸政府,只会变本加厉,至于顺便敛财也未必可知。

当然,有压迫自然就有反抗,总之今年肯定是碰撞的一年。

“喔,这不让人过春节,这真实瞎搞!”

“您可不要出去乱说,沪市的特务多!”

吓得杨慧顿时闭嘴,再也不敢埋怨。

陈光良并没有放在心上,这事最多两年时间,等到1931年便会恢复正常,毕竟这激起民间的反抗是必然的。

家里活动一下筋骨,又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了一会书报。

老二陈光聪若是有什么学习的问题,也会一并向他请教。

刚吃完早餐,两个女佣就已经在保镖阿军的带领下,敲门走进来。

“陈先生”

“两位阿姨,以后家里就麻烦你们了,这是我妈杨女士”

请的两位女佣,都是车行的家属,他面试了很多位,最终选择了两个三十来岁的住家保姆。

年龄不能小也不能大,三十多岁是最合适的。

安排好女佣的事情,陈光良才起身去上班。

崭新的雪佛兰汽车,就停在小区的弄堂,路上有邻居,大家也会问候一声。

坐上汽车,陈光良还得亲自驾驶,毕竟属下们才领取驾照,他不是很放心。

平常让他们开着车去办事,多练再说。

上午九点多,在长江车行的基地上,十辆‘三轮黄包车’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一起。

今天是首批‘三轮黄包车’上路的日子,为此陈光良特地邀请了章其华教授,以及《东方日报》的记者,一同来见证。

“章教授,麻烦您为《东方日报》写一篇文章,关于这个‘三轮黄包车’上路的事情。”

此时,‘同昌车行制造厂’和‘长江车行’也仅仅是说服‘公董局交通科’和‘市政府交通科’让他们这十辆车上路进行测试。

所以陈光良接下的动作,是要‘掀起一股舆论’让所有人同情人力车夫的‘劳累所致的疾病伤残’,这样一来,更先进的‘三轮黄包车’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政府的支持替换。

章其华连载《骆驼祥子》已经完结,去年底又出了单行本,销量很不错。此时的他,可谓名誉加身、金钱加身,收获颇多。

当然,他始终对人力车夫这个群体是报以同情的心态,所以当听闻‘三轮黄包车’已经研发成功时,心情是非常高兴的。

“好,我会不留余力来推动这件事的!”章其华当场满口答应道。

虽然这里面有着商业的元素,但对于这种事,章其华觉得自己是非尽全力不可。

陈光良随即说道:“那您请坐上前,让人带着你体验一番,看看是不是真的省了车夫很多的劳力。”

“好,那我今天就体验一番。不过说实话,这一看我就知道这是个很伟大的创新,就是价格150大洋,对很多车夫是很贵的。”章其华感叹道。

时间一长,陈光良已经成为资本家,他虽然依旧是自己的朋友,但自己依旧会坚持自己的立场。

本来一辆黄包车,就让很多车夫望尘莫及,而如今一辆三轮黄包车,价格足足是两倍,那么注定不是穷人可以买得起的。

当然,还有牌照的事情。

陈光良坦然说道:“这就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一辆自行车加一辆黄包车,本身就是两个产品结合在一起。更何况,现在牌照集中在各大车行的情况,已经是更加集中。所以说,光有车还不行的!”

文人就是太过理想化,当然这个社会又非常需要他的理想。

章其华感叹道:“这倒是!不过,如今你总算解决了一件事,只要以后全国的黄包车普及三轮,那这些人力车夫的身上伤病会少很多。”

说完,他走上三轮黄包车,开始体验起来。

陈光良又让记者坐上一辆三轮黄包车,拍些照片作为新闻素材。

随后,十辆三轮黄包车鱼贯而出长江基地。

这十辆三轮黄包车,是D项目替换的车(24辆车),这个项目陈光良占股95%,剩下的在李超手里;所以购车款的1300大洋,是准备分期六个月还清的,相当于每个月偿还200多的车款。

租金也没有涨,‘三班倒’总计1个大洋一天一辆车,毕竟陈光良也不忍心涨租金的。

实际上是可以涨的,毕竟这十辆车如此拉风,车夫的收入是肯定涨不少的,而且车行还培训了他的骑车。

所以,哪怕是‘长江车行’换车,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两年时间都不一定换完,毕竟购车款是一笔很大的数字。再加上,也得考虑政府方面的支持,大量的三轮车才能合法上路。

因为快过新年,陈光良也主动想给自己订购一套好西装,所以下午驱车来到南鲸路上。

在南鲸路上,有很多‘奉帮裁缝’,即浙江奉化出来的裁缝,非常有名。而这些裁缝店的老板,基本都是姓王,因为是一个叫做王才运的裁缝带出来的。

而这个王才运是‘荣昌祥’的老板,当年还给国父定做世界上首套‘中山服’。这里面有个典故:当初按照国父的要求,已经流传得很广了。

直翻领,表治国严谨;

四贴袋,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

袋盖笔山形,表重视知识分子;

五粒纽子,表五权宪法,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袖口三粒纽子,表三民主义,即民主、民生、民权。

背片不开缝,也有讲究,据说表和平统一之大义。

因为是国父先生定做的服装,所以又叫做‘中山服’。

自此之后,荣昌祥便开始名声大震。

陈光良将汽车稳稳的停到荣昌祥店铺门口,这是一座三层楼格局。

走进荣昌祥,随即他受到专人的接待,一会儿一名老裁缝便开始给陈光良量身。

“陈老板是做什么生意的?”

“嗯地产、报业,这里是我的名片,到时候好了之后可以打电话给我!”

老裁缝王和生连忙双手接过名片,看了一眼后,故作惊讶的说道:“原来您是长江地产、《东方日报》的老板,有失远迎!”

陈光良客气的说道:“小老板一个,算不上什么,你们这荣昌祥连国父都曾光顾,我算得上什么!”

他从进门开始,也没有受到什么轻视,人家一视同仁的服务就做得很好,他也不想搞什么特殊。

不过一般裁缝量身定做西服时,总会沟通顾客是做什么生意的,这样更好的了解顾客的爱好,仅此而已。

老裁缝很客气的说道:“我们做生意的,开门都是尊客,国父当初是前老板接待的,我们也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你们换了老板?”

“也不算换,前老板正常退休,将这家店交给外甥女婿王宏卿先生继续经营。”

好家伙,这不就是娶了自己的表妹,即是前老板的外甥,又是前老板的女婿。

看来这个时代,还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且还都姓王。

同姓不结婚,这是不可能的,据说王才运的那个地方,基本上都姓王,要是同姓不结婚,很多人都娶不上老婆了。

接下来,老裁缝又问一句:“陈老板平常是放左边,还是右边?”

这是一句暗语,但很多订造西服的人都明白,裁缝问的是‘鸟’!

陈光良说道:“我一般放左边,不过王师傅,我这个有点大,麻烦订造舒服一点!”

老师傅面色不改,盯了陈光良下档几眼,随后说道:“好,陈老板天赋异禀。”

陈光良点点头,这事本来是件自豪的事情!

一番量身后,陈光良便告辞,布料已经选好,都是进口的料子,这次他一全套足足花了600大洋。

相当于普通人四五年的薪水,折算后世的价格就是二十万一套。

这还不算是最贵的,1200大洋一套都有。

陈光良倒不是追求享受,但有时候一套好西装,是商场的必备行头,特别是这上海滩,什么都讲究‘腔调’。

他本人对穿着没有太大的追求,有一两套好的就行。

就好比他的第一套西装,现在还经常穿,可能再过五年时间,他还穿在身上。

将陈光良送到门口后,老裁缝目送陈光良开着汽车离开。

“和生师傅,这位老板是做什么生意的?”老板王宏卿上前询问道。

有些奇怪,开着汽车,有自己的保镖,却不请一个司机。

很年轻,但气度不凡,眉宇间的贵气是藏不住的(自信吧)。

王和生当即说道:“他说是长江地产、《东方日报》、长江车行的老板,这是他的名片,叫我衣服好了通知他来取。”

王宏卿结果名片,当即说道:“原来是他呀,这可是沪市新晋的有钱人,他的长江地产去年造了上百幢洋房,最近他又进入报业,《东方日报》一创刊就销量过万.”

对于商界的人物,本身就是一个圈子,王宏卿当即对陈光良的一些事情了如指掌起来。

“那真是个人物呢!”王和生感叹道。

他刚刚并不知道陈光良有多厉害,纯粹是觉得应该不会差。

王宏卿说道:“何止是个人物,人家是白手起家的富豪,两三年时间就冒出来了,这才是了不起。对了,年前一定要给人家做好,到时候我亲自送上门。”

“好的,老板。”

王宏卿的岳父,也就是荣昌祥的创始人王才运,当初被人称之为‘包袱老板’。

当年,王才运做裁缝,不做坐商做行商。人称“包袱老板”。

啥意思?就是手里拿只包袱,里面摆点料作,到处跑,主动到需要做西装的顾客屋里去当场量体裁衣,再送货上门。

这样一来,他赚到的钞票肯定比坐商多,据说他的“第一桶金”就是这么捞来的。

有了‘第一桶金’,王才运又在南鲸路上看到一处空着的门面,结果正好是同乡‘大地主’虞洽卿的,结果凭借同乡人的帮衬,王才运在南鲸路这个黄金地段站住脚。

王宏卿现在也学到了一些精髓,对于一些大人物,都是亲自上门量身订造,又亲自送上门的。这个‘亲自’不是财阀,而是他这个老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