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133章 大卖 (新年快乐)

杜公馆。

洪雁宾前来做客,期间杜月笙主动询问道:“《东方日报》似乎这两天闹出的动静很大,都说销量突破五万份,一举成为沪市的大报。”

他对沪市的报纸格外关心,原因是他想巴结总司令,而南鲸方面自从4.12后,最重视的就是舆论,故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对那些大报派驻专员,避免攻击南鲸方面。

如今《东方日报》崛起,显然会受到南鲸方面的重视,届时他就能从中帮忙处理。

洪雁宾自信的说道:“其实是三万份,五万份是夸大之词,当然若是我们印刷五万份,应该也能卖出去。”

杜月笙惊讶的说道:“怎么可能?一份新报,销量怎么可能这么好?这个年轻人如此厉害?你给我说说!”

从自己的得意门徒口中听到事情的结果,他开始惊讶起来,原本以为是谣言和吹牛。

洪雁宾便将《东方日报》的一些措施讲出来,引得杜月笙的频频喝彩。

“好,这个年轻人果然不简单,哪天邀请他来杜公馆坐坐。对了,他们的政治倾向如何?”

洪雁宾说道:“《东方日报》到处都透露着商人的本质,陈老板更是如此,他对政治不关心。甚至他告捷东方报社的人,说做新闻的,就不应该去当裁判。”

杜月笙当即说道:“这怎么行,自然是应该完全倒向南鲸,这才对嘛!”

洪雁宾马上说道:“这恐怕不行,陈老板不会答应的!”

杜月笙一愣,随即笑道:“有个性”

他还以为陈光良是个‘好拿捏’的人物,毕竟那么年轻;没想到在洪雁宾的心中,是如此的有骨气。

其后没有再说什么,毕竟南鲸方面也有官报,其它报纸只要不攻击南鲸政府,问题都不算大。

另外,这个报纸洪雁宾有股份,又是担任协理,也是相当于‘自家’的报纸。

“放屁,《东方日报》他放屁!”阮玲玉的丈夫张达民,将《东方日报》扔得老远。

原来在《东方日报》的创刊号上面,深度挖掘了阮玲玉和张达明的新闻,文章对张达民事如何耍小手段追到阮玲玉,婚后又如何不思进取,不仅没有拿钱养活阮玲玉的母亲和阮玲玉,更是全靠阮玲玉拍戏养活。

他张达民活活的成为了一个小人,扫地出门的纨绔子弟。

这让张达民如何不生气?

待阮玲玉回到家时,张达民脸色僵硬,生气的说道:“回来了?”

此时的阮玲玉,还没有那么反感张达民,便问道:“怎么啦?”

张达民顿时火气上来了,将报纸丢给阮玲玉,说道:“你看看,这个报纸是怎么编排我的,说我是高攀你阮玲玉,TMD,也不想想我是少爷出身,你不过是下人之女,我高攀个球。”

阮玲玉听到这话,脸色煞白,因为这辈子她母亲和她,最害怕就是别人讲他们身份。

“你胡说什么”

阮玲玉颤抖的看着报纸,很快看完新闻,说的都是事实,一点没差。

张达民是如何追自己的——以前那个大呼小叫的少爷变得彬彬有礼,对她母亲大献殷勤;从阮母那里了解到她的兴趣爱好,每次在她面前也装着对她所爱好的事物特别感兴趣

张达民婚后是如何样的人——没有固定工作,不思上进.

这些情况,阮玲玉婚后也开始发现张达民的真面目,只不过才结婚一年多,没有爆发而已。

“人家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好啦,他们也是博人眼球,要销量!”

“我呸,你也是这样认为的吧,你个丫鬟翻身做了主母,现在反倒看不起我来是不?”

不怪张达民没有控制自己,而是《东方日报》的攻击性极强,而且都集中在攻击张达民身上,对阮玲玉倒是赞誉有加。

阮玲玉听到张达民再三攻击自己的身份,终于爆发道:“张达民,我什么时候成了你们家的丫鬟,你算哪门子少爷!”

“啪你还敢犟嘴!”

“你敢打我”

一时间两人闹得不可开交,直到阮母回家,两人才分开。

《东方日报》连续三天,打出广告“销量突破五万份”,引起整个报业的震荡。

不少人也是凭借这种舆论,纷纷选择购入《东方日报》,有时候甚至会遇到缺货的处境。

甚至一些报业老板和高层,去打听《东方日报》如何从一个新报,直接跃升至5万的销量,简直闻所未闻。

他们搞不明白,但却知道报贩很乐意向大家推销《东方日报》。

凭借着这种舆论,《东方日报》一时间成为报业最大的话题。

而《东方日报》的总经理陈光良,也一时间成为名人。

其实在本月,也发生一件报业大事:那就是《申报》总经理史量才,暗度陈仓,收购了最大竞争对手《新闻报》的65%股权(大股东福开森售出);此举不仅遭到《新闻报》以总经理汪伯奇、汪仲韦兄弟为代表的原股东反对,同时民党上海特别市指导委员会也于1月14日在《新闻报》上发表公开信,警告《新闻报》“不得将福开森股份售于反对分子”,并声称将严厉处置。

最后的结果是,史量才拿到《新闻报》50%的股权,《新闻报》继续由原经理负责,其他职工全部留用。

史量才不仅是‘反对分子’,更是真正的报业大亨,难怪民国政府如此紧张!

《新闻报》。

汪伯奇看着手中的《东方日报》,嘴里说道:“这份报纸不管是排版,还是内容,都属于上乘,显然其总经理是个办报的高手。”

汪仲韦点头附和道:“不错,而且是一种全新的变革。他们的新闻篇幅普遍短小,通俗易懂,只是这样一来意味着,同样的纸张,他们的办报成本增加了。另外,他们在报纸副刊上,首创‘马经’和‘狗经’,为赌马赌狗的人提供分析,真是个好办法。”

沪市以前没有狗经马经(指南),但马迷狗迷却不少,而且消费水准很高。《东方日报》只需要聘请几个行家,写点文章,就可以吸纳很多的客户。

汪伯奇说道:“五万份肯定有水分,但他们也算是成功了。而且我看《东方日报》的部分新闻,似乎是从其它报社购买的,看来《申报》的史量才要头疼了!”

他讨厌史量才,毕竟这次暗度陈仓,差点让他失去《新闻报》的控制。

如今《东方日报》的新闻,似乎是从《申报》手中购入的,不用说,史量才肯定不会卖给沪市同行的,那么就是出了内奸了。

《申报》。

史量才看着手中的《东方日报》,陷入沉思。

从最近几天的《东方日报》来看,各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可以说是个竞争对手。不过另外一方面,史量才觉得《东方日报》的时事评论太少,很难受到进步青年的青睐。

“俗报”

史量才给出一个评论。

另外一方面,《东方日报》上出现一些全国性的新闻,和《申报》有些重合,这让史量才认为一定是张竹平等人搞的鬼。

最近,史量才已经将汪英宾停职,以此来让张竹平回心转意。

“希望竹平能明白我的苦心,不要让我做兔死狗烹的事情。”

殊不知,张竹平如今已经坐拥《时事新报》、时事通讯社,羽翼已丰,根本不可能再回头的。而且很多记者和编辑,实质上都是和张竹平一条心,正因为如此张竹平才能拿到一手的新闻资料。

《时事新报》。

张竹平和汪英宾也在商议对策,张开口说道:“我再在《申报》做一段时间,争取拉拢更多的人到我们的阵营。届时我一旦辞职,就会再办一份报纸。”

汪英宾开口说道:“你不如将申时通讯社也拉出来,毕竟那些记者更愿意和你做,这样一来,只要你出来,就坐拥两个通讯社和两份报纸,形成‘四社’的局面。”

这叫连锅一起端,因为申时通讯社也是张竹平和汪英宾用《申报》和《时事新报》的新闻成立的,开始算是卖了钱,也交给申报。

直到他们后来又成立一家通讯社,才正式卖《申报》资源给自己用。

张竹平一想也对,说到底申时通讯社是他主持成立的,法律上也属于他的名义持有。

“有道理对了,你对《东方日报》怎么看?”

汪英宾当即说道:“我们原本答应卖给他们全国新闻,是考虑到《商报》只是个小报,但没想到他们又成立《东方日报》,最近销量高达三五万份,显然已经对我们也是威胁。所以我建议,卖给他们的新闻不要一手的,看他们要不要!”

张竹平点点头,现在已经损害自己的利益,自然要考虑停止了。

一般来说,他们通讯社卖新闻,都不会卖给本地的报纸,避免对自己的报纸有影响。

“嗯,这个事情你来办!”

“好”

《东方日报》创刊五天,每一天都是在‘缺货状态’,基本上到了下午两天就全部售罄,报贩询问是否还能送,甚至直接要进货。

所以从第六天开始,《东方日报》又增加1万份,每天印刷4万份推出市场,一步步的推高自己的销量。

“陈经理,申时通讯社那边卖给我们的新闻,似乎都有延迟。”黄春荪找到陈光良,汇报一个消息。

陈光良早猜到这一招,以前卖当天的新闻,一定是觉得《商报》是个小报,影响不大;如今《东方日报》咄咄逼人,自然他们会慎重对待。

“我们获取全国的新闻,并不局限这个渠道,短时间影响不大。但这是要解决的办法,我打算让东方报社在北平、武汉两地,先成立新闻点,后期再考虑在当地印制《东方日报》,一步步扩张。”

黄春荪点点头,说道:“如今《东方日报》算是已经打开局面,这样做倒是可行的,只是资金方面?”

没钱了,直白的说!

35000大洋根本坚持不到多久,现在就基本算是用得差不多了。

“你和我去趟银行,以东方报社的名义贷款3万大洋,我做担保。”

“好的,那先和洪先生通通气。”

“你去和他讲”

“嗯”

虽然第十一天的结果还不知道,但大家都觉得《东方日报》打开了局面,所以公司应该是可以赚钱了,至少是维持资金平衡式没有问题的。

所以贷款的话,自然是还得起的。

另外一方面,既然事情都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没道理会害怕区区3万大洋的贷款。

陈光良对报纸很是看中,只要能手握一份全国重要的报纸,就是让自己追加投资3万大洋,也是可以的。拿6.5万大洋来赌一把,也未尝不可,毕竟这个年代的报纸份量,不同于后世,是非常重要性的舆论工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