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现言 > 女帝 > 第500章 沧海桑田 之伍

女帝 第500章 沧海桑田 之伍

作者:微云疏影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5-30 09:42: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听闻秦昭去了女学一趟后,便一直闷闷不乐,秦琬就将他喊了过来,问他发生了什么。

秦昭犹豫片刻,还是将朱秋兮的遗书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秦琬,说到动情处,竟有些茫然失神,心中一片荒芜,只觉冷得可怕。

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至亲至爱之人,转眼就……他们家,他们家难道就差这一座牌坊么?

“六姑姑当然是不差这座牌坊的。”听见秦琬的回答,秦昭才猛地发现,自己竟不知不觉就问了出来,但秦琬接下来的话,却将他浇了个透心凉,“但很多人家都差这一座牌坊,差得不得了。”

但凡世家大族,都要抬高名望,有个好名声,做官就方便了,可刷名望用什么方式最好呢?

修桥铺路,造福相邻固然好,却要花很多钱,也容易被地方官盯上,被上位者忌惮。只要象征性地做一做就行了,实在不用大张旗鼓。

少收佃租是可以的,略降一两分,或者免一年半载的租子,但不可以长久。否则钱少了,委屈得可是自己,谁愿意?

科举虽是一条进身之阶,但录用的人少,还没有形成气候,家中子弟会不会读书,那都只是自己说说而已。举世闻名的大才子,也要有足够的本事才行啊!

厚待仆妇不过抬抬手的事情,倒是可以,却又扬得了多少名呢?

算来算去,也只有“家风清正”这一条,算是最好走的路了。

什么叫“家风清正”呢?便是男人不宠妾灭妻,当然,甚至可以不纳妾,毕竟通房丫头不算妾,只能算玩意。女人便要贞洁刚烈,别说不守寡,想要改嫁了。哪怕是素未谋面的未婚夫死了,也不能另嫁,不是殉节而死,就是抱着未婚夫的牌位嫁过去,一辈子奉养公婆,过继个孩子,了此残生。

这样的故事,世家豪强爱演,平民百姓爱听,当地官员也高兴——人人都知道守寡对一个女人来说多难熬,越是这样,“自愿”守寡甚至殉节的,不就更难得么?治上出了孝子贤妇,都是他们教化有功,这是他们的功绩呀!

牺牲一两个女儿,换来儿子的前程,这笔买卖实在太值了,为什么不做?

秦昭只看过朱秋兮的遗书,但从那一笔清逸脱俗的字迹,还有平平淡淡,却入木三分的语句中,也能看出朱秋兮文采斐然,不逊于他见过的饱学之士。再翻朱秋兮之父的奏折,实在找不出什么好的地方,说句中庸都勉强,给朱秋兮提鞋都不配。

要知道,朱秋兮十岁才上女学,之前都与女红、佛经、道藏为伴,开蒙很晚。短短时间能做到这一步,只能说她才华横溢。

那又如何呢?

她若是个男儿,她的父亲能高兴得跳起来,只可惜……

秦昭从来没觉得女子有什么弱的地方,他的母亲是古往今来第一个女皇帝;他的姐姐非常能干,在燕地风生水起,收拢高句丽的民心,让他们心甘情愿臣服大夏,把自己认作大夏的子民;岭南很多部落还保留着非常浓厚的氏族遗风,部落首领是女子,整个部落也尊奉女子,只知有母,不知有父。这些部落的战斗力也很强悍,不比别的部落逊色。

但他也知道,能像他这样想的,毕竟是少数。

看见秦昭神色黯然,秦琬轻叹一声,没有说话。

这个孩子还是太年轻,看不出遗书中的满腹戾气。

纪清露为了朱秋兮,直接与湖阳大长公主杠上,想要占据上风,只能借秦琬的势,不可能不对秦琬陈情。这份看似平淡,阐述心迹的遗书就算不落到秦琬手里,也会被很多人知晓。不管谁看了,对朱家的印象都会跌到谷底。

她不恨谢家,纵然谢家想要她死,也不过是不怜惜外人的性命罢了。她真正恨的,唯有朱家。

皇帝讨厌的人,还会有好下场么?

更何况,朱秋兮的话也不尽不实。

她十岁入女学,但要打听消息,筹谋路线,偷偷跑出去……对他们家那种门风较严,一月可能就出一两次门的人家来说,这不可能是一天就完成的,至少也要一年半载,还需要计划得非常周密,降服至少三五个得力的管事才行。

一个从来没读过书,偷偷习字的半大女孩,**岁的时候就能如此周密地计划,还有这样的心机手段去拿捏家中颇有权势的奴婢。秦琬自恃自己也是个少有的聪明人,在那个年纪的时候,也没有这等本事。

秦琬身边灵异神怪的事情也不止一出,故她大概猜到了某些事情。

若真是如此,朱秋兮的悔恨或许也有些道理,谢昐之死,虽然怪不得她,却未必与她脱得了干系。

若有机会,还是要与几个孩子提一提这件事才对,现在就不必吓着他们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秦琬望着秦昭,叹道,“你现在可明白了?”

一个女儿的死,换来整个家族子孙仕途和姻缘的平稳,官员考评的优秀,这不但是“利”,还是“重利”,所以有那么多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就像秦昭用心对待的部下背叛他一样,一是生死,一是利益,世间能同时勘破这两者的,实在太少。

秦琬要打击世家,镇压儒生,恢复武风,重回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必须重视军功。所以她将大战得来的战利品,三成赏给部队,除此之外,还有土地、宅邸、爵位等数不尽的赏赐,相当于八成还原了秦朝的军功制度。

这样一来,她就相当于捆绑了大批因此受益的勋贵、豪强和百姓,将他们拉到了同一个战车上。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地位和生存,势必要与原有的世家、豪强,以及儒家子弟争个你死我活。

对此,秦琬也没有足够的信心。

但她有先天的优势,因为她是皇帝。

官员爱拿贞节牌坊来请表彰,没问题。相关的折子,她全像没看到一样。该官员的升迁考评,她也要细细查看,往往是留中不发。这样一拖,吏部的人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好的位置不等人,对方不就被耽误了么?

当官的或许会不管百姓的生死,但绝对不会不琢磨皇帝的意思,知道皇帝不爱看这些还写,那不是找抽么?

皇帝的心意,没有任何人敢忽视,这一点,放到哪里都一样。

“为人君者,当厚待功臣。”

秦昭抬头,有些不解,不明白秦琬为什么忽然来了一句这样的话。

秦琬摇了摇头,没有多做解释。

她希望秦昭自己能懂。

没错,为了统治需要,应当重文抑武。因为文人不容易造反,武夫骄横,随时有可能叛变。

可一旦外敌入侵,能够保家卫国的,也只有那些被文人瞧不起的赳赳武夫而已。

文人当然有骨头硬的,但大部分文人的骨头都是很轻的,他们可以效忠大夏,自然可以效忠下一个皇朝的统治者。反正不管谁当政,治理江山还是要靠文官的,不是么?

秦琬不指望这些士大夫为大夏的江山殚精竭虑,过多相信文官,说不定家国天下都变成了儿戏,边境也成了他们政治斗争的地方。哪怕打输了仗也没关系,反正有武将背锅,怪不到高贵的文官身上。

就算改朝换代,新皇也要优容他们这些有话语权的士大夫。既然如此,换谁当主子,不是一样呢?

文人可用,可以重用,但不可倚重,尤其不能让他们指手画脚,干涉军事。

至于武将,优先从开国功臣之后里选。

设想一下,倘若大夏代代皇帝,无不厚待开国功臣的后裔。这些人的子孙后代,也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将家族的荣耀传递下去。久而久之,这些家族便“世受皇恩”,天下皆知。一旦国家有难,他们只有更拼命。

不光是为了家族,也是因为,大夏一旦垮了,他们反而不如那些儒生好弯下腰,投靠新主子。

即便是新主子哪怕接纳了他们,也会忍不住想,前朝代代皇帝都对他们那样宽厚,有什么都想着他们。我待他们,可有前朝一成?他们俯首得这样轻易,来日若遇上强敌,又怎可相信他们的忠诚?

秦琬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为集中君权煞费苦心,一个劲削弱丞相的权力,包括她所崇敬的祖先也不例外。否则不会有三省六部,也不会有入政事堂议政的宰相,居然只是五品官的荒谬之事。

她不会恢复丞相的位置,但她不想继续分散丞相的权力,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样。

皇帝已经天下独尊,一旦歪了,很可能就在歧路上越走越偏,停不下来。这种时候,就需要丞相来拉一把。

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怕得是犯了错,身边也没有制止的人,只有一片歌功颂德之声。

到那时,才是真的完了。

这些道理,秦琬想告诉秦昭,但她犹豫了很久,还是没说,因为这些都是秦琬坐上了皇位才渐渐悟出来的,在此之前,哪怕她监国摄政多年,眼睛也一只盯着那只椅子,一只盯着朝廷,没有太多心思去管别的。

所以,哪怕现在告诉秦昭,秦昭无法感同身受的话,也只是入耳不入心。

就像当年的她一样。

她以为自己做得很好,等到做了皇帝,这么多年过去,回头一看,才发现当初的自己有多么可笑。

认认真真想做实事和虚情假意想刷政绩,从来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如果群臣,尤其是宰相中有想为百姓做点实事,不惜百年清名的人。哪怕喜欢弄权,又或者贪财好色,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只要能造福百姓,秦琬都能容得下。

摒弃那些无谓的帝王心术,只要不被遮蔽住眼睛即可,该放权给臣子的事情,就不要自己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