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现言 > 女帝 > 第498章 沧海桑田 之叁

女帝 第498章 沧海桑田 之叁

作者:微云疏影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5-30 09:42: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纪清露虽一力保下朱秋兮,却不怎么喜爱她,便道:“你若要手把手教她,我无甚意见,唯有一点,万不可使她靠近越王殿下。 ()”

她一直觉得,朱秋兮少时就能滴水不漏,什么好处都占尽了。观其为人处世,全然不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反倒像老于世故的深沉之辈,完美无缺到近乎虚假。这样的人,心机一定非常深沉,骨子里也极端自私和漠然。

朱秋兮身上有股狠劲,这股狠劲能一直逼迫她向上走,但人都有惰性,向上的阶梯也分三六九等。

若为文官,战战兢兢,不敢有半点错处,随时可能被人找茬。即便如此,费心了心血,也未必升得上去;

若做武将,必须****苦练武艺,披甲上阵,与敌人厮杀,随时都有可能丧命;

若是得了越王殿下的心,给他做侧妃,努力生几个儿子。翌日,越王殿下若是登了大宝,母仪天下也未必不行。要知道,越王殿下已经二十出头,尚未有任何妃妾。不管是做他第一个女人,还是他第一个孩子的母亲,都有数不尽的好处。

纪清露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朱秋兮肯定会选第三个,因为这是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看上去也最简单的路。

这就是人心矛盾的地方了。

纪清露和宋书语一面觉得,谢昐对朱秋兮再好,人死如灯灭,谢家逼朱秋兮殉情未免太过分。朱秋兮年纪轻轻,再嫁旁人,仍能好好过一生。就算不嫁,也能努力活好这一辈子,不能丈夫死了,自己这一辈子也就毁了。另一面又觉得,如果朱秋兮真想攀上越王殿下,那就真是死不足惜。

想到这里,纪清露自嘲一笑,没再说什么。

这世间哪有什么天生高低贵贱之分,又哪有什么安分与不安分的说法呢?人活一辈子,当然想往上走。再说了,规矩本就是由人制定的,倘若陛下不是那么看重她,她早就青灯古佛一辈子,哪来今天的权势地位?

不光是她,宋书语也是如此,但最典型的还不是她们,而是晏临歌。谁能想到,昔日坊间一琴师,今日竟能牵动满朝文武的心神?

秦琬为何召宋书语进京,纪清露心里自然有数——晏临歌少时过得不算好,后来又损了心脉,这些年虽精心调养,可底子亏了,怎么可能轻易修补回来?

也亏得陛下狠得下心,前几年晏临歌接连几场大病,她都没召越王殿下回来。这也让长安的权贵习惯了晏临歌隔三差五就要病一场的日子,背地里还要叹一声陛下痴情。

只是……

这一次,怕是要来真的了。

如若不然,陛下也不会假借宋书语回京述职的机会,令越王殿下秘密进京。

宋书语身负这样重大的使命,自然不敢怠慢,越王殿下也是归心似箭,一行人竟比原定时间早了七天到长安。

就不知道,越王殿下既然回来了,还会回去么?

如果不回去的话……

从前的邢国公,如今的凉郡王在西北;备受关注的万年公主,亦是大夏的燕王在东北。倘若越王殿下留在长安,这两位……该是什么想法?

这些百转千回的心思,不光在一只手就能数完的知情人心中徘徊,也令越王秦昭的心情非常沉重。

与旁人想得截然不同,秦昭虽不想离开重病的父亲,孤单的母亲,可他并不喜欢处处繁华锦绣,歌舞升平的长安。

秦昭在皇宫长到十三岁,就被秦琬拎出了皇宫,一脚踢去了岭南。虽然有丽景门的人随行保护,但长安与越地,何止差了千倍万倍?

在皇宫,秦昭是养尊处优,备受宠爱的临川郡王;到了岭南,他却只是慕名投军的浪子游侠。而这种人的地位,一向是处于社会底层,被人所鄙夷,觉得他们是豪强的鹰犬,成天欺压百姓,不务正业,破坏社会安定的渣滓。

一路上的心酸委屈,自不必提。不能暴露身份,只能凭自己摸爬滚打,吃得苦当然不会少。但他也渐渐习惯了这种日子,反倒觉得眼界开阔许多。

若不是他得罪了人,别人看怎么整都整不死他,索性买通了他所率的一整支小队,将他引入深山老林,想借机把他弄死。安南大都护、广州刺史等人见他丢了,简直要发疯,调动了主力军连夜搜山,他的身份也不会暴露。当然,人也活不下来。

遭遇背叛,濒临死亡的那一刻,秦昭满心都是不解。

他不明白,自己对属下们不好么?他从不克扣这些人的军饷,平日与他们同甘共苦,手上有余钱,也会厚赏属下。像他这样的长官,说是绝无仅有都不为过,为何这些人还要害他?

怨愤过后,他也渐渐明白。

在所有人眼里,他只是一个没有靠山,又有几分运气,得了大人物赏识的家伙。哪怕成了将军,也无足轻重。他纵然死了,大人物不会深究,不会为他得罪当地的大族,更没有什么人会为他报仇。而他的仇家不同,在当地根深蒂固、势力极大,又拿捏住了他手下的家人。

他的属下们就是再愧疚,为了全家老小的性命,也只能出卖他。事后再偷偷祭奠,好让良心好过一点。

当然了,这些所谓的世家大族,在皇权面前都如土鸡瓦狗般不堪一击。敢对他动手的家族,早在他丢了的那一刻,就已经全族被缉拿下狱。等到皇帝的口谕到了,非但是这个家族,连带着这个家族的全部姻亲,以及他们世代累积的庞大人脉何靠山,全部都灰飞烟灭,仿佛从来没存在过一般。

秦昭亲眼见证了这一幕,才发现,原来那些所谓的“麻烦”,在皇权面前都不是麻烦。只要想解决,一切都很轻易,但为什么之前就那么难呢?

因为利益。

如果不是因为惹上了皇子,攸关生死,谁都不敢染这抄家灭族的祸事,纷纷撇清关系。岭南官官相护,官员与世家、豪强勾结的局面也没有这么容易打破。

岭南如此,其他地方又怎会例外?

秦昭这才明白,陛下为什么一定要他以这样低微的身份来到岭南,又忍心见他受这样多的苦。

他在长安,在大明宫的时候,触目所及,全是奉承之声。没有人敢对他有所不恭,平日所见所学,天下歌舞升平,四海歌颂功德。

只有走出了长安,换了一个身份,扎根一个地方,从头开始,他才能看清很多东西。

那些高歌“圣人之言”,道貌岸然的大儒,家中无一不是当地的大族,平日剥削民脂民膏不算。一旦有天灾**,他们一边在朝廷上跳下跳,要天子“罪己”,甚至抨击天子牝鸡司晨,一边又大发灾难财,用极其低廉的价格买到上好的良田和奴婢。甚至连奴婢的税都不肯交,把这些人藏起来,让他们做最苦最累的活,没几年就死于非命。

秦昭当然也是被大儒教导,听着圣人之言长大的。他资质比不上哥哥姐姐,不像他们一样举一反三,甚至对典籍存在质疑。秦昭颇有点老师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书本上都是好的意思,所以秦琬才要早早扔他出来,避免他被教歪了。

生活本来就是最好的老师,当年的秦昭不懂秦琬为何屡屡大开杀戒,现在却真正懂了秦琬的良苦用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统治当然是有利的,却对整个社会不利。

齐鲁儒风最盛,那些世家大族是什么德性,百姓何等民不聊生,秦昭已经亲眼见证了,但整个学术界不还是一片赞扬的声音?那可是孔圣人的后裔,怎么可能不是圣贤之辈呢?百姓活不下去,那是他们命不好。为何要作乱,那肯定都是刁民,或者皇帝不好,与我们这些高贵的士大夫又有什么关系呢?

难怪前朝开国皇帝徐然一定要恢复百家争鸣的气象,虽然徐然死得早,可他的努力是有用的。百家虽被打击,在主流学术界已经没有说话的声音,可在边陲,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

整个天下,不能是某一家的一言堂。若真是如此,天下也就成了这个学派的天下,皇帝也不过是神龛上的雕像罢了。

好在这一切,已经在慢慢好转。

武风兴盛,兵家再起,法家和墨家也隐隐有了死灰复燃的苗头。

不管是武夫当国对儒生的影响,还是百家再兴,对儒家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他们上蹿下跳,骂秦琬骂得一次比一次狠,而秦琬清洗的人也一次比一次多。

秦昭原本不理解这种大开杀戒的行为,可现在,他也非常赞同母亲的观点。

儒生之中,虽有一二出类拔萃,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的,但更多得都是一心做官,不顾百姓生死的官蠹。

这样的人就任地方,便会为害一方;身在中枢,便会耽误家国社稷。

儒生误国,此言非虚。

唯一值得庆幸的,只能是徐然曾有复兴百家的举止,虽说后来世家崛起,百家之风被佛、道、玄给盖过,但到底留下了火种。否则,再过个几百上千年,就算想将“衍圣公”从神坛上拉下,也不可能了。

秦昭不想留在长安,听别人对他歌功颂德,将不多的时间浪费在勾心斗角之上。

他知道,留在长安的他就像坐在云端,看不清下面的事情。若用心机手段,自然也可以,但那就意味着朝臣的不断攻讦。即便如此,在某一层面上,这些士大夫的利益还是一致的。

所以,他不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