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486大衣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486大衣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唐文邦之所以拍加急电报,唐植桐猜测是由于押运车次的缘故。

自己写的信这个星期四才能到安东,也许是那边下了雪,投递员去林场晚了两天,而往四九城来的火车星期五就返回。

阴差阳错之间,唐文邦错过了回信的投递时间,如果还是写信,那自己得等下一个星期才能收到回信。

可能是自己写的信,让大伯误会了,认为这边缺粮,为了让自己更早的知道那边河面的情况,他才选择了发电报。

至于为何不打电话,一来是电话漏音,二来路途遥远,转接很麻烦,有时候大半天都不一定能接通,不见得比电报更快。

一切都是唐植桐的猜测,他并没有说出来。

吃完晚饭,小两口回西厢房,唐植桐找出买的印台。

上面有个白头翁,小王同学说这叫白头富贵,一直到白头都能富贵,寓意挺吉祥的。

唐植桐看的仔细,然后找出一张纸,照葫芦画瓢,想出上一稿。

从木雕师傅那得来的宝贵经验,要想做梳子,最好先画出一稿来,然后贴在木头上,再一点点的刻出来,这样不容易出错。

“你画这个做什么?”小王同学看自己丈夫专注,一边勾着毛衣,一边走到他身边,问道。

“哦,我琢磨了个小发明,想先试试能不能行。”尽管唐植桐不想再骗小王同学,但为了保持礼物的惊喜性,他还是撒了谎。

“哦,需要我帮忙吗?我画的能稍微好一点点。”小王同学不疑有他,对于丈夫,她向来是支持的。

“emm……也行。个头别太大。”既然是借口,那就没理由拒绝,唐植桐在纸片上画了方框,圈定了位置,然后起身,将座位让给了小王同学。

小王同学放下毛线、未完成的毛衣,坐下来,一笔一划的勾勒起来。

“你这水平可以啊。”这回换唐植桐站在小王同学身旁,小王同学不光毛笔字写的比自己好,这画工也像模像样。

“以前学校里学过。”小王同学专注的作画,并未抬头。

“真好。”唐植桐发自肺腑的赞叹道。

就这种教学水平,妥妥的素质教育,再下去六十年都不一定能普及……

小王同学画好后,两人洗漱一下,准备睡觉。

来到这个年代后,唐植桐尤其注意刷牙。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命。

谁的牙不好,谁知道这种滋味,刻骨铭心!绝对不想经历过第二次!

尽管眼下也能补牙、镶牙,但技术嘛,唐植桐不想体验。

“你是不是要去安东了?”钻进被窝后,小王同学钻进丈夫怀里,拉着他的手,问道。

“看出来了?”唐植桐哑然,加急电报呢,还是让小王同学发现了。

“哪天去?”

“我看看学校和单位的安排,尽快吧,最好能下个星期三就出发。”唐植桐盘算了一下日期,这种事宜早不宜迟,早些去,就有理由让家里吃好一点了。

“能不能买到粮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平安回来。”小王同学又往唐植桐怀里拱了拱,紧紧地搂住他。

“放心吧,我答应你。”唐植桐腾出手来在小王同学的后背上拍了拍,这关怀太有力度了,自己感受很清晰。

12月7日,星期一。

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一切都很正常。

唐植桐课间去找了一趟周老师,请假。

“这次是什么事由?”周老师摘下眼镜,捏捏鼻梁,眼镜太重,已经在他的鼻梁处压出了印子。

“emm……我家不是()

挖了个地窖嘛,用着不顺手,想再填起来。”肯定不能说去东边搞粮食,所以唐植桐硬着头皮,编了个理由。

“嗯??你这请假的理由能走点心吗?”周老师皱起了眉头,压根就不信。

“点心?什么点心?哪有卖的?”唐植桐还没回话呢,一个走进教室的老师接茬道。

整的周老师挺无语的,前阵子学院里发了一点白菜,除此之外跟四九城居民一样,都是只有定量。

老师算脑力劳动者,跟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定量相当,以前人均31斤,前段时间每人减了一斤,现在也就三十斤上下。

当老师的肯定清楚,这工作不算轻松,在这个定量下,说饿着肚子上课,一点不过分。

“我在编……不是,我在想了。”唐植桐搜肠刮肚,干啥能请假十多天?

“哎,算了,去吧去吧,你自己注意安全。马上就期末了,别误了考试。”周老师没等唐植桐编好理由,直接给了假,对唐植桐,他还是很放心的。

“好嘞,谢谢周老师!”周老师通情达理,唐植桐很支情,要不等回来分给周老师点粮食?

另一边,小王同学下午早退了。

“天冷,加衣”,尽管小王同学没有点破,但她清楚这四个字里面的含义,东北冷啊!

丈夫马上要去东北给全家换粮了,作为后盾,小王同学自然想着给丈夫准备一套行头,她可是听说过东北有多冷,冬天能冻掉耳朵。

小王同学先是来到百货大楼,卖皮具的那一层。

当看到皮衣的价格后,小王同学默默攥紧了自己口袋里的钱,心里感叹道:原来自己是这么穷。

水獭皮男大衣,最便宜的1500一件,贵的3000多。

最便宜的皮大衣是兔皮的,最低也得150一件,做工、用料好点的500一件。

俩人前阵子是存了些钱,但随着买缝纫机、自行车,已经花的差不多了。

这个月虽然刚发了工资,但加起来也没多少,再说往东北去,总得带些钱去吧?不带钱用什么买粮食?

纠结了一会,小王同学最终只买了件狗皮筒,选的最低档的,21一件。

皮筒子,也叫皮扎,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绑腿,冰天雪地里绑在小腿上,用以取暖。

几十年后,这种玩意只能在一些影视剧中才有机会看到,比如《闯关东。

小王同学出了百货大楼,来到存车处,将皮筒子绑在后车座上,咬着嘴唇,犹豫了一会,还是决定去找一趟亲妈。

交了看车费,小王同学直奔史家胡同。

百货大楼离史家胡同并不远,没十分钟,小王同学就到了。“咋了?这是碰到事了?受委屈了?”正是上班的时候,叶志娟看到女儿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后,心里咯噔一下。

“妈,大伯昨天下午来电报了,桉子打算后天过去一趟。”尽管办公室里没有其他人,小王同学还是很谨慎的没有将目的地说出去,而是伸手指了指东北方向。

“这是在钱上不凑手了?我还有些,你们拿着花。”叶志娟一时没有往其他地方想。

“不是钱的事。那边冷,他厚衣服不多,我想给他置办来着,可太贵了,即便是借了您的,买了衣服,恐怕也没多少余钱了。”小王同学低着头,小声道。

“哦,我明白了。你这是打你爸大衣的主意吧?”叶志娟转过弯来了,问道。

“我就想着身量差不多,借着穿几天,等从那边回来就还。”小王同学少见的扭捏了起来。

“嗐,多大点事?拿去穿就是了,放着也是放着。”叶志娟松了一口气。

()

“这不是因为太贵嘛。”小王同学话说了一半,军大衣不光贵,而且不对外出售,都是配发。

前几年,王奶奶进京的时候,曾想带走,但被叶志娟少见的拒绝了。

明面上是疼丈夫,川蜀那地界,冬天也冷不到哪儿去,但四九城不同,最低温能有零下二十度,军大衣里面有皮、有棉,在那边穿纯属浪费。

小王同学后来才知道,母亲同样担心奶奶带回去后,穿上这身皮狐假虎威,做出影响不好的事情来。

“你这孩子,贵你就不好意思了?年前那件开司米,你可拿的很痛快。”叶志娟拉着闺女的手,取笑道。

“那不是您让我拿的嘛,再说,开司米可没军大衣贵。”想起往事,小王同学还真有点不好意思,那时候热恋,满心里只有他一个人。

“再贵也是个物件,物尽其用才好,你爸肯定也乐意看到。你先去接她俩吧,我一会回家找出来。”叶志娟看看手表,也差不多到下班的点了。

闺女走后,叶志娟卡着点下班,到家后就从衣柜里找出了军大衣。

丈夫生前一共有两件军大衣,一件是50年配发的,一件是55年配发的。

两件都是呢料的,材料略有差别,样式也略微有些区别。

老款有些磨损,上面也有自己缝过的痕迹。

叶志娟用手抚摸着自己缝过的地方,想起种种过往。

这衣服,有时候不仅仅是件衣服,也是个念想。

思量一下,叶志娟将旧的收起来。

衣服再珍贵,也是个物件,没有为了珍藏、纪念而不顾活人的道理。

更何况,在天还暖和的时候,女婿就将用家里全部的兔皮做成了褥子,给了自己这边三条。

如果当初用这三条褥子做皮大衣的话,应该够做一件皮衣吧?

很多事都是以心换心,叶志娟并不是一个冷石心肠的人。

新的这一件是有肩章的,叶志娟把肩章摘下来,又往大衣口袋里塞了一百块钱。

最后找出了与之配套的帽子。

收拾妥当,看时间也差不多了,叶志娟才出门下楼。

“妈,这太贵重了吧?”小王同学在看到大衣的时候,吃了一惊,这件衣服父亲并没有穿过几次,只有重大场合才会穿上一回,说崭新也不为过。

“衣服本来就是给人穿的,拿走吧,仔细别掉出东西来。”叶志娟拍拍叠好的衣服,嘱咐道。

“那我真的拿着了?”小王同学飞快的解开后座上的绳子,从母亲手里接过衣服,绑在上面,生怕她后悔似的。

今天依旧是唐植桐先比小王同学到家。

当看到小王同学怀里那一摞厚衣服时,唐植桐还是蛮感动的:“这得多少钱啊?我就过去几天,不值当的买这么一套,我还想着明天跑一趟估衣铺呢。”

“我只买了件皮筒,衣服是我爸的,先拿给你穿两天。”小王同学将衣服塞到丈夫怀里,展颜道。

“咱妈知道吗?”唐植桐有些不太放心,生怕小王同学这棉袄“漏风”,遂问道。

“知道,就是咱妈找出来的。我有分寸,这种大件我可不敢不告而取。”小王同学走前面,给丈夫打开厢房的门。

“行,我肯定全须全尾的给带回来。”唐植桐进屋后,将衣服放在床上展开,仔细打量起来。

内衬是软缎的,扣子是黄铜的。

双排扣,小翻领。

在大衣内侧口袋上方,有个白色方框,盖上去那种,上面印有103字样。

这特么是大名鼎鼎的将校呢啊!也有人称之为55式军大衣。

()

第一批将校呢没有衣码一说,全都是量身定做的。

再下去几年,王敬民的同龄人长起来后,就会有句形容人穿着的流行语“丫穿得挺狂的”。

“丫”是骂人的,但连起来,骂人的意味就弱了很多,充满浓浓的羡慕之意。

“狂不狂,看米黄”,之所以狂,是因为穿了米黄。

这个米黄,指的就是这身将校呢大衣。

唐植桐没指望穿这么高档的大衣,本来想着去估衣铺买件旧的50式军大衣。

50式军大衣产量大,从50年开始装备,一直到57年都有生产,一般来说可以每隔三年申领一件,总会有些旧货在市面上流通。

普通士兵单排扣的就行,表层是斜纹棉布,里面有棉花、羊皮,保暖性能不错,抗美援朝时穿的就是这种。

小王同学将自己的一套行头全都摘下,放起来,看唐植桐还在打量衣服,遂催促道:“别看了,穿上试试。”

“好。”唐植桐从谏如流。

“人靠衣服,马靠鞍。真精神!”小王同学帮着唐植桐整理一下衣领和压痕,美滋滋的夸道。

“谢谢你!”唐植桐逮住小王同学的脸,亲了一口。

“讨厌,口水臭。你摸摸口袋,是不是有钱,咱妈放进去的。”小王同学擦了一把,放鼻子底下闻了闻,上头。

“咱妈考虑太周到了。”唐植桐一摸,还真有,十张,正好一百。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